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2023-08-16 11:34:36兰亭集序究竟的谁的作品?
2023-08-18 09:26:43信客余秋雨读后感
2023-08-18 20:06:19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篇
2023-08-03 14:22:36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2023-08-16 11:34:36兰亭集序究竟的谁的作品?
2023-08-18 09:26:43信客余秋雨读后感
2023-08-18 20:06:19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优秀读后感
2023-08-18 22:34:57
《鱼我所欲也》习题与答案
《鱼我所欲也》习题与答案
看完《鱼我所欲也》之后再看看以下习题,看看自己了解多少。答案在后面不要偷看哦。
《鱼我所欲也》习题与答案 篇1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粗字解释相同的是( )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
3.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4.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习题与答案 篇2
一.课文说明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议论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二.问题讨论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论点。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5.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典型例题】
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答: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3、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
4、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5、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答: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9、《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0、《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1、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2、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4、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5、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6、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17、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18、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19、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20、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21、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22、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3、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24、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25、根据文中内容请用“义”与“利”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义:义信人生最重要,
利:利益辈辈永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