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新闻稿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合集十五篇)

2023-08-08 20:55:49 高考在线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合集15篇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1

  我有幸赴实验小学听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一谈听取了韩老师五节课后的感受。

  一、常态长效

  韩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可以用一个形象的词语来概括:朴实无华、课如其人,这也正是对韩老师人品与课堂作品的概括和总结。朴实更显典雅和庄重,无华更增添了教学艺术返朴归真的魅力。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紧张进行着,常规、高效的课堂正处于构建阶段。我经常外出听课,而韩老师的课堂教学是首次让我感受到了常规、高效课堂理念的重要性。韩老师整堂课的教学形式就是一堂常态课、家常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动画,没有临场作秀的氛围,自然、得体、和谐,这是我应该努力去学习的。

  二、理性教学

  韩老师讲的是二年级数学,韩老师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学生把想到的问题和数学学习相联系,尝试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刚才的问题,这样,就把数学知识系统的连在了一起,不仅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引发的情境,带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们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兴趣油然而生,兴致高涨。教师即时又通过画重点内容、标重点字词等理解概念的意义,尤其在比的读法上韩老师并没有刻意纠正,而是让学生读,发现问题让学生纠正,又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严谨认识,学生学的积极,教师课上的流利、连贯、自然。这也正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

  三、道法自然

  数学课堂教学,忌教师和学生背道而驰。韩老师的课堂,让我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教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教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了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联想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我想了很多:

  1、没有备好课

  对于备课,我感觉到了它的重要性,韩老师之所以课堂上运用自如,就在于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学内容的要旨,而我平时备课还达不到这种严谨的态度,今后我会尽力做到。

  2、不懂角色换位

  平日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做到真正的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很少把自己的角色当做学生去体验自己的教学过程,而从韩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教学态度的必要性。

  3、教学效果不好

  韩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收益颇多,既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掌握了方法。我在课堂上很少涉及这么多,唯恐时间不允许,造成了包办的情况,致使课堂效果不好,今后我应努力研究的教学方法,熟悉了解学生,做到课堂教学向自然高效迈进。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2

  刘老师设计的这节课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通过学生特感兴趣的游乐园情景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比较、发现算式共同特点,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写一写的过程中体会有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时还用加法算式特别麻烦,从而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最后巩固练习。

  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零碎,每个大环节设计意图都很好,如果能把每个大环节整合一下,把问题集中在一个问题,学生能自己完成的就让学生自己完成,就不要老师领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了,比如情境图可以综合成一个情境图,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肯定会说出其中一种游乐活动,“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有5架小飞机”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小飞机上共做了几个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其他的问题就可以直接放给学生,“你还能发现其他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这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或者直接回答(放给学生并不一定是小组合作),学生应该能模仿刚才的例子提出其他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应该就是乘法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有加法算式简单的变成了乘法算式,要提升到----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就可以用乘法算式,在这个环节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说一说,加深印象,比如,7×4表示什么,为什么用5×4?提出类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及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说,在引导学生列出连加算式时,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加法算式的特点,总结归纳出这些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然后分别说一说其他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如果学生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老师应该紧接着问: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学生的解释也可以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然后紧接着让其他学生也来说一说,最后再比较乘法算式和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发现,意图是通过比较观察体会乘法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要比用加法简便,在学生能想到乘法算式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再回到100节小火车能乘多少人,什么悬念。

  刘老师一直在强调“几个几相加的和,几是这个相同加数,有几个就乘几。”我认为不需要,因为新课标要求不再区分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前后位置。只要学生会分析是几个几相加了,那么没必要非得强调是“5×3”中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最后应该提升到,有几个几就用乘法,不需要再结合加法算式,在具体情境中就能体现,比如,有三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能做6人,一共能做几人?就可以直接列式:3×6=18(架)。刘老师的板书设计特别好,字写得好,而且清晰能够很明确的表示出这节课的重难点。

  刘老师的语言特别丰富,教态自然大方,值得学习,如果讲课时能走到学生中间那就更有亲和力了,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3

