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古诗西江月阅读答案
2023-08-14 02:59:42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3-08-16 15:45:20西堤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2023-08-04 17:28:59阅读别把植物带回国附答案
2023-08-14 00:06:32出师表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
2023-08-07 11:33:46冬日香山阅读答案三篇
2023-08-16 16:22:01有事喊董三阅读题答案
2023-07-31 23:38:47古诗西江月阅读答案
2023-08-14 02:59:42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3-08-16 15:45:20西堤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2023-08-04 17:28:59阅读别把植物带回国附答案
2023-08-14 00:06:32
《大师》阅读答案十五篇)
《大师》阅读答案1
大师中的大师饶宗颐
他与钱钟书并称北钱南饶,与季羡林并称北季南饶。他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他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又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他是撰写宋、元琴师的首位学者。当今之世,能集经学、佛学、史学、考古、文学、书画、音律、梵语于一身而扬名四海内外,堪称大师中的大师者,唯有饶宗颐。
饶宗颐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壮年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年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出版论著50余部、论文400多篇,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并且都取得显著成就,既能博而又能深。
别人做学问大多是从点做起,饶宗颐做学问的方法不同,他是从上下左右来找连带关系。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别人看着没有关系的地方探究出其中的关系,使得各个领域能够相互联系、互相启发,相得益彰。饶宗颐治学勇于否定自己,不断修正,自我改进。他曾经参加顾颉刚主持的禹贡学会,在古史地方面进行自己的研究,引起了顾颉刚的重视。顾颉刚请他编《古史辨》第八册,饶宗颐为此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后来日本入侵,编撰工作耽搁下来,有些材料也在抗战期间遗失,有趣的是抗战胜利以后,饶宗颐的个人史学思想发生了变化,认为《古史辨》的某些地方比较草率,尤其是辨伪方法不成熟,有些提法不准确,所以《古史辨》第八册也就没继续编下去,他因此成了顾颉刚先生的叛徒。饶宗颐认为怀疑精神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之一,学术上就要敢于怀疑。季羡林先生评论饶宗颐说:他最能发现问题,最能提出问题。饶宗颐严格要求自己,他写出来的东西不愿意马上发表,一般要先压一压,他的许多文章是几年前写的,有的甚至有十几年、二十几年都不发表。比如《郭子奇年谱》是饶宗颐20岁写的文章,50年以后才拿出来发表。
饶宗颐知古而不泥古,深植中华文化的沃土而能超越民族文化的局限,从世界人类文化的高度审视本民族文化及其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他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道路,采用的治学方法却有异于传统,因而才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他史识广博,了解西方和东方一些国家的历史文化,能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比照中,互动认知,不断发明,提出和解答中国历史文化的新问题,想他人所未想,道他人所未道,具有很大开创性。而一旦公布,便成人所共想,其观点便为世所公认。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饶先生这幅大气磅礴的对联深刻地说明了他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饶宗颐的学问好像与世事没有关联,读他的诗文,古风习习,俨然魏晋风范。其实这正是他的傲人之处,是大学问也。
饶宗颐预言21世纪是我们国家文艺 复兴的时代。如何才能实现文艺复兴呢?饶先生坚持认为重新塑造新经学。他说,经书是我们的文化精华和宝库,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经书体现着国民思维模式,影响着知识含蕴基础。饶先生把整理古典文献上升到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的光辉,培养我们对过去知识的新的理解的高度采认识。他说,我们对古代文献不是不批判,而是要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把前人保留在历史记忆中的生命点滴和宝贵经历给以新的诠释。饶先生说从洋务运动以来,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外来的冲击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惜放弃本土文化,向外追逐驰骛,已经动摇了国本,现在应该是反求诸己的时候了。
香港大学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潮州市政府也在其家乡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饶宗颐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名誉教授。20 13年3月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季羡林生前赞叹饶宗颐: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在国际文化交流中,饶宗颐为国际汉学界及海内海外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饶宗颐能进行古今文化的交汇比照,视野开阔,胸襟博大;同时他还看到了放弃本土文化的危机,提出应该反求诸己的观点。
B.饶宗颐集经学、佛学、史学、考古、文学、书画、音律、梵语于一身而蜚声中外,其学识、成就超过了钱钟书、季羡林。
C.顾颉刚请饶宗颐编写《古史辨》第八册,但因两人在观点及辨伪方法等方面有分歧,使得《古史辨》第八册的编写被迫终止。
D.本文以朴实无华的笔触,展示了大师饶宗颐的文化贡献和独特文化思想,全面表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E.饶宗颐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从早期的治地方史志到晚年探求中国精神史,每个方向都有成就,学问既博且深。
2、饶宗颐做学问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为什么说饶宗颐是大师中的大师?请简要分析。(6分)
4、饶宗、颐认为实现国家文艺复兴应该重新塑造新经学,你赞同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2、从上下左右来找连带关系,使各个领域相互联系,互相启发,相得益彰;勇于否定自己,不断修正,自我改进;严格要求自己,写的文章不马上发表;知古而不泥古,治学方法异于传统。(任选三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多个学术领域第一人,成就卓著;超越传统局限,具有开创性;在国内、国外都有很大影响,受到季羡林大师的高度评价。(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赞同。经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需要继承和发扬;经书体现着国民的思维模式,涵养了国民精神;塑造新经学就是与现代接轨,推陈出新,在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创新。
观点二:不赞同。实现国家的文艺复兴需要及时吸取新时代的文化气息, 用以发展自己;实现国家的文艺复兴需要广泛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用以丰富自己;实现国家的文艺复兴需要实现文化的多元化,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观点明确,给2分;理 由充分,论述合理,给6分)
《大师》阅读答案2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后来不想当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B.“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艺术真实”的问题,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C.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威胁石匠要他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D.困境中石匠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投入到雕刻中去,使一尊冰冷的汉白玉石升华为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财主的认可。
