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新闻稿

《青山不老》评课稿

2023-08-06 07:13:48 高考在线

《青山不老》评课稿

  听了金老师执教的《青山不老》一课,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吃透教材,目标定位准确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金老师在课前显然经过了认真深入地思索研究,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的主旨,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引领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抒写心声,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尊重学生起点,进行有效引领

  从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感受到了金老师对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视和扎实的训练,无论是字词句的教学,还是课文内容的理解,朗读的训练、指导,都能关注学生的起点,进行有效的引领。其中,我认为金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时,处理得非常耐心、到位。金老师不急不躁地进行一步步地引领,让学生读课文,悟语句,通过山沟的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感悟到了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人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感悟到了老人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

  三、适时拓展,整合教学资源

  这篇课文描述的是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这是我们这些学生很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金老师整合了与文本相关的音、像、图、文等学习资源,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文本的“抓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比如,金老师在课前播放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音像资料,使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学习文本作好了铺垫。又如,当学生交流“阅读提示”第2题,找到第2段的语句时,金老师适时地投影出示了关于“晋西北气候恶劣”的资料,使学生比较感性地认识了晋西北这个大环境的恶劣险峻。

  四、读写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一吐为快,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深入理解了文本。

  在本课教学中,金老师在引领学生理解了“青山不老”的含义,并阅读了马永顺这位老人的资料,投影出示了“马永顺林”这块石碑后,进行了一次小练笔:

  抚着这块石碑,我想 对马爷爷说 。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 对告诉全世界 。

  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对马爷爷真诚的赞美、敬佩之情,因为学生通过这几分钟的抒写心声,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堂课中的优点还有很多,总的来说,整堂课教学过程流畅,朴实有效,体现出了一个年轻教师的良好素质。金老师工作才一年多,就那么从容地在众多老师面前上了这么精彩的一堂课,真的是很不错的。

  如果说这堂课还有什么美中不足的话,那我就提不成熟的两点看法:

  1.这堂课的教学容量偏大,在课堂40分钟内很难完成。略读课文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课一得。那么,在本课教学可以减少哪些头绪,使教学重点更为突出呢?确实也很难处理。我的建议供金老师参考:比如识字、写字能否放在课前的预习中让学生自己解决?小练笔能否让学生二选一来写写?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并不一定要在初读课文之后概括。在本堂课教学中,如果能将概括内容与“阅读提示”更好地结合起来,在解答了“阅读提示”的1、2题后再去概括内容,我想,这个教学难点就比较容易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