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秋阅读答案
2023-08-13 20:38:38云雀阅读题及答案
2023-08-12 12:49:15读书以养心阅读练习题和答案
2023-08-03 22:42:32垫底的人的阅读答案分析
2023-08-14 01:47:48出师表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
2023-08-07 11:33:46冬日香山阅读答案三篇
2023-08-16 16:22:01有事喊董三阅读题答案
2023-07-31 23:38:47秋阅读答案
2023-08-13 20:38:38云雀阅读题及答案
2023-08-12 12:49:15读书以养心阅读练习题和答案
2023-08-03 22:42:32垫底的人的阅读答案分析
2023-08-14 01:47:48
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练习及答案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4题。
即使从科学眼光看,那构成雪景的一片片雪花也是千姿百态,各放异彩!有的是晶莹一片,有的像白亮的银针,有的像张开的小扇子,有的像夜空的星星,有的像交错的树枝,有的干脆像哑铃。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但是雪花有个基本形状是不变的,那就是所有的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即使是针状雪花,也是六根针伸向六个方向。雪花是六角,这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即汉武帝时,我国已?"凡草木花多五瓣,雪花独六出的记载。而在欧洲,直到1611年,天文学家开普勒才发现雪花是六瓣的。
1.上述语段中划直线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划浪线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是为了说明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下文看,我国关于雪花是六角的发现比外国早多少年?你以飧鍪率底髀劬荩?梢杂美此得魇裁垂鄣悖?br> 答:早________年。也再以用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末句中才发现的才与前面哪个词语相呼应?它和才相呼应,起到了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与______________相呼应。它们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比喻、排比。说明雪花千姿百态,各放异彩。
2、引用说明,说明雪花六角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
3、多年(如果答1711年或1700年均不给分)。可以用来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发现的成就。答对大意即可给分。如不涉及科技古代则适当扣分。
4、与直到相呼应。说明(强调)我国这一发现之早。
阅读练习及答案2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仅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
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描写等。
B. 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C. “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条。
D. 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
E. 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作铺垫。
(2)简要分析“二嫂告诉小麦王五生病”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
3)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6分)
(4)小说结尾写“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你认为这样安排结尾好还是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11.(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 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文章并无“肖像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B项,“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判” E项,“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不恰当。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小麦做汤,朝晖送汤,王五寻鸡、送鸡,小麦宰鸡等,都是因为这一情节而水到渠成的。这一情节在发展中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展示人物思想的转变,最终表现一个积极的社会主题提供了契机。
【参考答案】 ①情节方面:这个情节使故事发生了逆转,矛盾冲突走向缓和,引出小麦做汤,朝晖送汤,王五寻鸡、送鸡,小麦宰鸡等一系列故事情节。②人物方面:为小麦、朝晖两人思想的转变提供契机,展现了小麦性格中善良的一面。(6分)
(3)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小麦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这说明她是一个单纯的人;对她骂阵时的描写,显示她性情温和;当她得知王武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显示了她的心地善良。
【参考答案】① 单纯。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②性情温和。她“性子绵,不惯骂人”,她骂王五时羞得脸红。③心地善良。当她得知王五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让朝晖送给王五。
(4)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此类探究题,一定要注意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可以从肯定的角度来说,也可以从否定的角度论述,但都应联系文本,可以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表现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个情节安排得很精彩。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前面小麦做汤,朝晖送汤,他们对王五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王五又找到了这只鸡,因此,“杀鸡待客”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杀鸡待客”进一步表现了小麦两口子朴实善良、重视乡情的个性。(8分)
示例二:这个情节是一处败笔。①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丢鸡一找鸡-得
鸡,已经是一种圆满,费尽周折后失而复得的公鸡,转眼之间又被宰了,虽说是为了“情义”。但还是让人难以理解。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朴实的小麦夫妇把这只鸡放在重要的位置,前面用大量笔墨渲染这只公鸡是两人的宝贝,现在找到了,理应珍惜才对,所以“杀鸡”的情节不合理。
阅读练习及答案3
阅读议论文《等》,回答后面小题。
①等,取“等待”之义。它既不主动求证,又不拒绝演绎;既让过往莫名挠头,又在现实面前坦然露脸:既辐射自然和生命的日光,又聚焦道德和爱的月光。等,是诗一般的恣肆凝聚,哲学一样的理性铺陈。
②。春花等料峭过后的开放,秋叶等西风紧束之余的飘零,等的是一份自然而然;等米下锅,等菜上桌,等的是一份丰稔期许;等而下之,等闲视之,等的是一份逍遥自在。等量齐观,心存一颗佛心;等因奉此,秉承一业操守。等,其实就是一种和中的积极态度,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本源看法和清正做派。
③等是一种智慧。姜尚直钩无饵垂钓渭水,等来了明慧天子周文王礼贤下士的相遇;卓文君诗心悱恻坚守空房,等回了浪子司马相如最初的爱恋。这何尝不是一种充分自信、甘于隐忍的智慧?
