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样本
2023-08-14 21:15:34高二语文精选指导教案五篇
2023-08-12 06:14:05二年级下册语文暑假作业整理
2023-08-07 23:49:01小雪节气来历含义及介绍
2023-08-02 12:50:48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2023-08-11 06:00:18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2023-08-17 19:27:40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2023-08-06 09:40:54七夕情人节朋友圈热门文案100句
2023-08-16 04:01:35关于祝福元宵节的优美句子文案
2023-08-04 01:14:32行测如何复习内容整理
2023-08-07 00:57:02产品结算欠款协议书范本五篇
2023-08-04 01:23:32
小学公开课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五篇
人教版一年级上语文教案1
《所见》教案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预设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人教版一年级上语文教案2
《春风吹》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画春、颂春,培养学生听、说、画的能力。
2、学会“绿、醒、桃、青蛙”等生字。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4、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画春、颂春,培养学生听、说、画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音像磁带:《春天在哪里》。
2、学生准备水彩笔和画纸。
3、学生搜集歌颂、赞美春天的诗句、词语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生成与反思
一、激趣导入,观察春景
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二、自主阅读,感受春景
1、放声自读课文《春风吹》,扫除阅读障碍。
2、检查朗读情况,随机教学“绿、醒”等生字。
3、课文与实物对照,说说春天的美景。
(要求按顺序简单地说说柳树、桃花、燕子、青蛙等景物。)
提供句式:美丽的春天到了,柳树了,瞧!。
4、带着对春天的赞美、向往之情有感情颂读课文。
三、创设氛围,描绘春景
1、伴随着《春天在哪里》,学生绘春天美景,可溶自己丰富的想象于其中。
2、自由赏画,评出佳作,排列好。
四、畅所欲言,咏颂春景
1、指名按一定顺序说出自己画的内容,小组评议。
(要求在上一次的基础上,语言通顺、连贯、完整,且更具体、形象、生动,想象合理)
2、说一说歌颂、赞美春天的诗句、成语,分小组竞赛评优。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雨沙沙、细如牛毛,春雨贵如油,春到人间,春回大地)
3、生将诗句写在纸上,诵读
活动小结:鼓励观察并积累诗句。在歌声中结束活动课。
人教版一年级上语文教案3
《端午粽》教案
教材解析:《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会写“真、节”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中国传统节日导入新课。
农历八月十五、正月十五、腊月初八、五月初五分别是什么节?有什么习俗?
板书课题:《端午粽》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对我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的了解。】
二、复习字词。
1、复习词语。
孩子们你们坐得直,听得认真,我可喜欢你们了,那让我们一起玩个“赛龙舟”的游戏
出示词语:中间分给带回知道纪念据说端午节
粽子
2、句子中复习字词。
端午节我们总会吃粽子,粽子里面有糯米、红豆、红枣。还有大肉,据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3、欣赏赛龙舟图片,感受端午节热闹的场面。
【设计意图:创设“赛龙舟”的游戏,将静态的生字动态化,把字融入词中、句子中再现,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游戏的方式复习生字,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粽子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并说一说。(粽子、糯米、红枣)
2、文中是如何描写粽子的?让我们赶快读读课文的第二段,在第二段中找一找吧。
多种形式读文。
(1)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不能添字少字。
(2)师范读,学生评价。
(3)学生齐读正音。
3、请在文中把描写颜色的意思用横线画出来,你能照样子再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白白的、红红的、青青的、绿绿的、黄黄的、黑黑的)
4、看到有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颜色,你猜一下这个粽子味道怎么样?(好吃、香、想吃)心情如何?那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句话。
5、外婆包的粽子味道到底怎么样呢?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1)生读课文,学生评价。
(2)师范读课文。学生做动作,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6、请你说一说又什么又什么的词语。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孩子感受独处也是一种快乐】。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外婆包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你喜欢吃哪种味道?吃了粽子心情如何?
