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语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资料大全

2023-08-14 22:43:37 高考在线

初三语文的复习资料

一、基础知识

1.复习和运用语音知识,能认读字的读音,能根据拼写规则,判断注音的正误。

2.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要能结合语境,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要了解分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

3.对于教学目标中规定的字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了解形声字的构造,能指出一般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能区分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书写时做到笔画清楚,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掌握常见字的音、形、义;特别要了解多音字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义。

4.理解、掌握基本课文中规定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运用。会辨析一些同义词和反义词。能够理解多义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了解词语的感情 色彩,能辨析褒义词、贬义词。

5.了解词的分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了解短语结构: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动补短语、形补短语)、主谓短语。了解单句六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了解复句的几种主要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了解常用的关联词语。

6.了解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境中辨别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了解常见的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及其作用。了解句式变换的几种形式(陈述句与疑问句的变换;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能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变换句式。了解运用语言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7.文体知识要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中心和材料,记叙的详略(详写、略写)。说明文的一般知识: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理的本质),说明的条理(总分、并列、层进的结构层次和时间、空间、逻辑的说明顺序),说明的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等)。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知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8.文学知识要了解小说的常识:小说的一般特点,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侧面描写)。了解散文的常识: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揭示中心的独特方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了解散文的线索(人、事物、感情、景物、时间、地点等)。了解诗歌的常识:诗歌的分类,诗歌的基本特点。了解戏剧的常识:戏剧的分类(话剧、歌剧、舞剧;独幕剧、多幕剧;历史剧、现代剧;悲剧、喜剧、正剧)。了解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二、阅读

1.记叙文阅读

(1)阅读课内记叙文,课外一般文艺读物,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记叙的特点,分析记叙的要素、了解人称、记叙的顺序。

(2)阅读散文能理解其深刻含义,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线索,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特点;体会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3)能运用记叙文的知识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次意,明确详写、略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根据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中心意思。

(4)能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重点段落、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并加以分析体会。

(5)能分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说明文阅读

(1)了解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能分辨文中说明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其它表达方式,并领会它们各自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2)了解说明文的分类,能依据说明对象将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3)理解说明的内容,能正确判断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准确地概括中心意思。

(4)能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理清说明的顺序,主要掌握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等)三种,并能领会说明顺序的综合运用。

(5)了解说明文总分、并列、层进等结构层次,并能结合文章或段落进行具体分析。

(6)了解说明的方法,主要了解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说明方法,能从文章中找出这些方法并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3.议论文阅读

(1)了解记叙和议论的区别,能分辨文中记叙性的语句和议论性的语句;能分辨以记叙为主和以议论为主的段落;进一步理解记叙是议论的基础,有的段落则是议论引出记叙。

(2)掌握论点知识,能从文中找出或概括论点;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会分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了解它们在阐明观点方面的作用。

(4)理解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其在阐明观点上的作用。

(5)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和结论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感情 色彩。

(7)了解立论、驳论两种论证方式,了解常见的反驳方法。

4.文言文阅读

(1)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按照教材要求背诵重点篇章。

(3)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4)能够回答课后练习中有关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

(5)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

九年级语文期末要点复习资料

课文理解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同志诗词的豪迈风格。

《雨说》的作者是台湾诗人郑愁予,这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生活欢快、充满情趣。

《星星变奏曲》的作者是“朦胧诗”诗人江河。这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它以情景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的作者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这首诗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梁启超,这篇演讲词引用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文章在论证上的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作者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等。本文是一篇演说,全文贯穿着民主、自由、和平的精神,是对人类先贤的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作者紧紧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饱满的浪漫语言,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伏尔泰是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

《傅雷家书两则》是文学翻译家傅雷与在国外学习的儿子的通信。选文是他12年所写的180多封信中的两封,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致女儿的信》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14岁的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时候,给她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真正的爱情。

