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诗歌教学
2023-08-13 12:55:30有关再别康桥的赏析
2023-08-06 15:50:05课文再别康桥教学
2023-08-05 16:36:18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2023-08-18 09:30:18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再别康桥诗歌教学
2023-08-13 12:55:30有关再别康桥的赏析
2023-08-06 15:50:05蓝鲸的眼睛的读后感
2023-08-06 06:18:18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书心得
2023-08-07 21:27:09
再别康桥实录
再别康桥实录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我们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坐下。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
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
生1: 一年以前。
师:你呢?
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
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
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
生3:(板演)
师:好。记住了,徐志摩。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
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
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
师:你推荐谁?
生4:我推荐***
师:你为什么推荐他?
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
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4:嗯……
师:那你推荐谁?
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
师:好。谢谢你。读得不错吧?
生:(全体鼓掌)
师:有读错的吗?
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 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还有吗
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她读成“青枣”。
师:嗯。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
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什么时候读“似”?
生6:相似(sì)。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
生:(小组交流)
师: 好。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简单地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的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举手的)
师:没有不喜欢的。为什么喜欢?
生7:首先我喜欢是因为是抒情的诗,更喜欢二三四段,把景物写活了。
生8:我觉得这首诗给人一种做梦的感觉。
师:做梦的感觉,很好。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9:我觉得有音乐感。
师: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10:我喜欢这首诗,前后呼应,中间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
生11:这首诗很缓慢,读的时候很享受,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师:我们读了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很好。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都写了很多问题,有的同学写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问题
生1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星辉斑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境?
师:你是不理解“星辉斑斓”的意思,还是不理解这个意境?
生13:意境。
师:这是怎样的意境?在这个意境里怎么想到要放歌呢?这个问题好,继续提。
生14:前面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这不矛盾吗?
师:哦,矛盾,问得好。
生15: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们知道大海的波浪是汹涌澎湃的,为什么这里说是柔波?
师:大海的波浪是汹涌的,是吧?小河里的波浪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柔波?
生16:为什么说余阴下不是清辉,又是清辉?
生17:为什么是再别康桥?
师:以前来过,离开了;这次又来了,又要离开了。
生18:第五段的“寻梦”,寻的什么梦?
生: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懂。
生19:我想提两个问题,一个是,徐志摩写这首诗的背景;第二个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为什么要重复地用“轻轻的、悄悄的”?
生20:青草为什么是柔柔的,应该是光亮的?
师:还有新问题吗?
生21:为什么用荡漾?
生22:前面是“轻轻的”,为什么后面用“悄悄的”?
生23:第四段为什么要用“揉碎”这个词?
师:我现在要调查一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提出问题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有问题吗?
生24:有。二三四段,为什么分别讲“金柳”、“青荇”、“余阴”,为什么讲这么多景物?
师:还有吗?
生25:题目是康桥,文章应该重点写康桥,可文章为什么重点写康桥边的景物?
师:同学应该知道,学习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大家都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公。还有谁没有提过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