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钓鱼的评课稿
2023-08-09 03:11:58语文揠苗助长评课稿
2023-08-09 17:36:38动漫社的通讯稿
2023-08-10 12:05:47终表彰大会讲话稿(通用18篇)
2023-08-12 11:12:38校长六一儿童节的优秀讲话稿范文(通用12篇)
2023-08-08 17:54:12小学生春季开学安全教育讲话稿(精选五篇)
2023-08-03 11:38:24校园文化艺术节讲话稿范文(精选五篇)
2023-08-04 18:54:13师范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2023-08-10 19:54:09钓鱼的评课稿
2023-08-09 03:11:58给徐同学的一封信
2023-08-05 06:55:14最新贫困大学生免费体检活动方案
2023-08-11 10:41:23
莫泊桑拜师评课稿
莫泊桑拜师评课稿
莫泊桑拜师评课稿1
上个星期,我对区上了一节教研课,现在经过了一个星期的思考、沉淀、回味,我对那天评课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也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索。
记得,那天上完课后,老师们对于这种一课时基本上完课文的做法是赞成的,但也不无疑虑。老师们普遍关注的是,一:接下来的第二课时怎么上?二:从这节课的安排来看,老师预设的比较多,所以课的容量大,而学生生成比较少,所以对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不够,似乎是老师牵着学生学。对于这两个问题,那天大家都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老师认为教学设计应该再开放一些,例如在提出“功夫”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读文章,让他们自己在文章中去感悟福楼拜所说的“功夫”有怎样的内涵;也有的老师认为连“功夫”这条线,也不必引出,可以直接让学生去文章中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等等,对于我的一节课能引起老师们如此热烈的探讨和争议,我觉得很高兴,因为如果一节教研课都不能引起大家探讨的兴趣,这样的课又怎能称之为教研课呢?
回家之后,我对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也认真地思考了,首先我觉得自己用一课时基本完成课文学习的思路是正确的,虽然也有老师质疑,这样的容量是否符合每个学生的认知,但是我认为正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我才说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时,是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需要,或者说是低估了。学生在经历了初读课文,提前预习之后,对于文章本身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所以在课上的预习汇报时就已经有学生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在课上只是引领学生走入文章,使他们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带他们领悟功夫的真正含义。应该说,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课前预设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至于抓住“功夫”这条主线对不对,也许是每个人对教材,对文本的理解都不一样,对于这篇文章,我是仔细研读的,我认为莫泊桑三次拜师所领悟到的“功夫”是层层深入的,它们之间不是一种并列,而是递进,是逐步地深入从勤于观察到仔细观察,到观察要深入要用心揣摩。
对于第二课时教什么的问题,我的第二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因为这节课只是带着学生感受了《项链》的一个片段,所以第二课时我带着学生一起读了全文,虽然学生们读起来依然有些费劲,但起码大致的意思是能明白的,然后把莫泊桑刻画的骆塞尔太太的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再细细读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我还布置学生课前去找了一些自己读过的描写人物的文章片段,大家又交流了一下,就是这样。虽然这不是教材中的内容,但我把它看作是教材的延续。
莫泊桑拜师评课稿2
听了潘老师执教的《莫泊桑拜师》一课,感触颇多。潘老师扎实而厚重,简约而丰满的课堂教学风格给我以很大的启发。下面谈几点我听课后的一些肤浅看法。
一、整体把握,感知大师
任何研究性学习活动都始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学开始老师就引导学生站在高处去俯视文本,从整体的角度审视贯穿全文的纲领性问题,并带者自己的眼光与文本对话,在自由的对话中流淌出自己对文本的价值体验。
上课伊始,潘老师先让学生浏览课本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老师不失时机地围绕“拜师”这条主线追问:
师:莫泊桑共有几次向福楼拜请教?
生:三次。
师:福楼拜三次指导莫泊桑的主要目的是让他在写作中怎样做?
