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司马季主者楚人也阅读及答案
2023-08-06 19:34:22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分析
2023-08-16 15:18:54守口与守心阅读答案推荐
2023-08-07 03:13:23永远的布花阅读理解答案
2023-08-18 00:29:20出师表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
2023-08-07 11:33:46冬日香山阅读答案三篇
2023-08-16 16:22:01有事喊董三阅读题答案
2023-07-31 23:38:47司马季主者楚人也阅读及答案
2023-08-06 19:34:22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分析
2023-08-16 15:18:54守口与守心阅读答案推荐
2023-08-07 03:13:23永远的布花阅读理解答案
2023-08-18 00:29:20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苏轼
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薪州,没于薪,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软?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③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谓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22.第①段吾元之也与下文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吾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3.第②段写韩魏公为什么还要写王元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贤人君子所在之处,感染着当地的普通百姓。
B.道德高尚者的善行,感化了当地的奸侫小人。
C.贤人君子所在之处,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实惠。
D.品德高尚的显贵,受到当地普通百姓的爱戴。
25.第①、③段画线句中的两种思有何内在联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六)(12分)22.(3分)黄人独私以为宠 黄人因元之曾为官黄州而自豪,并表达了对元之的亲切之情 23.(2分)用王元之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 24.(3分)A 25.(4分)前一个思是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后一个思是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两种思均推崇淳朴、高尚的德行,且互为影响。
翻译:
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黄州的山水清美幽远,民风淳厚善良。那里的百姓心无所求,不相互争斗,那里的读书人闲静而有才华,为人质朴但不浅陋。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爱戴贤德之人,说:我们黄州虽然地处偏远,辖地不大,但是王元之、韩魏公曾经居住在这里。黄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夸耀。王元之从黄州改任蕲州知县,死在蕲州,然而世人称呼王元之,必定称呼他为王黄州,而黄州人也说我们元之。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多年,还是思念黄州,没有忘怀,到了赋诗来抒发自己怀念黄州的心情的地步。
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 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 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 《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贤人君子,是上天用来送给那里的百姓的,也是天下所共有的,可是黄州人却把他据为私有,宠爱他,难道是他们尊重有德行的人、乐于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别的地方不一样吗?还是两位大人与黄州人,生前就是志趣投合的人?这一切都不可知。王元之任黄州郡守的时候,对黄州百姓有恩,百姓怀念他不忘记他是应该的。韩魏公早年因为家境艰难,住在他兄长家里,百姓从哪里知道他的为人?《诗经》中说:有才华的君子,像金,像锡,像圭,像璧。金锡圭璧所在的地方,瓦石草木也都被它的光泽照亮了,韩魏公又何必要担任什么职务?
③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奉议郎孙贲(字公素),黄州人,是韩魏公的门客。韩魏公十分了解他,认为他有教授、书记的才华。而我苏轼也是韩魏公的门生,谪居黄州五年,开垦了东坡,修建了雪堂,也将年老,那么也是黄州人了。于是孙贲和我一起临摹了韩魏公的诗刻在石上,用来寄托黄州人对韩魏公的无穷的思念。而我们二人或许可以借此表示不忘韩魏公的恩情了。
【注释】①王禹偁(9541001),宋代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出身贫寒。②韩魏公:指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③宿昔:从前。④契:志趣相投之人。⑤圭:一种玉器。⑥何必施于用:施:加。用:任用。⑦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⑧书记: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⑨庶几:或许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