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小学西师版一年级语文蝴蝶歌原文及教案
2023-08-18 10:30:14苏教版教材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五篇
2023-08-12 14:02:48一年级语文校本课程教案例文
2023-08-13 01:34:50一年级语文山村教案模板
2023-08-13 02:04:51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2023-08-11 06:00:18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2023-08-17 19:27:40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2023-08-06 09:40:54单人主持年会精简串词五篇
2023-08-12 19:06:25六一儿童节开心事满分作文600字五篇
2023-08-08 12:20:37餐厅实习个人心得体会10篇
2023-08-15 14:25:33和食物相关的知识大全
2023-08-10 20:09:02
版本高一语文教案五篇
高一语文教案1
《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学会从辨析文章.写作目的入手进行比较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培养多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联想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珍惜友情的感情。
教学内容:课文《故乡的榕树》中的“榕下小憩”片断和《风景谈》中的“桃林小憩”片断。
理论根据:叶圣陶:“语文教学应当摆脱课堂的束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文学的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应当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
教学方法:比较法;尝试法。
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难点在于对阅读材料的.写作目的的把握。
使用教具:幻灯机。
教学思路:先明确比较阅读的意义,介绍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和方法,然后通过具体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实践,切实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从而实现能力迁移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拓展思维,学会求同求异,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1、引入。
这个单元的学习目的是学会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
读能力的好方法,有比较才有辨别,很多大学问家都是得益于此的。比较阅读的形式,最基本的一种是内容比较和形式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则是比较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比较阅读,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2、明确阅读内容与比较项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乡的榕树》这篇抒情散文。这篇课文写久居异乡
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客地大榕树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景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故乡榕树下的一桩桩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的儿时往事,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的眷恋之情。回读《风景谈》一文中的“桃林小憩”(见课本36页第三段)一段,并与《故乡的榕树》一文中的第8、第9自然段 “榕下小憩” (见课本124页)作比较,分析它们在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点拨:这两段节选文字的体裁都是散文,同是写工余休息的片断,但它们的.写作目的不同,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也就不同。先比较.写作目的,再根据.写作目的的不同,来比较其它方面的异同。
回顾:《风景谈》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故乡的榕树》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风景谈》一文讴歌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表达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隐隐透露出“中华民族要解放,就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意。《故乡的榕树》一文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深深眷恋之情,抒发对故乡和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两文的.写作目的不同,内容和形式也就有所不同。
请完成下页附表:
3、引导学生填写表格,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强调答案可以灵活组织。
教师点拨答案要点:(1)立意:《风景谈》中的“桃林小憩”,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革命青年工作之余休息、学习的情景,表现他们的崇高精神世界;《故乡的榕树》中的“榕下小憩”,表现的是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因为有榕树的庇护才得以透一口气,获得安慰和满足。
(2)选材组材:“桃林小憩”,作者一方面表现环境条件的简陋、恶劣:在“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这个所谓的“风景”里,只有二三十棵桃树,半盘旧石磨就是“圆桌面”,几尺断碣、一截旧阶石和一些大小石块就是几案和凳子,桃林前面是荞麦和大麻、玉米,这就是“风景”;另一方面又着力突出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清茶和枣子待客,更有几位“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温雅地静静坐着休息;一群青年男女或坐或蹲,正在“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长石条上躺着一位用书掩住脸的……他们到这里只为消除疲劳。这些描写突出了延安青年的高贵精神。“榕下小憩”则围绕故乡榕树给人庇护来选材。作者一方面着力描写了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洒落一地荫凉”;另一方面又突出描写烈日下农人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一天辛劳后的乡亲们躺在树下纳凉,谈庄稼、说《水浒》、拉胡琴、唱小曲……在榕树的庇荫下找到一点安慰和满足,突出了榕树给乡亲们的抚慰和快乐。
(3)情感:都表现出了作者的热爱、崇敬、向往之情,但“桃林小憩”侧重于崇敬和赞美,“榕下小憩”则侧重于表现热爱、思念和眷恋之情。
(4)表达方式:两段都有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的综合运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桃林小憩”以议论和描写为主,重在阐明“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的道理,在说理中抒情(寓情于理);“榕下小憩”以叙述和抒情为主,重在抒发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寓情于事)。
小结:比较阅读,要注意从文章的.写作目的入手。.写作目的可以通过.写作背景、.写作内容、情感等途径去了解。而比较阅读的关键在于选准比较的角度,一般是从立意、选材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两个文段就是我们学习比较阅读的典型范例。此外,这两个文段表达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高一语文教案2
《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了解诸葛亮。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教学重难点: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教学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说明
教学随笔
一、创境、激趣、生奇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你们看……(放录像)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片段。
师:大家猜一猜这是那个名著中的故事。
师:你们是不是很感兴趣?