  一 、导入新颖 富有吸引力

  课的开始,孙老师以游戏“背一背”情境导入,使学生感觉不是在上数学课,而是在上游戏课,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数学课堂。《克与千克》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重量单位,但是重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这种这么直观,它让学生理解有点抽象。但胡老师能较好的把握教学的脉络,攻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感受到学生与实际生活的练习,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在新课教学中,胡老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议一议、猜一猜等手段,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时,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用一袋盐为基准,一袋盐400克、两袋盐是800克,不够1000克,胡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在物品中找到200克的果冻,建立"1千克"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到1千克原来就有两袋盐和一个果冻那么重。

  2、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学生亲自称一称小物品,例如:一根黄瓜、一个西红柿、一个鸡蛋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在活动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总之,孙老师的这节课是非常成功,思路清晰,体现了数学课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活动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再接再厉,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4

  5月15日下午第三节课,刘**老师在二年级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认识算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刘老师用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状态。

  随着教材的改革与更新,二年级数学教材的内容比往年大有不同,今年的内容出现了认识算盘这一课。刘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算盘的背景,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于孩子们从父母的口中曾有听说过算盘,但没有直接去接触,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今天孩子们在数学课堂上听得格外认真,从老师对算盘各部分名称的介绍,到如何用算盘数数、记数,学生都非常专注地在听!整节课老师都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热情,教师一直处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小建议:

  1、在定数位“个”位时,再巩固些十位、百位会让学生更明白。

  2、告诉了学生用什么指法后,多数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指法拨算珠,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不熟悉,乱用指法,导致拨算珠速度较慢,所以,说了指法后,先让学生巩固下指法,这样对后面拨数就会更好。

  3、拨三位数时,因为位数较多,个别学生又迷糊了,一会拨错这个位,一会拨错那个位,因为还是不熟练。如:563这个数,拨5时,要是先让大家找到百位时,再拨,会更好的拨正确。

  我想,至少还需要一节课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算盘,熟练用算盘表示数,再过一节课,多数学生一定能熟练掌握用算盘表示数。

  总之,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多多。学生通过对“认识算盘”这一节课的认真学习,既了解了“算盘”是一种记数工具,又增强了数位制之间的关系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求知欲更强了!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5

  郭老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合理,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分苹果这一情境复习了已学知识,通过帮小猴分苹果展开问题,并把分苹果这个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自觉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这一环节中,郭老师为学生根据书中已经给的信息提问问题,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以学生操作为主。通过学生用小棒代替分苹果分一分,分到的分苹果要同样多、平均分问题的设计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与发现的空间,虽然是学生操作,但每一次操作之前,郭老师都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本次操作的内容及操作后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学生操作不是无序的,而是紧张有序地在进行,这就使操作具有了实效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带着问题,动手中又积极地思维,达到动与静的结合,观察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法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明确了"平均分"的含义。

  三、重视练习题的设计,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郭老师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郭老师生动的儿童化语言和运用丰富多样的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的心理需求,维持孩子们学习新知的兴趣,进一步加深了对除法的理解。

  郭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郭老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无一不是学生在主动探索与操作,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于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在郭教师创造的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郭老师这节课是一节高效的课堂。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6

  我评课的内容是李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二年级上册《一分能干什么》。

  20分钟的授课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李老师的思维是灵动的,李老师的课堂是有生命的。”接下来我就结合以下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1、三维目标——“实”

  目标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有了实实在在的目标,我们做事的积极性和效率就会越高。李老师在认真研读了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恰切的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节课下来真正起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

  2、设计理念——“新”

  提起“喜新厌旧”这个词,我想很多人会持以批判的态度,而我则不然。我觉得喜新厌旧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有谁会说自己不喜欢新奇的事物呢?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就应该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以新制胜”。李老师这节课就给人留下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她能够从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创设各种新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一分有多长。再比如说李老师在开课之初就朗诵了一首自己编写的小诗,诗意浓厚,语言优美,看似简单却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心,轻松地把他们带入到了今天的课堂中。

  3、教学程序——“清”

  李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了“激情导入”——“情感体验”——“自主探究”和“思维拓展”等教学环节。各部分紧密相连,过渡自然,程序井然有序,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接受了新知。

  4、教学方法——“活”

  吕叔湘曾指出:“一个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那就是‘活’。”