E.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尾处石匠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2)小说中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这一细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塑造石匠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普通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成为大师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DE
(2)①展现人物心理。表现石匠急切地想抓住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技艺高超,成为同行中数一数二的人,并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状况;
②为下文财主斥责他刻了自己的名字,管家提醒他没刻自己的名字等情节做了铺垫;
③与下文写石匠用心投入感情创作达到淡泊名利、胸中无我的状态形成对比,从而表现人物,深化主题。
(意思对即可)
(3)①心理描写。如:最初石匠听到消息后畅想好运落到自己身上,体现了石匠的名利之心;他面对石像陷入沉思,完成了艺术的超越等。
②细节描写。构思雕像时,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体现石匠的名利心很重。
③神态描写。十个月石匠每天雕刻着,日渐消瘦,突出了石匠倾情雕刻的投入和忘我。
④语言描写。石匠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上我的名字?”“我好想忘了我的名字”,突出了石匠淡泊名利、投入忘我的品格。
⑤动作描写。石匠坐在人像前,呆呆地看着亲手雕刻的人像,扑到人像上等动作写出了石匠陷入困境的愁苦,表现了他对母亲的深厚的感情。
(任意三条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4)①成为大师需要耐得寂寞。一开始石匠急功近利,一个月就完成了作品,结果雕出的作品得不到认可;后来他静下心来,历时十个月终于雕出精品。
②成为大师需要专心于艺术,排除功利之心的干扰。一开始石匠的心思全在扬名获利上,结果作品很失败;后来他倾心于艺术创作,连名字都忘了,终于创作出大师级的作品。
③成为大师需要有对艺术的透彻理解。一开始石匠拿着女人的画像,力求雕像与画像的形似,结果“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一番深刻的思考后他终于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神似才是作品的灵魂。
④成为艺术大师需要情感的投入。一开始石匠是在做生意,作品中缺少感情的投入,就不动人;后来是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融注到作品之中,所以作品让人流泪。
(分条概括,结合文本前后对比分析,意思对即可。)
《大师》阅读答案3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1960年,耶鲁大学把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当代大儒钱穆,他们这样评价说: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人称为当代最后一个大儒的人,却没有任何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
钱穆读书常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一次读曾国藩家书,曾说自己每读一书必认真从头读到尾。钱穆从此要求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不遗一字,读完后再换一本。他从古人身上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便身体力行,规定自己早上读经子,晚上读史,中间读闲书,充分提高读书的效率。钱穆小时候身体一直很弱,每年秋天都生病,祖父父亲都英年早逝,他一直为自己健康担忧,一次从一本日本书上看到讲究卫生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便警醒自己,从此每天起居有恒,坚持静坐散步,记日记,以此督促自己。晚年他把自己长寿的秘诀都归功于有规律的生活。
从1912年起,在十年半时间内,钱穆辗转四所学校任教,读书之余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渐渐崭露头角。十年面壁,钱穆终于找到自己的治学门径,专治儒学和史学,自称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宋明理学概述序》)钱穆之所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研究对象,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信心,对儒家文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当我幼年,在前清时代,就听有人说,中国不亡,是无天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不禁起了一番反抗之心。这种反抗之心便成了他后来治学的动力,莫非因国难之鼓励,爱国之指导。(《中国文化精神序》)在无锡三师时,钱穆已经完成《国学概论》,并开始撰写其代表作《先秦诸子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著名学者蒙文通看到他的文章,慕名前来造访,打开系年手稿便被吸引了,在回南京的车上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认为该书体大精深,乾嘉以来,少有匹矣。
钱穆虽然自学出身,却从不迷信权威。当时学术界正流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观点,顾颉刚也是康的拥护者。钱穆对此十分怀疑,他没有因为顾颉刚于己有恩就放弃己见,而是力排众议撰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用事实证明康有为的观点是错误的。顾颉刚对此毫不介意,不仅将此文在《燕京学报》发表,还推荐他到燕京任教。钱穆称,此等胸怀,万为余特所欣赏。钱穆的文章影响极大,一扫刘歆遍造群经说,在经学史上另辟了以史治经的新路子,对经学史研究具有划时代的贡献,其观点也逐渐为学术界普遍接受。北平各大学经学史及经学通论课,原俱主康说,亦即在秋后停开,开大学教学史之先例。(罗义俊)
钱穆后来到北大任教,胡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钱穆并不因此而在学术上苟同他,他的许多观点都与胡适不一致,胡适认为孔子早于老子,他却认为老子早于孔子。学生知道他们之间学术观点不一致,故意拿胡适的观点来诘问,他也毫不掩饰,常在课堂上批判胡适。据他的学生回忆,他常当众说:这一点,胡先生又考证错了!并指出哪里哪里错了。当时胡适声誉日隆,敢这样批评他的在北大也仅钱穆一人而已。
钱穆治学讲究有大视野,从大处入手,由博而精。先从大处着手,心胸识趣较可盘旋,庶使活泼不落狭小。他从自己十年苦读中领悟到,求速成找捷径是做学问的大忌,治学者应该厚积薄发;认为中国学问主通不主专,中国学术界贵通人不贵专家。(郦家驹《追忆钱宾四师往事数则》)他虽是治史专家,却披阅广泛,发现学生有好书就借来一读。40年代在西南联大时,钱穆见学生李埏有一本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也颇有兴趣,并据此写了《道家与安那其主义》一文,发表后引起了读者极大兴趣。他主张多读书勤思考,触类旁通,认为中国治学与西方不同,西方学问分门别类,互不相关,中国学问分门不别类。经史子集四部,是治学的四个门径,入门后,触类旁通,最后融而为一。认为读书当细辨精粗,读书当求识书背后之作者。而且要抱着谦虚的态度,对任何作者都要先存礼敬之心,这样才能有所得。
(选自欧阳悟道《民国那些范儿》,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穆没有任何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是从一次读曾国藩家书中得到启发,开始自学成才的。
B.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信心,对儒家文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在爱国之心的激励下,钱穆对中国史学和儒学深入研究,著作等身。
C.钱穆不顾及顾颉刚,力排众议撰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指出康有为的观点是错的,这说明钱穆将学术放在第一位而置恩情于不重要的位置。
D.钱穆虽是治史专家,却披阅广泛,借学生的书读,说明他放得下架子,治学不拘一格。
E.钱穆认为治学应有大视野,只要博览群书,多思考,触类旁通,治学就有成就。
(2)作为评传,本文有多处文字对传主进行了评论,请找出两处,并分析其作用。(6分)
(3)文章分别写到顾颉刚和胡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4)钱穆成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8分)
参考答案
12.
