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余秋雨散文柳侯祠
2023-08-07 09:05:28废墟阅读答案
2023-08-18 16:49:10余光中娓娓与喋喋练习及答案
2023-08-16 09:13:27余秋雨莫高窟文学赏析
2023-08-14 17:59:22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余秋雨散文柳侯祠
2023-08-07 09:05:28废墟阅读答案
2023-08-18 16:49:10余光中娓娓与喋喋练习及答案
2023-08-16 09:13:27余秋雨莫高窟文学赏析
2023-08-14 17:59:22
余秋雨《文化苦旅》
余秋雨《文化苦旅》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余秋雨 《文化苦旅》
余秋雨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内容简介
《文化苦旅》由自序、后记和37篇文章组成,主要内容有:
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
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
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创作背景
余秋雨写作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其次,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
作品评价
这本散文集,充满了文化的韵味,文字干净简洁,流畅漂亮,同时又体现了对中华文化情感的爱和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文化韵味,十分感人。山水物象,大漠荒原,处处留下了作者的足迹,也留下了作者的思考,历史的沧桑、人性的思考、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灵魂。字字真言,处处精心,充满了文化的韵味。(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文华评)[7]
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振金评)[8]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几乎是篇篇浸透了国文化的凄风苦雨和中国文人的集体痛苦感,再以个人生命的真体验和真性情浇铸成文字,举重若轻,力能扛鼎,不仅上承新文学散文这余绪,而且开启了一代风气,将整个当代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军事文艺研究所教授朱向前评)[5]
此散文集堪舆为“大散文”,意味着大的格局、大的气度、大的视野。虽然著者的文笔是散文性的,但其眼光却是历史性的,有着超越文化历史现实之处。(加拿大华人神学院天道学院院长区应毓评)
作品影响
《文化苦旅》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在大陆,一印再印,在台湾,一年内就重印11次,使台湾出现了“到缘光咖啡屋听巴赫、谈余秋雨”的社会时尚。在新加坡等华人地区同样也出现了争读余秋雨的热潮。
作品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何谓文化》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87年授予)、“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其中,《信客》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都江堰》被选入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科书。2010年,余秋雨出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他的名字典藏于“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名字寓意
从发音看,“余”和“雨”的音节一样,且都是“秋”的韵母;由于“y”是零声母,显得声母“q”格外重要,“秋”的发音构成音美的主旋律;声调先扬,后平缓,复归于回旋。该名的音美效果,共鸣连绵,舒滑圆润,富有朦胧意境。
从审美看,“余”字上下结构,左右基本对称;“雨”虽是独体字,也基本左右对称,呈上下结构;只有“秋”字是左右结构,左右不严格对称;这样,章体结构就以“秋”字为中心,首末大致对称。因而,该名是和谐美感的。它从形式上反映了名主极高的审美禀赋。如果换成其他姓氏,音美和形美效果就要发生改变。
从取义看,该名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秋雨连绵,丰盛有余;名主精力充沛,著作繁多,其名与实同义相连。“秋”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也是生发感想和充满浪漫情愫的字眼,名主对“秋”字情有独钟,并且天生富有丰富的想象,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秋”之启迪,寓意匪浅。“雨”不仅是水,它有水的灵性,而且会动,充满朦胧般的诗情画意:“雨”的缠绵悱恻,情运流淌,只有具备较深文化底蕴的人才能体验出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遥远的绝响余秋雨
2.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
3.余秋雨的爱情苦旅
4.论余秋雨散文诗性话语的建构
5.余秋雨散文艺术探析
6.余秋雨散文魅力
7.经典余秋雨的话
8.余秋雨散文《腊梅》鉴赏
9.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练习及答案
10.余秋雨《中国文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