  李老师的教法活主要表现在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她为学生精心制作了新颖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具有一定情感体验色彩的学习和交际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了分和秒的关系,从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学法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如写黑板字,拍手等方式感悟新知,自主学习,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虽然只有20分钟的时间,但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和她的学生已经把学习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负担。

  5、教学技能——“强”

  李老师文化底蕴深厚,教学基本功过硬,教态自然大方,具有亲和力。面对特殊的学生能够灵活驾驭课堂,合理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愧为一名多才多艺的阳光教师。

  6、教学效果——“真”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此时此刻我已不想用成功或者失败这样的字眼来评价李老师这节课,面对这个充满生命的课堂,所有的语言都显得有些苍白,于是我选择一个“真”字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李老师用心备课、上课,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而学生也怀着一颗真诚的心走入她的课堂,20分钟下来,师生顺利地完成了三维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坦白说,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我不是很喜欢数学,我总觉得数学过于理性、有些生硬。可是就在今天,短短的20分钟却彻底征服了我,此时我才发现,原来用心体会,数学也另有一番韵味。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7

  听了邓老师的这节课,觉得邓老师既做了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又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习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1、邓老师的教态非常好,特别是语言这方面,觉得特别贴近于生活。如复习角的知识时,邓老师把角的两条边比喻成孙悟空的金箍棒,我觉得很形象,而且使学生印象深刻。如在介绍锐角和钝角时,将它们和直角的关系用哥哥和弟弟来形容:说锐角是直角的弟弟,钝角是直角的哥哥。通过这样的儿童化的语言,我觉得效果非常好。

  2、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环节紧凑,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对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教学锐角和钝角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邓老师首先用活动角在直角的基础上摆了一个比直角小的角,学生很自然的就概括出“比直角小”,邓老师接着问“你能摆出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在这儿就让学生初步了解了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邓老师安排的让学生查字典了解“锐”和“钝”的意思,这个环节也很好,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同时也觉得这个角的名字取得很有道理。

  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有针对性。邓老师方法的指导到位。如过看不出是什么角的时候要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

  建议: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拿三角板比一比这些角,学生比的方法能说出来,但不一定会比,应多练习并给与指导。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8

熊老师:

  你好!我今天听了你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绩,你很棒,我很高兴,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一是整堂课采用了观察教材插图信息,引出角的认识,再回到生活,找角、用手摸角去体验和感受角,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二是认识了角后,通过孩子自己制作一个角,以及孩子手掌游戏,加深了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巩固了孩子们对角的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初浅理论。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孩子学得快乐的课改理念。

  三是在结课时,对本堂课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本堂课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点滴疏理,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沉淀和巩固。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意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实践解决。比如:

  一是在开课环节,指导孩子观察教材插图,插图是一幅足球场,这对于农村的孩子了解足球场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换一幅孩子生活中的运动场(比如学校球场照片),让孩子去观察图中的角,找出角来,就更好一些,那样贴近他们的生活,之后再回到教材去观察,就更容易找准图中的角了。只要我们使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二是在具体观察实物剪刀、三角板中的角的时候,你说它们只有一处有角,其实它们都不只一个角,应指导孩子仔细观察。

  三是对角的认识有一定理论基础后,应进一步把这一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去,教孩子们观察,从而得到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包含有各种不同的角,为下课时学习直角作好铺垫。

  四是在教孩子数角的个数时,不能只是直观的角,更应考虑隐藏的角,比如从一个角的顶点处向角内再画一条直线出来,就不只是2个角了,而是3个角,因为表面上看上去是两个角,而实际上还有一个大角。

  总之,你的这一堂课,为你点赞的地方比较多,体现了你的专业水平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继续发扬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课改理念,如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等,用于你的二年级班级,你的课堂就会更能体现你的风格和特点,更能在课改潮流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9

  听了冯老师执教的《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计算》一课后感觉这一节课知识容量大。在听了大家的评课后我十分认同王老师的.建议:“数学源于生活”。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同时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上冯老师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

  感觉这节课在引出除加减混合运算时是否可以像乘加减一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借此让学生理解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时的顺序呢,我觉得这样比老师给出运算顺序让学生反反复复说运算顺序要好点。如果不行就将这部分内容放在下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促进数学思考。