(1)【答案】B3分,D2分,E1分,AC不给分。【解析】A项,是从一次读曾国藩家书得到启发,开始自学成才C项,置恩情于不重要的位置E项,原文指由博而精。
(2)【答案】①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作用:极大地肯定了钱穆的国学造诣;总领全文。②钱穆读书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作用:写出了钱穆善于向他人学习,并能及时付诸行动的特点;总写概括了本自然段的内容。
【评分标准】每点评论1分,作用2分,共6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答案】①顾颉刚和胡适都是学术界的权威人士,而且都对钱穆有帮助、提携之恩,但钱穆却指出两人在学术上的错误(2分),反衬钱穆虽自学出身,却从不迷信权威的治学态度。(2分)
②也从侧面突出钱穆在治学方面的自信和勇敢。(1分)③塑造并丰富了传主的形象。(1分)
(4)【答案】①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如从曾国藩家书中体会到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不遗一字;从一本日本书上体会到生活要有规律。②从不迷信权威:如对康有为、顾颉刚、胡适的批评。③治学讲究:治学讲究大视野,从大处入手,由博而精;读书当细辨精粗;读书当求识书背后之作者;抱着谦虚的态度。④得到赏识:顾颉刚、胡适等人的提携。
【评分标准】1点2分,其中1分为观点,1分为材料分析。4点共8分
《大师》阅读答案4
在别人看来,傅雷是严肃且苛刻的一位人物,甚至于傅雷的一些好朋友,也会对傅雷的性格有所挑剔。然而杨绛夫妇却不是如此。他们把傅雷家朴素幽雅的客厅当做他们夜谈的最好场所。在她眼里,傅雷虽然严谨,却是一个很真诚且经常含笑的人。一般人只是看到了傅雷的表面,而杨绛夫妇与傅雷一家的交往让他们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傅雷。
傅雷不轻易笑,这也许与他一个人经常自闭在房间里翻译外文作品有关;然而一等到他笑起来,杨绛就觉得他好像在品尝他自己的笑一样,津津有味。杨绛说,傅雷的笑脸只给朋友看。曾经有一个人当众打趣过傅雷,那就是钱钟书。然而那次傅雷并未发火,反而还不好意思地笑了。
的确,傅雷是十分严肃的,尤其对他的两个儿子更是如此。傅聪、傅敏小时候很顽皮不懂事,杨绛夫妇去了他们家后,他们就喜欢偷听客厅里的谈话。傅雷是极力反对孩子偷听大人谈话的。一次正好被傅雷逮个正着,傅聪和傅敏就惨了。厉声呵斥下,两个儿子显得很无辜。
不可否认,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是相当严格的。傅雷年老的时候自己也说:“我对孩子们太严厉了,但是我们还是由父子的关系加深到好朋友的关系,这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傅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性情急躁是冲动下的不由自主,沉静下来又会自责,增添自己的苦痛。这是杨绛看到傅雷的真性情的另一面。
在杨绛眼里,傅雷还是一位非常认真的人。杨绛曾专门写过一篇纪念傅雷的文章,对傅雷的性格为人有生动的描述。有一次杨绛翻译了一篇散文,傅雷称赞说译得好。而杨绛觉得自己的翻译并无过人之处,而且是一个很短的文章,就敷衍了傅雷一下说其实不怎么好。结果傅雷在忍耐了一分钟后却认真地发话了:“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这句话着实让杨绛吃了一惊:“我当时颇像顽童听到校长错误的称赞,既不敢笑,也不敢指出他的错误。可是我实在很感激他对一个刚试笔翻译的人如此认真看待。而且只有自己虚怀若谷,才会过高地估计别人。”杨绛事后才发现,傅雷是太认真看待一个初试笔翻译的人了,加上他的虚心,因此对别人的估计才会过高。
在杨绛看来,傅雷的认真最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待翻译的态度上。他时常同杨绛夫妇写信讨论翻译的问题。他对于自己的翻译作品,也是不停地修改,故他的译作一部胜过一部。他译的《贝多芬传》,十年后的译笔与初译有很多不同。傅雷不仅如此,还经常说他的译笔过于呆滞,向杨绛夫妇探讨如何使自己的译笔灵动起来。他虚心接受了杨绛夫妇的建议,熟读老舍的小说。
傅雷在众人的眼里,仿佛就是一只“天外的仙鹤”,在他自己的艺术王国里自由翱翔,让人为之艳羡和景仰。他因钟爱艺术而看淡世俗,从而显得孤高,这显然是他的个性使然。他曾在家书中对傅聪说:“身外之名,只是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都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
但傅雷经常在钱钟书和杨绛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坦诚自己并不是别人所谓的“孤傲的云间鹤”。傅雷的自比,让杨绛夫妇乍听之下觉得滑稽,一是“傅”的发音据傅雷的家乡话发为“虎”,并且傅雷在自己家里“严苛”,更有点儿像老虎,杨绎夫妇觉得叫“老虎”更加合适。傅雷自比“小老鼠”,让杨绛夫妇对傅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透过这句重复了很多遍的自喻,他们发现傅雷其实是在诉说自己的真实心情。他让自己潜身书斋,安心做自己的翻译工作。而其实他心里知道书斋才是他安身的“洞穴”,因为他不善处世,知道自己不善在仕途上圆转周旋。
(摘编自《那些翻译大师们》)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傅雷是一个严肃的人,不苟言笑,经常一个人自闭在房间里翻译外文作品,只有在朋友当众打趣他时,傅雷才会不好意思地笑了。
B.傅雷逮到两个听大人说话的儿子,不管家里有没有客人就厉声呵斥,加以管教,意在表明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是相当严格的。
C.傅雷之所以对杨绛这样一个初试翻译的人会估计过高,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而且是虚怀若谷的人。
D.正因为傅雷对待学问非常认真,为人谦虚,所以当他认为自己的译笔呆滞时,就向杨绛夫妇讨教如何使自己的译笔灵动起来。
E.“富贵于我如浮云”一语出自《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傅雷引用此句是说自己不愿用不道义的手段获取名气。
(2)在杨绛眼中,傅雷有哪些真性情?请简要概括。(6分)
(3)傅雷对待翻译工作认真严谨,具体表现有哪些? (6分)
(4)在众人眼里,傅雷仿佛是一只“天外的仙鹤”,他自己却自比为一只“墙洞里的小老鼠”。你怎样看待这些说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答案:D(3分) C(2分) B(1分)。(A“傅雷虽然严谨,却是一个很真诚且经常含笑的人。”而非“不苟言笑”。)
(2)答案:①傅雷是一个以笑脸对待朋友的人;②对自己冲动下的不由自主地急躁,沉静下来会自责,感到苦痛;③对事认真,对刚试笔搞翻译的人认真对待,对自己的翻译工作尤其认真。
(3)答案:①时常同杨绛夫妇写信讨论翻译的问题;②他对于自己的翻译作品不停地修改;③向杨绛夫妇探讨如何使自己的译笔灵动起来,虚心接受他人意见。
(4)答案:观点一:傅雷的品性,既似仙鹤般孤傲,有时又像一只“墙洞里的小老鼠”,前者是其性格最根本的特征,而后者,则是迫于某些形势,使得他有时不得不小心翼翼。①他因钟爱艺术而看淡世俗,不重名利,这显然是他的孤高个性使然。傅雷沉浸在自己的艺术王国里自由翱翔,因而人们才会称其为“孤傲的云间鹤”。②他之所以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是他孤傲的性格使他不善在仕途上圆转周旋,不善处世。他知道书斋才是他安身的“洞穴”,让自己潜身书斋,安心做自己的翻译工作。总之,我认为仙鹤般的孤傲才是其性格的根本,“小老鼠”的自比是他孤傲性格的另一种表现。
观点二:“墙洞里的小老鼠”是他的性格的根本特征。①因为傅雷看淡世俗,钟爱艺术,潜心翻译,不为名利富贵所诱惑,所以众人认为他是“天外的仙鹤”。只因他深知自己不善处事,不宜在仕途周旋,因此希望能在书斋这样一个清净之地潜心翻译,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正如“墙洞里的小老鼠”一样,在书斋这样一个庇护所,专心做自己的翻译事业。②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他翻译罗曼·罗兰的《巨人传》,是希望读者从中汲取伟人的力量。因此,“墙洞里的小老鼠”是傅雷性格的根本特征。(如有其他观点,亦可。)
《大师》阅读答案5
大师的由来
画家比埃·杜什正在收尾,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盘中盛着茄子的静物写生。这时,小说家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这么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不行!
