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立冬的风俗吃什么
2023-08-15 05:14:19语文教育教学心得回顾总结五篇
2023-08-11 05:08:28最新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2023-08-09 15:10:46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
2023-08-12 20:21:57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2023-08-11 06:00:18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2023-08-17 19:27:40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2023-08-06 09:40:54房屋钥匙移交协议书五篇
2023-08-11 12:02:24份行测考试刑法减刑知识
2023-08-11 05:58:31虎年上班第一天句子大全
2023-08-02 14:10:04大暑心情说说
2023-08-06 05:50:36
初中语文考试复习题归纳
初中语文知识复习题
1.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A.《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作者是我国汉代的司马迁。
B.《狼》选自长篇小说《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是元末明初人。
C.《白杨礼赞》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茅盾。
D.《变色龙》是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
2.诗句、题目、诗人姓名对应有错误的是( )
A.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王昌龄
B.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陆 游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杜 牧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3.以下课文、出处、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 《呐喊》 鲁迅
B.《威尼斯商人(节选)》 《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
C.《醉翁亭记》 《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
D.《隆中对》 《三国志》 陈寿
4.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陋室铭》 刘禹锡 唐朝
B.《最后一课》 都德 德国
C.《藤野先生》 鲁迅 小说
D.《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 通讯
5.小说三要素中的环境指的是( )
A.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
B.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C.人物活动的场所和周围的景物。
D.小说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
答案:1.C 2.B 3.C 4.B 5.B
初二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⒈解释加点字
⑴具答之( )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⑶ 屋舍俨然( )
⑷各复延至其家( ) ⑸乃不知有汉( ) ⑹便要还家( )
⒉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⒊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 、
⒋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设酒杀鸡作食
⒌翻译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⒍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⒈《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 的写法。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无案牍之劳形( )
⒊“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⒋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⒌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可爱者甚蕃(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香远益清( ) 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⒉ 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⒊ 选文第1节从 、 、 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⒋ 短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对待的?请简述理由。
⒌ 模仿例句,用同样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四)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为宫室、器皿、人物 ( ) ⑵中轩敞者为舱( )
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⑷高可二黍许( )
⒉翻译下面句子
⑴尝贻余核舟一
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⒋这件雕刻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⒌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⒈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不独亲其亲 ( ) ⑵男有分,女有归( )( )
⒉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通 解释
通 解释
⒊翻译句子
(1)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⒋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 “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初二语文下册复习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一、主题:
本文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英雄事迹,表现了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大义凛然、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二、理清思路:
1、(1-7)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2、(8-20)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三、问题探究:
1、文中具体列举了闻一多先生哪些革命事迹?
(1)作为学者方面:写作《唐诗杂论》,写作《楚辞校补》,写作《古典新义》。
(2)作为革命家方面: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2、文章开头引用闻一多的话有何作用?
落笔点题,形成对比,设置悬念,引起下文。
3、文章抓住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4、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2)内容上:赞扬闻一多大义凛然,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
四、语言赏析: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找宝藏”。
“钻探”一词,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对古籍研究之深,赞扬了他刻苦钻研学术的精神。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好在哪儿?
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突出他的爱国精神。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化用典故,句式工整,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表现了闻一多潜心钻研,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引用闻一多的诗句,表现他深夜从事学术研究悠然自得的情景。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表现闻一多潜心学术研究,并引用别人的话突出他用心专一。
五、解释词意: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群蚁排衙、迥乎不同、气冲斗牛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一、主题: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勤奋学习,才略大有长进的故事,说明只要肯学,就会进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二、问题探究:
孙权为什么劝吕蒙学习?吕蒙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
文中三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开明坦诚,平易近人,关心下属,善于劝说。(2)吕蒙:坦诚、豪爽、善于学习,有才干。
(3)鲁肃:忠厚、爱才、讲究礼节。
从吕蒙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
(1)善于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有利于自身成长;(2)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增长才干;(3)读书使人进步。
4、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惊叹吕蒙的变化,并与其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
5、文章哪几处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鲁肃对吕蒙的夸奖;鲁肃和吕蒙结友而别。)
三、重点句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老山界
一、文章思路:
(一)”,为什么?
