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大学生边城读书心得
2023-08-09 15:26:45五天军训心得体会
2023-08-05 17:44:59学习财务管理的心得体会
2023-08-07 12:35:09大学生围城阅读心得
2023-08-08 07:46:28教师个人成长家长工作心得
2023-08-04 11:27:30司法人员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2023-08-01 09:26:47政谈话谈和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2023-08-07 11:20:09高考当天加油祝福语
2023-08-05 18:52:58关于爱情美好的唯美句子
2023-08-07 23:05:34关于十月你好的朋友圈说说
2023-08-11 00:24:56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00字六年级最新五篇
2023-08-15 09:13:02
高中史铁生散文读书心得
史铁生散文读书心得1
开学伊始,作业不算多,闲来无聊,便在此捧起了这本《史铁生散文》。可能是在青年时突如其来的下肢瘫痪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问题连着下一个问题。这些问题串起了文章,虽然这些问题并不都能够得到解答,有时甚至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但这并不妨碍你在跟随文章一起思考的过程中得到自己的收获。
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许多文章我还是读不懂(王文洁同学说《我与地坛》很感人,我还真没这种感觉……差距啊差距),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难得地感觉到了放松与平静。一味地读小说,那些或惊险、或离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经让我们的心灵过于冲动,过于敏感。不如暂时放缓脚步,静下心来读一篇这样的文章,放松一下,也为下一次启程做好准备。
关于史铁生的散文,最喜欢的应该是《好运设计》了。如果我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该多好啊。这样的梦想想必每个人都做过,但像作者这样规划得如此详细的却是不多见。然而,当你顺利地拥有一切时,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于是,之前的“好运设计”一项项地被推翻,“设计”了半天,到头来却发现:享受现在、热爱生命、注重过程,这才是完美的人生。这个结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铺垫却让这一切显得顺理成章,而且富有内涵。
这本书我读的很慢,也不需要读得快,慢慢地读,细细地思考,才会有所收获。
后记:其实这本来是一篇作业,当时周记没什么可写的,就打算写篇读后感交上,没想到越写越有感。虽然写完以后才发现,写得实在很传统……不过,谁让我就是这么想的呢。各位板砖啥的随便扔。
史铁生散文读书心得2
史铁生有一篇文章叫《记忆迷宫》,题目真是形象!确实,记忆就是人心灵里的迷宫啊,还和潜意识混杂在一起。所以他在此文里说:“记忆,在创作者那儿已经面目全非,已经走进另一种存在。”虽然他说的是以记忆的经历为基础的创作者、写作者;但其实在我们每一个记忆者这里,你的记忆都可能出现错误、混乱,毫无真实可言。可是啊!你记住的和你在记住时经由你的认知、情感改造过的记忆才是你生命的全部真实。史铁生还是在《记忆迷宫》里说:“我没有用‘记忆’,而是用了‘印象’。因为往日并不都停留在我的记忆里,但往日的喧嚣与骚动永远都在我的印象中。因为记忆,只是阶段性的僵死记录,而印象是对全部生命变动不居的理解和感悟。记忆只是大脑被动的存储,印象则是心灵仰望神秘时,对记忆的激活、重组和创造。”所以《关于真实》里说“这些印象的累积和编织,那便是我了“。也就是说史铁生认为:基于记忆的心灵的真实才是最真实的生命的全部,在这种真实里,心灵是关键。其实回到读书笔记开头提到的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刘亮程的“内心生存”,也是关乎心灵的,原来,生命的真实就在你的心灵里!文字、文学更能保存这种心灵真实,生命的时光不老。
我今年初春写过一篇回忆初中的文章,以接续中断了二十五六年的记忆。其中有一段:“记忆真是很奇妙的东西,记住了某件事,就是保存了某段时空给今日的丰富心灵增量。有时候已经忘记了某件事,有人提起,你又真切地全记起来了,因为它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潜伏在不知道哪个隐秘的角落里,早已融为你敏感心灵的一部分。”我是觉得自己好幸运,我记住了某些东西,并感动过留恋过,那段生命的美好时光就不会消散。
我的同学们读后也都有这样的感受,还有一位并不搞文字工作的同学说的一句话也一样的深刻。“她记录的是她的回忆和故事,每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她这样细腻的感情。”是啊,这些都只是我记忆里细腻的真实,并不一定都是他们当年的真实;而在我记忆着他的时候,我在他的记忆里又是怎样的呢?我好想知道啊,那关于我的生命的真实。
