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新闻稿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通用57篇)

2023-08-17 03:27:44 高考在线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

  今天有幸听了陈婧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可以说学到了很多。《葡萄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文。从整堂课看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学习方法多样,课堂纪律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课始,陈老师从直接出示课题导入,问学生“沟”字形近字有哪些?从而带出“钩、构”等两个形近字,并让学生进行口头组词,引出课题《葡萄沟》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展开亲切地交谈,并以同伴的身份告诉学生,最好吃的葡萄在新疆,在地图上指出新疆,用句子作结: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引出课题《葡萄沟》。

  接着让学生对课题质疑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加强学生提问提的能力。根据学生提问来初读课文。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以及最能概括葡萄沟的句子。这堂课,陈老师重点落实在生字教学中,陈老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生字教学。初现生字,除了学生自学生字,老师还主导学生学习,采用小老师带领读,开火车读。读得形式多样,并让学生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例如:沟字利用熟字换偏旁;“够、吾、梯”字采用了猜谜法,学生说的形象、生动。还有陈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引导、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重难点突出,如对“五月有杏子??葡萄沟。”处理得比较好,并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积累一些词句。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课堂上,教师把主体还给学生。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2

  今天听了李海燕老师上的《葡萄沟》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李老师精彩的地方,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李老师执教的《葡萄沟》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一、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摒弃了以往常见的读字、组词、繁琐地分析字形等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将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以句子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同时对生字采用变换字号和颜色的方式,增强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让学生直观上整体感受我会认和我会写的字。这样,一方面,让生字始终存在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下一步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李老师还善于开发和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理解字词。

  三、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葡萄沟》是一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是训练朗读的好教材。《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关重要。李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引导、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重难点突出,如对“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处理得比较好,并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就整堂课而言,李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放得很开,又收得很好。

  四、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适宜

  无论从课堂开始的范读课文,还是后来的运用课件展示地图、梯田、阴房,整节课课件运用的恰当而不牵强,有实效而绝不做作。课件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

  建议:只是内容上有些多,到最后时间有点紧。是不是把老乡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删掉先不讲,换到下一课时时再理解。中间的说话和句式训练也有点多。难度上有些难。这里的练习稍做调整。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肤浅看法,说的不妥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3

  《活化石》是一科普性的文章,介绍了“大熊猫、银杏树、中华鲟”三种活化石。内容浅显易懂,但是相对来说也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夏老师的这堂课却摆脱了这类文章讲解的枯燥,显得生动、有趣。接下来,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在语境中识字。

  “低年级的课文就是为了学生识字创造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低年级识字教学要以文本为依托展开,学文与识字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把识字融入语文学习的整体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提升识字质量,增进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更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我们应该要明白汉字是汉语言文化的基石,是汉语文的微缩景观,以形表意的特点使汉字成为一种可直接“视读”的“活化石”文字,这种表意性体现了汉字“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造字规律,它使每一个汉字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信息。“博”的教学,博的左边是一个“十”字,在古代“十”往往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博往往和大在一起,博大。然后,“博学、博士、广博、地大物博”在词语中再次强化“博”的认识和巩固。孙,会意,金文像用绳索捆绑小孩子,意为少年俘虏。绝,表示人用刀断丝。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就是史官。我相信这样跟孩子们讲解了,就不会跟以后的“吏”混淆。在教学“珍“字时,夏老师适时拓展了“班、琦、理”,等字,引导孩子发现王字旁的字是和美玉有关的,展示了夏老师深厚的文学素养,如果我们仅仅把汉字当作简单的信息符号来处理,那么我们就要赶快加强对汉字的文化意蕴认识了。

  课堂是学生识字实践的主场地,让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随文识字,是每一个教师需用心花上心思的。正如夏老师划出“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在指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随机学习生字“珍”、“绝”、“史”。她的课堂将识字与文本创设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识字融入语文学习的整体之中,立足帮助学生跳出单纯识字的局限,便于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

  二、在兴趣中学文

  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很短,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整堂课的学习兴趣不减反增呢?我们可以从夏老师的克重得到启发。但整堂课夏老师总是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一次次掀起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潮。这些兴奋点又都和能力培养点相结合。

  从课的伊始,欣赏夏老师的学校,世纪广场、科技馆,然后温州博物馆和化石图片的展示,接着整体感知分别出示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的图片。学习第二自然段,出示“白果”实物,让学生闻一闻,看一看,还吃一吃。又欣赏图片“银杏之祖”——一棵活了一万两千多年的银杏树,然后辨认银杏树的树叶,还欣赏了银杏树四季的图片,不仅进行量词运用的语言实践,还跟把打比方的句子训练有机结合:秋天,一阵阵秋风吹过,叶子像( )。冬天,一棵棵银杏树像( )。

  到最后的“银杏树这么珍贵,可是认识它的人并不多,银杏树想介绍自己,让大家来保护他,你会怎么介绍呢?”鼓励学生用课文中知识替银杏树自我介绍。夏老师通过“大家好,我是一颗银杏树……”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并板书“名字历史叶子果子”教给学生介绍的要领,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由畅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瞧,夏老师就是这样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一次次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潮,这样兴趣点和能力点的有机结合,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在朗读中升华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最正确或者说最实用的的渠道就是朗读。在夏老师的课堂上,她的朗读训练点分两个层次来呈现。首先是关注重点词语:“几亿年前”、“同一时期,早就灭绝”、“一代一代”“一亿多年”指导学生读好有关句子,夏老师说“关注重点词语读书,会让我们读的特别有意思。”确实如此,学生在朗读中习得方法的同时也越加体会这些化石的年代久远,激发学生对化石的珍惜。

  还有夏老师抓住描写银杏树特征的句子(长得慢)进行朗读教学,“银杏树长得慢极了,谁能读出来?”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探究了语言文字,既了解了银杏树的特征,又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对它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语文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乡而存在的。”祝愿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以学为中心”,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一片放飞梦乡的天空。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4

  《雨后》是一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而又传神地刻画了鹅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及喜雨爱水的心理特征。阅读了许红琴老师的教学设计,我受益很多,我决定教学中从孩子们的生活入手,唤起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首先,联系生活,唤起生活体验

  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夏日雨后,外面空气更加清新,天气更加凉爽,到外面玩水是不陌生的。所以,在课始,我就提出了让孩子们精神振奋的话题:夏天,一场暴雨过后,你最喜欢干什么?学生们都津津有味谈起了玩水的事情,由此引出对课文的学习。生活场景的回忆,诗文的描述,把孩子们带入了熟悉的生活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

  其次,朗读感悟,激起情感体验

  为了读好兄妹俩踩水的有趣情景,我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表演中进行回忆,设身处地揣摩两人的心理,激起孩子们心理和情感体验的共鸣,在身临其境中,在边回忆边朗读中感悟兄妹两踩水时的兴奋与欢乐。同时,引导孩子们抓住关键词语,使得朗读更到位。

  再次,启发想象,描绘童心童趣

  在学完全诗后,我问孩子们:除了兄妹俩,这一群孩子玩得多快乐?这一问,孩子们好像也来到了那个广场,纷纷张开想象的翅膀,描述起曾经体验过或想象中的孩子们玩水的快乐情景。最后,我让孩子们将这首诗抄在晨诵本上,并配上画。孩子们兴趣盎然,任由想象驰骋,用画笔描绘自己的心情,充分体验享受到了童心童趣。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5

  评课之前,首先要恭喜丹青老师,这学期还未过半,但丹青老师已经得到了两次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一次是电子白板的说课,另一次就是今天的分类合作式赛课,在这节课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丹青老师又成长了。

  《初冬》是一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以时间为线索,描写了初冬雾中和雾后的美丽景色,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课的设计,丹青老师用了美文美读的方法,通过以读促悟的手法,使初冬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下面我就本节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灵活多样突出“读”,使学生乐学。

  《课标》中明确指出: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它也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有节奏地诵读,直到悟出只凭语言分析难以理解的思想内容。

  在这堂课上,丹青老师以"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教学伊始,第一次自由读文时,丹青老师出示读文要求: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让学生按照要求读课文;当第二次读文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课文都写了哪些景物?)这样既避免了学生读文的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大声读,开火车读,接读,女生读男生想……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还有一个读的亮点就在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时,丹青老师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课件中视频、图片和背景音乐的使用,都无一不是在为“读”服务。整节课学生读得兴致盎然,也达到了乐学的目的。

  二、授之以渔突出“法”,使学生会学。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既有知识,不如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本节课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第自然段后,便总结学习方法,那就是结合生活实际、抓重点词,一边读一边想,引导学生利用这样的读书方法来学习第自然段。使学生掌握了理解课文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收放自如突出“活”,使学生想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雾中的景色时,丹青老师不是逐句地来理解分析课文,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喜欢哪个自然段,教师的课件就出示哪个自然段。而教师对每个自然段的关键性的知识把握的很准确,做到了收放自如。教师的“主导”与“主体”意识很强。

  四、教学技艺突出“新”,使学生爱学。

  丹青老师个人的教学基本功十分扎实,无论是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还是漂亮的粉笔字,都令人羡慕。本节课上她又向我们展示了绘画基本功,这里的画,不仅有助于教学,也是教师自身素养的一种展示,它的作用远远超过插图,原因是不言自明的。拥有这样的教学技艺,怎能不让学生喜爱呢?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6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这节课中,老师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一、目标明确,定位合理。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王老师把目标定位在读通课文,把字音读准;学会“泼、桶”等十个生字及,体会“一年一度、互相、幸福、象征”等新词的意思;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了解泼水节所表达的象征意义。目标明确,定位合理。

  二、以“欢乐”定调,贯穿首尾。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读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因此,一开课,在揭题时,王老师就抓住了题眼“欢乐”一词,引导学生多[]次深情朗读课题,使学生层层了解泼水节的欢乐,体会泼水节的欢乐。

  三、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扎实有效。

  整堂课,王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第一是抓字词学习,第二抓句子学习,第三抓整体感知。在字词学习中,王老师首先扫清了生字的读音,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字理识字,理解本义,再延伸拓展,感悟运用。另外,王老师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理解“提、端、互相追赶”时,采用了动作表演的形式,直观形象,在理解“幸福”一词时,王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体会,“吉祥如意”一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象该词一般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这样的教学扎实有效。在句子的学习中,王老师抓住了难读的句子,采用视频展示、采访交际、动作表演、联系生活、迁移运用等方法,并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多次朗读,读通句子,读懂句子,同时结合句子学习进行句式练习,做到了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四、以读代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王老师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原则,坚持让孩子“以读为本,读中生悟”,采用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了解文意,体会欢乐。因为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7

  语文课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教学中,熊老师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努力体现了以下教学思想: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杨老师能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为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个人说,伙伴说,讨论说等形式,让他们表达自己感受,表达见解。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看(看图片、看屏幕)读(读过生动的课件去冲击学生的视觉、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服务。

  (二)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现在的语文课上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遗余力地讲解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渐渐地疏远了语文课。熊老师在教学中能做到以读带讲,培养学生的语感。力图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首都北京灿烂迷人的夜景。整堂课上,她让学生全方位的读书,有个人读,引读、齐读、赛读,小组读,男、女同学分别读,感悟后读等,让学生中在读中自解、自悟。

  (三)以点带面,抓重点词句理解。

  在学习第二段时,杨老师能抓住川流不息、象银河从天而降、光彩夺目等词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这些词的基础上想象长安街的金碧辉煌,当脑子中形成这种影像后,文章的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就都在脑中了。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8

  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在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这首诗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观察到。董老师的这节课有许多十分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听课感受。

  1.董老师的识字方法好。

  董老师在教授课文生字时,并不是死板的进行教学,而是先让学生读认,之后学生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在介绍完识字方法后并没有结束,而是教师对字词语的延伸和相关链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竭力拓展学生思维。例如,在讲“稠”的时候引入什么是稠的?稠的意思是什么?图片显示稠与稀,引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刮风的时候树叶一面多,一面少,多的那一面可以用“稠”来形容,少的那一面就是“稀”。之后把字放到具体的课文中,让学生再读,学生在反复训练后真的可以做到拿得出来认识,放得回去也认识。