那位正在描一只茄子,惊愕之下抬起头来,不画了。不行!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正派。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老兄。这样轰不开,打不响。一个画展五千幅画,把观众看得迷迷糊糊,凭什么可以让他们停下步来,流连在阁下的大作之前不行的杜什,这样永远成不了名。太可惜了。
为什么?正直的杜什叹了口气。
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没成名的成千上万,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靠苦功,靠真诚。
咱们说正经的。那些蠢货,想刺激他们一下,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炮制几篇宣言,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白色或黑色,圆形或方形。发明只用红黄两色作画说是新荷马派绘画啦;或者抛出什么圆锥形绘画,八边形绘画,四度空间绘画,等等。
这时,飘来一缕幽微的清香,斯卡夫人到来了。这是一位美艳的女子,杜什赞赏不已。只因杜什没什么大名,便也瞧不起他的画品,瞅了一眼画布,娇嗔地说:
昨天,我看了个展览,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噢!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蛮好。她用舌尖轻轻吐出两字。之后,她失望地,婉转地,娇媚地,留下一缕清香,走了。
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银行职员、站岗的警察。画画这一行,最要不得。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
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我领教够了,不干了!
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临了,说道:你能不能这样做,向斯卡夫人,向其他人郑重其事地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
你听着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位置,告诉知识界的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意识分解画派。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不是肖像,而是他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念。因此,画一位上校,就应以天蓝和金黄两色作底,打上五道粗杠,这个角上画匹马,那个角上画些勋章。实业家的肖像,就用工厂的烟囱、攥紧的拳头来表现。杜什,就得拿这些去应市,懂吗?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画家惨然一笑,答道:一小时里都画得出。可悲的是,我不会胡说八道。
那好办,老兄。有人向你请教,你就不慌不忙,点上烟斗,朝他脸上喷一口烟。
来上这么一句:难道你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高明。你等着让他们发现、介绍和吹捧吧!到时候,咱们再来谈这桩趣事,拿他们取笑一番!
两个月后,杜什的画展在胜利声中结束。美丽的斯卡夫人,那么娇媚地跟着新近的名人,寸步不离。噢,她一再说,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哎,亲爱的,真是惊人之笔,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画家略顿一顿,点上烟斗,喷出一口烟道:难道你,夫人,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
波兰美女感动之下,微启朱唇,露出柔媚的微笑。
风华正茂的斯特隆斯基,穿着兔皮领外套,在人群中议论开了:高明!真高明!但是,杜什,你是从什么地方得到启示的?
杜什吟哦半晌,得意地朝他喷了口烟道:难道你,朋友,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
妙哉!妙哉!那一位点头赞叹道。
这时,一位有名的画商,在画室里转了一圈,抓住画家的袖子说道:这些作品,我统统包下了。不告诉你,你就不要改变画风,我每年向你买进50幅画行不行?
杜什像谜一样不可捉摸,只顾抽烟,不予理会。画室里人慢慢走空,这时楼梯上还传来渐渐远去的阵阵赞美。跟画家单独相对时,小说家兴冲冲地说:哎,老兄,你信不信,他们全给你骗了?我原以为人类的愚蠢是深不可测的,殊不知更在我预料之外!
他抑止不住狂笑起来。画家皱皱眉头,看他不住地笑,突然喝道:蠢货蠢货?小说家愤愤然了,我刚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这种画自有某种新意小说家打量着他的朋友,愣住了。真高明!他吼道,杜什,你想想是谁让你改弦更张新法作画的?
这时,杜什消消停停地从烟斗里吸了一大口烟。
难道你,他答道,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画家杜什的静态写生被否定是因为他的画风平淡无奇,不能吸引人的眼光。由此看来,要想成名不能只靠苦功和真诚,有时要讲究一下技巧和手段。
B.杜什颇感得意的肖像画换来斯卡夫人轻描淡写评价后,他抄扔倒
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了他对自己画风的极度失望之情。
C.小说家深谙世事,处事圆滑,作为朋友也很真诚。他帮画家开创了一个意识分
解画派,这个画派的典型特征是以唤起来的意念来代替肖像。
D.画展胜利结束后杜什不可捉摸,只顾抽烟,不予理会这句描写,在情节结
构上起到了转承的作用,使得后文杜什性格变化有了支点。
E.小说围绕大师的由来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写朋友的启发、帮他成为大师;暗线写画家思想上的一步步变化,以致最终堕落。
2.画家比埃·杜什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斯卡夫人前后出现两次,请简要分析这个人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
4.有人觉得这篇小说以大师的由来为题目不如以江流水涌为题目好,你认为哪一个题目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案:
1.(5分) E3分,D2分,B1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6分)要点:①画展举办前:老实本分、正直正派、勤奋真诚;②画展举办后:骄傲自满、过河拆桥、随波逐流。分析略。
3.(6分)①斯卡夫人的两次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效的勾连了前后文,使小说脉络自然合理;②斯卡夫人的出现,增强了杜什内心的膨胀感,是他性格转化的催化剂;③斯卡夫人是批评家们的代表,对斯卡夫人的刻画,讽刺了那些批评家们不看重艺术本身,只追求怪诞的不正之风,突显了小说主旨。(每点2分,共6分)
4.(8分)
观点一:以大师的由来为题好。正话反说,通过大师含义的变化来体现小说的讽刺特色;要想成为法国社会的大师,首先要抛弃自己的真诚和正直,然后在画风上投机取巧、故弄玄虚,一味追求怪诞,只有这样,才会被社会认可;围绕大师的由来安排叙事结构,将画家与艺术领域的帮闲和批评家、画家与小说家的矛盾有机地统一到一起。
观点二:以江流水涌为题好。江流水涌本是故弄玄虚之语,无实际意义,却被人叹为高明,讽刺了当时法国上层社会艺术领域的可悲现实;江流水涌含有变化之意,正暗合了小说主人公杜什性格的变化;江流水涌一句三次出现,推动了情节发展,也给小说带来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大师》阅读答案6
①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双方摆摆手以示问候。有一天,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作V字状,心想,先生92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
②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我对我先生说:“她老人家同钱钟书先生同舟共济数十载,经过那么多风雨坎坷,还有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先生说:“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
③随后,我俩又回忆起1993年拜访冰心老人的一段往事。
④当时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终日坐在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接待客人。她告诉我们,前几天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您瞧,您老多福气,坐在椅子上,就等着来送钱!”老人笑着说:“我这是坐椅待币!”