④等是一种境界。苏武持节牧羊北海十九年,须发皆白,只等归汉,心纯如雪;谭嗣同坐等杀头,慷慨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酬圣主、民心与变法;金岳霖情笃林徽因,不因其嫁作梁妇而忸怩,不因其早逝而改弦易辙,一等就是终身不娶。此心,此志,此情,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⑤当今社会,物欲横行;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但总有云卷云舒间的宠辱皆忘让人去等候,总有花开花落时的去留无意让人去期待。西方谚语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我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灵魂不开口,就让我们一起“等一等”吧!
⑥等洪荒的旷远诡秘,等原野的缤纷,等文学燃起的希望,等自然唱起的规律,等万物亮出的生命底色。等一等,两个人的爱情便可湿润江南;等一等,一个人的寂寞便可开出花来;等一等,爱默生的自然世界便会呈现:“每个人都会成为诗人,爱将成为主宰,美将处处流露,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
(原文有删改)
29.这算文章采用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
30.请根据第②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之与③④段的首句构成排比。
31.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2.本文从正面论证了“等”的积极意义。有的“等”是积极的,但有的“等”则是消极的,面且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是不能等的。请你为本文结尾补写一段话,使文章的论证更全面严密。
【答案】
29.总分总
30.等是一种态度。
31.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等是一种智慧,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32.示例一:当然,这里的“等”是积极的“等”,而不是消极的“等”。如果农民不去耕耘,而只是空等秋天的收获,最后只能是两手空空,所以,这里的“等”是一种从容的态度。人生的智慧和对信念的坚守,但绝不是行动上的止步不前。示例二:但是,在我们的生命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容我们去等待。光阴似箭,时不我待,我们的学习、求知不能等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的爱老孝不能等待。
【解析】
29.试题分析:考查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文章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主要的行文方式是总分总的结构,此文在总分总的结构中“分”的部分又是并列式的,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此题为总分总的方式,注意答出各部分的内容。
30.试题分析:补写分论点。也属于仿句,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等是一种智慧”。句式结构为“等是一种……”。此题要根据第②段内容来补写,是第②段的观点句,所以读懂第②段的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1.试题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这里运用举例(事实)论证,生动具体地阐明段首句“等是一种智慧”的分论点。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分论点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32.试题分析:属于补写。补写语段或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文章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此题要注意原文论述的是“等”的积极意义。而补写的语句,要求辩证地谈“等”,即题干所说的“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是不能等的”,这个要求要理解好,否则就答反了。
阅读练习及答案4
云雀
贾平凹
小的时候,我眼见过一个奇妙的现象,便不敢忘去,一直到现在,我已是垂暮之年了,但仍还百思不得其解呢。
我们的隔壁,是住着一位老头儿的.他极能养鸟,门前的木架上,吊下各式各样的鸟笼:里边住着云雀,绿嘴,画眉,黄鹂儿……尽是些可怜可爱的生灵儿。整天整天里,我们就守在那鸟笼下,听着它们鸣叫。叫声很是好听,尤其那只云雀,像唱歌一样,打老远就能听见,使人禁不住要打一个麻酥酥的颤儿了。
时间一长,那云雀声就不比以前那么脆了。老头儿便给它吃最好的谷,喝最清的水,稍不鸣叫,就万般逗弄,于是它就又叫起来了。但它叫起来的时候,总是在笼里不能安宁,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黄黄的小嘴从笼格里挤出来,盯着高高的云天,叫得越发哑了。
“它唱得太疲劳了。”我们都这么说,便去给老头儿建议,不要逗弄它了吧。但是,每每黎明的时候,它就又叫起来了,而且每个黎明都叫。我们爬起来,从窗口里看去,天刚刚发亮,云升得很高很高,老头儿并没有起床呢。于此才明白别人不逗弄它,它还是每天要叫的。依然嘴挤在笼格外边,翅膀扑闪着,竟有几根绒绒的羽毛掉了下来。
“它在练嗓子吗?”妹妹说。
“不,它那嗓子已经哑了。”我说。
“那它为什么还要唱呢?”
“谁知道呢?你听,它是在唱一支忧郁的歌吗?”
细细听起来,果然那叫声充满了忧郁;那往日里悠悠然的叫声原来是痛苦的呼喊呢?!