  2.勾画方法好。

  董老师把自己想要做的以另外一种口吻告诉学生,有一个小男孩他是这样做的,老师觉得他做的特别好,你可以学学他,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学生在榜样的示范下会做的更好。并且老师还总结出了小男孩勾画的主要方法:什么时候?谁?怎么指点方向?学生有了这个线索的引导,会找的更快,更好。

  3.板书好。

  教学生在田字格书写汉字时,偏旁、剩下的字、田字格用不同颜色粉笔表示。尤其是偏旁用醒目的红色表示,区分的清楚明了。我觉得这也是老师平时的习惯,这个讲授偏旁的方法运用的十分好,学生可以在老师不提醒的情况下,只要留心,就可以永远记住这些汉字的偏旁。

  4.“针”的讲授特别好,古代他“铁杵磨成绣花针”铁杵是铁做的,所以针是金字旁,引导的十分好。

  建议:1.忠于祖国的人有哪些?这个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是有些难度,学生的回答显然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2.指南针的介绍如果不用课件显示那么多的字,而且有那么生僻,而是采用教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授,是不是效果会更好?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9

  《红领巾真好》是一首清新优美的儿童诗,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与爱的赞歌。诗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王瑞老师这一整堂课朴实亲切,清新流畅,以下是我聆听了××老师的课的感受。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在生字教学时,王老师采用随文识字。这课文生字较少,词语教学的方法多样,如在教学“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由此理解字的构造中,偏旁表义的情况。在教学“蓬松的羽毛”,让学生想象蓬松的羽毛是怎样的,读出词语的意思。在教学“巢”字时,用编字谜的方法,让学生识记。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堂伊始,王老师就用极其亲切、朴素的语言,引入课题,又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形象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深深地融入情景,为整堂课学习做好铺垫。

  三、立足文本,凸显双基训练

  在词语教学环节,王老师就赋予词语感情色彩,特别注意读好“叽叽喳喳、扑棱棱、机灵”这些重点词,读好语气,读出感情。在教学中提炼出“AABB、ABB、ABAC”式词语,用“一会……一会”说话练习,从而扎实进行语言训练。这样的训练很有层次性,达到了积累词句,学语文,用语文的观念。

  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教学,如果教学环节再紧凑些,过渡语句再自然巧妙些就更好了。文中每一小节都有一个设问句,若给孩子渗透这样语言训练就更完美了。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0

  郭老师和高老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备课充分,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巩固生字。

  一、多种形式,认读训练扎实到位。

  识字教学本身枯燥无味,反复单一的认读很难吸引注意力不够持久的二年级学生。这两位老师深谙儿童心里,采用多种形式认读:男生读,女生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接读,互相看着读,做动作读,师生读。变化多样的认读,让孩子们眉开眼笑,兴味盎然,乐此不疲。快乐的认读中,孩子们牢牢地记住了生字的准确读音,不知不觉中体会了生字的含义。

  二、联系生活,语言训练不着痕迹。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尤其是对知识储备不足的二年级学生,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他们的知识储备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压”“垂”等字时,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平台。老师鼓励的微笑,激励行的评价更是使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不着痕迹中语言训练,扎实到位。

  三、适时评价,学习兴趣浓厚。

  儿童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而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课堂充满人文魅力。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学习时,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1

  《画鸡蛋》是一选学课文,顾老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听课体会,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

  1、教学中注重兴趣的激发。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性,顾老师在揭示课题后来了个质疑:“读了课题,你的小脑袋里有什么问题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如学生知道达。芬奇画鸡蛋后,顾老师特意在激趣导入的部分,安排了介绍达。芬奇的事迹和作品这样确实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中重视学生读的训练。顾老师让学生反复读重点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进行简单的积累指导感情朗读,由于学生小,所以,顾老师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把某些重点词加重语气的读法引导和渗透。要在学生懂得怎样读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读,具体实施时,顾老师注意形式多变,或评或读,或指读或练读,或齐读,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一开始顾老师仅仅抓住达·芬奇开始学画鸡蛋的态度和后来的不同态度入手,抓住“不耐烦”和“用心”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里感悟。然后顾老师又趁机问:“达·芬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进而出示老师的话,让学生读,又在投影下让学生进行观察两个鸡蛋的异同来感悟老师的话,由此深入浅出,解决了难点。整个教学环节,顾老师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呵护学生的个性,都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2

  吴非在〈致青年教师〉一书的第一辑中说: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无疑,今天,我也是来欣赏的。《清澈的湖水》是一文质兼美,寓德育、审美、环保于一体的文章。老师用亲切的教态,儿童化的语言,独具匠心的设计,引领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整堂课让学生经历了难忘的精神之旅,师生一起为情所动,为美所醉,为真所净。值得学习,至少是因为:

  1、这是一节有序的课堂。

  老师充分的准备、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驾驶课堂的能力自不必分说,课堂上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问,什么时候引导学生读,什么时候引导学生练,什么时候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都是心中有数,调控自如。我想,这正是实现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做到的。

  2、这是一节“情感”的课堂。

  对学生而言,每节课都应是一次难忘的情感经历。本文词句很美,但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仅仅依靠文本很难感受到风景美和行为美。本节课,老师把激趣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境,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通过图片欣赏、音乐聆听、观看视频,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3、这是一节扎实的课堂。

  形式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无论课堂上采用什么教学手段,最终都要为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孤立的字词教学比较枯燥,学生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老师不惜在这一环节花大量时间,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联系生活实际或随文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义,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比较法等指导学生熟记书写生字;其次是朗读训练形式多样,她还把整体教学目标细化到各个具体语句的学习中,落实教学目标清晰而有层次;语言表达训练点也有较强针对性。总之,整节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值得同行借鉴。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3

  《我是什么》是一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周老师以“清新、严谨又不失灵动”的教学设计引领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我是什么”的探寻,整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一节在课题(《以“动笔”为载体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力之研究》)引领下的研究课,教学环节凸显了课题的研究点,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引领学生动笔

  在“品读课文”教学环节中,周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第1、2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边读边圈:我会变成什么?巡视中关注学生动笔的状况,及时予以指导、帮助。特别是在交流时,周老师非常关注学生动笔的有效性:

  1。方法指导细致入微。如学生在圈云时,文中是云字上有引号,像【“云”】,周老师利用学生的课本展示时提醒道:“这个小朋友圈的好,圈字时不圈边上的标点。”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在课本上圈圈划划时有些随心所欲,以致好好的文章被圈划的一塌糊涂,周老师的提醒会让学生养成整洁的好习惯。

  2。纠错方式值得提倡。在交流中,有学生在圈雹子时,把小硬球也圈出来了,周老师没有简单地纠正,而是问学生:“雹子、小硬球是两个吗?那为什么叫小硬球呢?”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得出:应该圈雹子。继而周老师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还有没有像“小硬球”这样的写法?与学生一起交流“小水珠、小花朵”表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的教学真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力着想,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师示范动笔

  在课文第2自然段对于“云变成雨、雹子、雪花”的教学中,周老师抓三个动词“落、打、飘”,让学生到黑板前对应着贴一贴,再说说这么贴的理由。

  生:雪轻轻地,用“飘”;小硬球重重的,用“打”下来;雨是不轻不重的,用“落”。教师顺势说:“这三个词用得好,我们可以在书上做记号。”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演示,用“△”,学生学着在书上做记号。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发现值得学生动笔的文本亮点,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学习,这也是课题的研究点之一,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力逐步得到提升。

  整堂课中,周老师的字词教学独具匠心,令人眼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主要体现在:

  一、识字做到“触类旁通”

  如“雹、袍”的学习,周老师在学生正音、会读、比较不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说说带“包”的字。学生说到:跑、泡、抱,周老师再出示相关的字,并引导学生记忆:有脚就会“跑”,有水就是“泡”……既形象有很生动,对学生的识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类似还有“躁”的学生,也让学生说说带“喿”的字,如“操、澡、燥”,并利用偏旁进行儿歌式的记忆。可见,对于识字教学周老师不仅关注学生是否学会,还重视积累、运用,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二、词语做到“层层深入”

  如“淹没、灌溉”的教学,周老师从“淹没”入手,知道“没”是多音字,这里念“mò”,读准“淹没”这个词,然后出示“淹没庄稼”让学生读正确,接着出示文中的句子“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让学生读正确。而后,再让学生观察“灌溉、淹没”这四个字,有什么发现?(跟水有关)这样的教学真的印证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理念,促使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从学会到运用,亦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辨析做到“教学无痕”

  如“飘浮、漂浮”这两个词语的辨析和运用在《词语手册》上有,课堂上学生讲到了“飘浮”一词,但第一个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他说:“树叶落到水上,就是飘浮。”周老师就引导学生辨析,第二个学生说:“这是在天上飘呀飘呀。”于是,周老师出示了《词语手册》中辨析的两句话让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得出:在空中飘,有个“风”,树叶在水上漂,有个“氵”。周老师适时小结:汉字真丰富,偏旁也会告诉我们……这样的教学自然、贴切,化有痕为无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总之,周老师的课明快、节奏感强,带给学生们的是愉悦和收获,带给老师们的是学习和思考。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4

  本学期我们工作室开展了多次活动,我也拜听了多位老师的课堂。其中,对陈伟老师的研讨课《回声》印象颇深,因我本学期也执教二年级语文,故尤为细嚼陈伟老师的教学风格,她亲切不失中气的课堂语言,活泼而具有张力的课堂氛围,精巧的教学安排和扎实的字词教学都值得我们细细深思回味。

  一、语言文字训练到位。

  二年级的字、词、句训练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在这方面的训练有独到之处。例如:水的波纹是怎样扩散的?问题提出后,陈老师出示了一段原文:“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并且,在黑板上画出了波纹的形状,直观生动的使学生记住了波纹的意义。在语言环境中训练字、词、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言文字训练与认识事物统一起来,并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里的“跳”、“捡”、“扔”、“激”、“碰”、“荡”等一系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都在反复诵读和体会中确切理解并掌握了。这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的收益是很大的。

  又如:陈老师对青蛙叫声的语气词进行重点讲解,重复练读三句话,引导学生体会“哪”,“吧”,“哩”这三个语气词的作用。这个环节把语言文字训练、思维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师明确的训练意识。

  二、朗读能力训练到位。

  整节课,根据教学重点和训练需要,教师设计了“配乐范读”、“指名朗读”、“小声齐读”、“自由练习读”、“有感情地读”等训练方法,学生经历了一个由“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训练步骤和层次清清楚楚,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项目,低年级就应该打好扎实的基础.在这点上,张老师循循诱导,以读贯穿始终,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且有要求、有层次、有目标地一步一步落实,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字词教学扎实而有新意。

  这节课,陈老师富有创新的给学生提供了两大写字法宝:魔法圈,魔法棒。

  在练写“影,倒,游”这三个生字时,陈老师详细讲解了字词的结构,需要注意的笔画,并且示范写字,师生合作共同将这三个字送入田字格。在魔法圈、魔法棒的神奇魔力下,学生们写起字来更有趣,更规范。当然,肖云霖老师也指出魔法圈、魔法棒的运用既有帮助学生写字规范化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能造成学生对写字模式的形式化,不利于对字词的识记,影响日常写作的实用性。

  总之,陈伟老师这堂研讨课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师导读的思路,又简明实用,各项训练都能到位,是一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好课堂。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5

  《我的影子》这堂课,教者凭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教学领悟力,较好地落实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绎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课堂上,既体现了王校长所倡导的读练、读思、动静、内外这四个方面的和谐整合,又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合作,体现了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观,为我的教学提供了学习的范例。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1、根据就低年级学生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兴趣入手。

  张老师采用手影游戏、踩影子等形式,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及时的激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读书、乐于交流。

  2、通过研读,让学生感悟。

  这节课,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课文写了什么影子,影子有什么特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通过学生的读,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在其背后,我们分明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张老师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按四人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学生朗读当中出现了问题,马上会有人帮他纠正,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无不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4、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扩展练习:编儿歌,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上。书应该怎么读,老师用不同的方法(如:读重音、抓住感叹号等)进行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和大家商榷

  1.1.张老师班有个很好的习惯,学生自主评价,一学生读着课文,马上有人站起来指出他读错、读漏的地方,我想这样会不会打击读书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让评价的学生先肯定读书学生的优点,再指出不足后读书的学生再纠正,这样会不会既保护了读书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他有所提高?