史铁生有一篇《墙下短记》,也是写生命要接受墙的局限,就是上一篇读书笔记里说到的“生命的平等的残缺”。但里面也提到了有关墙的记忆与生命意义的关系。以其中一段作为本篇的结束:“一段生命轻得飘散了,没有了,以为是什么原来什么也不是,轻易、简单,灰飞烟灭。一段生命之轻,威胁了生命全面之重,惶茫往灵魂里渗透:是不是生命的所有段落都会落此下场呵?……要求意义就是要求生命的重量。死亡光临时有一个仪式,灰和土都好,看往日轻轻地蒸发,但能听见,有什么东西沉沉地还在。……可否还在美丽的位置上沉沉地有着重量。”他是说,生命的重量来自意义,只要你爱过恨过,歌过哭过,记住过感动过,心灵丰富过情感美丽过,生命就沉甸甸地在美丽的位置上真实存在着,不会轻得飘散了,没有了。家人们在我们的群里就是以心灵真实存在着,我们在一起的生命。心灵的真实才是最真实的生命的全部,心灵记住了生命的全部真实!
史铁生散文读书心得3
史铁生是位特殊的作家。毕业于清华附中,_初期,18岁的他响应号召赴延安一带插队,过重的农活,恶劣的生活条件,伤害了他年轻的身体,有一次还淋了大雨,高烧不退。回北京后,生日那天住进了友谊医院,从此再没能站起来。瘫痪那年他才21岁,他写有一篇《我21岁那年》。正值青春年少啊!用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里的话来说,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每周3次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残疾到底给史铁生带来了些什么?有人说,他因为身体的残缺而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索;我想说,他发现了生命普遍的残缺,并用生命的眺望弥补了身体的残缺。
他在《给盲童朋友》一文里给盲童们解释“残疾是什么呢?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你们想看而不能看。我呢,想走却不能走。那么健全人呢,他们想飞但不能飞——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健全人也有局限,这些局限也送给他们困苦和磨难。……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健全人也有局限,他们想飞但不能飞”,是呀,如果能飞,谁不想飞呀?还有诸如健步如飞、事业腾飞、飞到心爱的人身边等等翱翔的人生愿望,可是身体再强壮、头脑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平地起飞。人生而有缺陷,谁敢说自己的人生不会经历挫折和磨难,不会有痛苦和无法拥有?既然如此,那么健全人和残疾人一样都处在超越生命残缺的路上;其实生命是普遍的残缺,即使你是健全人。
他在《有关庙的回忆》写道:“无论再往哪儿去吧,都说明此地并非圆满。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如果此岸的生命都圆满了,就没有信者去往彼岸,那人们心目中极乐的彼岸自然就因为毫无意义而坍塌了。这里无非铁证如山地告诉我们:一切生命都是残缺的,谁也不会比谁更幸运,谁也不会比谁更不幸。幸运和不幸在不同的人那里只不过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时段罢了!当我从史铁生那里明白了生命平等的永远的残缺,我便减轻了对生命春荣秋杀的忧伤。
比起普通人,史铁生当然更懂得生命的残缺,而他从当年同样荒芜了的地坛走出来后,宁静平和地接受了这种残缺。《病隙碎笔》里的这段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但他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以残缺的生命却比任何健全人都热烈地进行着生命的眺望,从而弥补了生命的残缺。这里先解释一下他说的“眺望”是什么。首先当然关乎史铁生作品里的核心概念“灵魂、心魂、心流”,总之,都有一颗心在。他在《想念地坛》里说:“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的最初的眺望。”史铁生的眺望是“灵魂的眺望”。《有关庙的回忆》里写到了奶奶在庙里听做法事的音乐和诵经声时的眺望:“奶奶听得入神,摇撼她她也不觉,她正从那音乐和诵唱中回想生命,眺望那另一种地方吧。”这不正是你我他,芸芸众生为了解除生命的苦难残缺而向彼岸极乐净土的眺望吗
史铁生散文读书心得4
生病以前,他想成为运动员,骄傲地站在领奖台上,感受欢呼掌声。他更喜欢用健美的身躯去追逐自由。然而在二十一岁这个最绚烂,最狂妄的年纪,史铁生忽地瘫痪了双腿。 “要么好,要么死”,他下了一个决心。
一切就像悲剧开始。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好像哪儿也不需要他。骄傲的资本被打破了,一切都被打乱了,他的世界里只有黑夜。所有带上足字的字眼都成为对他的讥讽和嘲笑,所有他人的幸福、骄傲和快乐都刺激着他去和命运论公道。可惜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活着,是多么艰难!
