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阅读答案

昆虫如何过冬阅读答案

2023-08-02 14:21:41 高考在线

昆虫如何过冬阅读答案

  ①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目前人类已经知道的有100多万种,而实际数量可能还远不止这些。昆虫数量如此之多,所以温暖的夏季我们到处都能发现昆虫的身影,它们在我们面前飞来飞去,爬来爬去。可是到了冬天,它们却似乎从世界上消失了——我们很少看到它们。那么,寒冷的冬天它们都去哪了呢?没有羽毛也没有皮毛的它们,是如何挨过漫长的冬天迎来下一个春天的?

  ②昆虫种类繁多,因此它们抵御寒冷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所谓各有各的妙招。虽然我们不可能将其一类类地详尽叙述,但我们却能大致将它们的“过冬技巧”归为几类:一类是“盖房”,即为了过冬而搭建栖身的地方,大多数以幼虫形态过冬的昆虫是这么做的,这种做法比较辛苦;一类是“找房”,即寻找温暖的地方来过冬,这是大多数以成虫状态过冬昆虫常用的“伎俩”,相对容易;而另一类则是制造防冻剂——要想在寒冷的冬天在户外蹦蹦跳跳,防冻剂是必须具备的。

  ③“盖房”过冬的昆虫都比较勤奋,蜂类是这一类的代表。例如,切叶蜂会把成叠的椭圆形叶子运到地下或者空心木头里面筑成一排排蜂房产卵过冬,而且蜂房里还备有用于过冬的花蜜或者花粉,“过冬装备”十分齐全。通常,造蜂房需要一千片左右的叶子,工程十分浩大,但辛苦是有回报的,在这样温暖的房中,它们可以安心过冬了。除了蜂类,蛾类的幼虫也是这类杰出的代表,它们能在冬天来临之前钻入地下,盖出一座座坚固的土房子,并且,它还会从嘴里吐出黏液来对墙壁进行粉刷,使小房子变得更加光滑和美观。

  ④“盖房”过冬的不少,“找房”过冬的也很多。双翅目中的蚊、蝇都是“找房”来过冬的,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它们就钻到石洞、菜窖、空房、畜舍等阴暗挡风的角落里躲藏起来。

  ⑤一般地,有了“房”过冬的昆虫基本上就闭门不出了,这也是我们冬天很少看到它们的主要原因。不过,尽管冬天出来的昆虫少了,但并不是所有的昆虫都会躲起来,一些昆虫在冬天仍然很活跃。比方说,温度降到零下7℃,你仍然能看到雪跳蚤(雪跳蚤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无翅昆虫,并不是真正的跳蚤,不过它们能够在身体的帮助下像跳蚤一样跳得非常远)在雪堆上蹦蹦跳跳。因为雪跳蚤在冬天体内能产生防冻蛋白,所以它们并不畏惧寒冷的冬天。

  ⑥防冻剂是越冬必备品?没错,要知道,对生命具有真正威胁意义的不是低温,而是结冰。因为身体和细胞主要由水组成,所以结冰是致命的。结冰会破坏细胞内液体和细胞外液体的平衡,导致细胞萎缩,还会对器官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而有了防冻剂,就有了内部保护,所以再冷点也无所谓了。此外,能够产生防冻蛋白的昆虫也不止雪跳蚤一种,阿拉斯加甲虫、飞蛾也能够制造防冻剂,而且,它们的防冻蛋白属于不同的类型。在防冻剂的帮助下,阿拉斯加甲虫不仅能安然过冬,甚至能在零下70℃的环境下存活下来。

  ⑦雪跳蚤有如此高强的'抗寒本领,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也许,我们可以从雪跳蚤身上学到更多。如果未来人类也在昆虫的启示下获得这个能力,那么在南极这样寒冷的地方建立大都市就不再只是个传说了。

  (摘编自《百科新说》2014年第1期)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②段使用了“不可能”“大致”“大多数”“比较”“相对”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介绍“盖房”过冬的昆虫在地下或空心木头里面盖房的种种行为,用以说明它们对居住条件的高要求。

  C、防冻剂是所有昆虫越冬的必备品,它既能促使昆虫细胞内和细胞外液体保持平衡,又能保护昆虫的器官组织。

  D、文章采用了拟人手法来介绍昆虫如何过冬,赋予昆虫以人的特征,亲切可感,体现了作者对昆虫的关爱之情。

  E、本文先总说昆虫的“过冬技巧”,然后分别介绍不同种类的昆虫“盖房”“找房”“制造防冻剂”的过冬方法。

  14、文章第⑤段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中一种的作用。(4分)

  15、昆虫的“过冬技巧”对人类有什么启示意义?请简要探析。(6分)

  参考答案

  13.(5分)A E(A.“少年的不幸身世"与瓷碗内壁上画面没有关联。E.“如何去关心少年犯”应是“如何防止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14.(4分)①结构上,照应前文补碗的情节,并由补碗一事引出了少年的身世。②内容上,表现了热心人对补碗出现奇迹的惊讶与赞叹,表明了少年美好的愿望。(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15.(6分)[示例]①碗破之前应该精心呵护,否则,一旦破了,无论如何是补不好的。②幸福美满的家庭需要共同维护,一旦破裂,将对子女身心产生巨大的伤害。③对于缺少关爱的未成年人,学校、社会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及时关心、爱护、教育他们,以免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