⑤启功先生的幽默也是出了名的。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早就拜读过,每当想到文中的“瘫偏左,派曾右”,都会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笑起来。前年夏天的一次拜访,让我又一次切实领悟到先生幽默的功夫。
⑥由于家中有一开山水小册页,没有图章,落款是“元白”--启功先生的字,于是便将册页带去,请老人补盖印章。老人一看自己这件二十多岁时的画,笑逐颜开,连连说:“是我画的,补个章吧!”一方小小的印章刚盖完,老人又转身在窗台边上取了一个小铁盒,一边开着盒盖,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来点儿炭疽(jū,一种病毒,可提炼成白色粉末状)!”一听“炭疽”,我们全愣了,我伸长脖子看老爷子的铁盒子。
⑦“白色粉末!”老人眼睛笑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往外倒。“这到底是什么?”我们急着问。“滑石粉!”老人抖了个大“包袱”。我们全都大笑起来。噢!原来是他怕刚盖的印泥粘脏了对合的画面,照例撒上这种粉末来吸干印油。
⑧“嗬!您老怎么还知道炭疽呢?”我们逗乐儿地问。
⑨“今天早晨看报,美国那儿不是发现有人往邮件里投放一种白色粉末--炭疽嘛”
⑩智者的幽默之所以意味隽永而各具特色,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
--选自《北京晨报》
(1)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成语谐音往往造成幽默效果,请还原文段④中“坐椅待币”这个成语。
(3)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下边加点内容的表达效果。
①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
②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来点儿炭疽!”
(4)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三位大师各自的幽默特点。
(5)结合文段⑩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
(6)积累链接:初中阶段我们曾学过冰心的作品《《荷叶母亲》《观舞记》《谈生命》》,她的诗集《繁星》《春水》是饱含童真与母爱的智慧之作,深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
答案:
(1)智者的幽默,智者幽默心等等
(2)坐以待毙
(3)①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了杨绛先生与我打招呼时的可爱和热情。
②运用了神态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启功先生故弄玄虚卖关子时的可爱样子。
(4)杨绛:童心未泯;冰心:机智灵活或反应敏捷;启功:思想鲜活或时尚新潮或富有童心。
(5)首先要有“博大的学识”,其次要有“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所以我们现在要博览群书、丰富学识,勇于实践,增加阅历,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
(6)《荷叶母亲》《观舞记》《谈生命》;泰戈尔
《大师》阅读答案7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因病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80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钱钟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都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她的责任太多、太重、太复杂了。四麻袋手稿和读书笔记、收藏的文物、全家的东西,都得要她亲手处置。这时的杨绛早已身心交瘁,连走路都要扶着墙壁。她要让自己伤痛的心静下来,要喘一口气,寻找一个使精神得以安宁的港湾。
1957年杨绛接到西班牙名著《堂吉诃徳》的翻译任务,并被告知用哪种文字转译都可以。杨绛通晓英法两国语言,但待她找来五种英法文译本细细比对后觉得,译本始终代表不了原著。于是,年近六旬的她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文,至1961年,才开始动手翻译。1978年4月底,《堂吉诃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绛《堂吉诃徳》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
此时,杨绛再次选择翻译书稿来平复内心的伤痛。从中外贤哲的书中,她终于选中了柏拉图的《斐多篇》决定通过翻译这本书来忘掉自己。
20xx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96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多年前,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现在,她是这个风驰电掣的时代一处亘古不变的所在,一抹安静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杨绛接手过来,整理得井井有条,陆续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采访。20xx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3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徳那首著名的诗,写下了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选自《文史参考》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钱钟书重病之际,80多岁的杨绛悉心照料,同时也不忘尽量保养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担心自己早于丈夫病倒,丈大照顾不好她。
B.评论家称赞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96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这表明人生的坎坷并没有给杨绛的内心造成任何的影响。
C.作者通过叙写杨绛的后半生经历回答了题目中“谁是真正的大师”这一问题,与现实中许多所谓大师相比,只有杨绛才是真正的大师。
D.杨绛悉心照顾病中的钱钟书,钱钟书评价她为“最贤的妻”,他们相守一生的旷世爱情固然令人赞叹,但更让人羡慕的是他们有志同道合的人生追求。
5.第2段写到杨绛的“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请结合全文简述其具体体现。(6分)
答
4.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担心丈夫照顾不好她”有误,应该是担心丈夫照顾不好他自己。B项,“没有给杨绛的内心造成任何的影响”分析有误,这只能说明杨绛内心平和,宠辱不惊,心态好。C项,“只有杨绛才是真正的大师”的说法错误,另外本文也没有写杨绛的后半生,只重点写了她80多岁之后的几件事。故选D项。
5.①在丈夫、女儿患病之时,80多岁高龄的杨绛不顾辛劳,来回奔波;②在钱钟书临终前杨绛附在他耳边让其放心;③在钱钟书去世后,忍受失去丈夫、女儿的悲痛处理家事,整理钱钟书的遗稿;④通过翻译书稿来平复内心的伤痛。
《大师》阅读答案8
《大师》
①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②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③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④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⑤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⑥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⑦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⑧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⑨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⑩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11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8.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填写表格。(3分)
故事情节:接了桩大买卖 → → 想起母亲,感受母爱→ 成为大师
↓ ↓ ↓ ↓
心理状态: → 沮丧 → 感动 → □
19.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的作用。(2分)
答:
20.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段中“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石匠认为这是一次提高自己雕刻技艺的机会。
B.第⑤段中“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一句,说明石匠雕出的人像只是形似,而缺少神韵。
C.第⑧段写财主“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苦起来”,“一下子”表现出财主看到人像立刻被打动了,从侧面表现了石匠的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D.文章最后一段,借别人之口说出“你的名字就叫大师”,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同时又收束全文。
21.如何才能成为大师?联系全文,谈谈你的感悟。(3分)
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Ⅱ(10分)
18. 故事情节:雕像被拒(雕像失败) 心理状态:兴奋(惊喜)淡定(淡然、淡泊)
(评分:3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
19.参考答案: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石匠看重名利的心理;同时与后文石匠“忘记”自己的名字形成对比。(评分:2分,每个要点1分,意近即可)
20. A(评分:2分)
21. 答案要点:能围绕“具体高超的技艺”“淡泊名利”“真情(忘我)投入“在不念旧恶要点做答即可。(评分:3分,每个要点1分)
《大师》阅读答案9
画家比埃·杜什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盘中盛着茄子的静物写生了。这时,小说家保尔·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不行!”