他也想过寻死。可每当要真正做出了结,那对于世界的一点儿留念,那份复杂的情感浮现。他记得王主任说的“人活一天就不能白活”。母亲抓住他的手,像哀求般;“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夜晚,揣摩哪颗星星是奶奶,她是不是正在看着她的孙子?……奶奶去世好多年了,小时候的他会哭喊一下午,奶奶带大的,忘不了奶奶。如果就这么走了,母亲,朋友,甚至与他有交集的人,都会难过吧。他走向陨落的步伐被什么阻止了。
与爱自己的人,期待自己好好活的人告别,是需要勇气的。这个铁一样的男子对死不惧,却怕告别,怕别人因为自己的离开而哭红的双眼和滴落的热泪。
我们都不擅长告别。小时候,要离开朋友家时总是依依不舍;一个心爱的玩具丢了,总会哭一场。不是因为那个玩具有多精美,而是因为我在它身上得到的快乐和记忆好像一齐被抛弃了。毕业时明明开着玩笑,明明笑得那么灿烂,可是在心中那些关于老同学的回忆常常浮现,醒来枕边已是泪痕。有一次,我得了很重的感冒,那时候疑心自己会死,躲在被窝里,想着爸爸妈妈也许从此要面临没有孩子的悲剧,便心疼得哭起来。
告别与死亡,要身边的爱我的人去承受多少生命的重量呢?我不敢想,也不去想。
“人,没有死的权利。”史铁生说。那就好好儿活。
史铁生散文读书心得5
《合欢树》是史铁生早年的作品,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史铁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而《合欢树》同样秉承了这种平淡之中见真情的特点。
文章可以母亲生前和死后分为两个段落。在回忆母亲生前场景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母-子的生活细节:10岁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亲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跃然纸上;20岁那年“我”双腿残疾,母亲因此劳累奔波,但终究无济于事,绝望与希望的交替出现将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凉;30岁了,“我”在写作上小有成就,可是母亲已经乘鹤西去,这里作者将“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描绘得不动声色。母爱的博大与厚重在前部分篇幅里处处可见。
“合欢树”由母亲的逝世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合欢树是母亲生前种下的树,在母-子全心全意与病魔抗争时,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突兀地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合欢树被恰到好处地引入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无疑,在作者眼里,合欢树是上天对他思念母亲的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也因为这样,作者不断地流露出“欲罢不能”的情绪。他既渴望重温昔日与母亲相亲相爱的一幕,也清醒地认识到母亲毕竟早已离去。这样的矛盾,也使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被渲染到极致。
文末的升华无疑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希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在这个孩子的设计上,我们明显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苍凉,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所以这里表现出的消极和颓废反而能为全文增添一种沧桑感;倘若作者此处笔墨过多,我想一定颠覆了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从史铁生的一生看我更希望给“合欢树”赋予积极的意义。它不仅是死后母亲的象征,而且是作者趋于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见证。
《合欢树》上一篇赞扬母爱的文章,尽管全文开篇就确定下了忧伤与怀念的基调,但是其对独特人生的独特感悟,依旧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