“是它肚子饥了,渴了吧?”妹妹又说。
我们跑过去,要给它添些食儿,却看见笼里,满满地放着一盘黄谷,一盘清水。这便又使我们迷糊了。
“一定是向往着云天吧。”
我们这么不经意地说过,立即便觉得是很正确的了,心想:它未被老头儿捉住之前,它是飞在天上的,天那么空阔,天便全然是它的;黎明的时候,它一定是飞得像云一样地高,向黑暗宣告着光明。如今,黎明来了,它却飞不出去,才这么发疯似的抗议了!
我们在笼下捡起了那抖落下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怜了。
我们把这想法告诉给老头儿,老头儿笑我们可爱,却终没有放了它去。它每天还是这么叫着,唱那一支忧郁的歌。我们终于不忍了,在一个黎明,悄悄起来,拆开了笼的门,放它出去了。它一下子飞到了柳树梢上,和柳梢一起激动着,有些站不稳,几乎就要掉下来了。但立即就抖抖身子,对着我们响亮地叫了一声,倏忽消失在云天里不见了。
老头儿发觉走失了云雀,捶胸顿足了一个早上,接着就疑心被人放走了,大声叫骂。我们听了,心里却充满了欢乐,觉得干了一件伟大的事情。
1.通读全文,概括云雀不同时期叫声的特点,说说文中的云雀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刚来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每黎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们放飞它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雀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表现了“我”对云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深刻含义。
(1)它一下子飞到了柳树梢上,和柳梢一起激动着。
激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便又使我们迷糊了。
迷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有人言,鸟有鸟语。文章的结尾写“我”放飞云雀后,它对着“我”响亮地叫了一声。请你揣摩云雀此时此刻的心情,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描写它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很好的阅读积累方法,下面是一张尚未完成的读书卡片,请将其填写完整。
读书卡片
篇名:《云雀》作者:贾平凹
摘句:它叫起来的时候,总是在笼里不能安宁,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黄黄的小嘴从笼格里挤出来,盯着高高的云天,叫得越发哑了。
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善待生命,同情弱者;也有人认为本文是一首自由的颂歌;还有人认为,本文主要是谴责了一种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自私自利的行为。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刚来时:叫得很好听,像唱歌一样。
时间一长:叫声不比以前那么脆,越发哑了。
每每黎明时:叫声很忧郁。
当我们放飞它时:它的叫声很响亮(或快乐)。
云雀的形象:追求自由,向往云天。
2.同情或可怜。
(1)听它唱得沙哑,以为它疲劳了,建议老人不要再逗弄它。
(2)听它的叫声充满了忧郁,以为它饿了,为它添食。
(3)觉得它是向往云天后,偷偷地放飞了它。
(4)在笼下捡起那抖落下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怜了。(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答对其中的三点即可)
3.(1)激动:云雀重获自由后显得兴奋、愉快(喜悦)
(2)迷糊:弄不明白,弄不清楚。用在此处写出了我和妹妹对云雀的叫声充满了忧郁表示困惑。
4.围绕云雀重获自由后的喜悦、兴奋及对我和妹妹的感激,用第一人称来描写云雀的心理活动。示例:我终于又可以亲近久违的云天,又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了。谢谢你们给了我逃脱牢笼重返云天的机会。
5.本题重点是品析动作描写(碰、撞、挤、盯)及其作用。示例:这是对云雀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云雀在笼里的焦躁和痛苦,表现了它对自由和云天的渴望向往。
6.同意哪一种观点都可,关键是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
示例1:从我和妹妹的角度谈善待生命、同情弱者;
示例2:从云雀角度谈对自由的渴望;
示例3:从老头的角度谈对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阅读练习及答案5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1.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2.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2分)
【分析】《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从诗中“窈窕淑女”一句可以知道,她文静、美好,善良。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可以知道,她劳作姿态优美。所以,她会让君子“寤寐思服”。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关雎》中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蒹葭》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也是运用了“兴”的手法,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现代诗人贺知章的《回延安》中也大量地运用了“兴”的手法,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答案:
(1)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2)“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示例:“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参考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阅读练习及答案6
风筝
鲁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棗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棗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阅读:
1、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答:悲哀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文章说的是小时候,“我”不准小兄弟放风筝,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认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3、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此段有何作用?
答: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4.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惊异”什么?“悲哀”什么?为什么说“就在这空中荡漾了”?
答: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 “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5.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答:跟“惩罚”一词联系起来就明白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答: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7.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答:“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8. 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
答: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小兄弟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
9. 为什么说心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
答:因为“我”知道还有补过的方法
10.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
答: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11.“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说明什么?
答: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12. 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风筝事件上,有没有更加深广的含义?