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124页,齐读标题《空城计》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产生好奇,迫不急待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可以开火车,玩卡片游戏)并交流识字的方法,和渠道。
3.师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势进行检查。
4.、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喜欢听。
5.检查朗读。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6.以小组为单位,先组词,后写句,更换语境,巩固识字。(小组内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组的词多,看谁造的句多,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推选出每组的好词好句进行全班交流)。
为学生创设自由识字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他们自主识字,合作探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小组形式认读课文,再以小组形式汇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识字的基础上,为学生进行了知识的拓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品读,体味,理解深思
1.师:生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课文的内容我们也都了解了。下面,自己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播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同时,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投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4.摘“智慧星”
师将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解答,那组回答正确就得到智慧星。
如:(1)计是什么意思?《空城计》又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什么计?
(2)“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使用这个计策?你认为怎样?你有更好的计策吗?(将有关的句子带感情地反复读)。
(3)反复读课文的对话,从中体会每个人物的感情,体会他们各自的心理。
5.深悟领会,投入体味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下分角色表演,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表现你心目中的人物形象。(每小组推荐一名,可参考老师的提示)
板书:表情——
神态、动作——
情感——
(小组评完后,全班评选,加入学生评价)
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从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会体味的更具体,理解的更深刻,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良好发展。
孩子的年龄小,知识还很贫乏,还需老师的点——拨——拓,这些问题的设计,一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同时学生在朗读上,感情也会更充沛。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浓,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记忆深刻,不知不觉中达到会复述。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加入自己的识字经验及想象来记字。
2.书写指导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结构,怎样写漂亮,再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汉字间架结构,把字写美观。
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写中再去创造美。
五、拓展延伸
1.每人准备一个三国演义的小故事。
2.谈一谈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形象?
3.记录一些三国中的成语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
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将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更广。
高一语文教案3
《哀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2. 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3. 体会典雅的语言。
教学重点:情景交融写法及主题。
教学难点:语言典雅,情文并茂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背读赏析法。
一. 教学导入:
由背诵姜夔的《扬州慢》引入新课。然后略讲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的区别: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它与杂剧有些区别。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出数不定;传奇不称"科"而称"介";传奇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以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而传奇每出不限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二. 介绍作者与作品: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又号岸堂,尝自称云亭山人。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代著名戏曲家。少年就开始搜集资料,准备写南明兴亡的戏剧。中年后,因他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曾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官至户部员外郎,曾参加疏浚淮河的工作,结识了很多著名的明末遗民,感受了浓重的爱国思想,终于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经营十载的《桃花扇》,终于"三易稿而书成",并轰动京城。明朝灭亡以后,身为戏曲家、诗人的孔尚任,第一个以戏剧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评价了南明的历史,艺术地.总结了这一段历史教训。他的代表作《桃花扇》,共四十四出,描述了秦淮名妓李香君和复社文人侯方域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再现了南明覆灭的历史概貌。这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也是明清传奇戏的压卷之作。《桃花扇》的成功,使孔尚任誉满文坛,时人将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并论,称作"南洪北孔"。戏中明显的反清哀明的思想使康熙皇帝大为不满。第二年孔尚任被借口罢职回家,此后从事诗文.写作。孔尚任的著作除《桃花扇》外,尚有与顾彩合作的传奇《小忽雷》、诗文集《湖海集》《岸堂稿》《长留集》等。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中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多用对偶和排比,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三. 预习诊断: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
A秣陵(mo)窗棂(ning)刍牧(chu) B.长楸(qiu)蒿菜(hao)瓦砾(li)
C.饿莩(fu)窗寮(liao)弋阳(yi) D.丹墀(ci)樵夫(qiao)水榭(xie)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我三年没到南京,忽然高兴,进城卖柴;路过孝陵,见那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B.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C.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D.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3.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守陵阿监几时逃(皇帝的坟)
B.收酒旗重九无聊(端阳节)
C.冷清清的落照(落日的光辉)
D.不信这舆图换稿(地图)
4.下列句中没有词语活用的一项是( C )
A舞丹墀燕雀常朝 B.放悲声唱到老
C.不过些砖苔砌草 D.直入宫门一路蒿
5对有关的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
A《哀江南》节选自《桃花扇》,作者是明代的著名戏剧家孔尚任。
B.《桃花扇》剧作"三易其稿"十载乃成,时人将其与李渔的《长生殿》相提并论。
C.《余韵》是《桃花扇》的最后一出,《哀江南》是其中的一支曲子。
D."新水令"、"驻马听"、"沉醉东风"、"折桂令"、"沽美酒"、"太平令"等都是曲牌名。
四.内容理解:
1. 学生朗读全篇曲词。
2.了解七支曲子的结构层次及大意。
①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
②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寄寓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③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以"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点明全篇主旨。
