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阅读答案

《山里的孩子来吃面》阅读答案

2023-08-07 14:31:55 高考在线

《山里的孩子来吃面》阅读答案

  去年我们学校从甘肃招来一百多个学生,大部分是甘 谷地区的孩子 ,另外还有靖远的一些孩子。今年开学以后,我教他们的语文课,兼当班主任。靖远的孩子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比起甘谷的孩子他们似乎很羞涩。还没有放假,甘谷的孩子找到我嚷嚷要吃我做的打卤面,靖远的孩子却默不作声。

  五一劳动节快到的时候,我找到靖远的学生干部,告诉他们我想请他们来家里吃饭。说真的,孩子们的清苦、单调,真叫人心疼。听我说请他们吃饭,孩子们的眼睛立即放光,却还客气地推辞。最后,定下5月3日去我家吃饭。

  那天一早,老公因为学校有事自去公干,我找了一个朋友帮我采买。我俩买了大约8斤鸡腿、6斤黄瓜、6斤面条,另外还有蔬菜、饮料等,气喘吁吁地拉回家。

  刚刚到家,接到孩子们的电话说,已经到了小区却找不到我的家门。我急忙出去接人,看到小区尽头,孩子们排着队向我走来,一个个羞涩地笑着。邻居们吃惊地看着这队人马,还以为我家要盖房子。

  十几个孩子中大多是男生。进门分工明确,女孩子们立刻帮我下厨;男孩子们很自然地坐下喝水,看电视。我暗暗笑了,看来靖远地区还有点男尊女卑呀。菜式很简单:炖鸡腿,烩土豆,凉拌海菜,油炸花生米,以及一大碗油泼辣子。此外,我打了整整以高压锅的面卤。看着这么多的菜,我真有点眼晕。

  鸡腿和土豆用蒸锅和铝盆端上去,面卤则直接用高压锅端上桌子。吃饭前,女孩子们悄悄地盛起一碗肉,说是给弟弟(我儿子)留着。我忙把肉倒回锅里说: “那个小子怎还把这个放在眼里?他只吃我做的韩式炸鸡。” 孩子们招呼我一起吃饭,又懂事地请我母亲一起上桌。母亲怕孩子们拘束,自己盛起一碗菜回房间去吃。

  当把面条端上去时,我吃惊地发现孩子们已经把面卤吃了,原来他们不知道那些香喷喷的卤子是浇在面条上吃的。孩子们每人端着一碗白面,泼上辣油。面条立刻变成红色,再倒上醋,加上一勺盐,呼噜呼噜地大 吃。

  我的`天哪。

  我忙教他们如何吃打卤面,孩子们客气地说:“有面条吃,干吗糟蹋这好东西?”呀,这算什么好东西!尝了一口他们拌好的面,哇,我几乎要蹦起来。那辣的滋味一下子呛进心肝肺,我咳得惊天动地,鼻涕眼泪一涌而出。

  孩子们终于全体大笑:原来老师这样不能吃辣。[来源:Z_xx_k.Com]

  接下来,气氛热烈起来。有孩子学着我的样子把面卤教在面条上,依然是挖一大勺辣油。还有孩子跟我开玩笑,作势把辣油泼进我的碗里,吓得我抱着饭碗跑掉。三个男孩吃得兴起,扒掉背心赤膊上阵,让从房间出来的母亲吃了一惊。肉吃没了,花生吃没了,还剩下半锅面卤和半盒面条,够我们全家吃三天。

  我发话叫他们吃不了“兜着”走,把面条给没有来的同学带去。女孩子们把面条倒在食品袋里,我看见她们每人拿一把小勺从吃剩下的鸡汤里往外撇着什么洒在面条上。我说:“那汤一会儿就全倒掉了,你们干什么呢?”女孩子们忙说:“老师,不要呀,那里面还有很多油呢。?一听这话,我的心好痛好痛:这些孩子都跟我的儿子一样大啊!

  孩子们离去的时候,一个个兴高采烈,全没有来时的羞涩。大家脸红红的,排着队向我高呼:“老师再见,;老师开学见!”

  场面煞是壮观!我好久不能平静……

  想自己只付出一点点心力却能让十几个孩子如此快乐,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值得呢!

  (有删改)

  20.第15段作者说“自己付出一点点心力”不包括以下( )项(2分)

  A“我”教靖远孩子们语文课兼当班主任。

  B“我”请靖远的孩子们来我家吃饭。

  C“我”和朋友采买了大量的食材为孩子们做饭。

  D“我”教孩子们如何吃打卤面。

  21、阅读全文,完成下表(6分)

  孩子们的特点

  表现

  羞涩

  (1)

  懂事

  招呼“我”和“我”的母亲一起上桌吃饭

  (2)

  (3)

  让老师不要将喝剩的鸡汤倒掉,舍不得汤里的油

  22、第9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该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5分)

  23、第12划线句表达的内容意犹未尽,根据上下文补充完整“我”的内心想法。(4分)

  一听这话,我的心好痛好痛:这些孩子都跟我的儿子一样大啊!

  24、文章中多次提到靖远的孩子们是“羞涩”的,第11段内容与“羞涩”不符,是否应该删去?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21、(1)甘谷的孩子找到我嚷嚷要吃我做的打卤面,靖远的孩子却默不作声

  (2)吃饭前,孩子们悄悄地盛起一碗肉,说是给“我”儿子吃/一进门女孩子们立刻帮我下厨

  (3)节俭

  22、夸张 写“我”不能随这样的待遇,体现出靖远孩子日常生活的痛苦,

  我的表现为后文孩子们对我感到亲近,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做了铺垫。

  23、将城里的孩子的农村的孩子进行比较,感受两者生活境遇的差距及对待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