瑶民长期遭受军阀欺压,男人还被抓去当兵,因而“躲起来”。
文中的“奇观”奇在哪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1)“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奇”在红军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
4、“抢了一碗饭就吃”,“抢”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
“抢”有“抢先、争先”之意,不是抢夺。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抓紧吃饭的场面。
5、用三个字概括雷公岩地形的特点,写雷公岩与红军有关系吗?
(1)雷公岩的地形特点是:陡、窄、险;(2)能表现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何含义?
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敌人飞机对红军的无奈,嘲讽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不抗日的反动行径。
7、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表明红军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四、语言赏析:
1、“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山的险峻,表现出红军身处险境二能镇定自若的乐观主义精神。
2、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是“以动写静”,突出夜的宁静。并运用比喻手法,句子短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五、阅读课文(半夜里……被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回答问题: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2分)
描述了红军战士露宿山谷和从雷公岩艰难地登上老山界山顶的情景。
2.选文第①段写景,作者调动了人的哪几种感官来描写的?请分别举一例说明其作用。(3分)
视觉:“天上闪烁……宝石”“黑的山峰……一口井”,写山高。听觉:“耳朵里有……在澎湃”,写幽静。触觉:“才觉得寒气……打着颤”,写寒冷。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这两句环境描写形象生动,前一句以“巨人”喻“山峰”,后一句以“井”喻“山谷”,二者结合起来,便很有立体感地展现出山高谷深的壮观景象。这样的环境描写也衬托出红军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4.选文中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我们”是如何把它“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的?(2分)
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我们”通过贴标语、喊口号、演说等方式进行宣传鼓动,激发红军战士的斗志。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一、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二、主旨:
通过叙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往事,刻画了一个粗俗率真迷信又善良仁慈的劳动妇女形象,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写作手法——先抑后扬。
四、问题探究:
1、文中大段文字描写远房叔是不是离题?
不是。交代了我渴慕《山海经》的原因;为后文阿长买《山海经》,我产生新的敬意做铺垫。
2、写远房叔祖“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同表现阿长有关吗?请联系后文回答。
后文写阿长关心《山海经》并买到《山海经》,同远房叔祖和别人的漠不关心形成对比,侧面烘托了阿长的善良和对我的关爱。
阿长文《山海经》时,“我”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我”没把买书的事寄托在阿长身上,表现了对阿长的轻视。
“全体都震悚起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表现了我接到《山海经》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这里“伟大的神力”和前文的“神力”意思是否相同?
这里的“神力”是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对阿长的敬意和感激;前文有调侃之意。
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他“最为心爱的宝书?”
(1)这四本书是我渴慕已久的书;(2)是由一个谁也没想到的人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7、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1)点明中心,深华主题;(2)表达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老王
一、主题:本文通过叙述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表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表达了对老王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启示人们关心社会上的不幸者。
二、研读“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落,探究以下问题:
1、文中为什么详写“老王送香油鸡蛋”这段内容?
能集中体现作者和老王的友情,是老王向作者表达敬意,令作者感动和愧怍的一幕。
2、为什么要详细写老王的肖像、神态和我的心理活动?
详写老王的肖像和神态,能表现老王病情严重,暗示即将离世,加上自己的心理描写,为后面自责因受惊吓而忽略老王的心意做铺垫。
3、如何理解自责所说的“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在害怕的心理下给老王拿钱,却没请他坐坐喝口水,有失礼貌,所以说“害怕得糊涂了”。
三、语言赏析: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王身体僵直的状态和严重的病情,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2、他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王病得非常严重,暗示他大去之日不远了。
3、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攥”“滞笨”“直着脚”形象地写出了老王动作的艰难和病情的严重,为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卖油翁
一、主题:
本文通过陈尧咨和卖油翁之间的对话,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满。
二、写作手法:
1、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对比手法。
三、文中两个人物的各自特点
陈尧咨:善射,骄傲自满,为人傲慢无礼。
卖油翁:技高一筹,不自满,是超然物外的智者。
四、“康肃笑而遣之”的“笑”的含义
(1)对卖油翁酌油技术的赞许;(2)尴尬和无奈的笑。
驿路梨花(小说)
一、主题:
本文通过叙述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赞美祖国边疆军民的雷锋精神和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
二、问题探究:
1、文章前两段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我们”焦急的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2、本文的悬念是什么?有哪几处?有何作用?