答: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13.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答:“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阅读练习及答案7
泰戈尔 仿佛
【原文欣赏】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在游戏中间
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是在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殿里晨祷的馨香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仿佛觉得母亲凝住我脸上的眼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课文简析】
这首诗,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热爱、怀念和依恋。全诗三节,每节都以“我不记得我的母亲”起笔,然后分别选取三个生活场景,从歌调、气息、形象三个方面,表达了母亲在“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诗歌的第1节,作者写道:“在游戏中间”、“歌谣在玩具上回旋”、“晃动摇篮时”等。这些内容告诉我们,这一节是回忆“我”幼年时感受的母爱。
第2节,诗人选取了特殊的意象:初秋早晨的合欢花香,暗喻母子和欢的温馨、甜美。再者,诗人由花香联想到庙里晨祷的馨香,既自然,更见精妙:人人都知道,到庙里烧香祈祷,心情该是何等的虔诚,而作者此时此刻竟那么真切地仿佛感受到了母亲的气息,足见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切、之烈。
第3节,诗人选取的环境是卧室,而且是“我”一个人在“外望悠远的'蓝天”。起初,诗人也许感到孤独,或许原本就是因为孤独而“外望”——渐渐地思念母亲、渴盼母爱的心荡漾开来,强烈起来。于是,正如母亲的眼光“凝注在我脸上”一般,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具体起来、真切起来。因此,孤寂的内心顿时开阔起来,温暖起来,仿佛觉得母亲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这告诉读者:虽然“我”过早地失去了母亲,但“我”并不孤单,因为随时随地,母爱都相伴相随,甚至弥漫在“我”的整个生活中,将“我”包裹,“我”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厚重而丰富的母爱。
由整理,仅供参考:
1,为什么每节都以“我不记得我的母亲”起笔?
( 引出下面的内容,表达母亲始终在“我”的生活中,一直在“我”的心中。 )
2,诗歌的第1节,是回忆“我”幼年时感受的母爱,其理由是什么?
( 理由是:“在游戏中间”、“歌谣在玩具上回旋”、“晃动摇篮时”等。 )
3,为什么诗人从“庙殿里晨祷的馨香”感觉到母亲的气息?
( 因为母亲在孩子的心中,就像花一样美好温馨;而母亲对孩子的心,就像晨祷的人们那样虔诚。 )
4,“母亲凝住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是什么含义?
( 母亲始终在“我”的整个生活中,母亲一直在“我”心中,“我”一直想念她。 )
5,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 母亲为我哼的歌谣、母亲的气息、母亲的眼光。 )
6,模仿本诗的格式和主题,再写一节诗。
(略)
7,学习了这首诗,写一百字左右欣赏性文字。
(略)
阅读练习及答案8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
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
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贷款买的那头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了。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得爷爷不吱声儿了。
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出来一样。
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叫娃复读吧!”
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
姑父说:“我供他!”
爹白了他一眼,说:“你供他一年,他考不上,还要读,你供吗?”
姑父坚决地说:“供!”
爹连珠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考上了你供吗?”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
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侯 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呵!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掉死算啦!”
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他心里也许好受些。
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
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还怕考不上大学?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娃复读!”
“爹!”文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文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奇迹! 不是么?
1.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
2.文中画线句交代“爹的脾气”,在文中有何作用?
3.文中两次写“文”一夜未眠,其表达作用是:
4.文中依次写“文”、“爷爷”、“赵伯”、“姑父”求爹让“文”复读,其作用是:
5.文章大篇幅地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而对复读的经过和结果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处理?
