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新闻稿

雨霖铃评课稿(三篇)

2023-08-05 02:03:50 高考在线

雨霖铃评课稿(3篇)

雨霖铃评课稿1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从学生情况来看,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大多数同学只是停留在诗词表面的意思上,没有从注重诗词的意境去挖掘感情。因此,本课的目标定为:

  1、把握意象,体会感情;

  2、掌握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在教学模式设计上采用韩立福教授的“三段式”有效教学模式,将“创境设问——互动解疑——归纳评价”三环节贯穿课堂始终。教师指导学生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为完成教学目标,在让学生结构化预习和多种形式朗诵的基础上向其呈现4个问题:

  1、找出最能概括全词主要情感的词语;

  2、上片选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图景,试拟一个名字;

  3、下片所写之景与上片有何不同,是眼前之景吗?

  4、找出全词中最能拨动你心弦的句子,并赏析。

  通过问题:

  1、让学生把握全词的情感;通过问题

  2、让学生分析上片意象,体会凄清的意境,掌握融情入景的写作手法;通过问题

  3、让学生掌握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问题

  4、让学生自由鉴赏诗词语言。

  教学流程为:创境导入——呈现目标——多种形式诵读——呈现问题——互动解疑——归纳总结。

  反思:

  一、符合三段式教学模式要求的方面:

  1、利用《学与导》引导学生做好了结构化预习;

  2、创境设问环节将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3、互动解疑环节中,问题4让找出全词中最能拨动你心弦的句子,由于是开放式的问题,学生参与度、投入度都很高,小组讨论积极,并踊跃展示。

  二、不符合三段式教学模式要求的方面:

  1、在互动解疑环节上,老师引导的话过多,让同学互相纠正、补充的机会少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共同体的作用;

  2、教师的归纳总结还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没将本课所学内容再总结强调一下。

  3、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总结评价。

  对《雨霖铃》的评课

  王老师执教的《雨霖铃》符合“三段式有效教学模式”精神。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新课程有效性理念,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学习意识。王娟老师用自己饱满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殿堂,达到了教学设计者期望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专业素质好。在教学过程中读音清晰,仪表自然,写字规范,理念先进,角色转换到位。

  1、在教学风格方面,结合语文教学个性,培养了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表现为亲切、自然、甜润、温馨、睿智,以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创设了民主、开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走向了离别之伤的体验。

  2、采用引导和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联想,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赏析探索和丰富文本体现的思想情感,使学生通过联想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之中。王娟老师具有作为语文老师特有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素质。

  其次,本课的创境设问可以说是本课的亮点之一。精心挑选几幅别离画卷,在哀婉的背景音乐下,辅之以老师亲切、自然、甜润、温馨的语言,在伤感的离别诗句和画面中不知不觉将学生带入意境,为后面情感目标的实现作好了铺垫。

  再次,在互动解疑环节,充分体现了思考意识。在生成教师问题“上片选择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试拟一个名字。”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再交流这样让学生既有了静思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又有合作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交流与合作交往能力。

  再次,教学语言生动优美。王娟老师用优美的语言以及包涵感情的朗诵上出了本课特有的美的感觉,她的语言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如在结尾处 “有人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雨霖铃》就是从词人柳永哀伤的眼中溢出的眼泪,是从他心头伤口里流淌出的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让人意犹未尽。

  不足处:

  1、作为诗词教学,读,朗读,直至成诵尚需加强。

  2、上片找意象,有点放任自流,而不加评析更正,以致出现知识硬伤。

  3、由于是县上的公开课,出于时间的考虑,将拓展延伸环节省去,这是一个遗憾。

  尽管出现了些许瑕疵,但绝对掩盖不了她的成功。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雨霖铃评课稿2

  X老师的执教的这节《雨霖铃》从技能意识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虽然在某些环节也恰当地运用了教学技能,展现了一定的教学功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技能意识并不是很强,有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甚至是错误的。

  首先,本视频前一部分是X老师关于课文《雨霖铃》的一个说课,从说课上就可以看出,X老师的技能并不怎么样。第一,X老师在说课的过程中,没有脱稿,几乎都是照着稿子读的,显然没有进行精心的准备,甚至可以说课的能力不强。第二,在说课的过程中,X老师的眼神很奇怪,可能是想与台下进行沟通,但是又离不开稿子,以至于他每一次抬头都是用眼睛向上一瞟,甚至都没有与台下的目光进行接触就又迅速地低下头去,给人一种很轻蔑的感觉。即使后来面向同学说的时候,目光也不坚定,游移不定,左右闪烁。第三,X老师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很多发音不准确,如“教学难点”说成“教学蓝点”、“雨霖铃“发成了“与您灵”、“执手相看泪眼”读成了“执手相看内眼”等,而且在很多语调和声调的表达上,方音显得也过于浓重,这样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普通话表达。