那一位惊愕之下,抬起头来,停下不画了。
“不行!”葛雷兹又嚷道,“不行!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正派。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现在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没成名的,不走运的,成千累万,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靠苦功,靠真诚。”
“咱们说正经的。那些蠢货,想要刺激他们一下,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宣布你要到北极去作画啦,上街穿得像埃及法老一样啦,开创一个画派啦……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白色或黑色、圆形或方形……只用红黄两色作画……”
这时,飘来一缕奇妙幽微的清香,宣告涅夫斯卡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位美艳的波兰女子,她那深紫色的眼睛使比埃·杜什赞赏不已。她订有几份名贵的杂志,这些刊物都不惜工本精印三岁孩童的杰作。她坐下,把腿搁在长沙发上,瞅了一眼画布,顺便摇晃了一下金黄色的秀发,娇媚地一笑:
“昨天,我看了个展览,”她的嗓音珠圆玉润,柔婉娇媚,“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噢!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
“蛮好。”她轻轻吐出俩字,婉转的,娇媚的,然后,留下—缕清香,走了。
比埃·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的……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我受够了,不干了!”
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说道:
“你能不能这样做,向涅夫斯卡夫人,向其他人,郑重其事地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位置,告诉知识界的俊彦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肖像分解画派。在你之前,所有肖像画家,出于无知,都致力于研究人物的面部表情。这真是愚不可及!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是他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念。因此,画一位上校,就应以天蓝和金黄两色作底,打上五道粗杠,这个角上画匹马,那个角上画几只蟋蟀。实业家的肖像,就用河边的树、街上的人流来表现。比埃·杜什,就得拿这些去应市,懂吗?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画家惨然一笑:“一小时里都画得出……可是我不会胡说八道。”
“那好办,老兄。有人向你请教,你就不慌不忙,点上烟斗,朝他脸上喷一口烟,来上这么一句,‘难道你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也没有,”葛雷兹说,“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高明。你等着让他们发现、介绍、吹捧吧……”
两个月后,杜什的画展,在一片赞叹声中胜利结束。
美丽的涅夫斯卡夫人,那么柔婉娇媚,珠圆王润,香气袭人,跟着她的新名人,寸步不离。
“噢,”她一再说,“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哎,亲爱的,真是惊人之笔,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画家略一停顿,点上烟斗,喷出一口浓烟,说道:“难道你,夫人,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一位有名的画商,抓住画家的袖子把他拉到墙角,说道:“好家伙,真有你的!这些作品,我统统包下了。我每年向你买进50幅画……行不行?”
等最后一位观众离去,葛雷兹把门关上,兴高采烈,把手往袋里一插,“哎,老兄,”他说,“你信不信,他们全给骗了!我原就以为人类是愚蠢的,殊不知更在我预料之外!”
他抑制不住地狂笑起来。画家皱皱眉头,突然喝道:“你这蠢货!”
“蠢货?!”
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这种画自有深意……”小说家愣住了。
“真高明!”他吼道,“杜什,你想想,是谁劝你改弦更张,用新方法作画的?你能说说它们的深意在哪儿吗?!”
“难道你,”比埃·杜什从烟斗里吸了一大口烟,答道,“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1.(原创)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3分)
2.(原创)全面理解文章,概括拉什成为大师前后的性格变化。(6分)(前后性格特点概括各不超过4点,每点不超过4字)
之前:① ② ③ ④
之后:① ② ③ ④
3.(原创)简析画家拉什重复说“难道你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的作用?(6分)
4.(原创)画家经过努力最终成为被世人追捧的大师,登上人生的巅峰,你是否认同这种努力?请结合文章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试题答案:
1.参考答案:表面是指斯卡夫人对拉什高超画技的赞美(字面意思1分),实则表达作者对鉴赏者对艺术不懂装懂,只求怪诞的不良风气(内容1分)的讽刺(情感1分)。
2.之前:正直(正派)、刻苦(勤奋)、才华横溢(有才能、有技巧)、热爱艺术(有追求)。(评分标准:2点1分,任意3点2分)
之后:A.利欲熏心(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利令智昏,思考角度——变化的思想根源)
B.阿世媚俗(投机取巧、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俯身从众,思考角度——放弃艺术追求)
C.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知恩不报、卸磨杀驴、兔死狗烹,思考角度——对朋友的态度变化)
D. 踌躇满志(骄傲自满、自命不凡、洋洋得意、自高自大,思考角度——成名后的心态“傲然环视、踌躇满志”)
E.故弄玄虚(思考角度——维护大师形象的说辞)
(评分标准:1点1分,任意4点4分。)
3.参考答案示例一,内容:讽刺(情感1分)画家为成为被大众追捧的大师,利欲熏心、故弄玄虚的行为。(内容理解1分)
结构: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手法+作用1分)。
效果:反问、反复(手法各1分),强化人物故弄玄虚的特征,加深读者印象(作用1分)。
参考答案示例二,人物:反问、反复(手法各1分),强化人物故弄玄虚的特征(作用1分)。
主题:讽刺(情感1分)画家为成为被大众追捧的大师,利欲熏心、故弄玄虚的行为。(内容理解1分)
情节: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手法+作用1分)。
4.参考答案:不认同。
结合文章:文中的画家成为大师的努力是为了获取名利而抛弃正直、勤奋的美德,放弃艺术追求,放弃原则,投机取巧、阿世媚俗,甚至过河拆桥、背叛友情。这种努力以丧失人性为代价,实不足取。
结合自身:我们在追求成功时,不能不择手段,以放弃原则、放弃美好的人性来换取名利富贵。(观点1分,结合文章2分,结合自身1分)
《大师》阅读答案10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7、具体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8、选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2分)
9、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2分)
10、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该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2分)
11、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心目中好老师应具有怎样的品质(3分)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答案:
7、 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
8.动作;语言。
9.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上课时早已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 “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
10.该句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比作“煮鹤艺术”,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表达了对学生遭遇的惋惜。
11.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热爱生活、深厚广博、诙谐幽默、卓然独立等等。
《大师》阅读答案11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及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题目
1.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
2.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 描写、 描写。(2分)
3.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4.文中第⑦段画线句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是如何表达的。(4分)
答:
5.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以上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5分)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封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答案:
