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享受读书的快乐国旗下讲话稿
2023-08-01 07:44:01学员代表军训动员会讲话稿范文
2023-08-10 04:05:45关于升旗仪式讲话稿范文(精选五篇)
2023-08-16 16:41:57毕业典礼励志讲话稿
2023-08-05 09:37:26校长六一儿童节的优秀讲话稿范文(通用12篇)
2023-08-08 17:54:12小学生春季开学安全教育讲话稿(精选五篇)
2023-08-03 11:38:24校园文化艺术节讲话稿范文(精选五篇)
2023-08-04 18:54:13初中化学实验室工作计划8篇
2023-08-01 19:56:38享受读书的快乐国旗下讲话稿
2023-08-01 07:44:01销售工作计划三篇
2023-08-07 06:27:49初中物理实验室工作计划四篇
2023-08-11 08:25:01
三个点确定圆评课稿
三个点确定圆评课稿
篇一:三个点确定圆评课稿
“菊花杯”教学竞赛评课稿
桦川二中 李婷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现在由我对邵明才老师的课做以简评,纵观整节课邵老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过程教学为基本思想,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手段,力求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成功之出有许多,我认为以下几点尤为可取:
1、导入新颖、别致,邵老师能够利用学习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运用历史典故,开始数学课的教学。
2、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学,例如:过一点作圆有无数个,两点呢?三点呢???探索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从而较合理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流程的设置,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课堂教学中围绕如何做圆这一主线,以解决“破境重圆”的问题。例如从实际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欲望,由过一点、两点可作无数个圆,但圆心位置不同,学生可凭直觉联想到在圆经过一点、两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点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这里邵老师又用“经过两点的圆的圆心,在这两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来铺垫,渗透了轨迹相交的思想,又是本节课亮点之所在。
4、邵老师能尽可能地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了学生。例如:处理三角形形状与外心圆的位置关系这一问题时,他把自己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起发和信任上,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值得我们学习。
5、整节课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氛围很浓。
当然在追求完美的同时存在着不足,下面我提几点有待探讨的问题。
(1)在个别细节问题的处理上,时而紧张,显得语言的简练性不是很强,学生说过了自己又重复。
(2)语言的准确性上有待商讨。在得出定理时邵老师想利用“确定”一词强调有没有的问题,这时他说:“确定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否可换成“确定一词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因为“确定”一词的意思是“明确而肯定”,不存在有不有的问题。
(3)我认为应该用尺规作图法,因为这种做法学生很熟,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另外老师用测量法作图学生也会用测量法,至使形成的误差变大。
总之,今天这节课未经雕琢与审视,仅仅是平时教学的一个展示,作为青年教师我们会不断的学习,虚心求教,认真踏实的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课堂作为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张扬学生个性,为学生全面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以上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一点不成熟看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篇二: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听了周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感受很深。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很好效果。可以看出周老师在研究这节课的时候做了很多的打磨,听了这节课,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的方向,下面简单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 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与特征。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 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周老师从一个简单的游戏,引出圆周上的点到中心点都一样长,这就是学生对半径的特征的直观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
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
本课练习设计执教者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之后,通过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到生活中解释其中的奥秘,注重应用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圆的世界,不知不觉地学会画圆,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不知不觉地了解到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知不觉地经历一次次“再创造”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
篇三:圆的有关性质说课稿
24.1 圆的有关性质
说课稿
圆的有关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的有关性质”。圆是常见的几何图形,圆形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具有独特的对称性,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圆都具有同一形状。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下面我将从设计思想、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圆的有关性质进行说明。
一、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走进生活,生活也应走进数学。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会使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就会产生亲近感、探究欲,从而诱发内在学习潜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把生活作为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之趣、数学之用、数学之美。
教师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 根据新教材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参与探索,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绝对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不仅能学会,而且能会学。
充分发挥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
数学问题生活化,主导主体相结合,发挥媒体技术优势,探究练习相结合,符合《课标》精神。
二、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圆的有关性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在“圆”这一章,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圆,探索它的性质,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圆形的基本知识和面积计算方法, 基础知识较扎实,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使用水平较熟练,对于课件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已适应。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圆的概念和有关性质,理解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和圆心角、弧、弦、弦心
距之间的关系,掌握同弧上的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
教学重点:1.圆的对称性2.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3. 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难点:1.判断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等的正误。2. 掌握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设计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应该是一节课或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它应该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每一堂课,它应该与具体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教师好把握,学生好掌握,否则就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四、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我们在小学已经对圆有了初步认识,观察画圆的过程,你能说出圆是如何画出来的吗?
