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语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3-08-14 04:57:42 高考在线

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

下列关于学校教育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

    B.学制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等内容

    C.学制包括有关学校性质的制度、招生制度、考核制度等

    D.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完全受整个社会的制约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选项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故选项A正确。

    选项B,学制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故选项B正确。

    选项C,人它包括有关学校性质的制度、招生制度、学位认证制度、专业设置制度、就业制度、考核制度等。故选项C正确。

    选项D,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同教育发展水平一样,除了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之外,还受整个社会的制约。故选项D说法错误。

    2.以下哪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

    A.初等教育 B.学前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当代中国教育政策热点问题。

    选项A,初等教育是为儿童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等方面协调发展的教育,为儿童顺利进入中学做好准备。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全日制小学。

    选项B,幼儿教育是指遵循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运用科学的方式和手段,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进行身体养育、智力开发和道德启蒙教育,从而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社会活动。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其实施机构主要是幼儿园和各种学前班。

    选项C,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其实施机构较为复杂,包括全日制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农业中学、技工学校、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中等学校等。

    选项D,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高等专业教育,是正规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其任务是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社会发展。其学校形式主要包括全日制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故本题选择B选项。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体现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劳动特点。教师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等。

    选项A,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学生,人就不同于物,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是活生生的、主动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劳动区别于其他行业劳动的复杂性;而学生在成长中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劳动时,在选择工作方法和内容上的复杂性。题干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在这里隐喻学生的不同,各有千秋,反映了劳动对象的差异性,体现了教师劳动复杂性的特点。

    选项B,示范性指教师的思想行为、求知精神、处事态度等都会以潜移默化、“细雨润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学生,教师需凭借自己的学识、思想、智能、情感、态度、意志以及他的事业心去教育培养学生的。

    选项C,教师劳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不像工人生产物质产品那样机械,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机智性和灵活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与科学家的创造性有所不同,主要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发展中的人。具体三个方面表现“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因材施教、教育机智”。

    选项D,教师劳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独立生活、服务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合格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教师的劳动是周期长、见效慢的劳动。

    4.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体现什么教学规律( )。

    A.发展性规律 B.教育性规律 C.双边性规律 D.间接性规律

    4.【答案】C。解析:考查的是对教学规律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包括:(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2)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选项A,发展性规律是指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存在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与题干不符,排除。

    选项B,教育性规律是指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案例中,与题干不符,排除。

    选项C,双边性规律是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指导作用。

    选项D,间接性规律是指把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题干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都要重视,这体现了双边性规律的要求。C项正确。

    5.“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属于( )的德育方法。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践锻炼法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

    选项A,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选项B,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选项C,情感陶冶法是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选项D,实践锻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使其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题干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都体现了陶冶教育法,C项正确。

    6.我们坐电梯时,有时候会发现虽然我们按了电梯,但是电梯却没有在我们这层停下来,我们就知道肯定是电梯满员了,此时我们用到的心理过程是( )。

    A.感觉 B.知觉 C.思维 D.想象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概念。

    选项A,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选项B,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选项C,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选项D,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称为想象。

    题干中,我们通过电梯没有停下来的现象,推测电梯满员的过程属于思维过程,故本题选C。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考查的内容很多,重理解与识记,各位考生要在日常学习中加强自身知识的积累,力争获得好成绩顺利通过考试。您的备考路,中公来相伴!

    教师资格证面试流程

    (一)候考:考生持面试准考证、身份证,按时到达考点,进入候考室候考。考生可提前了解面试礼仪,并想好面试中如何进行自我介绍。

    (二)抽题:根据考点安排,登陆"面试测评软件系统",计算机从题库中抽取一组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道试题,系统打印备课纸及试题清单。

    (三)备课:考生持备课纸、试题清单进入备课室,撰写教案(或演示活动方案),备课20分钟。

    (四)回答规定问题:考生由工作人员引导进入指定面试室。考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2个规定问题,考生回答,时间5分钟。

    (五)试讲(模拟上课):考生按照准备的教案(或活动方案)进行试讲,时间10分钟。

    (六)答辩:考官围绕考生试讲内容和测试项目进行提问,考生答辩,时间5分钟。

    (七)评分:考官组依据评分标准对考生面试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填写《面试评分表》,经组长签字确认,同时通过面试测评系统提交评分。

    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要点合集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简单来说,道德认识即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有道德的。例如,我们知道乱扔垃圾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便是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情感强调的是内心体验,例如你看到别人乱扔垃圾,内心感到厌恶和恶心。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意志强调的是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只有克服困难的行动才叫意志行动。例如,我们我们手上拿着很重且很臭的垃圾,垃圾桶又很远,这时候要克服这些困难去远处扔,便是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是道德的最终表现,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道德行为是我们真真正正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比如,我们真真正正地到远处去扔垃圾。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1)要注意全面性;

    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因此,要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犯错不知错”,是缺乏道德意识。例如,小明在超市里拿起话梅没有付钱就吃,老师问他为什么,小明说他在家里也是拿起话梅就吃的。在这个案例中,小明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因此,缺乏的是道德认识。而有些学生“忍不住”,明明知道是不对的行为,却没有办法克制自己去完成良好的行为。例如,小明在冬天的时候知道应该起床上学了,但是就是没办法离开温暖的被窝。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缺乏道德意志。

    (2)要注意多端性;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但是,在德育中有例外的情况。例如,小明缺乏道德意志,但是已经有了道德认识,那么我们就着重培养他的道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