  2.2.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很强,学完课文后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这个问题提出很有思考价值,是不是不要安排在一做完课中操这个环节?

  另外课文的关键词“有趣”能不能让学生概括出来?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6

  今天有幸听了黄志娇老师上的《守株待兔》。走出课堂,我一直反思,黄老师的课给了我什么样的启发。我想,应该有这样的三点值得我去学习。即这节课她努力做到了“三实”:扎实、丰实、真实。

  第一,扎实:这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即: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不劳而获,是没有好结果的”这一深刻的道理。更让学生经历了阅读体验的过程。即本课贯穿始末的朗读。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因此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我觉得这节课就真正做到了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1、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例如:学生欣赏了动画里野兔撞死的经过,顺势鼓励学生通过“窜”读出野兔因为惊慌而撞死在树桩上,增强了感染力。

  2、以读动情,坚持渗透性。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黄老师在教学“种田人白捡了又肥又大的一只野兔”这段时,让学生抓住种田人当时的想法反复读,在逐层渗透中,为后面理解种田人错在哪里做出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丰实: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节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在老师创设的和谐的心理氛围中,课上生成了很多灵感的火花。

  如:学生做动作地读(在读种田人白捡了又肥又大的一只野兔”这段时,学生把自己当作种田人,读出美滋滋的表情。学生读后说:我要回家把它做成红烧兔。复述课文时,学生也能边做动作边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

  因为前文为学生揭示种田人错在哪儿做好了铺垫,所以当黄老师让学生入情于境发挥自己的想象:请同学们看图,你看这个人还在那儿呆呆地、傻傻地等着,假如这时你从他身边走过,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课堂气氛就随之推入了高潮,同学们的精彩回答比比皆是。

  第三,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结尾处,黄老师步步为营地引导学生感受做人的道理,如果把拓展想象设置为:“假如你就是他的亲人、邻居、朋友,你会怎样劝他?”这样更直接,更有针对性。朗读的形式不够多样,应该牢牢抓住朗读,加强感受与体验,使老师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学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

  用一句话作为我与大家交流的结尾,与大家共同分享: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需要我们去用心体会,更需要我们用心呵护。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7

  《称赞》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田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生字词的兴趣

  田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学习“刺猬”和“小獾”这两个生词的时候:“故事中的主人公有哪些?请大家把它们叫出来。大家要把它们的名字叫准确叫好听了它们才肯出来哦。”在这里老师以富有童趣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词的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特点。在学习“泄气”这个词的时候:“小獾做这个木凳容易吗?它可能在做的时候(弄破手指、满头大汗……),谁能看到小獾这时的表情呢?”学生此时就充分发挥想象回答“垂头丧气”、“失去信心”、“泄气”。这时田老师又问“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出现过泄气的情况?”这样一个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生动形象地体会到泄气的含义。

  二、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称赞》一课的执教中,田老师采用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田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称赞小獾的句子,让学生个别朗读“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通过老师的点评,让学生注意读好“真能干”“一个比一个”这些重点词,在这里巧妙地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读、集体读,让学生评价,老师在评价中称赞和表扬学生,给学生带来了好心情,师生起到互动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的朗读开了绿灯。这一步教学环节很扎实,切实体现为培养朗读能力而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接着,田老师又抓住了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其它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田老师抓住了“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又如“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设问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读?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自信心;“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里引导学生明白从粗糙板凳到会做椅子,这一过程,是被小刺猬称赞后,小獾才有这么大的成就,这是来之不易的。田老师根据课文对话鲜明、有利于培养朗读的优势,抓住读好对话训练为突破口,采用了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品读和评议,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实践活动、拓展思维

  田老师为学生设计了实践平台:自己写生字,同桌间相互评一评,哪个字写得好,夸同桌的优点。这让学生在巩固生字的同时又亲身体会了称赞与被称赞。

  另外有一个教学亮点值得一提: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读完一遍的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完第二遍的坐下来读第三遍,读完三遍的举起手读第四遍。这一教学设计新颖独特。不仅让老师了解学生自由读课文的进度,又激起学生读课文的乐趣。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8

  听了张老师的精彩教学,使我感受颇深,总的看法是本课课前准备充分,备课精心细致,设计新颖巧妙,课中导课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这都充分说明张老师能较好的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之感受到利用各种材料的制作所带来的形式美感、启发学习制作方法、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课堂轻松自由而富有活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体现在:

  其一、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新颖

  1、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具,教师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特别是课题、小昆虫和展示区的制作,均体现了教师扎实的业务功底。2、课前热身小游戏的活动设计巧妙,不仅一下子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本节课的一些基本技法也在游戏中不经意地渗透给了学生,正所谓“教育无痕”。3、课堂延伸有高度,课后拓展时教师从文学的角度推荐学生看一本好书《法布尔昆虫记》,加强了美术与科学、文学等其他学科的联系。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其二、导课生动活泼、气氛自由轻松

  首先教师的导课设计得有创意,“猜猜我是谁”环节的设计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本节课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其二,神秘礼物的出现让学生们充满好奇,无形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接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神秘礼物的解读让孩子们自主探究、讨论发现制作技法,为后期的学生创作活动提供了各种技法的参考。其三,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个材料包,里面提供了大量的纸材:皱纹纸、闪光纸、卡纸等,学生进行创作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表现,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创作得到体现和展示。

  其三、“小组合作”模式、团结协作学习

  “小组合作”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从分析探究神秘礼物的制作方式、制作材料到根据材料包提供的纸材讨论决定制作内容及制作方式到小组共同制作昆虫等都洋溢着同学间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合作学习氛围。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需改进之处:

  1、教师对于课堂的突发事件的解决上,不够灵活多变,教育机制还有待提高,在制作活动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亮点都可以及时在全班提出,亮点全班共勉,出现的问题引起全班注意。

  2、在学生制作活动中可循环播放大量的昆虫图片,以拓展学生的创作内容及创作思路。

  3、在评价环节中略显薄弱。教师可以从学生作品方面切入,如:请学生自评:介绍自己的作品,阐述创作意图,展示作品亮点或者同学之间互评:说出你喜欢的理由等;同时教师还应从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综合表现方面切入,如:小组合作愉快程度、操作配合默契程度以及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情感体验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从而体现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度。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听课后的一些肤浅看法。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9

  李老师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透过语言的美来感受浪花的美,领悟到三个孩子愿望的美好。

  课始,李老师先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运用探讨、直观等方式理解难懂的词语。比如“疙瘩、马鬃、彩绸”等。初步达成第1个教学目标。接着李老师以“三个孩子分别在想什么?在他们的眼里浪花像什么?两个问题为主线来分别教学诗歌的2、3、4小节,通过理解、想象及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去感受孩子们美好的理想以及丰富的想象。这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李老师穿插了“淡水资源危机”、“海洋资源危机”等课外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丰富的比喻是这首诗歌的一大亮点,它激起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李老师先是分散进行教学,然后把文中的比喻句集中起来,通过反复咀嚼来感受语言的美,浪花的美,进一步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达成本课教学的第2个目标。最后李老师创设情境让孩子尝试想象说话练习,从读到感悟再到创作,层层深入。

  接着,我想说一说这堂课中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清晰、凝练的教师语言

  二、紧凑而有序的课堂节奏

  三、敢于挑战自读课文的精神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20

  《画鸡蛋》是一选学课文,徐老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听课体会,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

  1、教学中注重兴趣的激发。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性,老师在揭示课题后来了个质疑:“读了课题,你的小脑袋里有什么问题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如学生知道达。芬奇画鸡蛋后,徐老师特意在激趣导入的部分,安排了介绍达。芬奇的事迹和作品这样确实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中重视学生读的训练。

  徐老师让学生反复读重点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进行简单的积累指导感情朗读,由于学生小,所以,老师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把某些重点词加重语气的读法引导和渗透。要在学生懂得怎样读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读,具体实施时,徐老师注意形式多变,或评或读,或指读或练读,或齐读,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一开始徐老师仅仅抓住达·芬奇开始学画鸡蛋的态度和后来的不同态度入手,抓住“不耐烦”和“用心”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里感悟。然后徐老师又趁机问:“达·芬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进而出示老师的话,让学生读,又在投影下让学生进行观察两个鸡蛋的异同来感悟老师的话,由此深入浅出,解决了难点。整个教学环节,徐老师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呵护学生的个性,都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21

  《画鸡蛋》是一选学课文,顾老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听课体会,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

  1、教学中注重兴趣的激发。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性,顾老师在揭示课题后来了个质疑:“读了课题,你的小脑袋里有什么问题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如学生知道达。芬奇画鸡蛋后,顾老师特意在激趣导入的部分,安排了介绍达。芬奇的事迹和作品这样确实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中重视学生读的训练。顾老师让学生反复读重点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进行简单的积累指导感情朗读,由于学生小,所以,顾老师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把某些重点词加重语气的读法引导和渗透。要在学生懂得怎样读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读,具体实施时,顾老师注意形式多变,或评或读,或指读或练读,或齐读,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一开始顾老师仅仅抓住达·芬奇开始学画鸡蛋的态度和后来的不同态度入手,抓住“不耐烦”和“用心”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里感悟。然后顾老师又趁机问:“达·芬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进而出示老师的话,让学生读,又在投影下让学生进行观察两个鸡蛋的异同来感悟老师的话,由此深入浅出,解决了难点。整个教学环节,顾老师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呵护学生的个性,都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22

  徐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清晰,重点也落实得非常好。课一开始,徐老师从了解达·芬奇入手,引出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画家小的时候画鸡蛋的故事。学生开始带着思考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这些拦路虎,学生字的同时让学生来评价达·芬奇画得(),从而拓展“画得()”这一短语。再让学生带着“达·芬奇画得不耐烦?”这一疑问再次读课文,拿起笔圈一圈关键词。我觉得特别好的是徐老师在课堂中结合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有过哪些不耐烦的时候,通过对达·芬奇老师那一番话的解读,再来说说现在想法的改变。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的表格,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

  因为—————————————,所以画鸡蛋并不容易。

  因为—————————————,所以我让你画鸡蛋。

  因为—————————————,所以——————。

  学习语文,不仅仅学习语言文字,也学习它带给我们的精神内涵,从这样一则小故事中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从这样的一番话中来改变自己的想法。看似一个简单的做法,但是带来的改变是不简单的。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23

  《狐假虎威》是一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心中有些许想法,写下来与大家共同交流。

  第一:抓住重点,理解成语。

  上课伊始,李老师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话来解释“狐假虎威”的意思,并特别强调了“假”的含义。这样,学生在整体上对成语有了大概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第二:层次分明,朗读指导到位。

  李老师用“狐狸是如何蒙骗老虎的?”作为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相关段落。抓住狐狸说的三次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着、摇”,让学生想一想每个动作所表示的含义,进而来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一愣、蒙住、松开”,让学生明白百兽之王是被狐狸给骗了。依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顺势指导,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情绪高涨、踊跃。渐渐地,学生读出了狐狸的步步为营,老虎的信以为真。

  第三、角色定位,现场表演。

  对于7、8两段,李老师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处理,其他学生当导演进行评价,并准备了小动物的头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只顾表演,缺乏必要的准备,因此效果欠佳。我觉得可以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对词语进行想象表演,最后把整个句子和段落表演出来。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对角色的各种动作、神态更加了解,表演起来就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了。最终达到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的目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突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24