用“美滋滋”说一句话,体会美滋滋地意思。
外婆把粽子让我们带回家分给邻居吃。你觉得外婆是怎样的一个人?
【设计意图:减少无效的讲解,增加有效阅读,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五、学习第四小节。
读第四自然段,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知道屈原是什么人?人们为什么要纪念他?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5月5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食物。年复一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那天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的来历。
六、书写汉字“真、节”
1、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注意这两个字的笔画顺序。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在书中描红,然后写一写。
5、展示书写,讲评。
【设计意图:认识汉字书写的规律与变化。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七、作业:
1、推荐阅读课外书《一朵花的童话》中《婆婆路》的片段。
2、给家人讲一讲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
【设计意图:本单元围绕“家人”的题材展开描述,推荐阅读《婆婆路》让孩子再次感受家人在一起的快乐,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人教版一年级上语文教案4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正确认读生字“次、燕、回、什、么、可”等13个生字,理解“发现”的意思。
2、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后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事就会发现许多奥妙。
【教学重点】:注重学生自主感悟,体验文本,感受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发现”,以加深学生内心对词的感受,培养学生对词的敏锐性。
【课前准备】燕子头饰、图片{冬瓜、茄子}
【预设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喜欢做游戏妈?(喜欢)今天,老师和你们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称叫“火眼金睛”,比比谁的眼睛最厉害。
1、师请一男一女上台当模特。
2、生观察发现,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生1:我发现一个是男的,一个是女的。
生2:我发现一个是胖的,一个是瘦的。
生3:我发现一个皮肤是比较白的,一个是比较黑的。
生4:我发现一个是站着的,另一个是坐着的。
……
师:瞧,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长着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身边的事,观察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今天,我们课文的主人公——小燕子也跟你们一样,对身边的事观察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3﹑师板书课题: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4﹑生念课题,学习生字“次”
【设计意图: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课始,为学生创设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同时,通过这一游戏(火眼金睛)的进行,为学生进入角色创设良好的开端。】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题“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引用文中的一句话,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去读读课文,用“====”划出这句话。
1、生自由朗读。
2、个别说,评议。
3、指导朗读、理解。
师:是呀,燕子妈妈说这句话时,心里是多么(高兴)啊!谁能通过朗读把高兴的心情表达出来?
A、个别读,评议。
B、男、女生赛读。
C、齐读。
4、说话练习:燕子妈妈很高兴,是因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学个性化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这一环节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大放光彩。】
三、再读课文,体验成功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小燕子三次到菜园观察,那么小燕子前两次到菜园里,看见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呢?
1、生可能会说:
生1:小燕子看见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生2:小燕子看见冬瓜是大的、绿的,茄子是小的、紫的。
生3:小燕子看见冬瓜和茄子的大小、颜色不同。
2、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冬瓜(大的、绿的)茄子(小的、紫的)
四、充分阅读,读懂课文
师:那么,小燕子第三次到菜园有会发现什么呢?请小朋友认真地读第四段。
1、给学生充分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说说小燕子这次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说,并相机板书:皮上有细毛柄上有小刺
四、交流讨论,深化理解
1、创设情境(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上动情的话语):小燕子听了妈妈的话,拍着翅膀,第三次又来到了菜园。这时候,小燕子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关键时刻播放一段柔和、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学生可能会说:
小燕子说:“他们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让我来仔细瞧瞧。”
小燕子拍着翅膀,飞到茄子旁边,说“让我走近仔细看看。”
小燕子开始什么也没发现,可是他想起妈妈叫他仔细看看,于是他挣大眼睛仔细看看地看起来,终于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细的毛。
小燕子飞到菜园里,看看冬瓜,又看看茄子,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然后他蹲下身来很认真地看了看,终于被他发现有什么不一样了。
3、分组讨论:你觉得小燕子第三次到菜园与前两次到菜园有什么不一样?