6.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句话进行表述。
答案:
1.只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
2.为下文爹不为说情所动作铺垫,同后文爹的态度改变形成对比,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3.分别写出文因高考落榜的懊丧和复读无望的辛酸之情
4.这样层层蓄势,来表现 “文”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5.详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表现“文”的坚定信心,而复读的努力,考上大学的结局可想而知。
6.“文”是一个认定目标不言放弃的有志青年
阅读练习及答案9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账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4分)
(1)项为之强 ( ) (2)徐喷以烟 ( )
(3)见藐小之物 ( ) (4)果如鹤唳云端 ( )
【小题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小题3】本文段写了哪些“物外之趣”?(2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你愿作一个富于情趣的人吧!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下面的几个词营造出一份物外之趣!(3分)
湖水 斜阳 流云
答案
【小题1】(1)同“僵”,僵硬 (2)用 (3)的 (4)鸟鸣
【小题1】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党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小题1】将蚊子冲烟飞鸣看作是鹤唳云端的景象。
【小题1】略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强”为通假字。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在翻译文言语句的时候,除了注意“故、之”等重点字之外,有时还要注意句子的省略成份,同时哈药注意整个句子翻译的准确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群鹤舞空”这一景象来概括。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围绕三个词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乐趣即可。
阅读练习及答案10
松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的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干上都有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颠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1、划线字注音:栖身( )凋落( )
2、“每一寸树干上都有伤疤”,这表明____________。
3、本段写松柏,开头为什么要提及“小花小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qī diāo
2、表明生长的艰难以及生命力的顽强。
3、起对比,衬托作用(答出此点2分)突出松柏顽强的生命力。
4、只要你不断努力,总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意思对即可|)
5、我们要敢于在困厄的环境中锻炼自己。(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练习及答案11
等
宋庆发
等,取“等待”之义。它既不主动求证,又不拒绝演绎;既让过往莫名挠头,又在现实面前坦然露脸;既辐射自然和生命的日光,又聚焦道德和爱的月色。等,是诗一般恣肆凝聚,哲学一样的理性铺陈。
等是一种态度。春花等料峭过后的开放,秋叶等西风紧束之余的飘零,等的是一份自然而然;等米下锅,等菜上桌,等的是一份丰稔期许;等而下之,等闲视之,等的是一份逍遥自在。等量齐观,心存一颗佛心;等因奉此,秉承一业操守。等,其实就是一种和中的积极态度,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本源看法和清正做派。
等是一种智慧。姜尚直钩无饵垂钓渭水,等来了明慧天子周文王礼贤下士的相遇;卓文君诗心悱恻坚守空房,等回了浪子司马相如最初的爱恋。这何尝不是一种充分自信、甘于隐忍的智慧?
等是一种境界。苏武持节牧羊北海十九年,须发皆白,只等归汉,心纯如雪;谭嗣同坐等杀头,慷慨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酬圣主、民心与变法;金岳霖情笃林徽因,不因其嫁作梁妇而词语忸怩,不因其声名鹊起而逻辑狷介,不因其早逝而改弦易辙,一等就是终身不娶。此心,此志,此情,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当今社会,物欲横行;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但总有云卷云舒间的宠辱皆忘让人去等候,总有花开花落时的去留无意让人去期待。西方谚语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我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灵魂不开口,就让我们一起“等一等”吧!
等洪荒的旷远诡秘,等原野的缤纷,等文学燃起的希望,等自然唱起的规律,等万物亮出的生命底色。等一等,两个人的爱情便可湿润江南;等一等,一个人的寂寞便可开出花来;等一等,爱默生的自然世界便会呈现:“每个人都会成为诗人,爱将成为主宰,美将处处流露,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
(选自《做人与处世》20xx年第24期)
13.结合你对文意的理解,说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诠释“等”的内涵的。(3分)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文章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5.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爱默生的自然世界”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3.答案:等是一种态度;等是一种智慧;等是一种境界。
14.答案:举例(事实)论证这样更能生动具体地阐明作者“等是一种境界”的观点。评分:共2分。论证方法和作用各1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人要热爱生活,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社会才会进步、发展。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及答案12
坐井观天
有一天,一只小井蛙(对 朝)来井边饮水的画眉鸟说:“朋友们都笑我坐井观天,见识短浅,这太不公平了!这回我(立下 树下)雄心壮志,订好学习计划,两年内我要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大概是由于过分(感动 激动)吧,小井蛙的肚皮胀(的 地 得)一鼓一鼓的,看样子真要发奋干一(回 番 阵)事业呢!
画眉鸟说:“井蛙弟弟,订了计划可得努力行动呀。好吧,两年后我听你的消息。”
小井蛙爱不释手地看着自己的美好计划,越看心里越美,他兴冲冲地借来了几本厚厚的书籍。心想这一来当上学者就(更 还 会)有把握啦!
第二天,小井蛙拿出一本书翻开看了几行。哟!看书还挺吃力的呢!他想,先好好休息几天,等(精神 精力)充沛了,(在 再)来啃这些厚本本也不迟。
一个星期后 当他第二次拿起书的时候 忽然想起 蝌蚪们不是约我今天去游戏吗 去不去呢 小井蛙又想 两年的时间还长呢 先去玩 明天再看书吧
从蝌蚪那里回来后,小井蛙感到挺累的,不过www.精神还是挺不错。他正准备看书,抬头一望,(园园 圆圆)的月亮正挂在井台的上空,好几颗星星还冲他眨眼呢!小井蛙的心又动了:这时候,不赏月开开心,那才是傻瓜呢!明天再看书吧!