  其次,在上课的过程中,在仪态方面,X老师并没有做到“雅”,他的手会时不时地背到背后,给人一种很牛逼的居高临下之感,让人看了很是不爽。这样的动作,就会使得教师失去亲切感,又显得很不自然。但是在穿着上,X老师做的还是不错的,穿着西服正装,踏着皮鞋,显得很正式。在上课过程中,X教师移动的范围就是在讲台和第一排座位之间,没有深入到课堂内部。上课的语言上,除了普通话不太标准外,语音、语调、语速都还是不错的,能够讲得彬彬有礼,语速适当,声音也够响亮,口齿清晰,没有口头禅和重复,这些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X老师在叫学生站起来读课文的时候,眼光却不注释这个同学,而是到处闪烁,显得没有在用心倾听,最后的时候才看这个同学,却不是正视,而是有斜眼盯着,毫无赞赏与鼓励的目光可言。

  最后,X老师比较厉害的教学技能应该算是板书了,这位教师最后的板书不仅字体端庄美观,而且板书设计的也很精巧,这是技能意识方面的亮点。在组织学生学习上,这位老师也显示出了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能够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展示等,做的很恰当,但我怕觉得这不仅仅是教师组织能力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很“给面”。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方面,这位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很多时候就是“很好、不错”,没有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和赞许,在这方面还是需要加强的。

雨霖铃评课稿3

  教师用心设计的一节课就像一篇精心雕琢匠心独具的佳作。首先,它像一篇佳作必须有一个体现出写作者独特思考、深刻认识的中心那样须呈现出一个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对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况分析后而确立的既体现教学重点又体现教师独特视角的“教学核心”;其次,它像一篇佳作为表现中心而必须理出一个合乎逻辑的脉络清晰的思维过程那样须呈现出一个为更好解决已确定的教学核心而铺展开的环环相扣又循序渐进、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最后,当这样的“谋篇布局”之后,教师就要思考如何让之前已基本确立的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炫出亮点”了。

  刘老师选择的课题是《雨霖铃》,从教材文本价值研究出发,刘老师(似乎)把本节课的教学核心锁定在“离情”以及“离情的表达手段——点染环境、描摹情态和呈现心理”上,这是能充分开掘《雨霖铃》的语文价值的;而且,针对当前语文教学普遍不重视朗读尤其是不重视诗词吟诵这一现状,刘老师设计“因声求气”的吟诵环节更是能充分体现他拥有独特的语文关怀和广阔的语文视野。但是,从其整个教学流程的施展来看,刘老师还需要再仔细打磨以“突出重点炫出亮点”。

  那么,刘老师如何“突出重点炫出亮点”呢?本人以为可做如下调整:第一环节:吟诵—披文入情(通过吟诵来体悟“生离之情”);第二环节:品读—涵泳体悟(通过提问来赏析作者表达生离之情的3种手段);第三环节:迁移—千古相一(通过比较不同作者对同是“生离之情”的不同慨叹来拓展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强化学生对“离情”及“离情的表达手段”的领会与应用);第四环节:归纳—高屋建瓴(通过归纳、全班诵读来再次强调重点。找不到恰当的措辞,只好用“高屋建瓴”,见笑了);第五环节:布置作业——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并从“环境、情态、心理”三方面入手去赏析苏轼“死别”之情的表达,形成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字。

  从以上5个环节的设计看来,“教学重点的突出”应是毋庸置疑的了。问题是哪些亮点该炫出呢?这些亮点该如何炫出呢?

  本人认为开头部分的“吟唱”绝对是亮点,能让师生马上产生耳目一新之感。刘老师可通过循环播放来创设情境以便学生进入“生离”之情境并借助“哪些词句能传达出离情?”的提问来加强朗读指导和进一步披文入情。另外,迁移部分的男女生朗读也是亮点,这里刘老师也可借助男女的不同组合以及激励性的评价(如奖励体现上海特色的小礼物)来把本节课推向高潮。

  总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一个“教学核心”,然后围绕这一教学核心设计能突出重点炫出亮点的循序渐进又跌宕起伏的教学流程。当然,适切的教学手段的采用以及有效的教学评价的使用也是使得一堂课如同一篇佳作般受认可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