例题: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求证:A,B,C,D四个点在以点O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
练习题: (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 圆 。固定的端点叫 圆心 ,线段OA叫做 半径 。
(2)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 集合 。
(3) 圆弧和弦: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 圆弧 ,简称 弧 。大于半圆的弧称为 优弧 ,小于半圆的弧称为 劣弧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 弦 。经过圆心的弦叫做 直径 。
设计说明:通过观察实际问题→推导圆的概念,理解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与学习热情,为探索圆的性质做准备。
二、启发探索,获取新知。
探索1:剪一个圆形纸片,沿着它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重复做几次,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探索2:剪一个圆形纸片,把它绕圆心旋转180°,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重合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把圆绕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呢?
例题1:赵州桥是我国隋代建造的石拱桥,距今约有1400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人民
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的主桥拱是圆弧形,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的长)为37m,拱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为7.23m,求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 (分析: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根据赵州桥的实物图画出几何图形。)
例题2:在⊙O中, AB=AC, ∠ACB=60°.求证:∠AOB=∠BOC=∠AOC。 ⌒⌒
在圆中,除圆心角外,还有一类角,它的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我们把这样的角叫做圆周角。
探究3:在⊙O上任取一条弧,作出这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测量它的度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由此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例题3:如图所示,⊙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 ∠ACB的平分线交⊙O于点D,求BC,AD,BD的长。
解:如下图所示,连接OD。 ∵AB是直径,∴∠ACB=∠ADB=90°
在Rt△ABC中,BC=AB2?AC2=2?62=8(cm)
∵CD平分∠ACB,∴∠ACD=∠BCD, ∴∠AOD=∠BOD, ∴AD=BD
又在Rt△ABC中,AD=BD=AB,∴AD=BD=2222AB=52(cm) 2
思考:圆内接四边形的四个角有什么关系?
由此可知:
1.圆的对称性: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2.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3.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及其所对的弧、弦之间的关系。
4.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5.圆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练习题:(1)如图,点A、B、C在⊙O上,若∠BAC=24°,则∠BOC=________。
第(1)题
第(2)题
(2)如图,AB为⊙O的弦,⊙O的半径为5,OC⊥AB于点D,交⊙O于点C,且CD=1,则弦AB的长是________。
(3)如图是一条直径为2米的通水管道横截面,其水面宽1.6米,则这条管道中此时最深处为________米。
第(3)题 第(4)题
(4)如图,AB是⊙O的直径,CD为弦,CD⊥AB于E,则下列结论中不成立的是________。
A.∠A=∠D B.CE=DE
C.∠ACB=90° D.CE=BD
【点拨】本组题主要考查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关系定理在选择题、填空题中的应用,本组题在中考题中属常见题。
【解答】(1)48° 在⊙O中,∠BOC=2∠BAC=2×24°=48°。
(2)6 连结OA,在Rt△OAD中,AD=OA-OD5--=3,∴AB=2AD=6。
篇四:四边形的认识评课稿
《四边形的认识》评课稿
作为一名仅拥有两年多教学经验的年轻数学教师,听完李xx老师执教《四边形的认识》一课,受益良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李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分一分、描一描、观察探究、动手搭建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中认识了四边形,研究、思考、归纳、概括出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获得了新知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发展,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从中我获得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有以下几点:
1、 语言简练,思路清晰,节奏紧凑高效
整节课,李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炼,从直接揭示课题、到找出四边形,描四边形、到给四边形分类,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到最后的巩固练习和小结。整堂课,教学设计都很好,一环紧扣一环,教学节奏紧凑高效。在教具设计上,有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老师用KT板做底板,学生在上面对四边形进行分类,这样展示汇报时,学生只需要把KT板拿上讲台即可,不需要对纸片进行重新分类,并且底板的色彩和四边形纸片的颜色形成对比,避免了展台背景不突出的缺点,有效解决了动手实践活动展示的难题,充分体现了高校课堂的理念。