这样,一天推一天,两年时间不知不觉地溜走了。一天清晨,小井蛙正在睡懒觉,朦胧中从井台传来唱歌的声音:“明日推明日,明日有多少,万事推明日,时光空消磨……”“谁呀!”这么早就来吵!小井蛙生气了。“我是画眉姐姐,特地赶早来祝贺你成为学者的。你怎么还没起床呢?”小井蛙翻身起来,张开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
1、 划去文中括号里不合适的字、词。
2、 给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
3、 对“坐井观天”的恰当解释是( )
①坐在井里观看天空。
②比喻目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③比喻喜欢过悠闲的生活,容易满足。
4、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mā)jiǎo(每空0.5分)
2、依次为:伤心 温和 意味深长 恍然大悟
3、,,,:“,?”“。”。
4、“这”指手表里的小齿轮和螺丝的工作,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小齿轮和螺丝在表壳里默默无闻的工作,手表就不成为手表。
阅读练习及答案13
元行冲,河南人。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诂训之书。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特著论以明之。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注]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暕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修检,岁余书成,奏上,上嘉之。又特令行冲撰御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注]搏击:督察举发。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B.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C.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D.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C.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行冲博学多识,性格耿直。他知识广博,尤其通晓音律和诂训之学;他做人从不阿谀奉承,在通事舍人任上多次对狄仁杰进言劝诫,很受器重。
B.元行冲不从旧说,另立新论。魏收认为牛继马后指的是晋元帝改姓司马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而元行冲通过考证推究,给出了对牛继马后的新解。
C.元行冲秉持正义,断案公正。当时嗣彭王的庶兄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
D.元行冲著述丰富,成就显著。他所著《魏典》事详文简,受到学者称赞;他花费一年多亲自撰写的《群书四录》经学士毋煚等审核后,受到皇上赞赏。
7.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2)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参考答案:
4. C(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5. 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6. D(曲解文意。他花费一年多亲自撰写的《群书四录》经学士毋煚等审核后,受到皇上赞赏错,原文意思是元行冲上奏请求通撰古今书目,名叫《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编撰考订,历经一年多才修成。并不是元行冲自己亲自撰写了此书,然后由毋煚等加以审核。)
7.(1)元行冲自认为书生不能担负督察举发的重任,坚决辞去按察使(的职务),(皇上)便让宁州刺史崔琬替代了他。
[5分;译出大意给2分;以(认为)固(坚决、坚定)补出主语皇上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不应无辜被谗佞奸邪的人陷害,又上奏请求从轻发落,当时虽然没有被皇上听从,却深为当时的舆论所赞美。
[5分;译出大意给2分;构(陷害、构陷、诬陷)见(表被动)美(名词作动词,赞美)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参考译文:
元行冲,河南人。元行冲博学多识,尤其擅长音律及诂训之学。考中进士,几次改任后做了通事舍人,狄仁杰很器重他。元行冲品性不阿谀奉承,多次进言劝诫,他曾经对狄仁杰说:下人侍奉上人,(对上人来说)也就像积蓄物资以备自己使用。好比富贵人家储备积蓄,用各种肉类以供佳肴,用各种药物来防疾病。我私下想您的门下宾客,可以充当美味的已经很多了,希望您能把我备作一剂药物。狄仁杰笑着对人说:他就是我药笼中的药物,怎可一日没有呢!元行冲因本族出于后魏,而后魏没有编年史,便撰写《魏典》三十卷,记事详细文笔简练,为学者称道。当初在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的瑞石上有牛跟在马后面的图象,魏收的旧史认为晋元帝本是牛氏之子,后改姓司马,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元行冲推究探寻晋魏更替的来龙去脉,认为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朝而受命,考察校验歌谣谶语,特意著述来说明这点。开元初年,元行冲由太子詹事出任歧州刺史,又充任关内道按察使。元行冲自认为书生不能胜任督察举发的重任,坚决辞去按察使,(皇上)便让宁州刺史崔琬替代了他。
不久又被召入任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当时嗣彭王李志暕的庶兄李志谦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关在狱中等待判决,受牵连获罪的有十多人,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元行冲四次升迁后任大理寺卿。当时扬州长史李杰被侍御史王旭诬陷,皇上下诏将此案交付大理寺定罪。元行冲认为李杰治理政务廉洁正直,不应无辜被谗佞奸邪的人陷害,又上奏请求从轻发落,当时虽然没有被皇上听从,却深为当时的舆论所赞美。这之前,秘书监马怀素召集学者续修王俭的《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在丽正殿校写四部书籍,事情没有完成而马怀素、褚无量去世,(皇上)下诏元行冲总代他们的职务。于是元行冲上表请求通撰古今书目,名叫《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编撰考订,一年多完成,献上此书,皇上很赞赏。皇上又特令元行冲为御注《孝经》撰写疏义,列入学校课程。行冲不久又几次上表请求退休,(皇上)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开元十七年去世,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叫献。