  此次教研的主题是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与语言的能力,所以我就在想,能否在出示探究7+3×4、3×4+7以后介绍说明7+3×4也可以表达为7加3乘4的积、3×4+7也可以表达为3乘4的积加7,这样可以结合问题解决更好的理解算理。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10

  一直以为数学课因其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必须上得一板一眼,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有余数的除法复习》一课,使我对如何上数学课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数学课的算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

  刘老师处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题时,问学生什么是被除数,刘老师说被除数就是被分的数,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数,一部分留下就是余数。如果一次分走就用减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样多的就用除法。那么30÷7分走4个7,分了4次。他用这种方式不但算理讲得透彻明白,同时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另外,刘老师的课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会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颖不仅体现在习题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学生说完答案后喊123青蛙就跳开。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简单的习题形式,被刘老师赋予的“有余猴”“没余猴”两个名词给趣味化,生动化了。另外,在数学课上用区别同音词的方式,“鱼数”、“愚数”,“愉数”,并列举了余字的其他组词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体会“余数”一词中的“余”字的含义。不但闻所未闻,而且我相信经过刘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会彻底明白什么是“余数”了。并且会一生不忘。

  新颖还体现在习题的内容设计的艺术性上。刘老师这节复习课的习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题目难易呈递增性。并且到开放性。不仅如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除时时渗透算理外,还教给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做题什么数逆向思维等。例如:41÷()=()…6学生给出了两个答案,7和5,5和7.刘老师徐徐善诱地引导学生不仅充分明白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还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组题,各个都有深意。有广度,有开放性,而且题题目标明确。□4÷2□3÷5□6÷6填几有余数,填几没余数。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了。题目新颖,形式灵活,趣味性强。

  还有,我想说,刘老师真会“玩”。

  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抢答题,还是一个个小游戏,亦或是在习题中给孩子讲解算理,细细想来,都是刘老师带着学生在“玩”中进行的,你看一“老”带着一帮“少”玩得多开心:小青蛙会跳;小猴子被命名为“有余猴”“没余猴”。就连“余数”这个名词,还被放在那么多词语“亲戚”中叫学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爱玩啊,真好!

  可见,复习课并不单单做几道习题这么简单,习题背后你要给孩子归纳哪些算理,必须教师自己有明确的认知,而且习题是为让学生明白算理服务的。再者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除此,从刘老师的课中我还深切的体会到了教师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钻研教法。把题设计的新颖,趣味性强,时效性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学生喜欢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轻松地学到知识的课就是好课。一节好课不一定上得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各种信息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师沉下心来,好好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题型,多一些预设才会有新的生成,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后我会朝这方面多努力,力争使自己做到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刘老师这样的课,我喜欢。我想,学生更喜欢。向刘德武老师学习。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11

  这是李xx老师第二次上《认识多边形》,教师在原教案上进行了修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李xx老师由现代窗户和古时窗户进行对比,发现古时这种窗户由若干个多边形组成。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熟悉的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为后面认识多边形做好铺垫。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去找一找、描一描、数一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在体会图形的变化,充分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李xx老师精心设计了每个活动环节,环节的衔接比较自然,并能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将呆板无趣的练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如,在找四边形的练习时,教师用拍手的形式肯定四边形,用跺脚的方式否定四边形,学生兴趣浓厚,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与新课标中要求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思想相一致。

  这节课和第一节课比较,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活动过程更加流畅,教师语言更加准确、精炼。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由浅入深,衔接自然。

  李xx老师由窗户形状的引入过渡到由多种多边形组成的古代窗户,然后由熟悉的三角形到不熟悉的多边形的画一画,描一描,新旧知识过度自然;在学生找出不同边数的图形后,自然引入课题;在认识了四边形后,随即就让学生找出一组图形的四边形,这种随即巩固练习的方式强化了四边形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四边形认识的印象,新授、练习之间的转换毫无破绽,非常自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次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看似顺其自然,其实都是老师的精心设计。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由浅入深。如,先是数生活中的多边形有几条边,然后让学生自己数作业纸上的多边形,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及最后的“你能找出几个四边形”,内容层层深入,越来越有思考性。