(1)贯穿全文的悬念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2)第一处: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处:主人家是谁?第三处:解放军为什么要盖房子?
(3)使文章波澜起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文中写墙上几行粗大的字,有何作用?
运用侧面描写,表现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
作者写梦中的梨花美景有何用意?
用自然界的梨花衬托梨花姑娘,赞美梨花姑娘美好的心灵。
作者写为首的哈尼小姑娘运用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动作肖像描写。表现哈尼姑娘天真、活泼、美丽的特点。
文中小姑娘讲述房子的来历,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插叙,补充交代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雷锋精神。
文章结尾引用诗句的作用
照应题目,深华主题;(2)赞美雷锋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
文章题目《驿路梨花》的含义
自然界的梨花;(2)有美好心灵的梨花姑娘;(3)象征着代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9、本文的梨花姑娘和解放军均未出现,人物的形象却展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的?
侧面描写,通过对小茅屋的设施、门上墙上的字,瑶族老人、梨花妹妹等人的介绍来表现他们的雷锋精神。
陋室铭(刘禹锡)
一、主题
本文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2、反向立意。从反面写不陋来立意。3、类比手法。4、骈散结合。
三、问题探究
1、作者开篇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主旨,仿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改写主旨句(1)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主旨句。(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2、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找出相应的句子
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生活情趣)。
3、作者如何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居室环境清幽,往来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来烘托陋室不陋。
4、作者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
采用类比手法,与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品德高尚。
5、“何陋之有”与文中哪句话照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四、备注:
(1)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丝竹:奏乐的声音。
(2)乱:使……受到扰乱;劳:使……感到劳累。
爱莲说(周敦颐)
一、主旨:
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讽刺了社会上追名逐利的世风。
二、写作特色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2)对比、衬托。
三、问题探究
1、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莲?各突出了莲的什么特点?(正面描写)
(1)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莲的高洁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描写莲的正直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莲的庄重清高。
2、作者用三种花喻人,他对三种花的态度如何?
叹惜菊花洁身自好,消极避世;鄙视牡丹追名逐利;赞美莲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3、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衬托手法。用菊花正衬,牡丹反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4、文末为何将前文“菊、牡丹、莲”的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深化文章主旨。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感叹。对世人追名逐利的嘲讽(鄙视)。
6、作者三次用菊花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感叹世上没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
紫藤萝瀑布(宗璞)
一、主旨:
本文通过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描述,以及对它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生命是美好和永恒的,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二、问题探究
1、文中采用哪些手法描写紫藤萝花?
(1)写景顺序:整体--局部;(2)动静结合;(3)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2、长期被痛苦压抑的宗璞,为什么会产生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被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所感动,感受到生命的内涵和价值。
3、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感情有何变化?
焦虑、悲痛——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4、第八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作用是什么?
插叙。补充交代子紫藤萝在十几年前的遭遇,与现在的花繁叶茂作对比,为后文由花及人,引出本文主旨做铺垫;结构上,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有波澜。
5、全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开头和结尾有何关系?
(1)托物言志。(2)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6、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情节的?
以紫藤萝花为线索,以“赏花—忆花—悟花”安排情节。
7、“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原因是什么?
被紫藤萝花顽强的生命力所感染,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8、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不幸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应该像紫藤萝一样,以顽强的生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妙处。
(1)但他随后悲伤地、坚决地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僧人考虑问题不周,盲目行动;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综合考虑,切合实际,实事求是。
2、寺僧、讲学家为什么失败?老河兵为什么成功?你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前者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经验丰富,切合实际。可见实践出真知。
3、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有什么含义?
(1)讲学家自以为懂得物理,自恃才高,盲目自信,嘲笑僧人;
(2)老河兵经验丰富,自信,笑话讲学家主观臆断。
4、文章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总结全文,点明中心;(2)对讲学家一知半解的嘲讽,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