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诗歌《再别康桥》鉴赏教学

2023-08-17 11:31:41 高考在线

诗歌《再别康桥》鉴赏教学

  关于《再别康桥》鉴赏教学要如何进行教学呢?大家是否知道呢?下面来看看!

  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是教师们所头疼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含蓄凝练的特点,不易分析;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其法,没有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套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得到一些经验和方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点:知人论世介绍诗歌背景、反复诵读打好鉴赏基本功、移情于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讲解艺术手法领会诗歌玄妙。

  一.知人论世介绍诗歌背景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为了正确客观地理解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介绍,能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感知,并让人容易进入理解进而鉴赏作品。徐志摩(1987-1931),新月派。中国新诗史上最为潇洒飘逸的一位诗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始终未放弃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集中体现在其诗作中他的诗清新秀丽,想象丰富富于烂漫气质。《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著名诗作,在其诸多诗篇中也最具代表性。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波动的”,可见康桥在作者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在作者眼中,剑桥无疑就是这种爱、自由和美的化身,他在三游剑桥之后,怀着无限的爱意和眷恋之情写下了这篇动人的诗作。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会对徐志摩的生平创作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反复诵读打好鉴赏基本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一方面能够增强对诗歌的认知,解决生字、词、句,增加知识储备,为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从诵读声音的高低、快慢、急促、舒缓变化中,直观感受作者情感的升沉起伏,初步体会诗歌的节奏是如何随着作者感情变化而变化。诗歌是一种极为凝练的艺术,寥寥数语就能表达一种很深厚的情感,这就需要理解掌握诗歌的每一个字词。如诗中的“长篙”“漫溯”和“笙箫”。《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诵读过程中会有明显的情感变化。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每行六七字,相对平整,正好对应作者相对沉静的感情,没有多少起伏。紧接着作者心情开始高扬,沉浸在康河的柔波里;最后“悄悄地我走了”作者的心情跌落到了极点,不得不沉默的作别康河。另外,诗的每节都押韵,并逐节换韵,尤其是第一节与第七节“轻轻地”“悄悄地”的反复运用,使全诗极具回环往复的的音乐美,读罢如有余音绕梁之感。这也反映出了作者对康河缠绵悱恻的惜别之情。

  三.移情于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诗言志,词言情。诗歌总是以表达作者某种感情为目的的,作者在诗歌中所采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归根到底都是为情感表达服务的。体会、理解、鉴赏诗歌最为重要的就是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作者在第一节用了三个“轻轻地”表现了无限的温存,甚至离去也不忍惊动康河的柔波。在二到六节中作者建构了多种色彩斑斓的意象,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作者眼中母校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化身,柳树也是金色的,甚至像伫立夕阳中的新娘,以至于作者“甘心做一条水草”默默的躺在康河的柔波里。“青荇、水草、清泉、彩虹”等等,情真意切,真实感人,无一不饱含了他对康河的深情和爱恋,无一不饱含了他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这些意象经过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组合成了一个优美的意境,仿佛康河就是流淌在天堂里的`一条河,让人心神向往。最后一节,作者“悄悄”的如夏虫一样沉默的满怀深情的离去了。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储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驰骋想象,想象自己置于作者同样的情境之中,体会作者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中所生发出来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变化一同起起伏伏,进而达到情感共鸣。

  四.讲解艺术手法领会诗歌玄妙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它最善于是以极少的语言表达极为丰富的思想意蕴,由此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诸如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等。每一首诗都有它的表达技巧,有时候是一种,有时候是两种,甚至还有交叉运用的,这使诗歌鉴赏具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的特点、运用方法以及意义作用。如《再别康桥》中“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就充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康河的宁静和自由。在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用演绎的方法鉴赏诗歌,即对先诗人的风格和创作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认识,然后再分析具体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