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圣诞节与老妇人篇
2023-08-03 16:52:36岳桦阅读训练附答案
2023-08-06 14:20:09春思的阅读答案
2023-08-03 10:29:22温暖的村庄现代文阅读答案
2023-08-15 04:55:34出师表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
2023-08-07 11:33:46冬日香山阅读答案三篇
2023-08-16 16:22:01有事喊董三阅读题答案
2023-07-31 23:38:47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圣诞节与老妇人篇
2023-08-03 16:52:36岳桦阅读训练附答案
2023-08-06 14:20:09春思的阅读答案
2023-08-03 10:29:22温暖的村庄现代文阅读答案
2023-08-15 04:55:34
焚坑之事没商量阅读答案及赏析一览
焚坑之事没商量
张鸣先秦法家,到了韩非这里,已经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韩非子的信徒李斯,在秦统一之后,推动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是应有之义。战国时的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如果君主待臣如草芥,那么臣子也可以当君主如仇寇。所以,韩非子非儒,因为儒以文乱法,坏了尊君的规矩。那么,找个借口,把讨人嫌的儒生坑掉,按道理也该是令他们快意之事。
但是,坑儒是在焚书之后的一年发生的,主导者是皇帝,不是丞相。事情的缘起,不是儒生议政,对皇帝的政策说三道四,而是姓卢姓侯的两个宝贝,为秦始皇找仙药,花了皇帝不少银子,结果当然找不到,溜之乎也。被骗惨了的秦始皇,不由得不怒。卢、侯两位,无疑都是读书人,但到底是方士还是儒生,已经无从考证。我们知道的结果是,秦始皇盛怒之下,抓不到该抓的,就拿他们的同类出气。诸生转相告引,牵连多至460余人,一并都给坑了。这些人里,肯定有儒生,但整的重点却是方士。后世说坑儒,实际上是夸张,这个夸张,是受前一年焚书的影响,因为焚书的重点,是跟儒家有关的诗书和史书。再加上,后世所谓读书人,儒生是代名词,但在当年,并不是这样的。
孔夫子当年,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后辈门徒,居然被骗钱的方士牵连,大批丢了性命,多少有点冤枉。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号称显学,但最终都没有显过法家。法家其实是从儒家脱胎而来的,但这个恶胚胎,长大之后,居然欺师灭祖,把个儒家当敌对势力来对待。只是,在这个政策里,所谓的焚书坑儒,焚书才是重点,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
当年焚书,针对的是两类书,一、史书,除了秦国史之外,全烧。二、诗书百家语。不仅烧,而且今后不许人提及。谈及历史,就是以古非今,要族灭。谈起诗书百家语,则弃市(杀掉弃之于市,示众)。所以,读书人即使没有被坑,也没有被发配,肯定也不能靠自己的知识过活了。春秋以来将近五百年的'私学传统,到了秦朝,就被迫中断。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学点技术,医药、卜筮、种树。再就是学法律,还只能放下架子,跟着官吏学。
坑掉的460个人,只能算秦朝文化禁锢政策的一点无意之中的补充。相对于坑儒而言,烧书的危害显然要大得多。对于诸子百家和各国史书,伤害尤其明显。儒家经典,儒生是可以背诵的,即使文字版被烧掉,凭着记忆,也可以写出来。但春秋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书籍,在没有印刷术之前,每每有各种各样的抄本,人们也不大可能把它们都背诵记熟。
烧书,杀人,都是为了毁掉民间讲学的传统,进而毁掉春秋以来的文化。仅仅在法令学习的意义上,恢复过去的王官之学的面目。从此而后,只有官府才有书,书只是法律书,想学,只能跟官吏学法令,进而成为预备官吏。所以,秦人就业,除了农工商之外,还有“学为吏”一途。除此之外,就是做医卜,靠治病打卦混日子了。
这样的社会,当然特别的没劲儿。不仅对先秦之世,是一种大反动,就是对于秦自己之前的社会,也是倒退。因为,连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此时也不能读了。幸亏秦朝二世而亡,否则,读书人这样过日子,岂不是跟蹲监狱差不多了?当然,在暴政的高压之下,这样的日子也是能过的,因为,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
(有删改)
《焚坑之事没商量》阅读题目:
16、作者为什么说“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
(6分)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说法家是个“恶胚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
18、请结合文章,阐述文末“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一句的。
(6分)________________
《焚坑之事没商量》
参考答案:
16、相对于焚书,坑儒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当时被坑杀的主要是方士,不是儒生;焚书的危害要比坑儒大得多。(每点2分)
17、他们把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推动了焚书坑儒这一恶政;他们推动的焚书坑儒毁掉了民间讲学的传统,毁掉了春秋以来的文化;他们是文化禁锢政策的始作俑者。(每点2分)
18、读书人对生存的担忧、对暴政的恐惧已超过对不能自由思想、不能自由言说的枯燥生活的不满;揭示了文化禁锢的高压政策对知识分子和文化的摧残和打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暴政高压的强烈谴责。(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