  中心小学的张老师执教的《丑小鸭》,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童话,本课故事性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张老师在执教本课时,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采用“个人读、配乐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美美地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去体会丑小鸭被欺负时的孤单可怜,在读中分享丑小鸭变天鹅时的惊奇与喜悦。课上,亮点纷呈:

  (一)先学后教,精心设计好预习,发挥预习的最大功能。教学前,张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认真钻研了教材,根据导学案,精心设计了预习单和学习单,给学生提供了预习的拐杖,让学生课前的学习不再是盲人摸象,将预习落到实处。

  (二)找准时机,及时渗透学习方法。在理解“欺负”一词时,许多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这时张老师引导学生:“大家是怎么欺负丑小鸭的?”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姑娘也讨厌他。”张老师说道:“这就是欺负。”学生知道了原来通过联系课文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激发想象,引导学习练习说话。指导学生学完第四自然段,张老师顺势引导学生:“丑小鸭还会到哪儿?会遭遇到什么?”学生以:丑小鸭来到了_________,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孩子们的想象潜能是无限的,有的学生说丑小鸭来到草原上,被狮子追赶;有的学生说丑小鸭来到森林里,被猎人追杀…张老师课上给我们展示的让我们受益匪浅,唯一遗憾的是小组合作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小组汇报有点流于形式。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25

  这课文是一美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具体描绘了月亮湾从村前到村后的美丽景色,读此文犹如在文中走,从而也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借助教材,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月亮湾景色的美丽。教者利用多媒体有效地和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走进月亮湾,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语境中感悟月亮湾的美丽,体会这个小村子里到处充满欣欣向荣的景象。

  侯慧娟老师这节课上的很生动活泼,能紧扣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巧妙地突破了课文重难点,通过教者生动的语言和电教的充分运用引导学生走近月亮湾,从而一步步的体会村子的美丽。

  1、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

  在学习类似与写景之类的文章时,想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光靠学生的空想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侯老师正是注意了这点,利用多媒体这个很好的渠道,采用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标注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美景,从而自发地读出文中的美感。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也没有忽视学生自身对文本感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增互补。

  2、抓住关键词,通过反复读,理解课文内容。

  听完侯老师课的最大感受是全文抓住了关键词“美丽”,它以这个词贯穿与整个课文。比如在讲授第二自然段时抓住“月牙一样”、“绕着”等词语,让学生了解月亮湾的地形和地名的由来,体会月亮湾依山傍水,环境十分优美。再抓住“一群群”、“清清”、“灿烂”、“开满”、“绿油油”等形容词引导学生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月亮湾山清水秀,相应成趣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照顾差异,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侯老师在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如在教学第二段时以“你认为月亮湾还美在哪儿?”这一问题抛下去,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学习,在自由、形式各异的朗读活动中读读、议议、评评、再读读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这样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学习、自悟自得的主体教育思想,同时,侯老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层次分明,给不同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培养。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26

  一、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原则。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先复习检查:这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傍晚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的美景,我感到夕阳真美。)然后逐段品读,欣赏夕阳“西斜”时的壮丽景色、夕阳“慢慢地往下沉”时云朵色彩的变化、夕阳“落山”后天边霞光的灿烂,感受夕阳的美。最后再赏读全文,体验美感。

  二、强调自读自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整个一堂课,执教者扮演的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每个阶段夕阳的变化,教师都要求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再赏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朗读,效果较好。

  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组织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学生对不理解的词、句等能主动质疑。如第二自然段学生主动提出不理解的词“余晖”,通过交流与教师的引导,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这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在理解“深蓝”一词时,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蓝得像什么。理解“连绵起伏”这个词语,则采用伸出小手比划的方法,将“有的高,有的低、一座连着一座”的形状比划出来。第三自然段“太阳慢慢往西沉”,“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执教者抓住一个省略号,问还有许多绚丽的色彩都躲到哪儿去了?要求学生用四字词语来表示颜色多,二年级的小朋友积累的词语还真不少,如“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等等。

  四、几点商榷的地方:

  1.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精心设计提问。第二自然段,教师问一共有几句,每句写了什么景物?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说了一大通,还是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其实教师事先只要提醒一下,要求学生说出景物的名称——太阳、天空、西山——就行了。这样指向明晰的提问才是有效的。

  2.板书如果采用贴图的方式,将夕阳的颜色从一般的红,到“涨红”,再到“更红了”表现出来,这样可能更直观些,也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3.第三自然段要求学生读后说说眼前好像看到了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很有创造性,但学生说得不太好。原因是: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有些学生想象还没有展开的情况下,就让学生来说一说,显得有些仓促。如果在学生自读后,教师再美美地范读一遍,让学生闭着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展开想象,然后再说一说,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27

  《我为你骄傲》这课文讲述的是“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尽管当时没敢承认,但内疚的心理和责任感伴随了“我”一个星期。当“我”用自己攒了三个星期的送报纸的钱赔给老奶奶并附上道歉信时,在慈爱又善于教育后辈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钱,是孩子纯真的情、悔过的心,是值得为孩子骄傲的美好品德——诚信。孩子的诚信让老奶奶感动,老奶奶那博大的胸怀也值得我们称赞。

  本文是一个小故事,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来描写的。先是扔石头“很开心”;再是砸碎玻璃“很害怕”然后是见到老奶奶“很不自在”;最后是用自己积攒的钱赔偿给老奶奶感到“一阵轻松”。教语文,也是教做人。教学时应该紧紧的抓住这个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发现,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学习老奶奶宽宏博大的胸怀。同时还要以文为载体,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品析、积累、运用词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综观时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注意了语文基础性的把握。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过于夸大了人文性的功能,淡化了语文的基础训练,使语文教学变得浮躁、拖累、复杂,语文教学演变成了思想教育课、问题分析课、知识拓展课、实践表演课。而惟独不见文章的品读,词句的积累,句式的训练。这样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实质,“荒了自己的田,肥了别人的园”

  天津师范大学高恒利教授在上海语文教学改革会议发表论文指出“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语文是工具,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二是语文学科教学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语文的习惯。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乐山教材培训会议中指出:课改以来,有人在强调人文性的时候,不恰当地“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孩子”即语文本体。这样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败俱伤。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

  恰切地做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时璐莉执教的这节课,力求体现这样的教学思想。譬如,开课伊始,从复习字词入手,巩固了生字,积累了词语。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把词句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是语文的基础。过去阅读教学,尤其是第二课时,往往忽视字词的复习。我们知道孩子记忆生字快,忘得也快,记忆生字最好的方式是不断的复现,所以我主张,每课都学习生字,每课都巩固生字,每课都写点生字,反复的强化、记忆。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也紧扣语言的训练展开教学活动的。比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抓住小男孩和老奶奶神态、心理、动作的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模仿文中的句式“像……像……”练习说话;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情感,练习朗读;等等,都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训练意识,注重了基础性的把握。

  二、教师先发挥了导学的作用,然后是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学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这个变化在教学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但由于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教学中也出现了自主异化为自流,合作学习变成自由活动的苗头,这不是课改期望中的自主学习。课程标准强调,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教”的方式决定“学”的方式。因此,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教师起着关键的导航、定向的作用。

  这节课,执教者先是从文题中引发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整体读书,概括要义。接着又提出一个整体性的能牵动全的有价值的问题——小男孩和老奶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并且又提出了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要求走进文本。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学功能,避免了学生盲目的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以后,教师采取的策略是顺学而教。

  例如,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小男孩在玩时是怎么做的?”,老师问:“你想读一读吗?”学生说:“想读。”学生读后,教师再问:“读得怎么样?”其他学生参与评价。一学生抓住“开心”这个词来体会,教师就引导说:“那你就开心的读一读吧!”又如,学生读课文时,发现有一句话表达了小男孩“不自在”的心情。

  老师顺势而导:“不自在是什么感觉?”“从不自在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带着不自在的情感读一读吗?”在这样的学习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怎么学的,教师就怎么教。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合作、对话、交流。课堂教学既没有失控于学生,又没有教师的牵强附会。

  三、注意多元的理解,实现文本价值。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只有放飞学生的思想,注意多元的理解,才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然而,个性的体验,多元的解读,不等于不尊重文本的价值。课改以来,我们发现,当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问题产生异向的时候,老师再也不敢否定,反驳,而是一味的鼓励、认可。正确的我们认可,难道错误的还要坚持吗?语文教育的重要指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什么样的个性?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个性。“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母雷特”,但是,以教育为目的的阅读,不同于自由式的阅读。以教育为目的的阅读,首先要考虑文本价值的实现,文本的价值是旗帜,是航帆,是路灯。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呢?我的想法是,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见解和创新的思想,然后在多元的理解中,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通过研讨、反思、辩论,达成理性的认识。当然不一定统一,只要他们说的有道理,我们就尊重他们。可能有人问:“什么样叫有道理?”这就在于教师智慧的把握。

  这节课,教师注重了学生多元的理解。例如:老师问,不自在是什么感觉?学生:不舒服、心里不是滋味……。有如:你认为老奶奶是怎样的人?学生:宽容、大量、善解人意……再如:当小男孩看到“我为你骄傲”的便条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高兴、激动、内疚……

  四、注意联系生活,利用移情让学生产生体验。

  移情是情境教学重要的理论之一。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实的情感,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联想或幻想,或搜索生活中类似的事件,激发出情感,然后进行嫁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说明这个理论是有争议的,我暂不拓展,只说有利的一面)。例如,一个学生理解“开心”一词时说:“上学期,我们到大宫去上课很开心。”

  老师引导:‘是啊!老师也非常开心,那大家开心吗?开心的同学读一读吧!“又如,当学生感受到老奶奶是个宽宏大量、慈祥的长辈,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这充分体现了语文即是生活,生活既是语文。

  五、有了生成更精彩。

  课堂教学是预设的,同时又是生成的。一节好课,其中一条重要的标志是,看在预设的框架内,学生生成了那些问题,教师是如何处理的。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教案而是在用教案;好的教师不是注重预设程序而是注重生成的过程。如果能达到背弃教案而教,也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思想,那是最好的。

  这节课,虽然没有背弃教案而教,但教学过程中,确实生成了新的问题。例如,一个学生针对“小男孩将7美元赔偿给老奶奶”提出:“7美元是多少人民币?”这就是一个意外生成的问题,老师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来解答,把7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从而体验到小男孩积攒的多么不容易,也让孩子充分得体会到小男孩的诚信。

  又如,教师设计了替老奶奶给学生写一封信,学生感到非常的好奇,在学生的好奇中,教师公布信的内容——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学生马上生成了一种情感,想给老奶奶写回信,另个学生说,写信要把字写好。老师顺势进行写字指导。这个环节,老师是预设的,但学生的情感是生成的。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28

  《丑小鸭》这课文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话改写的。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他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之后,他就被人看不起,可怜的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对美好的深情向往。谁能想到,原来他不是丑小鸭,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呢?