2、重视操作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以听、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理解深刻、印象久远。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研究,李老师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依据探究内容自己有序探究,自己描一描四边形的边、动手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从而得出四边形的特征,学生自然也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描边环节,看似普通简单,其实是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深刻认识到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层次分明,通过分、描、看、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
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剪拼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获取四边形的特征与概念,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很自然地将“学数学”转化成了“做数学”。 同时,小组合作分工明确,人人参与,经历实践操作后,分组汇报呈现结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创造性地挖掘教材里的素材,让学生也能“提出问题”。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只会被动地听而不能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李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勇敢地发表见解,大胆推理,勤于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发散性提问:“根据你描边的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了种种想法“为什么有的角的是直角,有的角是钝角呢?”“四边形的边有的长,有的短,有的正,有的斜。”这类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要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这类问题激发的正是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这种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必然展开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活动,以求得到多种答案。
4. 拓展延伸,发展学生思维
最后让学生动手搭一搭喜欢的四边形,要求思考:1、搭一个四边形需要几根小棒?2、任选四根小棒,可以搭一个四边形吗?
根据学生搭建的结果,李老师单独拎出长方形提问:“长方形选小棒有什么要求”学生通过操作思考,抽象出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紧接着又提问“这个四边形也是两根长,两根短,问什么拼出来的不一样?”学生回答:“倾斜角度发生了变化。”“长方形还可以变吗?”“再可以变吗?”“说明长方形具有什么性质?”——不稳定性。“长方形真是一个调皮的四边形啊。”教师提问环环相扣,步步紧逼,让学生的思维层层叠起,步步深入,螺旋上升,不但体现了思维发展的走向---由具体到抽象,而且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探索水平。
总的来说,本节课,设计紧凑高效,注重课堂生成与引导。不管是课堂组织管理,教学语言表达,还是教学设计与学生引导,对我来说都是学习的榜样。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提两点商榷的意见:
1、 教师的教态还需进一步加强。不是说朱教师教态不好,而是我觉得与学生的亲和力还不够,情感可再真挚一些,语态可再亲切、细腻一点儿。
2、四边形的概念:只简单的描述为:有4条直的边就是四边形。我觉得不太准确,是不是描述为:由4条直的边围成的平面图形是四边形。比较好一些。
评说的不一定正确,只是个人的浅见,不当之处,还望教者李老师谅解,同时也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篇五:《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授课人:徐会琴 评课人:余小红
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习,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的那辆车最平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 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
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学生推理判断产生的 ;圆心和半径对圆的决定性作用是让学生在画圆中体察出来的。总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很自然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突出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运用
为了突出“圆的特征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设问、设疑,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观察中仔细比较,从而总结概括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
径的关系。为了突破“圆的画法”这一 教学难点,教师先示范画圆,引起学生注意观察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尝试画圆后,再引导归纳画圆的步骤,从而掌握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通过每一单项的“练一练”和拓展应用,达到夯实学生的双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特别是解决新课伊始提出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这一数学问题。学生能从半径的特征上去理解和运用。这样一个问题,既统领了全课,又加深了课本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做到了开课是数学问题生活化,课末是把实际问题数学化。
四、利用电教手段,改变呈现方式
本课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用计算机呈现教学材料,使之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信息集中,化动为静,打破了常规手段的局限性,显示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无可争辩的优势。如创设情境时的三辆车,为了建立圆的表象演示一条曲线围成圆的过程,探究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的动态展示,以及练习设计的动画显示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多媒体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手段现代化的乐趣和魅力,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