  二、动手操作,体验感悟。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内容,力求把教材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李xx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仅凭一张纸、一支笔去学习新知识。她让学生不仅仅在感官上去感受这些图形的特征,而且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操作,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动手操作的活动教师比较难操作,稍不到位就容易产生课堂小混乱的现象,但李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的动手操作环节井然有序。

  活动一:摆一摆。学习了多边形,学生能够根据边数的多少判断是什么多边形,而让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个多边形,首先要考虑自己摆哪种多边形,需要几根小棒,怎样摆。李xx老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创造多边形,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在反馈学生操作时发现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自己选定的多边形去选择选用几根小棒,即几边形就用几根小棒,但也发现个别学生能用2根甚至三根作为多边形的一条边,教师顺势引出问题:摆这个多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教师这个环节的设计得非常巧妙,让学生在操作中明白几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

  活动二:折一折,剪一剪,认一认。教师先让学生折一个三角形,然后根据折痕剪下三角形,最后认一认剩下的是什么图形,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知道根据同样的要求,由于操作方式不一样,所得到的结果可能具有多样性。这让学生在做中感受图形的变换和联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数学体验中学会思维,形成观念。

  三.自主探索,交流感悟 。

  众所周知,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在教学的情境中去体验、探索、思考。在教学中,李xx老师只是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探索,再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尽量给学生创造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在愉快地气氛中培养学生良好地合作交流能力。让他们享受自主的快乐。

  下面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大家共同商讨。

  1.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可以再进行推敲,能再简练些就更好。

  2.在处理学生作业上,教师还需动些脑筋。如,最后数有几个四边形时,在统计有哪些小朋友数出有9个图形时,有的同学不是9个也举手,可以在出线正确答案时就统计,这样就避免鱼目混珠的现象。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12

  《简单推理》是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程老师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呈现出来,并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整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小组活动内容多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推理的过程,从初步感知到自主设计操作,层层深入,学生和教师较好的融为一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活用素材,激发推理兴趣

  程老师在这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有层次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玩中学,在玩中思。根据二年级的孩子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程老师活用素材,创造性的使用素材,设计猜老师的年龄、猜智慧星、猜水果、猜帽子的颜色等有趣贴进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推理兴趣。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整堂课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参与广度,学生学得有味又有效,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发展。

  二、层层递进,渗透数学思想

  程老师的这节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猜测等直观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首先课一开始让学生猜老师的年龄,“瞎”猜(即随便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老师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老师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对后面的顺利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能初步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接下来,通过猜水果的游戏让学生明确有序的推理方法:能确定的先确定的推理思想。最后再从猜红红、兰兰和亮亮三位小朋友年龄。从中明白优化的推理思想:明确先确定好确定的推理方法。通过引导让学生从乱猜,到有条件地猜想,再到推理,经历推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从无序到有序最后到优化的数学思想过程,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由此可以看出这节课的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三、方法引导,注重习惯培养

  从两个事物“非此即彼”的判断到“三个事物的判断”,“三个事物的判断”中也是由“其中一个条件是肯定的”到“三个条件都是否定的判断”,一步一步深入,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掌握了推理的一般方法,程老师突破“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的思考、合理的推理的意识”这个教学难点。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体验简单推理的过程,获得了对简单推理初步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特别注重细节。所有的解决问题,程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在寻找信息时指导学生用手指,手口并用。并向学生示范,把有用的信息在题目上做上标注,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像老师这样搜集信息,并把信息作有效处理。这里老师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向学生渗透怎么搜集信息,注重了对学生长久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四、收放自如,灵活动用推理

  整节课程老师做到了收放自如,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引导,让学生经历了初步的推理过程,教师由扶到放、由浅入深,在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并能总结出简单推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设计了让学生自主设计推理环节,让学生在创设推理游戏和自主表演当中,对推理知识进一步深化,深化加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而通过有条理的说一说演一演,既让学生体验了推理的过程,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倾听与表述的过程中加深对推理过程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13