  杨老师执教《丑小鸭》最大的特色就是,整堂课读书声琅琅。课中,教师用深情的话语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让学生感悟丑小鸭的可怜、孤独。整堂课读得很充分,当学生深情并茂地读着课文时,他们纯真的心灵就与“丑小鸭”的美好心灵产生了共鸣。本课反复的引读是它的特色也是亮点,要是先让学生读出自己个性化的感情来,再由教师来引读;或是在读的方式上再做细致的安排,个别读、表演读、生生对读——就更好了。

  本课在创设情境这一点做得比较到位,教师的教态很好,自己能够先进入到文本的语境中,也注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课件运用很恰当,动画、音乐都能唤起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丑小鸭的可怜与孤独。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空白充分发挥想象。如:丑小鸭听了这些讥笑,再加上猎狗的追赶,会感到怎么样?学生体会到丑小鸭的可怜、孤独,再齐读,就能进一步感受到他的心情了。当学到丑小鸭只有晚上出来找吃的,教师又引导学生想象“可是晚上出来找吃的容易吗?他会遇到什么危险?”此时,再引读:深深同情他的小朋友一起读读。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想象中、反复诵读中,感悟文本。这时,再让学生来谈感受:我想对丑小鸭的哥哥姐姐说——想对猎狗说——对农夫说——对丑小鸭说——。通过句式训练让学生的理解升华了。

  最后还有一点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对价值取向的把握。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

  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

  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

  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关于教者用“丑小鸭离开家对不对”这个问题来串起本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是不妥的,违背了安徒生的创作本意。虽然有社会现实意义,虽然教参书上用了几乎一个版面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设计。我还是不认同。我认为在拓展部分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就可以了,作为主线是绝对不可以的。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29

  今天我有幸听了x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x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x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30

  公开课,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为了上好它,我们绞尽脑汁,我们废寝忘食。但通过一次一次的磨,我们却也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为了上好《恐龙的灭绝》这一课,卓老师也是做足了准备,在一次次的试教中改进设计,在改进中提升自己。观看了卓老师的两节《恐龙的灭绝》,明显感受到她的进步。

  在第一节课中,卓老师主要呈现了四个方面的教学。首先以《我是霸王龙》的绘本阅读作为激趣点,让学生说说对恐龙的了解;接着抓“灭绝”二字,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走入课文,学习恐龙灭绝的原因,在句子中学词,在儿歌中学词,用“加一加”、“编儿歌”等方式识字、认字,在认字中认认真真写字;然后学习第三自然段,在学生排序的过程中渗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关注科普小品文的特点;最后以一个排序练习作为拓展延伸。

  整个过程,感觉教师刻意关注学生的学,形式是多样了,可学生得到了好像没那么多。再看这样一节低段阅读课,原本课堂上学生的读书时间总量不能少于10分钟,读书方式要多样。可这堂课除了前面的自由读、第三段3个学生分句读外,读书的时间就非常少了。忽略了读的训练,学生的理解自然无法深入。第三自然段作为这堂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时间上的体现也有所偏移:花了30分钟的时间进行前面的导入、识字、写字,只给了这段话10分钟的学习。

  为了关注到这段话的构段特点,卓老师采用在黑板上粘贴关键词帮助学生梳理因果关系,以问题:“这些关系中能不能去掉一个?”帮助学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看似重点学了,可学生不用老师的教学,也能很好完成后面的拓展练习。这所谓的教,意义好像不大。

  但在第二次的听课中,却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一回,卓老师主要设计了三个板块的学习:

  一、直接揭题导入;

  二、识字、写字教学;

  三、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板块越发清晰、明了,学生也有了更多学习的时间,对于段落的特点也有了清楚的了解。特别是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这个板块中,卓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因为没有阳光照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以及“随着动物的减少,食肉的恐龙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也渐渐地灭绝了”这两个句子,抓住关键词“大量”、“枯萎”、“渐渐地”,让学生想象枯萎的画面,借助图片剑龙、马门溪龙、霸王龙、蛮龙的消失,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再者,这些恐龙都是学生们了解比较多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卓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给学习单中的内容进行排序,再出示自己的排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老师排的是不对的。

  这样,句子之间的前后关系就被学生找出来了,科学小品文的特点也随之而出。接着是多种方式地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积累中运用语言。最后创设情境而进行的复述“黑暗说”,就是对语言积累很好的运用。

  第一节课到第二节课,不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了质的飞越。但从两节的观课中,也提个人的几点小小的意见:

  1、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如在教学“庞大”这个由近义词组成的词时,师在出示课文中由近义词组成的词让学生认读后让学生也来说说这样的词还有哪些。因为学生之前没有学习经验,对他们而言就成了难题。还有就是在给“孵蛋——浮出”编儿歌分辨“孵和浮”时,学生也没办法完成任务。

  2、在最后一环节“我为大家介绍恐龙灭绝之黑暗说”时,应让多几个学生起来复述,检验是否掌握。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31

  这是一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一、目标定位准确

  朱碧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情,把本课目标定位:

  1.认读并理解“庄稼、灌溉、淹没、暴躁、冲毁、灾害”等词语。能正确、规范书写“池、浮”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聚焦动词,通过学习,读出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微课自主学习“雹子”,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能借助板书介绍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

  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学习词语时,周老师采用了‘’图文对照法‘’、‘’情境识字‘’、‘’’归类识字法、变序教学法,让学生在形象思维中,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会了新词。而且,周老师并没有走走过场,而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不断地强化中记住了这些字词。

  为了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更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了解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周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借助音量示意图,让学生用不同的读法读出不同形态下水的变化,并抓住了‘’落,飘,打‘,这三个字,通过调换位置,让学生体会到了科普作品中用词的准确性。

  对于‘雹子’这种事物,南方的孩子不太了解,老师借助视频,让学生认识了雹子。我相信,由于这堂课上周老师运用了多种方法,本堂课的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三、课堂突出双基教学

  双基就是’字词句段,听说读写‘’,这是我们老一辈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目标的概括。这节课里,朱碧老师在教学中很关注字词句段的学习,关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充满艺术性

  周老师的课堂结构紧凑,以‘’变魔术‘’贯穿整堂课,使得课堂犹如一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浑然一体。

  板书图文并茂,有图有文字,既形象又有趣,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

  语言温柔,节奏慢,很适合小孩子,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很让人感动。

  对于本堂课,我也有几点看法,提出来拱大家研讨:

  1.在学生学习课文后,可以问问学生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不好读,带着学生读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认识雨、雹子、雪的时候,学生在说还想知道雪的时候,老师直接忽视,对于南方这些小孩子,这材料是不是需要准备。

  3.‘’落、打、飘‘’,为什么不能调换,学生说不出原因,老师要告诉他们。

  4.给学生示范写字,自己一定要写好。展示学生书写的时候,拿笔修改一下,给学生直观形象,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以提高学生写字能力。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32

  本周,我们语文教研组聆听了二年级两位语文老师执教的《恐龙的灭绝》一课,课题虽然一致,但教学风格却各有千秋。

  共同点:

  一、备课精心,准备充分。两位教师在课堂上对重点把握都相当到位,讲解细致,都关注了学生词语的理解、积累与运用;而且课前都准备了有关恐龙的图片、视频,最大限度辅助学生摄入了解恐龙的知识。

  二、教学条理清晰,两位教师都是围绕几种说法展开教学,深入细致的引导学生学习,之间都特别注重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如:省略号、分号的讲解,“因为……所以……”的说话训练,都非常的细致。

  不同点:

  一、前者注重学生的实践,二者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高老师在引导理解重点的时候,给出卡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排练顺序,动手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郭老师则使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概括每种说法,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前者重练笔,后者重。高老师后面设计的让学生写“我想写给——”很大限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妙语连珠;而郭老师课上更多的是启发:“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发现句子中带点词的共同点;“学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继续他探究的欲望。

  总之,两节课虽同课异构,但却各有特色!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33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评的是林xx老师上的《“红领巾”真好!》一课,这是一首清新优美的儿童诗,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与爱的赞歌。诗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以下是我听了林老师的课后的几点感受。

  首先,林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识字教学很有特色。以二年级学生已有的识字能力为出发点,运用汉字科学知识解析生字,提高识字效率,激发学生乐于探究汉字密码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比如林老师在课堂上以熟字“领”为例,重温形声字构字规律,复习形声字的学习方法,为本课科学识字、正确书写夯实了基础。同时,“叽叽喳喳”’扑棱棱”不易读好的词语,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很快学有榜样,读得入情入境。

  还有林老师运用汉字的系统化特点,由“叽、喳”两个形声字拓展出“喵、吱、呱”等形声字,以有趣的问答游戏,巧妙地将随文识字转变为系统识字,使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增加了识字量。在教学生字“叽,喳蓬”中,由于形声字“蓬”比“叽、喳”复杂,林老师就以直接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蓬”字,先由“艹”旁引出“蓬”的本义蓬草,再将引申义“蓬松”运用到诗歌语言中学习,从而将识字析词与阅读理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引导朗诵第一节诗歌中,传授诗歌押韵的知识,将拼音学习与体会诗歌韵律美结合,以提高学生朗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课堂上林老师不断给学生讲清各常见偏旁的来源,类属意义,进一步渗透形旁在形声字表意上起主体作用的常识,尤其是在形声字"牌"的教学中,通过实例,如:你见过什么牌?再以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直抵学生心灵深处。

  其次,林老师根据儿童诗的特点,在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积累新词;采用多形式、有情趣、有画面地诵读,整体感受儿童诗的情趣和韵味,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感受“红领巾”的快乐自豪。如:林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诗歌的押韵,并示范朗读,让学生学有榜样,感受儿童诗的韵味。又如将几种鸟名加进诗歌,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创造,是对所学语言的及时实践运用。虽然换成黄鹂、燕子等鸟名,破坏了诗歌的押韵(原来的“鸟”是韵脚),但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大方面来说,还是值得的。

  但是林老师的课也引发了我一点反思: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己”,这就要求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本课中林老师虽然不断刻意地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训练说话能力,但是二年级开始已经有写话练习了,林老师是不是能在课堂中适当的设计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根据句式进行写话训练,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而且又能达到了写话训练的目的。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34

  《揠苗助长》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课文,这是一老“故事”,老课文,一般此类寓言故事的'教学目的是理解课文,弄懂寓意,可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这样的道理有一定的难度。一位教师在执教时,课的大致流程是:说说自己学过的寓言故事导入,理解“揠”、“助”,课题质疑;学习生字;整体感知,理解课文;揭示寓意。整节课思路比较清晰,能够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并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寓意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在感知,认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出来的,在这里有几点拙见。

  第一,从学过的寓言故事导入,既是对旧知的巩固,对新课的导入有很自然,不着痕迹,但在对课题质疑时,出现了冷场。我分析是因为理解课题不够透彻,学生仅从字面上理解了“揠”的意思是“拔”,“助”的意思是“帮”,而这个课题是一个成语,又充满着古味儿,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因此课文质疑流于形式,不如老师让学生先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后,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使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个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学习生字,这个环节老师采用了集中识字,读准字音,生字组词。这一课的生字并不多,可采用随文识字,既突破集中识字的枯燥,又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从而真正地理解字意、词意。

  第三,整体感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内容,又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形式,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执教者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提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概括并表达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执教老师出示填空:古时候有个人,他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特别,想了一个办法,把禾苗

  结果,禾苗都。让学生填一填,巧妙地降低了难度,辅助学生理解课文,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接着提出三个问题来学习第一段:种田人为什么揠苗助长?禾苗长高了没有?如果你是农夫,看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站在田边的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巴望”与“希望”的不同意思,又通过演一演体会了农夫“焦急”的心情,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读出“巴望”与“焦急”的感觉,尤其是当老师提出“禾苗长了没有”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长了”,有的学生回答“没长”,而老师急于要正确答案,只是一味地大声询问:“到底长了没有?”直至学生说出老师要的答案“长了”,老师才松了一口气。

  学生真的弄懂了“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这句话的意思吗?答案是“No”!学生只是揣摩了老师的心里,顺着老师的心意做了回答。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只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站在成人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并没有把学生当作是学习主人,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余地。我认为这一段的教学只要扣住“焦急是什么意思?

