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书笔记
2023-08-11 13:57:42荷塘月色朱自清全文
2023-08-13 08:16:50朱自清春读书随笔
2023-08-12 01:22:09朱自清春课文赏析
2023-08-09 07:44:38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700字
2023-08-16 21:38:57山那边还是山读后感三篇
2023-08-12 09:35:12华为传读后感范文
2023-08-14 16:59:00窃读记的读后感650字(通用五篇)
2023-08-14 01:19:56
朱自清与闻一多
朱自清与闻一多
朱自清与闻一多在清华共事14年。人们评论朱自清和闻一多时,皆称他们是清华园的“双子星座”。
1925年朱自清结束了在江浙一带的飘荡生活,应聘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后任文学系主任。1928年闻一多也结束了一段飘荡的历程,受聘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虽然是梅贻琦校长对闻一多的赏识,但无疑作为文学系主任的朱自清对闻一多也是有知遇之恩的。朱自清对闻一多的才华很是赞赏。这表现在闻一多将自己的课程修正案签注交给朱自清看后,朱自清赞其“盛有佳见”。尤其是在讨论诗歌时,闻一多的见解很受朱自清的好评。
朱自清对闻一多的生活也很关心,清华住房紧张,闻一多刚来住在校外,希望住在校内。朱自清出面为他解决。不久,闻一多住进了清华刚建好的新教职员工宿舍楼西院46号。这是清华园最好的教授宿舍。
在工作上,朱自清为闻一多排忧解难。闻一多在“先秦汉魏六朝诗班”的讲课效果不太好引起学生不满,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意见,闻一多不能接受,双方引起争执。有的学生就干脆不来听课了。朱自清为其出面调解。即使是朱自清的恩师黄晦闻和好友郑振铎责怪闻一多,朱自清觉得不够公正,都客观地在日记里批评黄晦闻和郑振铎对闻一多的责难。
闻一多的个性直率,常常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或说出偏激的话。闻一多认为:陶渊明脱离现实,在有些事上他是错的。陶渊明的爱好者也是有错的。这些见解令朱自清不快。朱自清基本都是用沉默来包容。但也有些是朱自清不能够包容的:闻一多非常推崇郭沫若研究的金文所得,在自己的文章里引用,并称其卓识,有胆量,能创新。多次提出请郭沫若到清华来任教。以致后来直接越过朱自清向冯友兰院长提出申请。1937年5月9日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冯告以闻君意见,为商谈聘郭沫若事,尚未做决定,闻直接向冯提出请求,令余惊异。”朱自清可能并不因为闻一多越过他直接找院长谈人事聘用的程序不对。而是,朱自清是文学会的,郭沫若是创造社的,清华根本不会聘请郭沫若。当然,郭沫若也不会在乎清华的任教。但闻一多的做法令朱自清惊异于闻一多的偏激。
闻一多对周作人加以指责,认为周作人虚伪,急于出名又假装对社会漠不关心,骂周作人是“京派流氓”。朱自清也极不赞同。闻一多后来建议中文系的教授一学期只教一门课,不顾及其他系的工作态度,令朱自清深为不快。朱自清在1938年7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一多建议下学期中文系教授每人只讲一门课,而不顾其他各系,这种想法,我不能苟同。他对系内、校内的工作态度,使我深感不快。”特别是闻一多来邀朱自清一同参加国民政府。朱自清在1943年5月9日的日记里说:“一多要我与他同去登记参加国民政府,我以从未受到邀请为由拒绝之。”朱自清是一个谦和之人,能容忍之人,他用上“拒绝”这样决绝的.字样,可见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坚决。事实上闻一多也确实是因为朱自清拒绝参加,自己才不参加的。
尽管朱自清有对闻一多的不赞同,但这些并不影响朱自清对闻一多才华的欣赏。朱自清日记如下:
1942年5月13日 听一多讲《洪水故事》,明白,风趣,且系重要问题。余以为盖天说为一大发明。
1942年6月29日 必须读一多的《楚辞注译》,相信我会从中收到很大启发。
1942年7月26日 读一多《论九歌》,真创作也。
1942年8月28日 上午与一多谈中国诗和散文的发展,一多据江清意见谓现在必须注意阐明我国伟大的思想均表现于散文这一观点。
1942年11月6日 晚间听一多演讲《伏羲的传说》,妙极。非常羡慕他,听众冒雨而来,挤满教室。
所以,当闻一多反对梅校长,梅校长要解聘闻一多时,朱自清提出了反对意见,阻止了梅校长解聘闻一多。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宣告结束。6月14日,朱自清启程返成都,,前一天即6月13日与闻一多话别,是为永诀。
闻一多被刺杀后悼念文章写得最多、纪念工作做得最切实、编辑《闻一多全集》用力最勤的, 恰恰是这位生前关系比较平常的朱自清。当时,朱自清身体已极度虚弱,经常彻夜胃痛、呕吐。但他抱病全力组织搜集、整理、编辑闻一多的文章资料。《闻一多全集》出版了,朱自清却没能看到就离世了。
在朱自清115周年诞辰之际,让我们穿越时空,以文纪念两位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