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寒假读书心得不少于400字
2023-08-02 09:15:45幼儿园老师培训心得体会合集十五篇)
2023-08-04 22:10:01岗前培训通识课程及专题课程心得体会
2023-08-01 02:04:46传统文化清明节心得体会(精选10篇)
2023-08-05 20:17:57创新党员学习方式2000字
2023-08-06 09:58:51党员宗旨意识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
2023-08-14 14:13:35读书月党员读书心得1000字20篇
2023-08-17 15:25:46寒假读书心得不少于400字
2023-08-02 09:15:45幼儿园老师培训心得体会合集十五篇)
2023-08-04 22:10:01岗前培训通识课程及专题课程心得体会
2023-08-01 02:04:46传统文化清明节心得体会(精选10篇)
2023-08-05 20:17:57
2024走进清明感受传统主题班会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走进清明感受传统主题班会心得体会1
上个星期五,我们班开展了一次关于清明节的主题班会,那情景,令人至今都难以忘怀。
还没有上课呢,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八个大字—“缅怀先烈,继承传统。”此外,老师还精心准备了一大叠资料,供我们参考。看得出到,老师为了这次班会能够顺利的举办,已经策划很久啦!“铃——”,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起,同学们都陆续走进教室里。伴随着一阵掌声,主题班会在我们班顺利举行了!老师叫了刁安宁和刘玲担任这次班会的主持人。主持人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清明节的习俗,如:踏青、吃寒食、放风筝、荡秋千等等……主持人还向我们讲述了清明节的由来,建议我们有时间一定要去烈士碑前扫墓,以表示对先烈的怀念。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突然,“铃……”的一声打断了这场有趣的班会。老师不得不宣布班会结束,可我们的脑子都还沉浸在刚才的班会中。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都在想: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难道你不觉得是一种幸福吗?然而,这看似普通的幸福生活,却经历着一段悲伤的历史,饱含一曲曲动人的颂歌。先烈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自己的工切,甚至是自己那年轻又宝贵的生命。他(她)们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吗?当然,今年清明节,我一定要棒着一束最大最美的鲜花,献给那些革命先烈们。
走进清明感受传统主题班会心得体会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年一次的清明节又到了。清明节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0日批准列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重要的事就是扫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坟。带上清明锞、酒、菜饭、香烛等在坟前供奉。祭毕,焚化纸锭,拜毕后给坟前加土,扫墓就完成了。清明节时,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和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胚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咬一口甜而不腻,肥而不膄!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香气扑鼻!
在这特殊的节日里,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就是因为这场雨,把我们跟遥远的地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走进清明感受传统主题班会心得体会3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节日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为法定节节日日。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节日这一天,无 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这一天, 扫墓是最重要的活动。不过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节日吃冷饭的习俗。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 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 一路上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在 19 年后回到了晋国,重 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名的'晋文公。
寒食节节日暨清明节节日的前一天。后来重耳做了国君, 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受封,带母亲隐居绵山去了。晋文公下令放火 烧山,想逼介子推带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走进清明感受传统主题班会心得体会4
清明节快到了,让人想起了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路上行人为何会给诗人断魂的感受呢?原来在细雨霏霏的清明时节,人们前往吊念逝去的亲人,怎能不悲戚伤心啊。
清明扫墓之风,始于北宋末年。《东京梦华录》有云:“寒食节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墓皆在此日拜扫。”可见清明时节初始不拜老墓,只祭新坟。后来发展为既拜新坟,亦扫旧墓,形成了汉民族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许多民系扫墓祭祖的时日,而在梅州客家地区,却是“只闻清明粄飘香,鲜见行人扫墓忙”。清明节当天,客家人喜用苎叶、艾叶、白头翁、鱼腥草、鸡屎藤和使君子一类,制成颜色翠绿的青粄,俗称清明粄。清明粄含应节之意,还有健脾、怯湿、排毒等功能,嚼起来甜软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客家人不在清明祭祖扫墓,而是把扫墓安排在春秋两季,即在年初六后的正月或中秋节前后,以免影响农耕。客家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回乡扫墓。有些身居海外的客家人,一到扫墓时节,便相约回梓拜祭祖先,正所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扫墓要摆放三牲果品一类供品,点上香烛祭拜,礼毕焚烧衣纸,鸣放鞭炮;还须在墓头压上几片黄纸,名曰“挂纸”,客家话谐音“挂祖”。以往举族打祭墓,主祭人要行三跪九叩首大礼,朗读祭文。祭祀结束按年岁长幼安排部分男丁登席,余众发丁子钱。
走进清明感受传统主题班会心得体会5
祭拜,有的给先人叩头行礼;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