  从哪里看出这个人十分焦急?”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读书,充分地与文本语言接触,给学生思索与探究的时间,在书上圈圈画画,留下思考的痕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从“巴望”、“焦急”、“转来转去”中去体会农夫急于求成的心态。对比两个句子:

  (1)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2)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可是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通过反复地对比朗读,引导学生从感性上知道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这样一种心情的,从而掌握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真正使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

  第二段,执教老师采用图文结合理解“往高里拔”,积累“累”的词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来理解课文,使课文资源的利用最大化,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好,但是考虑到是城市学生,如果能用实物演示,学生就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因为往高里拔,禾苗离开了水分和泥土,虽然看似长高了,但却离开了生活的环境,很难再生存,从而明白不能违背事物的生长规律。其次,老师通过积累“气喘吁吁”、“腰酸背痛”、“有气无力”等表示“累”的词语来理解“筋疲力尽”,水到渠成,触类旁通。这一小段文字简洁,老师在钻研教材时还可抓住“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这一句话来进行补白,丰富学生的想象。如

  (1)中午12点,赤日炎炎,炙烤大地,他。

  (2)两点钟时,他的肚子,他头上的汗水,可是他。

  (3)太阳落山了,他。

  通过挖掘课文的空白,丰富学生的想象,填一填,读一读,说一说,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了农夫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理。

  第三、四段的教学,老师通过换词法来理解“白费”,设计练习:他一边喘气,一边地说:“”这一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通过个性化朗读,个性化理解,课堂精彩纷呈,如:有的学生说:他一边喘气,一边高兴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读这段话时,学生的表情是眉飞色舞的;有的学生说:他一边喘气,一边有气无力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样理解的学生此时读这段话时,两手一摊,歪着脑袋,上气不接下气地读着……

  第四是揭示寓意。要让二年级的学生准确地揭示出寓意,很难。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是老师的思想意识问题,认为一定要按照参考书,一字一词地说出来,写出来才是正确的。这一教学思想我认为是错误的,要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出发,也许他现在的认知是肤浅,不要紧,随着他的年龄、经验、阅历的增长,他的回答会比参考书上的答案更准确,更有水平。其次,这一课的寓意揭示,我认为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寓意。如板书设计:焦急→往高里拔→枯死,急于求成失败。

  这样板书,是随着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逐步深化,不着强加的痕迹,水到渠成,学生理解归纳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35

  一、激发学习兴趣,愉快地学习。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喜欢爱笑的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方老师都以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安定、愉快、融洽的课堂气氛,为师生间的、生生间的平等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充满情趣的学习情境。

  新教材本身就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难找到切合学生生活环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切合点,从而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来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而且低年级儿童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生字宝宝”便由此孕酝而生,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认识新宝宝——学习生字;

  为生字宝宝找家——理解词义;

  生字宝宝找伙伴——扩充词汇;

  二、加强参与意识,主动地学习。

  1、重视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态度。

  小老师带读——自主找出易读错的字音;

  一起来帮忙——在插图中找准词语的位置,从而达到理解词义的目的;

  送生字宝宝回家——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培养个性化朗读。

  前置作业——收集冬天的词汇,动物多动情况,拓宽学生思维,增加识字量,激发学生自主识字、自主学习的兴趣。

  以上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在开心中学,在玩中学,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与积极的学习态度。

  总之,整节课方老师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互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肯定、满意的情感体验。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36

  刚才有幸聆听了戴老师的一堂《大禹治水》,让我感受颇多。我想可以用一首诗来浓缩我整节课的收获:

  大禹治水千古传,制服洪水美名留。

  高山峻岭来凿穿,三过家门而不入。

  抓住词句展想象,紧贴课文巧导学。

  创设情境大家谈,情感澎湃悟品质。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它是一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课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遥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

  本课中,戴老师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语言描述等多样手段,激情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体悟大禹治水的艰苦卓绝,师生跨越时空与大禹作了一次撼人心灵的精神对话。同时在学生读、说、听、思等言语实践活动中将识字、学词、学句、悟文、体情有效结合起来,体现了基础性和创造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张弛有度,不疾不徐,收放自如,过渡巧妙自然。学生发言声音响亮,思维敏捷,朗读到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观戴老师整堂课的教学,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印象尤为深刻:

  一、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想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纵观全文,戴老师紧扣关键词开展教学,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课文第二段,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戴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提问:禹在走遍这山山水水的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请你们想象一下。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在瞬间爆发,有的说:“大禹可能会受伤。”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出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二、紧扣文本,巧妙引导。

  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是记忆能力强,理解能力弱,所以低年级语文词语教学也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重积累,轻理解。轻理解不是不指导理解,而是要找到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戴老师这节课中多次运用的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尝试就是一种适合的方法,如:戴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挖通”“劈开”这两词时,她通过在黑板上边“板画”,边讲解,边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接着让学生体会大禹身上的品质和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再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代代相传”时,戴老师引导学生:同学们,大禹治水是发生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戴老师就是这样有机地将教材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教师巧妙的语言情境中,自然想象,自主感悟,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课堂教学回归教材文本,远离花哨,返璞归真,让我们品出了语文的真味。

  三、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在语文教学中,戴老师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戴老师就抓住了关键数字,“十三年”“三次”“一次”“十多岁”,在教授“他的儿子十多岁”时,戴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大禹一心想着治水,一心想着老百姓能过上安定的日子,以至于他的儿子十多岁,还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小朋友,如果你是大禹的儿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还有有品读第三段,训练说话环节:如果你是老百姓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禹的儿子听到老百姓称赞他的父亲,他心中是多么地骄傲啊,此时,他面对父亲,会说些什么呢?通过这些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不成熟的建议:

  1、课文第三段讲述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是否可以给学生补充1、2个。这样,在学生的交流中,大禹的英雄形象将更加鲜明,孩子们对他的敬仰之情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课后是否可以让学生阅读类似《大禹治水》描写英雄品质的故事。因为在我国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如: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这样可以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凸显了教学的开放,从而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37

  有幸听了朱老师执教的《动手做做看》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朱老师优美的教学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独创的教学设计,把学生们带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中。学生不仅是学习一课文,更是一种情感的熏陶,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一、激情导入,引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朱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导入时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在这里老师以小伙伴的身份出现,导入自然,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紧接着出示课文主人公朗志万和伊琳娜,随文学习生字,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由教师带着学变为学生自己学。

  二、自主识字,教学生成课堂的主人。

  新字的学习,老师先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圈画出来,随着课文的讲解,逐步解决生字的难题。课堂上,邢老师提出学习生字的要求:大声地给同桌读一次,难读的给同桌提醒一次,不会读的请同桌教一次。通过同桌互帮互助,学习课文生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用游戏的方法检查识字的效果,摘苹果的游戏形象地体现自主识字、生生互动的结果。

  三、情感朗读,变学生为课堂的主人。

  在品读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读自评,由学生做老师,评学生的朗读。“你觉得他哪里读的不好?你能读出这样的语气吗?请你来读一读。”邢老师根据课文对话鲜明、有利于培养朗读的优势,抓住读好对话训练为突破口,采用了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品读,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38

  《坐井观天》是一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论天的大小这一件事,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这课文主要由小鸟和青蛙的三组对话构成,对话的朗读是本课的重点,寓意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10月18日听了孟老师的《坐井观天》一课,我认为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设计的教学课件十分生动有趣,以动画片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特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二、老师问题引读,学生思后释疑。

  如:上课伊始,导入新课后老师提出的疑问“故事中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争论”,因为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教师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

  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会说出很多答案:蓝天、草原、大海……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三、多种形式朗读,明白文中道理。

  这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还是老师硬塞给学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孟老师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同时让同学们透过窗户看窗外景色范围,再想想在室外看到的景色范围,使学生明白青蛙会把天有多大弄错的原因之一是:目光狭小,所见有限。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点也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字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正确也是导致青蛙弄错的原因之二是不听别人劝告。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此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四、随文识字写字教学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

  上课伊始,教师就通过故事的讲述,用直观、形象的课件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书空。接着问学生文中有几个角色,师板书出“小鸟和青蛙”引导学生学习“蛙”字时,师让学生分别自己的识记方法,学生说出换一换方法,为了让学生加强记忆并区别形近字,孟老师课件出示与“蛙”形近的几个字组成的词语,让学生读。

  随着课文的学习的深入在学习其余三个字时,老师指导学生读文用不同符号画出小鸟和青蛙的话,然后老师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并把要学的生字标成红色,引起学生注意,如在学习“沿”时,首先让学生明白小鸟在井的什么位置,帮助学生理解“井沿”,从而明确“井沿”的具体位置。然后让学生说说识记方法,并对易错的地方进行重点指导,并让学生练习而写字,使学生牢固掌握本课所要认识并会写的字。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是一节十分成功的课。当然,任何一堂课总会有缺憾的地方,最后让孩子在书上练习写本节课学习的四个生字时,有的孩子不明白写哪几个,如果老师在指导学生识记时及时板书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我想也许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39

  第一大亮点是: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本课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章老师通过精美的课件及和简笔贴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不但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简单明了地让学生了解了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并学会了带着问题读书,从文本中找依据,用书本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第二大亮点是: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导入课文的第一环节,章老师就注意了纠正学生的读音“筝”字单独出现时读第一声,而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这个知识老师没有单刀直入地引入,而是请学生读课题,学生自己就读正确了,教师借机提出如果这个“筝”字单独出现读几声?那么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

  老师就紧紧地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比一比”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随机引导“飘”字带风字旁,是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对低年级,这2个字马上让学生很难区别,她安排了填空练习,充分巩固了这2个字。

  第三大亮点: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本节课堂教学充分地体现了由读通到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章老师这堂课十分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扎实到位,力求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激情。整堂课朗读形式多样,富有变化,有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

  在读“漂呀漂”时又采用了做动作理解的朗读方式。理解“乐坏了”的意思后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烘托高兴的气氛。指导朗读一句一句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朗读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以上几点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注重语文训练,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40

  5月19日上午有幸聆听了我校毋XX、严XX、张XX三位老师执教的《一件好事》这课文,他们的课堂“紧扣课标、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声形并茂”,充分展现了低年级段语文教学的特点,听后使我感触颇深。

  一、共同之处。

  (一)重朗读训练。

  三位老师都在导入新课以后都设计了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读小检测环节。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使我们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了美美的读书景,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

  (二)重字词训练。

  三位老师均在“我会读”环节中运用“学生自读——同桌互读互教互测——齐读——解释”的形式对本课所学的生词进行重点训练,在课文学完后“我会写”环节中运用“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试写”的形式进行字词训练。这样由读到写是学生把本课要掌握的新字生词落到实处,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重课外拓展。

  三位老师在课堂上都引入了“贫困儿童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这些孩子的不幸,从而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真正明白课文主人公这一做法的重要意义,明白“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个道理,从而深化了“快乐生活”这一单元主题。

  二、不同之处。

  毋XX老师的课堂,注重单元主题的提升。他从单元主题入手,最后回归单元主题。这一做法不仅是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明确了课文的主旨,而且对“快乐生活”这一主题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严XX老师的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她的课堂集听、说、读、写于一体,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同时,适时引入本班学生的练笔,这一做法值得肯定。

  张XX老师的课堂朴实之中散发着高雅之气。最为突出的亮点是在课堂结束之时引入一首儿歌,让学生在读儿歌的过程中加深读文章主旨理解,充分体现了低年级的教学特点。

  三、建议。

  1、深入的研读教材,准确本册教材的训练点,以免做一些学生所不能及的训练。

  2、加强说话写话的训练,为学生的习作奠定基础。

  3、把握好课堂节奏力争做到张弛有度,这样才能使课堂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以突破。

  以上纯属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有不到之处,请多多见谅。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41

  《有趣的发现》是一充满探索意味的课文。这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达尔文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发现了岛上的昆虫翅膀都不同。于是,他亲自去岛上观察,终于被他找到了昆虫翅膀不一的答案。在学习此文时,对于天真的孩子们来说,达尔文是一个能够带领他们走向科学,走向生活,探索问题答案的朋友。此文通过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一方面是在赞扬达尔文仔细观察,勇于探索,亲自实践去找到答案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也在号召我们的孩子要学习达尔文的这种仔细观察,乐于探索的精神。课文还传达给孩子的另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会去适应环境。

  听了李老师的课觉得有以下几点优点。

  首先:让孩子带着疑问去读书。老师从课文第一节开始,不断引导学生一步步阅读课文,并且每一次阅读前,她都要为学生布置任务,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如在执教第二小节时,请小朋友们自由轻声读课文,并想想达尔文发现了什么?这种带着问题去读书便使孩子的读书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其次:注重孩子的练习。教学中老师还注重学生的说话训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在语文课上就不断坚持这种训练,如此之后在高年级时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才能获得不断提高。老师在执教本节课的过程中,就非常注重对学生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如在问道“为什么不会飞的昆虫淹死时?”老师请学生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如能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对学生的写作很有好处。说是写的基础,写是说的深化。