《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孤独之旅》选自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课文通过描写杜小康随像样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描写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提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成熟这一道理。“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灵变化的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历之旅。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来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充分地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心声》的作者黄蓓佳,这是一篇儿童小说,小说写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李京京,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理由拒绝;纠正同学的朗读错误被嘲笑;在公开课上终于得到机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通过故事表达了孩子对和谐美好家庭的渴望,揭示了在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引申出“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思维”,论述创造思维必需的三个要素是:一、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二、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三、持之以恒的毅力。课文还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然后再论述“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文章是围绕“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谈读书》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他的重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等。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二是阐述读书的方法;三是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是当代作家马南邨(邓拓的笔名)。这篇杂文是驳论,是在批驳别人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不求甚角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是鲁迅,这是一篇驳论文,全文为了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正面论点。在批驳错误论点时,作者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于“国联”,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接着,作者又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就间接地反驳了敌论点。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课文通过对杨志押运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复杂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小说刻画了一个精明、谨慎、能干而又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杨志。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该书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选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原因。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曹操既十分_诈,又能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全文共写了七件事:鸡肋事伯、园门阔事件、一盒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告发藏吴质事件、试才干事件和作答教事件。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该书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僚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小说家。课文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生动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刻画他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该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庭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清代小说家。课文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刻画了香菱和黛玉的性格。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业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_动。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该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课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国的原因。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文中刻画了唐雎有胆有识,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秦王的骄横、狂妄、阴险狡诈和前倨后恭性格。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晋朝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这是一篇表,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词五首》之

《望江南》作者是晚唐温庭筠,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她梳洗后登楼远眺不见归人,充分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诗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渔家傲》作者是北宋的范仲淹,这首词描写的是作者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征夫戍边的情感,流露出词人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江城子》作者是北宋的苏轼,通过对一幅威武雄壮的出猎图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武陵春》作者是南宋的李清照,通过对不堪之景的描写,揭示“物是人非”的凄凉愁苦,表现了词人的故国之思。

《破阵子》作者南宋的辛弃疾,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胸怀。

九年级语文复习资料总结

(一)句子仿写

所谓仿句题,也叫句式运用题。它用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品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修辞知识、语法知识、句式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这种题型,一般是命题者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参照规定的句式模仿写作。其实质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对语法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仿写和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具体有:

(1)词语型

例:结合语境,在横线上仿写恰当的词语。

示例:“如果生命是水,尊严就是流动”如果生命是,尊严就是。

仿写: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搏击。

(2)修辞型

例:仿照例句写一句子,要求句子由两个比喻句组成,比喻要合乎情理,分句间要有联系。“历史”、“时间”仍为本体。

示例:如果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时间就是这条长河上涌起的波涛。

仿句:如果历史是一曲乐章,那么时间就是这乐章上跳动的音符。

(3)托物寓意型

例:仿照示例,任选事物,用语言解释其特点并阐发一定的道理。

示例:蜡烛A.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B、为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而流泪。

仿写:粉笔A.一张智慧的犁,耕耘在神奇的黑土地上。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煤A.千年的期盼,只为燃烧自己的一生。B.不经受磨练,发不出生命的光辉。

(4)名人名言型

例:仿写句子,使内容句式都与前句协调。

示例: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仿句: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的追求。

(5)情境型

例:根据文句所提供的情境,将句子补充完整。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重塑了我的灵魂。简爱说过:“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白朗宁说过,“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奉献爱心是多么重要。”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反抗精神的可贵。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6)话题型

例:仿照下面句子,以“腐烂”为话题补写句子。

人生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或燃烧。我们选择燃烧,因为燃烧意味着给予,且在给予之时,会让自己闪光。我们摒弃腐烂,因为腐烂意味着变质,且在变质之际,会让别人恶心。

(7)阅读型

阅读文段,分析句式特点,在横线上写句。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自古以来就进行着绿色与黄色的殊死决战。哪儿充满绿色,哪儿必然水源充足,草木茂盛,那是生命滋衍的乐园。哪儿弥漫黄色,哪儿一定水源干涸,尘沙肆虐,那是生命凋零的荒漠。在我国,沙漠正在以每年两千多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扩展,黄色对绿色的伤害是绝对无情的。

(二)修辞方法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中考重点考查的是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四种修辞手法。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八种常用修辞的作用如下:比喻:表达更加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拟人:使事物人格化,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引起联想。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偶:整齐匀称,高度概括,富于音乐的节奏美。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加节奏感。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设问:提醒人们的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八种常用修辞中,比喻、对偶、排比三种辞格是综合运用考查的重点,对它们的语言特点及应用规则,要牢固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