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新闻稿

七月的天山评课稿四篇

2023-08-07 20:38:44 高考在线

七月的天山评课稿4篇

七月的天山评课稿1

  听了杜老师执教的《七月的天山》一课,颇有收获。《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目的是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杜老师的课堂教学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几点:

  第一,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朗读是阅读课的生命,离开了朗读的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本色。这节课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读书,通过朗读来体会七月的天山那种别具一格的美,那种令人难以忘怀的美。杜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导,通过个别读、理解读、男女生之间的赛读,以及教师亲自范读,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体味天山的美丽与众不同,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在读中感受到了天山的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尊重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杜老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读一读,并且汇报景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使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课文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第三,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后拓展环节,杜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小活动: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天山景区的小导游。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此设计既巩固了本课知识,又很好地渗透了德育教育,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文明人。

  对于这堂课,也谈谈我的拙见。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认为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

七月的天山评课稿2

  听了杨老师《七月的天山》一课,颇有收获。《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入编到四年级课本,目的是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这节课,基础知识教学扎实。杨教师把课文中易读错的生词出示在课件中,通过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帮孩子们扫清字词障碍。

  朗读是阅读课的`生命,离开了朗读的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本色。这节课杨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读书,通过朗读来体会七月的天山那种别具一格的美,那种令人难以忘怀的美。杨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导,通过个别读、理解读、男女生之间的赛读,以及老师范读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体味天山的美丽与众不同,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在读中感受到了天山的美,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就有了一种要表达的冲动,尤其是中年级段的小学生,这种意识更加强烈。杨老师利用这一心理,请学生反复朗读,在此基础上,杨老师要求学生学习模仿本节课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校园的早晨”,并以校园小主人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这样做既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语言文字方面,也是一种积累。

七月的天山评课稿3

  2月29日,我和中心校的李老师一起听了我校XXX老师《七月的天山》一课,颇有收获。《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入编到四年级课本,目的是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从整体来说,裴小贤老师的课堂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识字教学比较扎实。

  教师将课文中学生可能会读错的字以词语的形式在课件中出现,比如“白缎、山涧、绵延、离鞍、戈壁滩、五彩斑斓、饮马、萦绕、洄水涡、撑开”等21个词语,这里有多音字,有字形较复杂的字,教师精心选择,通过学生自学,教师检查的方式进行,又在学生的读书环节中加以巩固,这说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是完全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这一环节的。

  第二,大胆鼓励学生质疑。

  《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游记,所写景物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读起来让人好像进入了人间仙境。但文章不仅词汇量大,而且有许多词语学生并不能够理解,所以裴老师请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不能够理解的部分。比如:什么是矫健、枝桠、萦绕等,并请学生为学生解答,学生理解地很好,基本上解决了词语的障碍。

  第三、教师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朗读是阅读课的生命,离开了朗读的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本色。这节课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读书,通过朗读来体会七月的天山那种别具一格的美,那种令人难以忘怀的美。比如裴老师指导学生读雪峰的高大,不厌其烦的指导,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赛读,教师的启发引导,以及教师亲自范读,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体味天山的美丽与众不同,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利用学生心理,创设虚拟情境,积累课文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就有了一种要表达的冲动,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小学生,这种意识更加强烈。裴老师利用这一心理,请学生反复朗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了一种情境:如果老师要去天山旅游,你一定要向老师推荐哪里的景物,并请学生说出或是读出课文中对这处景物的描写。学生的表现欲被激发起来,纷纷向老师介绍。这样做既练习了朗读,深化的理解,又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积累,一举两得。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评课稿4

  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上课不要上得那么复杂,不要费那么大的劲。咱们老师往往把这一类的课上得太精细——我觉得教师要学会变得“懒”一点。

  一篇课文只要你(教学生)学一点东西,这个就很不得了了。每堂你都学一点,不需要每一篇课文都下这么大工夫,都用这么多时间,(教师插话:这样也没什么收获。)对,收获不大。辛辛苦苦,一堂又一堂,其中原因之一是教师被“考试”所左右,好像上每一节课,教每一篇课文,都会想到考试的时候会考到什么。

  其实,不用想那么多(不要被考试禁锢),教师心里要清楚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教师上课老是放不开(不能取舍,都想教,却什么也没有教),我觉得是个大问题。

  这篇课文(《七月的天山》,略读课),那些词语人家(编者)并没有要求专门去学习,后面生字表里也只是几个要求会认的字——不是说生字词就不用学了,不是这意思,教师充分发挥了孩子的预习功能,让学生在预习单上将本课的难读词语和短语摘录下来——高效。

  像这篇课文,整体让学生去读,多读,整体让学生感知一下,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就放在这个单元(语文园地一)里那个习作(主题:写景物)上面。(个人理解:略读课的学习,其一,可以作为一节学法运用课,让学生把从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在略读课中检测;其二,说写训练课,结合单元主题,学习作者是怎样写作的,为单元作文练习打下基础。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倾向于把略读课处理成第一种形式;赵老师讲的,可能偏向于第二种。)

  我们不用专门去讲那个习作(单元作文练习),这个单元每一篇课文(的训练倾向)都是往那个习作上走的。我刚才看了看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写一写你观察到的一处景物。(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当然,每一课的“读写点”非常多,根据我们对此的解读,——都是往这个读写结合点上走的:(除了诗词),都是围绕一个景物,抓住了它的几个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展开联想与想象去写的。所以,如果我教这篇课文,(会先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怎样抓住特点?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作者)怎样把他看到的景物表达出来了?这个就是(教学)重点,其他该放(舍)的放(舍)。我们看中央电视台播的广告“舍得酒”——有舍才有得。你什么都不舍,什么都得不到。我就抓住这一点,其他都给它舍了。

  就像《七月的天山》这节课,授课老师抓住的那一点(写天山的野花句段)。天山的野花有哪些特点?“五彩缤纷”,整片整片的,这就是(天山的花)特点。抓住特点之后怎么办呢?我们看课文中的句子,如何写出“五彩缤纷”呢:写花的绵延、耀眼、绚烂。

  略读课文,教略学不略。在本课的教学处理上,教师就很有大局观,让学生找出课文重点写了七月天山的哪些景物之后,重点指导他们读好写野花的句子,由面到点,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几个学习活动中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