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阅读答案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

2023-08-14 21:39:51 高考在线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南宋]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历靖康之难。绍兴五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②新晴,雨过初晴的月色。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

  (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 内容简要分析。(4分)

  (4)请从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5)请简要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6)词的上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下片“闲登小阁看新晴”表达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2分)

  (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动静结合。②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3)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2分)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4)语言:这两句词用语质朴自然,不见矫揉造作之迹。“杏花疏影”写所见,“吹笛到天明”写所闻,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很有雅致。

  意境:这两句词选择杏花、笛声两个意象描绘了词人往昔在洛中与朋友在杏花疏影里吹笛的图画,意境淡雅伤感(营造淡雅的情调和忧伤的氛围),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

  结构:此句承上启下,仰承“忆昔”,是对“昔”的具体描述;下启“一梦”,与之构成鲜明的对比。(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5)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上阕忆洛中旧游。追忆中的往事是美好的: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环境,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追忆中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怀念。

  ②对二十年风雨颠沛、知交零落、国事沧桑的伤感,“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如今沦落异族,座中那些“豪英”也已不在,抚今追昔,词人备觉伤感。

  ③对人事、历史之沧桑的感慨,词人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发出“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沧桑感叹。

  (6) 愉悦,欢畅;悲慨,惆怅。(一点1分)

  (7) 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上片由一个“忆”字引起,回忆二十年前英豪的欢聚,是想象虚写;下片用“二十馀年如一梦”来概括世事的变幻无定,写历尽沧桑之后的`无奈之感,感叹盛衰兴亡,是对现实情感地抒发。忆昔和感今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发为浩叹的苍凉之音。(点出两种手法各1分,能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各1分)

  二: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3分)

  (2)请指出此诗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描绘了往昔一幅闲适的图景: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在杏花的疏影里,词人与朋友们借着酒兴,畅谈理想, 尽情游乐吹笛直到天明。(2分)与下片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1分)

  (2)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唱,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答对其中的三点即给4分)

  译文

  忆昔日在洛阳午桥酣饮,在座的多是豪杰精英。明月无声地随长沟流水远去。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笛声悠悠直吹到天明。

  二十多年岁月犹如一梦,此身劫后虽在但往事仍让人心惊。闲登阁楼看雨后晴空。古往今来多少兴亡事,都化做了渔人三更的歌声。

  赏析

  本篇为登临感怀之作。宋绍兴五年(1135)五月,陈与义因病辞官,住在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词人回想起自己二十年的经历,感慨万千,尤其是靖康之难,更是不堪回首。本词正是作于此时,词人当时四十六岁或四十七岁。

  上片追忆二十多年前在洛阳午桥聚会欢饮游乐的生活,抒写对充满豪情壮志的青年时代的逝去的感伤,状景历历如绘,意境优美。“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词人的故乡是洛阳,城南的午桥是他昔日呼朋唤友结伴游玩宴饮的地方,而现在自己沦落异族,想起以往座中那些“豪英”,抚今追昔,令人伤感。记忆中都是良辰美景:“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时洛阳是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与朋友笛声悠悠一直吹到天明。如此美景,如此闲情雅兴,怎能不让人追忆?怎能轻易忘怀?即使谈之都让人觉得愉悦而爽朗。

  下片转言今情,感慨国事沧桑、身世飘零,用笔空灵,内涵丰富。“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写今日的情景。“如一梦”感叹往事如烟缥缈无踪,二十年风雨颠簸;“堪惊”是胆战心惊的意思,词人虽未点明具体为何事,但联系他的经历,应该是指靖康之难,以及自己交游零落的生活。“闲登小阁”,看似有闲情逸致,实则感怆无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词人将古今兴亡,都收拢到渔人三更的歌声中,余韵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