1.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分析: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的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句子的结构上的作用要看句子所处的位置,句子的内容的作用要联系原段落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用。
2.动作;语言。分析:分析人物要考虑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结和原文的内容分析即可。
3.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上课时早已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 “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分析:问答题要把这个问题放回到原文中,找出具体对应的答案即可。
4.该句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比作“煮鹤艺术” ,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表达了对学生遭遇的惋惜。分析:赏析语句题,先分析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句子所描写出的内容,最后分析作者的情感,注意:要结和原文的内容分析。(修辞1分,情感2分,语言表达1分,意近即可)
5.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热爱生活、深厚广博、诙谐幽默、卓然独立等等。 分析:这道题根据分值情况至少要围绕三点作答,答题时要结和两方面的内容:名言的意思和本文的内容。
《大师》阅读答案12
①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格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格。曹问:“陈寅格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格。
②陈寅格在国外陆续留学20余载,潜心读书和研究,不仅学贯中西,而且通晓三十多种文字。由于他始终对博士、硕士之类的学位淡然处之,所以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幸亏梁启超慧眼识珠,才使得这位旷世奇才没有"遗于野",也才成就了这位日后清华园里大名鼎鼎的“教授中的教授”。按理说,陈寅格对梁启超不说感恩戴德,至少也应该礼让三分。但是,因为一个古人陶渊明,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
③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也是有名的隐士。东晋灭亡后,陶坚决归隐,誓不与新政权合作。他的举动,关系到所谓的“名节”问题,也引发了后世的长期争论。作为史学大家的梁启超,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动机,是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掉。陈寅格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陶渊明"耻事二姓"才是可信的。同时,针对梁启超本人“无论从政还是从教,都不在乎在清朝还是在民国”的做派,陈寅格批评他“取自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
④应该说,陈寅格批评不仅力道十足,而且尖酸刻薄。有好友劝他:“梁公对你有知遇之恩,你这样做,就不怕别人说你忘恩负义?”陈寅格笑答:“错了,我这样做才是对梁公最大的尊重,也才没有辜负他对我的赏识和抬举。”那么,梁启超又会怎么想的呢?“饮冰室主人”生性洒脱不羁,当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他回敬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无论是批评陈寅格还是讥讽我的人,都把我们看得太小了。”
⑤相对于梁启超所言的“小”,西方著名的社会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曾相应地表述过“大”。有学生问他:“您教书的目的是什么?”韦伯答:“是让后来的人超越自己。超越老师就是尊敬老师。”学生又问:“您就不怕学生超越了你反而瞧不起你了?”韦伯大笑:“孩子,这样想太狭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做一件比他们自身还大的事,那就是学术。”
⑥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追随柏拉图。他对老师非常崇敬,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当亚里士多德思想日益成熟之后,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柏拉图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他勇敢而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结果遭致众人的谩骂,说他背叛了老师。对此,亚里士多德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需要补充一句,这个真理被实践所检验、证明了得。
⑦到底何为大师呢?他既不是头顶的光环,也不是姓名前的头衔,除了顶尖的学问、广博的见闻、宽阔的胸襟,更需要一种超越个人荣辱成败和恩怨情仇的境界。大师者,是把学术看得远大于自身,心中超越一切的是对真理永不妥协的探索。
(选自《学习博览》)
12.通读全文,你认为大师什么最大?(2分)
答:
13.对陶渊明归隐的最主要动机,梁启超和陈寅恪各持怎样的观点?(2分)
答:
14.第⑤段划线句子中梁启超所言的“小”的含义和韦伯所表达的“大”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梁启超所言“小”的含义:
韦伯所表述“大”的含义:
15.第⑥段中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16.按照作者的标准,你认为梁启超是不是“大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
答:
(三)(共11分)
12.(2分)把学术看得运大于自身(1分),对真理诚挚而永不妥协的探索(1分)。(答"更需要宽阔的胸襟、一种超越个人荣辱成败的恩怨情仇的境界"。得1分;答整个第⑦段不得分)
13.(2分)梁启超认为,陶渊明归隐是因为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不肯同流合污,丧掉人格(1分,意思对即可)陈寅恪认为,陶渊明归隐是因为"耻事二姓"(1分,意思对即可)。
14.(2分)梁启超所言的“小”的含义:把学术看的远大于自身(1分)。(仅答“胸襟”、“学术”不得分)
15.(2分)不能,因为该句体现了议论文论证语言严密性的特点(1分),作者意在强调:真理,不能只是个人的主观判断,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证明(1分,意思对即可。)
16.(3分)是,梁启超著作等身,说明他又顶尖的学问、广博的见闻(1分);在对待陈寅恪对自己尖酸刻薄的批评上(或在对待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1分)。(意思对即可,必须结合文章内容做具体分析,有材料、有观点方可得分)
《大师》阅读答案13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及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14.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
15.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 描写、 描写。(2分)
16.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7.文中第⑦段画线句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是如何表达的。(4分)
答:
18.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以上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5分)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封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答:
参考答案
14.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
分析: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的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句子的结构上的作用要看句子所处的位置,句子的内容的作用要联系原段落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用。
15.动作;语言。分析:分析人物要考虑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结和原文的内容分析即可。
16.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上课时早已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 “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
分析:问答题要把这个问题放回到原文中,找出具体对应的答案即可。
17.该句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比作“煮鹤艺术” ,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表达了对学生遭遇的惋惜。
