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语文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说明

2023-08-09 22:40:19 高考在线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称之为叫重阳节,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阴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古时候,重阳节人们要登高望远,所以又叫登高节。这源于“桓景避难”的一个神话故事。东汉时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但半年糠菜半年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发生了瘟疫,很多人病倒了,尸横遍野,无医能治。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些,说随身携带,瘟魔就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不过他,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此后,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并有了重九登高的习俗。

其实,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类似三月三日“踏春”,重阳这天人们要出门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到魏晋时期,重阳气氛日更加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民间常在此日祭祖,并推行敬老活动。在古代,人们借九月初九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向天地、先祖表达感恩之情与崇敬之意,祈求人生欢乐,祈祷长寿的夙愿。如今,重阳节祭祖这一传统礼制还在一些地方延续。而“敬老”传统,不仅得到保留,还被当代人发扬光大。

今天的重阳节,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在这一天,子女们会带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或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充分展现我国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重阳节习俗详细说明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五、登高出游

古人重阳登高,本是为了避邪。唐人王维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虫虺。古人习惯在九月佩戴以驱邪。

在山西晋南地区,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过去在乡宁县,重阳节这天各学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登山活动。家长们往往要乘兴观看,有的还跟着一起登山。而万荣县这一天的传统,是在稷王山举行庙会,赶会的人,都以登高为乐事。

而在晋北地区,登高习俗则比较淡薄,过去在农历九月九日,年轻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鸡,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练射的遗风。近年来,一些青年学生,逢节喜欢相邀结伴,携带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环视,天高气爽,云淡山清,枝头硕果,田园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六、尊老敬老

九九重阳节,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长寿的佳节。是日习惯慰问老人。老人们喜欢到门外遛达遛达,锻炼锻炼。体魄强壮者还要登上附近的高处,极目远舒,以壮暮志。

七、赏菊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金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在赏菊之时,还习惯饮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欢在这天饮菊花酒。多数是在酒中泡点干菊花。晋北一些地方,饮酒喜在门外,称为辞青,意喻告别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后,习惯举办菊花展览。万人空巷,齐睹胜景。山西民间却习惯采一朵野菊花。插在头顶或戴在胸前。

八、宴师

旧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学董牵头,组织村民杀一只羊做饭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时商讨本村下一年的教书事宜,或继续留聘,或另请高明。今天学校教师多为公职人员,不少农村仍然习惯在这一天宴请老师。

九、妇女休息

农历九月九日,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

十、吃糕吃面

农历九月九日吃枣糕,取意早日升高。晋东南地区及五台县等地,则习惯吃寿面。晋南地区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谚,意思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重阳节古诗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3、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4、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5、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6、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8、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9、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郑谷《菊》

10、对青山强整乌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11、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2、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13、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14、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5、六曲屏山和梦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6、九日悲秋不到心。——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17、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18、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19、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杜甫《九日寄岑参》

20、少年自负凌云笔。——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21、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2、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3、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4、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25、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26、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7、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8、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赵时春《原州九日》

29、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30、绿杯红袖趁重阳。——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