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余光中寻李白赏析
2023-08-15 12:17:58余光中经典诗歌欣赏
2023-08-03 04:39:05余光中诗寻李白
2023-08-11 19:52:29浅探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2023-08-12 07:47:47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余光中寻李白赏析
2023-08-15 12:17:58余光中经典诗歌欣赏
2023-08-03 04:39:05余光中诗寻李白
2023-08-11 19:52:29浅探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2023-08-12 07:47:47
也谈余秋雨
也谈余秋雨
余秋雨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也谈余秋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也谈余秋雨
一
余秋雨的名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于文化散文。当然,他自己是辩称“非也”。那么,什么是文化散文呢?在我看来,它并非存在真正自己的意义。它的由来很杂,或者说是公安派之类的任性作文,突然间“闲兄不怕引子”,说上几段掌故,觉得新鲜有趣。人们为了分门别类,硬将这些东西划分派别。作者们呢,又为了让读者可以划分派别,也就应例似的学着第一篇文章的样子,有了二、三……久而久之成了习气,也就汇为一派,号为文化散文。
这大约可以算余秋雨创作的大背景吧。所以我说余秋雨的文章要不得:谁能忍受八股式的文字呢?而代圣人立言的蓝本,居然是整个历史。起点高,目标大,结果往往小得可怜。不过,余秋雨又有他的高明之处,即他可以为历史注入新的活力,这大约是区别于报告文学的一个理由。可――
事实上,哪有那么多的感情值得表达!他仿佛要将每一段历史,在真实的环境中寻到一个理性对称点。在《文化苦旅》中,他将所能对上号的文献先记下,有可能对不上号的,再放入《山居笔记》。那么《霜冷长河》呢?就成了智者启示录兼广告宣传品。有些像王元化《思辨录》、巴金《随想录》,但入世不深,写出来就差远了。当余氏在发现自己在“对号文献学”上的“天分”之后,他又写出了《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但可惜的是,外国产品余氏用不惯,水平就更说不上了。
在风格上,余氏的文章有些上层知识分子偶顾人间的傲气,而且是极不厚道的。――我不是说他该去忍受谣言。只是觉得他在用笔时总有遗老遗少的叹息,这就难以接受了。他的写作,有时太主观了,主观到淹没史实本身。怎么主观呢?他往往以感性的笔触,将一个个煽情片断结合起来,再不时吟叹几句,于是读者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被摄住了。至于水平高下,已头昏的读者当然失去判断力了。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如言情小说不论作者功力高下,有情就有读者。所以有时我觉得余秋雨是个心理的投机者。
二
我想,对余秋雨最公正的评论,莫过于直面分析他的.文章。在此,我也斗胆选其一二评说一番。
先看《文化苦旅》。就说说那篇自画招供式的《自序》,但凡读毕,相信就会有种感觉:又是一个“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朱夫子。可余秋雨的文章却无异于在宣告,他的走出象牙塔,实质上是建立以世界为基底的新象牙塔。他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学问,只不过学会如何摆弄学问。
而开篇之作――《道士塔》字里行间确已表现出那种圣人般的“宽弘”。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他本想写出救文物的急切心情,但可惜的是他站错了位――他不是救世主。其实他也认识到用这样的口气说话有些恶心,这在他评论那位欲与外国盗宝者决斗的诗中已体现出来,可他仍不自禁地写了上去,是否真情流露?
我曾见过许多文章批评余秋雨,说他过多接触媒体。当然,媒体只不过是个借口,说白了,那是余秋雨太俗。试想真正的文学大师会如此在意那些头衔,抛头露面,抢尽风光吗?
钱钟书有吗?没有。孙犁有吗?也没有。故对余氏的辩解,是大可不必去听的,还是看看文章吧。在《风雨天一阁》中,他乐此不疲地写道,堂堂宁波文化局副局长居然亲陪游玩,而且一改“圣人”本色,对管理人员的“势利”进行细致描写,好不得意!末了还不忘记上一笔,日裴明海先生赠书《宁波史话》,更谢恩式地说“使我知道了不少我原先不知道的史实”。我们不妨从常理推想,一本以宁波为写作对象的史书,能对天一阁的历史作这么高水平的论述吗?而余秋雨是什么人?“我这个经常钻研天一阁藏本重印书籍,对天一阁的变迁历史相当熟悉的人”,这是他自己说的。我觉得余秋雨写此文时大约是太激动了,才在逻辑上出了这么大问题。看来,俗式文人的确要不得。
再来说说《山居笔记》。这是本最有趣味的书,至少我最爱读。虽说仍读着有些不自在,但就《山居笔记》这一块而言,却也大可看得。书中最具美感的当数压轴之作――《遥远的绝响》。
当然,抛却一切来读此文的确不错,但如果我们带上批判的眼光,就会发现这是篇彻底历史化的散文。过多的抒情已成为废话,惟一要做的,就是将那本就属于梦幻的事实娓娓道来。这的确就是一个发明,它至少告诉人们,历史并非都是枯燥的,感叹并非总是有助的,有时春秋笔法活用一下也并不赖。所以,我一直不认为余秋雨是个骗子,是在学术上失意来投机散文的;相反,我认为余秋雨在一些文章中体现了他研究周作人、鲁迅的心得,挺有意思的。
三
余秋雨的文章,说实在是挺该看的,但千万别学,也不必记忆。我想起梁启超对《礼记》读法的一种有趣解释:即分为四等之后,再精读,摘读,不读。我们又何不给余秋雨的文章分分类呢。我不是梁公,不能给出读法,读书人大约也自有自的高明处。只是我觉得他的文章归根到底还是散文,还清直视它,不要被学者的架子吓坏了,以致仰视,也不要排斥地俯视。这样都很累。
1、批评性书评乃为“读书要多疑”的体现,但须注意的是,批评不是为了打击异己、人身攻击,不是为了展示勇气、哗众取宠,批评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建设。也正是因为如此,此类文章才不好写,但也不能以此作为退缩的借口。
2、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不能止于批评。一篇书评若是除了批评以外,别无他有,不免显得有些浮躁。其实,赞扬或谴责都不是我们的任务,书评应该去发现隐藏在作品深处的价值、观念和立场,比如鲜活的生活体验,深刻的生命哲学,等等。这是一种审美的立场和能力。说得简单一点,读书主要是一个益人心智的事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吸取别人的养分为我所用,这也许是更为可取的态度。书评主要是要把自己读书过程中的发现,自己在发现之后智识的提升表达出来,这也正是书评的思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