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阅读答案

《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阅读练习附答案

2023-08-16 18:55:44 高考在线

《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阅读练习附答案

  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读文学作品唯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这里讲的是识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驾御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名著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像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文章有改动)

  1.下列对“传统阅读方法”和“主体投入的感性地阅读”方法进行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阅读方法主要从主题挖掘、段落划分、写作特点的分析入手;而“主体投入”的阅读方法强调阅读者的参与,“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

  B.传统阅读方法往往肢解文体,它是机械的、冷漠的;而“主体投入”的阅读方法重在阅读者的“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它是感性的。

  C.传统阅读方法禁锢阅读者的想像力,使其无法“思考作品的意义”;“主体投入的感性地阅读因其激发读者的想像力,因而可以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

  D.传统阅读方法因其僵化、呆板,不利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而“主体投入的感性地阅读”正好相反。

  2.下列对作者认为“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B.文学名著的阅读应是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离开了阅读者的“感受、体验”,就进入不了文学世界。

  C.名著的阅读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更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和开掘。

  D.名著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像而内化为你的精神。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读文学作品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你变了,“变得更好”,变得积极进取、善于应变、充满自信了。

  B.我们之所以读名著,就是因为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应是通过文学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

  C.文学作品的语言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和质感,是具有生命的灵感性的,因而阅读者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

  D.读文学名著既要有正确的方法,也要注意对作品语言的把握,他人的示范性分析只能作为参考,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1.C(传统阅读方法注重是“主题”的分析,也能“思考作品的意义。)

  2.A(A项强调的是文学的核心,回答了文学是什么的问题。)

  3.D(A“变得积极进取……”牵强附会;B“人类精神文明成果”是通过各类学科的经典名著的阅读代代相传,而不只是文学;C项“文学作品的语言……”应是“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