四. 完成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见教师用书)
小结:这套曲子自开篇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之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堪称借景抒情的佳作。
五. 完成课后练习三,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见教师用书)
教师示例:以尾声一曲为例。这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这支曲子中三个"眼看他"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语意加重,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语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等对偶句、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
贯通,具有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六.指导背诵(课后练习一)
教师指导学生先简单分析,然后逐节背诵。
七.完成练习四,即就课文与刘禹锡《乌衣巷》写景抒情的异同写一段短评。
教师提示:《乌衣巷》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也是诗人追怀金陵历史遗迹后抒发的今昔之感。它借
描绘朱雀桥、乌衣巷的变化,暗喻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僚和宦官集团,虽然权势盛极一时,但也会像昔日的王导、谢安及其家族一样衰败沦亡。全诗意境深邃,寓意深刻。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中的一套北曲。它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的所见,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八.内容回放:
选出对课文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课文先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放声悲歌。
B.曲词先写南京城内外的景象,再依次铺写村郭的萧条,陵墓的荒凉,宫殿的残破,秦淮长桥、旧院的冷清。
C.本文注意精选意象,运用对偶、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通俗生动,读起来让人觉得声情并茂。
D.课文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意识。
高一语文教案4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义愤填膺”“安之若素”等词语。
2.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思想内容。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了解演讲词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
能力目标:
1.揣縻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2.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1.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2.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对本文背景的了解和认识。
2.深层理解本文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从更好地理解全文。
2.问答与拓展。在设疑的前提下,点拨、解答难题;同时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一、导入:
46年前有一个人做了一场演讲,他的演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46年前有一个人做了一场演讲,他的演讲使现场的二十五万听众热血沸腾、心情激昂;46年前有一个人做了一场演讲,他的演讲使一群强国心旺的人心中产生了新的光芒与希望;46年前有一个人做了一场演讲,他的演讲关乎任何一个语种,依然散发他的语言独特的魅力与光芒。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演讲呢?让我们打开课本来共同欣赏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10课。 【板书:《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解析“梦想是什么?”后引出)
幻灯片展示资料内容如下:
1、马丁·路德·金(1929—1968)神学博士,牧师,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
15岁进入北方某州的一所大学深造,黑人在那里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自由地生活、学习和工作。然而在南部各州,黑人还没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虽然美国在1865年结束了奴隶制,但是南部各州,通过了它们自已的法律,继续把白人和黑人分开。法律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在商店、饭店、医院、公共汽车和火车里都设置有隔离区。黑人儿童在单独为黑人开设的学校上学。花在黑人儿童身上的教育经费只及白人儿童的四分之一。南部各州的黑人没有选举权,如果他们想要参加选举,就得通过一项阅读测验。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
2、背景简介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要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很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停止,而要继续斗争。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公开。然后他又在黑人生活境况很糟的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接着马丁·路德·金被子关进了监狱。而斗争还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我有一个梦想》就是马丁`路德金在集会中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的演说词。1964年通过了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立,此后所有黑人都享有了选举权。
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他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1968年4月18日——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为美国的马丁·路德·金纪念日;每年1月15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全世界人民纪念马丁·路德·金的日子。(幻灯片显示马丁·路德·金遗像)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由标题得出问题:
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什么呢?何以给千千万万的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让我们从标题开始去寻找答案。看着这个标题,你会有什么样的问题?
明确:三个问题:(1)梦想是什么?(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3)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梦想?
(生答:梦想是什么?)如果有第二个问题呢?(生答:希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梦想?)
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自己的提问?(生答:他为什么有这个梦想?)
小结:这两位同学总共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作者的梦想是什么?第二个,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梦想?第三个,他为什么有这个梦想?
问题出来了,那么我们就共同通过文章来寻找答案。
2、阅读文章解决问题:
(1)梦想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梦想是什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注意每一段的的段首句。找出信息最集中的自然段,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
【板书:梦想(心形图内)】
大家找到没有?应该是第几段?我们说搜索信息要注意根据文段的第一句话,它常常是领起句,也常常是统领句,哪些文段?__同学说是17段,只有17 段吗?一直到第几段?25段。(明确:17段到25 段)这是马丁路德金的梦想,现在我们拿起课本,共同来把这段文字朗读一下。
【板书: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做?】
作者的梦想那么好,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一个短语或者一个词,两个词,三个词……来把它概括一下?谁找到了也就是举手了,就直接上到讲台写到第一个问号是什么的问号后面去。__同学。看他写的,谁有不同的答案就把它写到黑板上去。(学生解释自己归纳的结果)
生答:平等:(18)“人人生而平等”。自由、正义:(20)“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团结:(23)“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这里隐含着团结在一起,黑人和白人在平等之后团结在一起。
明确:平等、自由、正义、团结。
第一个问题我们解答了,一个有着重要梦想的人,他应该是怎么样的人呢?他不是想着自己发大财,挣大钱,而想着整个黑人、整个民族,寻找自由民主,他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一个高尚、有怜悯之心、有爱心的人,……他能够有这样的梦想这绝对不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梦想?