分析:赏析语句题,先分析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句子所描写出的内容,最后分析作者的情感,注意:要结和原文的内容分析。(修辞1分,情感2分,语言表达1分,意近即可)
18.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热爱生活、深厚广博、诙谐幽默、卓然独立等等。分析:这道题根据分值情况至少要围绕三点作答,答题时要结和两方面的内容:名言的意思和本文的内容。
《大师》阅读答案14
我遇见他总是在会议上,坐在一个角落里,很少说话,不到他发言的时候,两条腿抖个不停,仿佛在抽风,表情激动,蓄势待发,搞得坐在他旁边的人也很紧张。到他发言,总是很吃力的样子,手挥舞着,眼睛斜瞪,眼白放大,仿佛正从一口深井里面提水而水太深、太重,提不起来的样子。令人很担心,觉得他的话非常重要。但他最后说出来的总是语焉不详、鸡毛蒜皮、小题大做、不得要领,会议讨论南极洲是否会融化的重大问题,他却说小区里面没有花也是不对的,浪费时间,被主持人中途打断。大多数时候他保持沉默,极力控制着由于渴望发言而即将抽风的种种症状,他有很多话要说,但坚强地自我克制住了。他在会议小休或者去洗手间的时候会突然爆发,哗啦啦地说起话来。他的口音非常奇怪,似乎躲在喉结这块岩石下面,原始的声音,没有一般受过发声训练的人的那种磁性,音箱感,自信。他的声音像非洲人说话,尖利刺耳而又嘶哑低沉,混杂着被此矛盾的音质,一方面滔滔不绝,一方面又不愿意声张似的,因此听上去口齿不清,像是慢速穿过岩石即将到站的地铁。某个有着播音员噪门的同事教育他,打开你的喉咙,把声音放出来,那人公鸡般的夸张地伸缩着嘴巴,这样,这样!他扬起脖子,跟着比划了几下,哑的,没声音出来,就放弃了。我从来没有在会议以外的场合见过他,我们总是一起开会,会议结来后分头离去,他总是最先离开会议室,因为坐在后面。
我一向对那些在会议上不说话的人抱有好感,总觉得真理是在这些人的沉默里面,我们心有灵犀地相视而笑。我总是对每一个落日怀着好感,而对迈步中天、滔滔不绝的日头没有感觉,当太阳发言的时候,我总是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只有在冬天,在寒流之后,我才喜欢那头顶的太阳,它已经变得暖暖的,不是那么声色俱厉了。
忽然有一天在灰色的大街上看见他,他正在金碧路的人行道上向东走去。这是我在国家会议之外第一次看到他。他走路的样于真像一位大师。灰色的象,缓慢地移动着,似乎喧哗的大街不过是一座安静的森林。他身体里面装着一块石头,神情茫然,看着一切而不是某一点,显然已经灵魂出窍,神游物外了。这个人听不见汽车队列的嘈杂、看不出红灯的警告,茫然地走下人行道,在众目睽睽下,穿过了车流,他那置身度外的神情就像盲人聋人。有的司机被这个人的傲慢激怒,愤怒地按着喇叭,他全然听不见,那么慢地移动着,就像一块石头驾着风飘在洪流之上。
我有些不能肯定他就是我认识的那个坐在会议室后排的人,相貌是对的,但身体反映出来的气质、灵魂状态完全不是那个人。难道这就是他沉默着的部分,那桶总是被会议压制着的水打不起来的深井中的水。他像大师那样傲慢,重重地、缓慢地、抱着老子所说的那种“一”,走掉了。落日那样消失在灰色大的另一头,黑暗在后面簇拥着他。
在另一次会议的时候,我再次遇见他,我想告诉他我在大街上看到的这一幕。但看着他愚钝、欲言又止、即将抽风的样子,我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不能肯定那个在大街上走过的大师,是否与他有关。我只是随便说起,我那天在金碧路看见你了。是的。他说,我最近经常走路去上班,从气象路开始,穿过金碧路,一直走到东方广场旁边的尚义街,大约要走四十分钟,这么走比坐车好多了,我已经瘦了不少。他满足地笑起来,这样的微笑,足以肯定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有删改)
《大师》阅读题目: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场是“我”与“他”的连接点,文章由此切入描写“他”在会场的种种表现,再现了“他”对会议发言的期待、急切而又不被重视的窘迫之态。
B.写“他的声音像是非洲人在说话”、同事教“他”发音技巧,都为了说明“他”奇怪的口音,是以调侃的方式写“他”的说话带给人的切身感受。
C.想“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是会议上很少发言的人们,因不满发言者的“声色俱厉”“滔滔不绝”,而产生的厌恶和躲避心理。
D.文章叙写“他”在会场内外迥然不同的表现,看似不合情理却又合乎常理,其中蕴含着作者关于会议对人的压制的忧虑和反思,这是文章的深刻之处。
8.结合全文,说明文中“大师”的含意。(6分)
9.文章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抽风”“深井里面提水”之类的词句,描述“他”的形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大师》参考答案:
7.(3分)C
8.(6分)
①指看似傲慢、超然物外,实则不守规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喧哗的大街上,“他”全然看不见红灯的警告、听不见车流的嘈杂,神游物外地缓慢穿过车流。②指看似能在会议中表达重要观点,实则语焉不详、没有水平的人。在会议中,“他”急切渴望掌握话语权,但发言却往往不得要领,浪费时间。
每答出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9.(6分)
①用即将“抽风”、仿佛“抽风”写“他”渴望发言的急切之态,意在与会场外的气定神闲、置身度外形成反差,突出“他”在会场中的反常表现;②用提不起来的“深井的水”写“他”发言的吃力样子,与“他”发言的急迫形成反差,表现“他”的真实水平;③在反差中,表面在写“大师”的真实样子,实则表达会议对人性的压制和制约。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大师》阅读答案15
大师
上午九点钟,年届八旬的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落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
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怎么没人去开门?小保姆呢?老妻呢?
黄云山有些生气。正要大声呼喊,猛然想起小保姆上街买菜去了,老妻替他上医院拿药去了,家里就只他一个人。他本来不想理睬,但一想,倘若来的是一位老朋友岂不失礼?
他重重地放下紫砂壶,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父亲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很快,怕耽误了黄老先生的时间。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哦”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用一只手习惯性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幅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了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带了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顷刻间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法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可以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顺利举行,观者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20xx年第3期《小说选刊》)
18.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3分)
▲
▲
19.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2分)
▲
▲
20.小说主要运用了怎样手法来刻画秋溪谷这一人物形象的?写出了他哪些品质?( 4 分)
▲
▲
21.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黄云山的为人给你有什么启示。(4 分)
▲
▲
2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4分)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
C.“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的意思是说,黄云山先生认为,我们国内有一个像颜回一样闻名的大师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耻。
D.小说写黄云山从开始因怕人们骚扰扶着门框不让客人进屋,到用得意之作求换一幅小品,故事发展和黄云山的心理变化紧紧相扣,使情节跌宕起伏。
E.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答案】
18.“满室芬芳”表面意思是满屋子飘满浓郁的焚香之味;深层意思是满屋都飘散着秋溪谷先生绘画的墨香。(意思对即可,2分。)
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即内容上由接受鉴定画作转到欣赏推崇画作,情节上由故事发展转向故事高潮,感情上由对画作的接纳转到珍爱,由对画家的“相识”发展到敬重。(意思对即可,2分;)
19.原因有三:一是被黄先生的真诚所感动;二是想到“父亲”的遗作终于能被绘画大师所认可并向外推介而高兴;三是为“父亲”过早去世,看不到他的画作在北京美术馆展出而遗憾。(能写出两点就可,2分)
20.侧面描写(1分,秋溪谷虽未出场,但通过他的画、通过秋小峦的言行、通过黄云山的态度,其形象却已跃然而出。) 执着追求艺术(1分),画艺卓绝(1分);一生清贫,却乐观豁达(1分);淡泊名利(1分)(性格答到一点拿1分,拿满3分为止;)
21. ①爱惜人才。看到秋溪谷的画作激动不已;②尊重他人。净手、焚香,观赏秋溪谷的遗作;③助人为乐。为秋溪谷的遗作展不遗余力。④胸襟宽广,虚怀若谷,不惜降低自己身价推介民间艺术家,珍藏民间艺术珍品。(能联系内容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22.AC(解析:A.小说是以黄云山对“陌生汉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C.“像颜回一样闻名”错,原意是说国内有这样一个像颜回一样默默住在僻壤民间的真正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