  第三:朗读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离读书,用朗读方法的多种形式,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读中求懂,读贯穿本课始终。通过不断的读使学生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感悟到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第四:紧抓重点词语体会品味。从如在体会达尔文的执着时,老师就引导孩子紧抓“许多”“反复”“观察”“比较”“终于”这几个关键的词语。低年级阶段老师就开始关注孩子对重点词语的品读。

  如果本节课上朗读时再有感情些,老师也更融入学生些,整堂课将会越来越好。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42

  《狼和小羊》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寓言寄寓意于狼和小羊的对话中,我们在狼一次次的故意找借口中,在小羊一次次的据理反驳中,逐步认识到,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讲道理是不行的,只有勇敢地跟他作斗争才能争取胜利。许海云老师在本堂公开课中教学思路清晰,语言儿童话,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在感悟第一次对话时,许老师利用课件,通过展示狼和小羊所在的位置,来理解“上游”和“下游”,并联系上下文引出狼找的理由是故意的,没有根据的,又引出“找碴儿”这个词语。许老师充分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一些重点词。这使得教学过程很自然,很流畅,又让学生加深了对狼的认识。许老师在教学中紧扣狼三次“找碴儿”。抓住“气冲冲、喊”等词引导学生边读边感悟狼的凶恶和不讲道理;抓住“温和”、“喊道”等词引导学生感悟羊的温顺。

  两个特定的“人物”,两种鲜明对比的性格,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地引导,这两个特定“人物”的形象深深地刻在孩子们心里了。在教学中许老师除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还指导学生通过读书解疑。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在自主性的探究阅读中不仅能了解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几次借口,分别是怎么说的,而且还能联系小羊的话理解为什么说狼是在故意找借口,引起了学生对小羊命运的关注。随着读书的深入,学生探究阅读的兴趣会越来越高。通过指名读、小声自读、同桌对话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多种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狼的本来面目,懂得对待像狼这样的坏人是没有道理好讲的这一道理。

  在课文结尾许老师还给我们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给孩子们设计一道回家作业:续编小故事(……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43

  我们都知道王老师是中学转过来的老师,虽然已经从教十年了,但对于教小学语文才短短的三个多月,还是一个新人,非常得不容易。

  这节课,王老师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孩子们去学课文1到4节,使他们在了解了在太空中宇航员是如何喝水、睡觉、走路的。

  有3个亮点:

  1、抓住难读的句子,做到随文识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如教学“绑”,用什么东西绑呢?这个偏旁就好像一根绳子,牢牢地系好。“塑”读词塑料杯,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用塑料做的?联系生活识字生字。

  2、抓住了文字的空白,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了,内化了“失重”的形象感知。

  如“在太空睡觉和在地球睡觉有什么不一样?”,“想一想宇航员都飘到哪里去了?”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体会、填补文字的空白,感悟“趣”字。

  3、在了解这些航天知识的同时还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先让孩子自己找找课文里写了哪几件趣事,板书在黑板上。再根据提示的关联词先……接着……然后……最后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不仅概括了本文的内容,而且训练孩子说话时可以用上这样的表示先后的关联词来说,培养他们说话的条理性。

  再如:最后在学完喝水、睡觉、走路后,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话。不仅回顾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加强了句式的训练。

  宇航员要想在太空里喝水,必须——

  宇航员要想在太空里睡觉,必须——

  宇航员要想在太空里走路,必须——

  不足:

  1、孩子读得还不够。

  2、教师自己还不够进入状态,有趣的感觉还没能完全体会到。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44

  这次听了二年级两位语文老师都上了《小动物过冬》,这两节“同题作课”让我感受颇深。《小动物过冬》这课文极富童趣,贴近儿童的生活。这是一拟人体的童话,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同时在情感目标上要渗透同伴之间相互关心的情感。这次两位老师课前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课件非常精美,一个个动物头饰等都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板书设计也比较新颖。下面我主要来评一评孙燕老师的这节课。

  听完课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孙燕老师对整个课堂的把握又更上了一层楼。她用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让学生走进小动物的世界和小动物们共欢乐,同时在开心愉快中学到了小动物们过冬的各种方式,及为什么要这样过冬的知识。

  整堂课的教学中,最大亮点就是读。表演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多种读的方式读出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获得情感体验,有层次性,为学生个性化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抓住文中的词语让学生品读,方法较好。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课文中只介绍了三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但这三种过冬方式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过冬方式”,进行课外延伸,使学生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学生喜爱图书、乐于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孙老师努力把握住这一点,让这堂课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懂语文,让语文课成焕发生命活力,成为学生的乐园。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45

  听了罗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觉得这是一节朴实无华,扎扎实实的低年级随文识字课。

  1.识字教学润物细无声,体现了高效率的识字教学理念。

  本课是一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教师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把识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而且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能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字。例如:葫芦,直接通过葫芦的图片,自然而然的就让学生认识了这两个字。如挂、哇,老师先让找一找第一自然段中字形相近的字,然后让学生思考,回忆以前学过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和它们长得像的字宝宝“娃”和“洼”,利用汉字是音义、形统一体的构字规律,结合偏旁表义这一特点,既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生字,又通过音义、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印象深刻的记住了这几个形近字。而且老师还把这几个字变成一首形象的儿歌,帮助学生区分、记忆。“盯”字,教师不仅通过师生的对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盯”字的意思,还通过学习“挂哇”时偏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总之,课堂上教师通过多种的识字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识字的难度,使学生产生识字的愿望,教学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2.写字教学扎实有效。

  本课学生会写的生字是8个,本节课老师重点指导了两个字“言”和“每”。像“言”字的教学,教师是先通过“言”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不但记住了言字的结构,又理解了言的字义帮助学生掌握言字的整体结构,整体观察,把握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再指导注意“言”字第一横的写法,“每”老师也是重点抓住重要的一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指导还是比较详细的,这样落实到学生写,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以读品文。

  课标中在低年段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整节课中,教师始终把语言的学习、领会、感悟作为重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通过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领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文句。

  建议:

  1.指导学生利用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识记生字后,藤、葫芦可否也让学生观察一下偏旁,它们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样把本节课学到的识字方法又让学生加以巩固,我觉得会更好。

  2.老师虽然抓住文中重点的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朗读的指导不够,不到位。像那个人喜爱葫芦,都从哪些句子或词语能感受到的呢?老师只抓住了第一自然段的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通过这几句来体会,其实像: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个“每”字;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几句话,也都能看出他对小葫芦的喜爱。老师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字,标点符号,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当时种葫芦人希望小葫芦快长大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喜爱小葫芦的心情。

  3.教师的评价语言还是过于单一,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上的及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更好的参加到课堂教学中。

  4.写字时教师的范写没起到范写的作用。可以把字帖往上放,或在往旁边动一动,让学生能看见。

  4.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完全可以体会到葫芦为什么会落下的原因与叶子上的蚜虫有关系,那么学时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个问题解决是否更好?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46

  3月16日的教研组活动时,我们组教师一起观看了《邮票齿孔的故事》这节课。这课文是第四单元中的一课文,讲的是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在这节课上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动脑思考,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教学中,老师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结合生字的特点,运用不同方式教学生字

  生字教学是低段学生的重点。再结合汉字的特点进行字义的教学,比如用“图片”的方法教学“伦敦”,借助动作让学生了解“裁”“撕”这两个动作,比较法学习裁、载、载,把抽象的生字形象化了,辅以老师生动的动作,使得课堂呈现生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这一段的教学,十分紧凑,干脆。字理教学齿。理解仍然的意思。

  二、读的训练比较扎实

  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读感悟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顺利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感悟了故事背后蕴涵的道理。

  三、学习运用量词,通过讲笑话明白不乱用,不省用。说话用而且说话。

  四、写字时间不充分。

  总发言次数55人次,发言人29人,发言率76.3%,发言四次的有3人,3次有5人,2次有8人,一次有13人,集体读课文,认字6次。参与率高。设计了说话训练。让每位学生参与,畅所欲言。教学中,重视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敢于发言的一种手段。这样学生思维被调动。课堂气氛也活跃课堂效果会提高。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不仅是新课程倡导的,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47

  郭老师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在教学中有好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郭老师设计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这不但创设了情境,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上课伊始,郭老师出示了词语认读,完成了对词语的巩固,尤其是是选择词语说一句话是亮点,接着提问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话,找出描写小鱼可怜的语句,为教学下文埋下伏笔。

  二、本课中,郭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如想象说话、分角色表演等,巧妙地挖掘一些语言训练点,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在教学中,郭老师多次设置情境,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涵,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如他设计了“假如你们就是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会说些什么呢?”等环节,引起学生们情感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鱼着想,从中体会小男孩的成功感、满足感。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48

  欣赏了高老师执教的《三个儿子》,最大的感受是该老师的“用心”、“用情”。老师的精心设计。

  1、教材处理得当,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本课的教学以“导入新课读好课题”“初读课文识字学词”“轮读课文初识三个儿子”“质疑解惑聚焦一个儿子”“总结课文引发思考”这五个环节的教学,脉络清楚,循序渐进,遵循低年级小学生学习规律。学生通过学习,能认识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带有生字的词语,能读正确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懂得要孝顺妈妈的道理,有效的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氛围活泼愉快。

  老师的设计是精心的,课堂呈现出来却不露痕迹。如老师的课前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生字的学习做铺垫。生字的学习中使用课件,用动态的演示,以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作的方法,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形象理解了“拎”“沉甸甸”的意思。又如体会那“一个儿子”的内心时,教师巧妙地运用演一演的方法,孩子们通过表演再现了课文的内容,升华了人物的情感,从而将课文的难点轻松突破。在课堂上,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在平等对话中,学生的学习是愉悦的。

  如果老师在每节语文课上,都能进行扎实的训练,孩子的语文能力将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49

  刚听了林老师在二(1)班上的语文课《小柳树和小枣树》,感受颇多。

  一、孩子的优秀是老师夸出来的

  一个名叫董文欣的孩子,平时的音乐课堂表现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早上林老师间断地请她发言了三次,从“你来说一说”到“今天请了好几次,说明你进步了。”等等,可以看出林老师对新课标新理念“面向全体”的透彻解析,真正做到了细心呵护每一个孩子。

  二、优质的评价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一层不变的练习很容易会使学习变得疲乏。而林老师对于“推层出新”的技巧却是十分睿智而流畅的。

  例:读“小柳树和小枣树”,夸生1第三声念得到位,夸生2“zao”平舌音准确,这些既鼓励了发言的孩子又引导暗示了其他孩子。

  例:在按要求画出相应句子时,林老师伺机而说“你真棒!一拿起笔就注意到了握笔一寸的姿势了。”

  例:当某生照样子说句子,说到“橘子弯弯的,黄黄的,真好看。”时,林老师征询大家问可以改成什么更好?(手势比划后,生齐说)“圆圆的,黄黄的,真好看。”然后,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这样是不是更好呢?”评价委婉而具象。

  三、直观、细致的指导让学习变得明确而有效

  对于低年级教法需“直观、形象”,大家无不知晓,可具体如何操作呢?听了林老师的课如醍醐灌顶。

  例:“发芽儿”读音指导,小舌头轻轻卷起,拉长一点点音(示范)“芽儿”。

  在对比学习了语句有无叠词后,总结“像这样的叠词更能体现事物的特点。你能照样子说几个吗?”生的思维马上跳跃,新词接踵而至。“香香的,圆圆的,苦苦的……”紧接着说“加大难度,能挑战吗?”生已是信心满满“可以!”“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出示几张果树的图片)——,——,真——。生已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了。“西瓜躺着绿绿的叶子上,圆圆的,真好看。”“桔子圆圆的,黄黄的,挂在枝头上,真好看。”