阅读练习及答案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炎凉
张晓风
①我有一张竹席,每到五六月,天气渐趋暖和,暑气隐隐待作,我就把它找出来,用清茶的茶叶渣拭净了,铺在床上。
②一年里面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极好,人躺下去,如同躺在春水湖中的一叶小筏子上。清凉一波波来拍你入梦,竹席恍惚仍饱含着未褪尽的竹叶清香。生命中的好东西往往如此,极便宜又极耐用。我可以因一张席而爱一张床,因一张床而爱一栋屋子,因一栋屋子爱上一个城……
③整个初夏,肌肤因贴近那清凉的卷云而舒缓自如。触觉之美有如闻商士说法,凉意沦肌峡髓①而来。古人形容喻道之透辟,谓一时如天女散花。天女散花是由上而下,轻轻撒落──花瓣触人,没有重量,只有感觉。但人生某些体悟却是由下而上,仿佛有仙云来轻轻相托,令人飘然升浮。凉凉的竹席便有此功。一领清簟可以把人沉淀下来,静定下来,像空气中热腾腾的水雾忽然凝结在碧沁沁的一茎草尖而终于成为露珠。人在席上,也是如此。阿拉伯人牧羊,他们故事里的羊毛毯是可以飞的。中国人种地,对植物比较亲切。中国人用植物编织席子不飞──中国人想,飞了干吗呀?好好地躺在席子上不比飞还舒服吗?中国圣贤叫人拯救人民,其过程也无非是由“出民水火”到“登民衽席”②。总之,世界上最好的事莫过于把自己或别人放在席子上了。初夏季节的我便如此心满意足地躺在我的竹席上。
④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七八月盛夏,情形就不一样了。刚躺下去还好,多躺一会儿,席子本身竟然也变热了。凉席会变热,天哪,这真是人间惨事。为了环保,我睡觉不用冷气,于是只好静静地和热浪僵持对抗。我反复对自己说:“不热,不算太热,我还可以忍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哼,谁怕谁啊……”念着念着,也就睡着了。
⑤然后,便到了九月,九月初席子又恢复了清凉。躺在席上,整个人摊开,霎时变成了片状,像一块金子捶成薄薄的金箔,我贪享那秋霜零落的错觉。
⑥九月中,每每在一场冷雨之后,半夜乍然惊醒,是被背上的沁凉叫醒的──唉,这凉席明天该收了。我在黑暗中揣想,竹席如果有知,也会厌苦不已吧?七月嫌它热,九月又嫌它凉,人类也真难伺候。
⑦想来一生或者也如此,曾经嫌日程排得太紧,曾经怨事情做个不完,曾经烦稿约演讲约不断,曾经大叹小孩子缠磨人……可是,也许,有一天,一切热过的都将乍然冷却下来,令人不觉打起寒颤。
⑧不过,也只好这样吧!让席子在该铺开的时候铺开,在该收卷的时候收卷。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
(选自《张晓风的国学讲坛》)
[注]①沦肌峡髓:渗透入肌肉骨髓,比喻程度或感受之深。②出民水火,登民衽席:比喻解救陷于困境的百姓。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②段描写一年中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表达了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B.第③段思路开阔,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躺在竹席上的触觉之美,给人舒爽自如的感觉。
C.“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面对它“也只好这样吧”,体现了作者的无可无奈何。
D.作者感叹当一切忙碌的事都停顿下来之后,往往又给人一种瞬间冷却的失落感。
E.本文主要运用议论和抒情的方式,表现天气冷热变化,影响人对竹席的不同感受。
14.第⑧段“让席子在该铺开的时候铺开,在该收卷的时候收卷”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析。(4分)
答:
15.作者为什么要以“炎凉”为题?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答:
答案:
13.C E(C项,“体现了作者的无可奈何”错,应是“体现了作者的豁达心态”。 E项,主要用到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5分)
14.【要点】 ①这句话语含双关,表面上写对待席子的态度要顺其自然,实际上表达对待人生境遇应该洒脱、旷达。②与篇末“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一起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卒章显志。(4分,每点2分。)
15.【要点】 ①竹席在不同季节给人炎凉的肌肤感觉;②喻指不同的人生境遇,包括得意与失意,顺境与逆境…… ③作为情感表达的线索。(6分,每点2分。)
阅读练习及答案1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学步
赵丽宏
㈠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我和你母亲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在这之前,你还整日躺在摇篮里,只会挥舞小手,将明亮的大眼睛转来转去,有时偶尔能扶着床沿站立起来,但时间很短,你的腿脚还没有劲,无法支撑你的小小身躯。这天,你被几椅子包围着,坐在沙发前摆弄积木,我们到厨房里拿东西,你母亲偶一回头,突然惊喜地大叫:“啊呀,小凡走路了!”我随声回顾,也大吃一惊;你竟然推开包围着你的椅子,然后不倚靠任何东西,自己走到了门口!我们看到你时,你正站在房门口,脸上是又兴奋又紧张的表情,看到我们注意你时,你咧开嘴笑了。你似乎也为自己能走路而感到惊奇呢。
㈡从沙发前到房门不过四五步路,这几步路对你可是意义不凡,是你人生旅途上最初的独立行走的路。我们都没有看见你如何摇摇晃晃走过来,但你的的确确是靠自己走过来了。当你母亲冲过去一把将你抱起来时,你却挣扎着拼命要下地。你已经尝到了走路的滋味,这滋味此刻胜过你世界里已知的一切,靠自己两条腿,就能找到爸爸妈妈,就能到达你想到达的地方,那是多么奇妙多么好的事情!