  总觉得复习课难上,要上出彩就更难了。今天听了朱老师的课,顿时觉得原来复习课也可以上得如此“如鱼得水”。

  “图形与变换”是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的内容,包括了小学数学中所牵涉到的所有平面图形的变换。其变换方式有平移、旋转、轴对称、放缩这四种。面对内容综合、大班教学、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朱老师设计了三大板块“回忆再现——合作梳理——运用创新”,朱老师抓住复习课的特殊性,课堂一开始通过观赏美丽的图案让孩子用数学的眼光去回忆整理,这样就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整理,只有整理到位,学生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于是就形成了本堂课的几大亮点:

  (1)重视合作梳理

  传统复习课中总是由老师梳理知识,学生则为了应付考试,为了知识点应用达到所谓的“熟能生巧”,用题海战术来进行强化练习。到头来把学生强化成只会套用公式的解题工具。本节复习课则让学生亲自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2)自主建构知识结构网络

  让学生自己合作梳理体会平移、旋转、放大、缩小与轴对称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建构知识结构网络。充分利用课件的载体,根据图形变换的特点,让学生动脑思考,变换的图形展示后,让学生分别归纳出其变换的特征。轴对称、平移、旋转有共同的特点:大小、形状不变;放大与缩小:按比例放大与缩小,大小变换,形状不变。学生通过几种变换方式组建的交流,更深层次地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

  (3)重视有趣、注重创新

  朱老师在练习部分设计了有趣的闯关游戏,游戏题目很具有层次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关小小设计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在玩中学习,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很好地把美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4)以错误为着力点,加深孩子对知识点的掌握

  朱老师让孩子们不回避错误,并且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资源,课堂上出现错误才更真实,如果我们能正确对待,恰当地运用,就能成为我们教学时的重要资源。课堂上通过对错误的展示和分析,使其他学生也能参与到问题的探索之中,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借鉴。

  总之,朱老师很完美的演绎了一堂数学复习课,让我听后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14

  《简单的组合》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排列与组合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听完周老师教学的《简单的组合》后,我认为她在课堂上能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口,试图培养一批独立思考、敢于表达的自主性领袖儿童。具体体现在以下教学环节中:

  一是在“创境引入”中,周老师问学生马上要迎来什么节日,在这节日老师准备去旅游,不知道怎么搭配衣服让学生帮忙,紧接着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自己的几套衣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境有效,引入自然。通过搭配衣服的活动,使学生对组合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具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是在“先学”这一环节,教师能静心设计导学案,学生能结合导学案先独立思考,再动手摆一摆,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想法;在“后教”这一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摆一摆、贴一贴、连一连、画一画等活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如:用图片摆、连线、画图等。在摆图片连线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组合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再引导学生用贴图片的方法表示,这一环节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组合时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排头法,学生总结排头法的特点是有序,依次组合,为学生在做组合时找到了最有效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口,边学边动手操作,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是在“展示反馈”教师设计了配早餐、从学校到家走路线、拍照留念、“拉一拉”游戏,训练题目形式多样,贴近生活,敢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走上讲台当小老师讲解。对于“拉一拉”这个较有难度的题目,教师让两名学生以上台演示其他同学观察研究。

  总的来说,周老师的这节课最值得我学习的就是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富有童趣,如在引入课题时,教师说:“十一长假周老师准备去旅游,可是我不知道怎么搭配衣服,你能帮帮我吗?”等等,教师语言符合学生的特点。其次,教学各环节过度自然,教学环节完整紧凑,尤其是从引入课题到最后题目训练都是一件事情的完整过程,符合逻辑,教学设计合理,符合课堂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再次,教师能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形象直观。还有就是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较强,在展示时各小组能用不同的方法去组合搭配衣服,如:贴图片、连线、画图等等。

  当然,周老师的这节课也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有:

  周老师在展示反馈的训练时,假如能让几个小老师上台讲解,再利用电脑演示走路线的过程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我觉得这节课教学很成功,学生参与面很广,也很有学习热情与兴趣,每一个题目的设置都很新颖,尤其是课前学生准备的衣服图片和拍照留念的题目及“拉一拉”游戏,都很特别,对于我们这样新上岗老师无疑是一次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15

  经过李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李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李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