  从语气、语调到细致明确的评价,无不透出一位优秀教师的潜质。她“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般”,让孩子们个个轻盈、欢快的成长在语文天地中。让我有了“爱上听这样的课”的冲动。有些东西不一定能学,但久而久之的熏陶,我想笨如我的也一定会有所进步的。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50

  本课本着“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珍爱生命”为主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郭老师的课学生掌握游刃有余,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学习:

  一、以境促情

  课伊始,欣赏小鱼在大海里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鱼到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激发了学生们对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向往,也为下面学生体会小鱼的可怜做好铺垫。

  二、以情渲境

  老师对“浅水洼”的讲解、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大海里生活的情景、“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条小鱼,你马上就要你会想些什么?”创设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境地位小鱼着想,从中体会小鱼的难受,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其实也是使学生感悟小鱼的危险处境为小孩子救小鱼埋下伏笔。

  三、以读促理解

  郭老师的课文讲解以第一自然段位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自由度、个别读、师范读、齐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文章,品析语言,深入地认识了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困境。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51

  听了二年级洪老师上的合作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们都觉得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洪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以饱满的情绪感染着学生,用富有魅力的语言吸引着学生,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整堂课的亮点很多,下面我代表三年级语文组对洪老师的这堂课谈几点体会。

  1.以图导文,激发学生兴趣。

  每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洪老师从两幅插图入手,让学生找不同,比较葫芦枝叶茂盛的样子与被蚜虫咬过以后的样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变”理文,明确课文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洪老师独具匠心,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创新与突破,采用变序阅读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两幅图片后找到课文中相对应的自然段,自主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文章的主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以读品文,突破教学难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中,洪老师无时无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读书氛围。课堂中,洪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特别新颖的是洪老师还设计了“招聘启事”表演课本剧这一环节,让学生来读一读、演一演种葫芦的人与邻居的对话,让孩子们在创设的情景中去感受,去体会。

  一堂课总会留有一些遗憾的地方,我们组老师在评议时也讲到了几点有待商榷的地方:

  1.洪老师在说“一模一样”这个词时,读音有误;理解“自言自语”这个词时,有学生回答说是自己在心里说,这个意思不准确,老师没有及时纠正。

  2.在学生交流种葫芦的人“所想所说”的句子时,课件已经用不同颜色把所想和所说的出示了,应该先请学生回答后课件再显示不同颜色以示区分。

  3.表演课本剧环节的最后,洪老师是请全班同学一起带上动作表情来读句子,这里如果是分男、女生或者分两大组来分角色读会不会更好呢?

  4.引出道理的部分,节奏比较快,个人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当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时,他一定很伤心,很后悔。这时,请学生来当邻居或者是那个人的朋友,通过对话的形式把道理告诉那个种葫芦的人。

  5.拓展部分环节不够清新,老师的引导有点偏离主题。我觉得这里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续编故事呢?比如: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颗葫芦……(后来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还有一些细节之处,比如头饰区别一下可能效果会更好;“招聘启事”的课件上好像出现了“第三关”“闯关”这样的标题,但前面并没有看到“闯关”游戏,课件还可以更严谨一些。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52

  一、课前交流,别出心裁

  课前交流中,老师以“孝”字为引子,揭示课题,为揭示课文内容埋下伏笔。

  二、朗读指导,不露痕迹

  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如学生在朗读“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一句时,老师运用情境迁移法,学生变成了拥有一个好儿子的妈妈,都想夸夸儿子。最后学生都能自豪地、高兴地夸着儿子。朗读的语气何须再作指导,它变成了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

  三、生字范写,恰到好处

  老师范写了“胳膊”两字,要求学生端正、工整、漂亮地书写汉字。

  四、生字教学,方法多样

  “沉甸甸”帮助学生理解了字义、词义。如学习“拎”,师生一起做动作,学生在做一做的过程中理解了字义;学习“晃荡”一词,让学生想象平时端水走路的情景,充分理解了词义。

  在学习“胳膊”一词时,当学生知道肉月旁与身体有关后,就积极而迅速地把自己积累的与身体有关的汉子都调动出来了。这样的归类,学生既掌握了新字,有复习了许多旧字。

  五、说话训练,分层落实

  通过看图说话训练,学生初识了三个儿子。老师出示课文插图,加以引导:“瞧!这就是课文中的三个儿子,看看他们各自在干什么?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紧接着以句式:“一个一个另一个”,让学生再来介绍,训练了学生说话的条理性。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53

  王老师:今天,听了尹老师执教的《黄山奇石》一课,可以看得出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自主的学习空间。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

  周老师: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

  郝老师:自然风光离学生较远,教师利用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

  孙老师: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出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会读到会认,由简到难地进行学习。教师采用随机教学法,把学习生字一一落实。有层次地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

  潘老师:在朗读中,教师不但运用了指名读、自由读、范读、齐读、同桌分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而且让学生评议,评后再读,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本节课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54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这节课中,老师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一、目标明确,定位合理。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王老师把目标定位在读通课文,把字音读准;学会“泼、桶”等十个生字及,体会“一年一度、互相、幸福、象征”等新词的意思;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了解泼水节所表达的象征意义。目标明确,定位合理。

  二、以“欢乐”定调,贯穿首尾。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读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因此,一开课,在揭题时,王老师就抓住了题眼“欢乐”一词,引导学生多[]次深情朗读课题,使学生层层了解泼水节的欢乐,体会泼水节的欢乐。

  三、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扎实有效。

  整堂课,王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第一是抓字词学习,第二抓句子学习,第三抓整体感知。在字词学习中,王老师首先扫清了生字的读音,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字理识字,理解本义,再延伸拓展,感悟运用。另外,王老师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理解“提、端、互相追赶”时,采用了动作表演的形式,直观形象,在理解“幸福”一词时,王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体会,“吉祥如意”一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象该词一般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这样的教学扎实有效。在句子的学习中,王老师抓住了难读的句子,采用视频展示、采访交际、动作表演、联系生活、迁移运用等方法,并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多次朗读,读通句子,读懂句子,同时结合句子学习进行句式练习,做到了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四、以读代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王老师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原则,坚持让孩子“以读为本,读中生悟”,采用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了解文意,体会欢乐。因为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55

  评课内容:

  《一分钟》这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声声的叹息,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听了戴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让我倍受启发。戴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识字,使学生能利用“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来识字,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稳扎稳打,识字教学扎实。

  在生字词的教学中,戴老师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识字平台。有说说记住字的方法识字,如:换一换、减一减、加一加;在游戏中识字,如:组合游戏。这些过程,看似平常,却唤醒了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在识字过程中,戴老师还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等词语的轻声正音。在写字这一环节,戴老师花了5分钟让学生写字,并进行展示讲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体验到学习生字的无穷乐趣。

  2、多元评价,学习兴趣高涨。

  戴老师上课始终是亲切地和学生交流,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表扬。如“你真棒,都读对了!”、“这会儿,XX终于读对了,给他鼓鼓掌!”等等,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困生的自信心。这就是戴老师的教学艺术,善于激励,善于唤醒,善于鼓舞。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课也都会留下一丝不足,戴老师所上的是第一课时,我认为还有以下的不足:

  1、对本节课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完美。第一课时仅仅安排了识字教学,内容上显得有些单一。

  2、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务必做到正确、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读正确,然后才能谈到思考。语文姓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然而,在这堂课里缺少了朗读,也就缺少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对于正确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的达成度不高。

  听了戴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收获了许多的教学经验,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一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识字教学如此扎实,真正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非常扎实。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56

  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今天孙老师的课堂实效而言,学生已经充分悟其情——为科学献身、为人类作贡献的永恒之美;得其法——紧抓词语理解感悟人物品质,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1、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整个教学流程连贯有序,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思维得到了发散训练,智力得到了发展。

  2、抓住文中空白,发挥学生想象,进行练习说话,加深对课文主人公居里夫人的理解。在教学到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终日研究的时候,老师就让学生想象当时可能会出现怎么样的情景?让学生进行练习说话,学生把居里夫人遇到的困难一一说了出来,对居里夫人有了立体感的认识。

  3、渗透学法,深度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我觉得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但是,它是有道理的。这节课在学法上,着力点在于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另外也是继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结合课文,孙老师总结了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背景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深度思考,从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另外,在课题中质疑、对词语质疑、对难理解的句子质疑,这样,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巩固了质疑的能力。

  4、由词到句,有句到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孙老师将美丽一词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串起文本内在结构。由回顾居里夫人容貌秀丽到重点品读精神美丽,最后感叹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这样人物形象不断凸显,美丽含义逐步深化。学生水到渠成明白居里夫人的美丽可以跨越百年,可以穿越历史,这份美丽是永恒的!众所周知,学习语文的着眼点只能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离不开品词嚼句,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理解。所以张老师在课堂中先教以学生紧抓词语理解感悟人物品质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表达个性感悟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烟熏火燎终日等词,重点数字对比一锅一锅、三年又九个月、成吨、0.1克镭等来明白居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这样的语文训练才是扎实有效的。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57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全诗共5节,由第一节领启,通过“我”对夏天姐姐“想变点儿什么”的答问,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一步一步铺陈孩子的遐想,铺排出一系列想变的事物,落脚在变成大大的荷叶上。诗歌蕴含丰富,重在写“变”,于“变”中展示了大自然之美——雨滴是透明的,小河是清凌凌的;蝴蝶翩翩起舞,蝈蝈高声歌唱;星星眨眼,新月生辉;荷叶的亭亭翠盖,上承雨点,下护小鱼,处处一派清新可爱的景象……于“变”中展示了儿童丰富的想象,课文结尾的省略号更是启开了想象的闸门。语言浅近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课文精美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有利于理解诗意。

  听了同年级组石老师对本课的第一课时教学,感觉在如下方面做得很好:

  一、字词教学“实”

  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字词教学,所以整堂课字词教学始终贯彻其中,课一开始就复习词语,教学三个生字“柄”、“眨”、“伞”,并在其中渗透字理知识。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石老师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字词教学,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如:抓住了诗歌中多处出现的“()的()”,这是本首诗歌的一个语言特色。学习词语时,石老师就出示了:“透明的雨滴清凌凌的小河眨眼的星星弯弯的新月大大的荷叶小小的荷塘”这样一些词组,让学生准确地读一读,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教学环节中石老师抓住这些让学生感悟、想像、朗读。有这样几个亮点:例如,对“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师让孩子们观察画面,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阵风吹来,小雨滴在绿叶上滚来滚去,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后指导朗读,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对“清凌凌的小河”的理解,石老师没有直接用语言表述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看图描绘河水给自己的感觉,从而顺其自然理解了词意,并读出了感受。

  二、创设情境“美”

  在本课教学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石老师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情境的创设能充分地再现诗文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美。在全班展示交流时,通过欣赏雨滴、小河、荷叶等图片感受“透明、清凌凌、穿梭”等词语的意思;通过播放蝈蝈叫声感受蝈蝈快乐的心情;通过播放夜空弯弯的新月和眨眼的星星动画,感受夜空的美丽迷人;通过配乐创设朗读意境,渲染课堂气氛。在教学生字时,石老师还利用了放大镜,让学生将生字的重点笔画看清,记牢。

  三、评价形式“多”

  教学评价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机制,是保证教育教学系统正常运行,促进教育教学系统不断优化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育教学系统中具有导向、改进、判断、激励等多种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老师将评价贯穿在课的始终。从个人到小组再到全班,从课堂的教学的组织到学生回答内容的对错精彩-----有时是一个眼神,有时是一个手势,当然更多的是语言,“你很会思考”“你的朗读很自然”“你们小组的学习不仅有序而且有效”“展示交流的加2分,认真倾听的加1分”等。评价形式丰富多样,评价语言精彩而有激励性,很好的调控了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此起彼伏。

  美中不足的是,设计的课容量大,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如能有的放矢,放慢节奏,突出解决几个重点,课堂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