生:福楼拜三次指导莫泊桑写作的核心就是让莫泊桑学会观察。(老师相机板书了“观察”一词。)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本文的阅读重点,产生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初步感知了福楼拜和莫泊桑两位大师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对话交流,走进大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目标、任务、价值都是在师生交流碰撞的过程中生成和实现的。让学生的阅读探究活动始终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不断循环往复的对话中递进。从带着问题走近文本,浅层次阅读感悟到走进文本,品词析句、个性化阅读感悟;从互动交流交互式阅读到以声传情,立体化阅读。每一个过程都是学生思维飞跃和心灵升华的过程。同时在探究活动能抓住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让学生的思绪在约束与自由之间,主流性与开放性之间飞扬。潘老师的这堂课无疑是最好的诠释。
(一)下面就是潘老师针对福楼拜第二次指导莫泊桑时所说的一段话,与学生展开交流的一个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段话很特别,你能知道特别在什么地方吗?
生:这段话一连用了9个问号。
师: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福楼拜用了一组一组的对比,来说明在不同情况下,不同时间里马车的特点是不同的。
师:是呀!只有仔细观察比较,才能发现马车的不同之处和特殊之处。
师追问:这一段的第一问和最后一问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这两句话都是告诉莫泊桑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
师生交流到这里,按说这个环节可以结束了,可是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又进行了追问:同学们,福楼拜没有直接告诉莫泊桑答案,而是将这一连串的问题抛给了莫泊桑,你觉得福楼拜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这一发问把问题引申到了文本之外,真可谓有画龙点睛之妙。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议论开来。有的说:福楼拜这一连串发问,目的是让莫泊桑自己去揣摩,这样会记得更牢固;还有的说:直接告诉莫泊桑,就显得过于肤浅,只有让他自己去观察,去实践,才能发现事物间的不同点。
这是师生融洽和谐的交流过程,其实也是学生与文本的对
话过程,更是学生走进福楼拜这位大师心灵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大师的形象得以升华,一个充满智慧、循循善诱的大师形象仿佛就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同学们仿佛在聆听着大师那不绝于耳的点化,感受着大师充满温馨和智慧的谆谆教导,从而与大师有了一次完美的心灵对话。
(二)我们再来品悟一下潘老师教学莫泊桑第三次拜师的过程吧:
师: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时始终是“微笑”着的,你能看出什么?
生:能感觉到一个文学长辈、文学大师对后辈的关爱。
师:从福楼拜通过列举许多生活中平常的事例,告诉莫泊桑要善于发现新特点的对话中,你对福楼拜又有怎样的认识呢?
生:这说明福楼拜是一个善于“从平常的地方,发现不平常”的文学大师。
此时潘老师还巧妙地引出福楼拜在第一次指导莫泊桑时直截了当的话语,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大师性格的率直。至此,一个率真和善、充满睿智、循循善诱的大师形象已在学生内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有了潘老师的`精心预设和巧妙引导,才有了学生与文本的融合,才有了学生与大师间的心灵碰撞,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大师的心灵空间。
对另一位文学大师莫泊桑的介绍,则是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通过课后“作家卡片”里对莫泊桑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莫泊桑在文学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体会到:莫泊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正是他善于观察,刻苦勤奋的结果,正是由于恩师指导的结果。这样,一个勤奋进取、谦逊好学的文学大师形象也很自然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树立起来了。
三、拓展升华,追忆大师
潘老师巧设写话练习,完成小练笔:让学生以莫泊桑
的口吻,追忆恩师福楼拜。
这是潘老师设计的又一亮点。由于福楼拜的大师形象已完全融入了学生的内心,所以学生写出的话语情真意切,表达了学生对恩师由衷地感激和怀恋。潘老师的小结语是这样的:“是呀,师恩难忘!我们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全是赞美和怀念恩师的。对即将毕业的同学们来说,对恩师的感悟会更加深刻,让我们牢记师恩,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老师,回报社会吧!”潘老师这段语重心长的结束语,既是对本篇课文的提炼总结,同时也是对本单元学习目标的升华,真可谓是妙笔之作啊!
抓住文本的主流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升华,使学生自觉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真正需要,在读写结合中把阅读教学引向生命和生活世界,真正凸显教学活动的价值导向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