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阅读答案
2023-08-14 06:17:01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三阅读答案
2023-08-15 04:52:55永恒的星空四年级阅读训练附答案
2023-08-06 21:15:03一枚硬币四年级阅读附答案
2023-08-10 11:17:28出师表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
2023-08-07 11:33:46冬日香山阅读答案三篇
2023-08-16 16:22:01有事喊董三阅读题答案
2023-07-31 23:38:47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阅读答案
2023-08-14 06:17:01冬至快乐的祝福语集合56条
2023-08-08 15:54:34赞美孩子的句子(精选100句)
2023-08-09 08:38:36爱情的痛苦句子
2023-08-18 09:19:29
《明史 归有光传》阅读答案
《明史 归有光传》阅读答案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②.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③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史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④,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述,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有光制举义,谌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选自《明史 归有光传》)
【注】①春官:即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②刺刺:多言的样子。③击断,即争执。④制举义:特指经学研究。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
B.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
C.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
D.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其中的《书》是指《尚书》。
B.根据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一般能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
C.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赐进士及第。
D.《太史公书》即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即记载历史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归有光在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如果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但若与上级有所争执,最终还是会遵照上级的指示去办。
C.王世贞岁不被归有光认同,但后来依然很佩服、推崇和尊重归有光,称赞归有光“千载有公,继韩、欧阳。”
D.归有光在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
②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
参考答案
(1)C “之”为代词,作“恶”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B;“顺德通判”为官职名,作“调”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看起来是升迁,实际上是打击他.
(2)C 一甲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3)B “最终还是会遵照上级的指示去办”,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若与上级有所争执,会“直行己意”,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
(4)①(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已全部通晓《五经》《三史》等各种书籍(或“众多书籍”),对同乡魏校以师礼相待(或“拜同乡魏校为老师”).
②当时王世贞为文坛 盟主,归有光竭力反对他,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
①属:写;弱冠:二十岁;诸:各种,众多;师事:以师礼相待,拜师;同邑:同乡.句子翻译为:(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已全部通晓《五经》《三史》等各种书籍(或“众多书籍”),对同乡魏校以师礼相待(或“拜同乡魏校为老师”).
②力:竭力;相:动作偏指一方;抵排:抗拒、排斥、反对;目:动词,看、视;妄庸:狂妄平庸.句子翻译为: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归有光竭力反对他,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
参考译文: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同乡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他满口江苏口音,断完案,把罪犯遣归,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