①学生讨论得出:观察的方法不一样,观察的结果也就不同。
②师引导学生理解:经过仔细观察的结果叫“发现”。
【设计意图:对词语的理解不能照本宣科,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加深学生内心对词语的感受,培养学生对词的敏锐性。】
4、配上头饰,分角色朗读。
六、拓展与延伸
师:是呀,小燕子第三次来到菜园,是通过仔细观察,才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细微的不同。如果你是小燕子,第四次来到菜园又会发现什么呢?
结合插图,进行说话训练:
小燕子第四次来到菜园,经过仔细观察,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发现冬瓜开得是黄花,茄子开得是紫花。
生2:我发现冬瓜就像胖娃娃似的,躺在地上睡懒觉;茄子就像灯笼,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迎风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生3:我发现冬瓜的叶子是很大的,而茄子的叶子相对就小一些。
……
【:问题设计时,体现开放性、多样性,尊重了学生在理解上的个性差异,促进了每个学生在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提高。】
七、指导写字
1、教师范写。
2、学生书写,师指导。
【设计意图:学了一节课,学生的大脑思维比较疲劳,让学生静下心来写一写,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人教版一年级上语文教案5
《脚印》教案
学习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拼音读准“脚、印、跑、留、对、竹、梅、齐、全”9个生字的字音。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这9个生字。
2、能借助拼音读通短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能基本按标点停顿。
3、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内容:3个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不同的脚印;知道在雪地上可以留下各种动物的脚印,并能感受小动物们快乐的心情。
4、认识“木”字旁,能在老提示的指导下描摹“梅、村”。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梅”的字形,能正确描写。
2、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模仿课文,展开想像,编故事。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媒体出示:雪地上出现了一串串脚印
2、揭示课题:60脚印(生字上标注拼音)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
(3)了解“印”的笔顺。
(4)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记记字形。
2、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与生字相关的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脚印、跑、留下、对、竹叶、梅花、齐声、全是(生字上标注拼音)
(2)交流识字的方法。
(3)读课文。(个别读)
4、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雪地上的脚印是谁留下的?除了这些你还了解什么?
说明:
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迅速感知课文的内容,边读边思。在学生交流前,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准备,交流时,教提示要注意学生表达的规范,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连贯。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受
1、读课文。
(1)出示课文1-3节内容(其中第3节内容改编成和1、2节的写法一样)再读课文,看看课文,谈谈想法。
出示内容(1、2节和改编后的第3节):
(1、2节略)
第3节小鸭在雪地里跑,雪上留下了小鸭的脚印。小鸭对小鸡、小狗说:“你看,你看,我会画枫叶。”
(2)感情朗读。试着用朗读的方式来表达小动物的情感。
(3)提供开头,用一小节说说课文的内容。
小鸡、小狗和小鸭在雪地上跑,雪地上留下了……
(3)提供开头,用一小节说说课文的内容。
小鸡、小狗和小鸭在雪地上跑,雪地上留下了……
2、拓展说话:
(1)媒体出示小猫、小猪的脚印,说说它们的脚印像什么?学着课文的样子编编故事。
(2)想想小动物除了在雪地上留下脚印外,还可以在其他什么地方也能留下脚印?学着课文的内容说一说。
说明:
让学生进行比较的目的是:初步了解课文前2节的写法基本相同,而第3节的表述和前两节不同,原因是说话的对象不同,而且,这样能使文章读来更显生动活泼,不重复。
提供开头,引导学生能比较概括地表述,学生能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教提示无需苛求。
拓展说话设计了两种说话内容,教提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
四、复习巩固,拓展阅读。
1、媒体游戏:脚印大搜索(复习生字)
2、读一读,连起来说一说。
(1)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脚印像梅花,小鸭脚印像枫叶。
(2)雪地上的小动物,个个像小画家,他们的画儿真有趣
五、学习“木”字旁。
1、出示“木”和木字旁,说说它们的区别。
2、还有哪些字有木字旁,你觉得这些字都与什么有关?
3、示范“木”的写法,指导“梅”右半部分的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