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宋史陈尧佐传阅读答案
2023-08-05 03:15:11天时不如地利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及答案
2023-08-08 02:10:30感皇恩阅读答案
2023-08-08 06:02:52手心里的文字阅读答案
2023-08-09 13:11:32出师表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
2023-08-07 11:33:46冬日香山阅读答案三篇
2023-08-16 16:22:01有事喊董三阅读题答案
2023-07-31 23:38:47宋史陈尧佐传阅读答案
2023-08-05 03:15:11温馨冬至祝福语合集42句
2023-08-01 19:24:29有内涵的短句子锦集
2023-08-06 23:29:05冬至给女友祝福语
2023-08-16 16:53:38
《邹忌讽齐王纳谏》试题及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试题及答案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一、解释加点词语。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朝服衣冠,窥镜。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9、能谤讥于市朝。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二、翻译下列句子。
1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3、徐公何能及君也?
1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1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1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三、选择题:
18、下面加点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吾孰与徐公美
B.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C.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19、下面加点的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皆以美于徐公 自以为不如
B.欲有求于我 皆朝于齐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闻寡人之耳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客之美我者
2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全面的)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进谏) ⑤能谤讥于市朝(毁谤讥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⑤
四、回答下列问题。
2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2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2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24、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讽:讽谏。纳:接受
2、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3、服:穿戴。窥:照。
4、复:又一次。
5、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私:偏爱。
7、蔽:爱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面刺:当面指责。
9、谤讥:议论。市朝:公众场合。
10、间进:偶然进谏。
11、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12、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13、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14、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15、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16、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
17、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18、D
19、B
20、C
21、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2、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23、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24、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