㈢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只要有机会,你就要甩开我的手摇摇晃晃走你自己的路。你在床上走,在屋里走,在马路上走,在草地上走;你走着去寻找玩具,走着去阳台上欣赏街景走着去追赶比你大的孩子们……
㈣儿子,你从来不会想到,在你学步的路上,处处潜伏的危机呢。在屋里,桌角、椅背、床架、门,都可能成为凶器将你碰痛。当你踉踉跄跄在房里东探西寻时,不是撞到了桌角上,就是碰翻了椅子砸痛脚,真是防不胜防。也已经数不清你曾经多少次摔倒,数不清你头上曾被撞出多少个乌青和肿块,每次你都哭叫两声,然后脸上挂着泪珠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摔跤摔不冷你渴望学步的热情。在室外,你更是跃跃欲试,两条小腿像一对小鼓槌,毫无节奏地擂着各样的地面。你似乎对平坦的路不感兴趣,哪里高低不平,哪里杂草丛生,哪里有水洼泥泞,你就爱往哪里走。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这是不是人类的天性?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呵,但愿你不要失去了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㈤你开始摔倒在地的时候,总是趴在地上瞪大眼睛望我们,你觉得有点委屈,但很快习惯了,并且学会了一骨碌爬起来,再不把摔跤当一回事。那次你沿着路边的一个花坛奔跑,脚下被一个大石头拌了一下。我们在你身后眼看着你一头撞到花坛边的铁栏杆上,心如刀割,却无法救你——铁栏杆犹如一柄柄出鞘的剑指着天空!你趴在地上,沉默了片刻,才放声哭出起来。我奔过去把你抱在怀中,不忍看你的伤口,我担心你的眼睛!好险呵,铁栏杆撞在你的额头上正中,戳出一道又长又深的口子,血沿着你的脸颊往下流——你的额头留下了难以消褪的疤痕,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㈥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在些地方虽有路却末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1.“从沙发前到房门不过四五步路”,学走这几步为什么“意义不凡”?
答:
2.下面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1)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在些地方虽有路却末必能通向远方。
答:
(2)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
答:
3.从整体上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4.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第㈣段划线的句子(形式上任选两个赏析点)。
答:
答案:
1.学走这几步,体现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经
过大胆的探索来实现目标,对于人生具有重大的意义。
1.(1)人生、社会、自然有许许多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与开拓;要注意人生道路、求知道路的选择,不能误入歧途。(2)人的一生,应不断学习与探索。
1.从整体上看,本文主要采用了小中见大的写法,借学步谈人生的道理。这样写,深入浅出,便于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道理,接受作者的观点。
1.划线句对于探索途中的不畏困难的精神进行了热情的颂扬。此处采用了第二人称,便于同读者交流情感。此处句式整散结合,既具有音乐美,又富于变化。“哪里高低不平,哪里杂草丛生,哪里有水洼泥泞,你就爱往哪里走”,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便于颂扬勇于探索的精神。 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时要从上下文中分析。关键点是:小孩子从不能走到能走,意义在于此。这是独立能力的开始,是成长的开始,所以意义非凡。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1)没有路代表有的领域是未知的,有的地方有路却无法知道是不是要找的路。(2)确定学步和寻路的意义即可。即学习与探索。
1.本题考查鉴赏文章写作手法并分析其效果。本文能过学步这一生活小事,揭示人生的哲理,属于以小见大的写法。学步需要探索的勇气和精神。这一生活小事很简单,由此及彼的论述使大道理变得易理解和接受。
1.本题考查鉴赏文中重要语段的能力。可以从修辞上,如排比,写以从写作方式上,如第二人称。也可以分析句式,如整散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