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山亭柳·赠歌者晏殊词作鉴赏
2023-08-16 22:37:05一剪梅·怀旧汪元量
2023-08-06 23:07:20蝶恋花晏殊译文
2023-08-05 15:13:11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教学设计
2023-08-12 17:52:52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山亭柳·赠歌者晏殊词作鉴赏
2023-08-16 22:37:05一剪梅·怀旧汪元量
2023-08-06 23:07:20蝶恋花晏殊译文
2023-08-05 15:13:11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教学设计
2023-08-12 17:52:52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课后习题
《一剪梅》教学实录
导入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 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 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 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 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 1:我不知道。
老 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 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 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 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 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 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 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 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 师:桑之未落
学 生:其叶沃若
老 师:桑之落矣
学 生:其黄而陨
老 师:孔雀东南飞
学 生:五里一徘徊
老 师:花自飘零水自流
学 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老 师:我为什么让大家回忆这些句子?你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 6:“花自飘零水自流”是兴的手法。
老 师:说得好,兴的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现在总结一下,这两句话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又兼有比兴手法。那这句话在整首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 7: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引起下文的抒情。
老 师:上文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下文中抒情的结果如何?
学生 7:景物描写有“红藕香残,鸿雁传书,月满西楼”;抒情的结果是“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老 师:请坐。你是用原文来回答的问题。很好!哪个同学根据他的回答来生发一下,展开来说。
学生 8:老师,我能先说一下自己的疑问再回答您的问题吗?
老 师:请讲。
学生 8:“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知道是说作者乘船游玩,可是,可是“轻解罗裳”什么意思?是去游泳吗?
(其他同学大笑,他也有点不好意思。)
老 师:我先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轻解罗裳(cháng)”不读“shang”古人“衣”和“裳(cháng)”是分开的,“衣”是上衣,“裳(cháng)”是下衣。“轻解罗裳”的“裳”在这里统指“衣服”。谁来解答一下这个同学的疑问?
学 生:......
老 师:好,我来说一下。此处的“罗裳”是指待人接物时候的穿戴,是“盛装”;“轻解罗裳”就是换上“便装”的意思。明白了吗?
学生 8:明白了,就像我们爬山要换上运动鞋一样。我觉得景物描写上“红藕香残”应该理解为“红色的荷花只留一点淡淡的残香”,一个“残”字让觉得很伤感、很凄凉。“谁寄锦书”说明,她的丈夫并没有来信。所以,才有下阕的'“无计可消”的愁情。
老 师:请坐。说得不错,你对“红藕香残”这四个字的理解很准确,“玉簟秋”的“秋”有“凉”的意思,是感觉也是心情。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景和情结合起来鉴赏,这就叫做“以意逆志”。除了这一点,我们还学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这节课运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