我们接下来看第二个问题:马丁.路德.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梦想?请看课本,从头开始看,第_页,快速阅览。能否找出非常集中的文段?(生答……)第×自然段到底是不是呢?找一位同学把他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谁来读一下?×同学。
那么这段文字我们能以什么样的一个关键词语来概括一下?。×同学从这段文字中,从字里行间中概括得出这样一些词语:没有得到自由、种族歧视、穷困、生活备受压榨,都总结得很好。
明确:美国政府仍然没有兑现诺言,黑人没有没有自由,遭受种族歧视、经济上穷困,生活备受压榨。
(3)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梦想?
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处境中,马丁.路德.金很是忧心,他为黑人指明了实现梦想走出困境的方法了吗?思考一下。我们现在来走一条捷径,这篇文章总共四页半,62页的是原因,64页的是梦想,那么现在主要看63页了,快速搜索63页的信息。应该是哪些自然段?
明确:第七、八自然段,这里面有标志性的语言,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应该是第七自然段。
那怎样做是举止得体,怎样是纪律严明?我们大家学过历史,能否根据文本知识和历史知识为这个做法寻找一个专业性的术语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不同的看法吗?(没有,其实这个也不错)文中说了“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我们不能单独行动”精神力量也就是以和平的方式、非暴力合作的方式。
我记得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仇恨产生仇恨,暴力产生暴力,我们要用爱的力量去对付恨的事物,我们的目标不是击败和羞辱白人,我们要赢得他们的理解和友谊。此外我们64页还有这样一句话:“坚持下去吧,要坚决相信,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黑人争取应得的民权并不是一种恐怖活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马丁.路德.金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了演讲者的一些事迹,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他的梦想是追求人类自由、平等、民主、马丁.路德.金说“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与美国的梦想中的。”他的梦想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联,体现了马丁.路德.金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精神。他赢得了全美国全人类的尊敬和理解,1964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四、学生精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梳理一下这片篇演讲词的结构脉络。我们按顺序看,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文章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回顾。肯定《解放黑奴宣言》的重大意义。请看大屏幕,我们来了解一些历史。
幻灯片展示:(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掠非洲黑人,把他们贩卖到美洲为奴,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持续了大约400余年。直到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决定废除奴隶贸易,但黑人的地位依然非常低下。南北战争以后,当时的总统林肯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奴隶终于在法律上获得自由。但100多年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美国黑人仍然是下等公民,挣扎在社会的低层,生活贫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在南方的诸多州,黑人不能在白人开的餐馆就餐,许多公共场所挂着“仅供白人使用”的牌子,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黑人也只能坐在后车厢,车的中部虽然允许黑人坐,但有白人上车,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黑人发起了浩大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领袖。)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揭示黑人生活的状况,抨击美国社会黑暗的一面,得出自已正当的要求。第二部分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揭露事实”“讽刺许诺”“提出要求”“提醒当局”“讲究策略”“表明决心”。
第三部分(第17自然段到结尾),展望前途,前途是光明的,胜利一定能够到来。
五、结课
这篇演讲词的结构非常严密。逻辑性非常的强,演讲者首先是回顾历史,接着就揭示现状,最后展望未来,在战略上一步步的感染观众。这节课我们就先上到这,同学们回去看一下课后练习二和练习三。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这篇著名的演讲词的语言魅力。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听演讲录音,有意识地指导同学们诵读本部分中的重点段落,并注意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而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以及希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梦想。也梳理了文章的结构脉络。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这样的原因、这样的梦想、这样的措施,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向二十五万的听众表达出来的?下面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的方式,来充分的理解这篇演讲词独特的魅力。
二、听录音、诵读感受文章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分析语言的艺术性。
1.听录音,感受演讲的气势
(幻灯片展示:马丁。路德。金演讲时的图片)
打开课本,首先请看大屏幕,让我们看着他的表情、他的手势,随着他的声音来展开想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盛大的场面,高台之上一个伟人心中充满了爱、充满了怜悯之心,一个追求光明追求平等的人,用他那雄辩有力的声音向我们宣讲他的讲话。(英文版……)听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同学们有什么样的心情和感觉?有没有被他的演讲感染?有没有很振奋、很激动?没有破涛汹涌吗?激烈的情感振奋的精神。
2. 指导学生诵读、分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语言魅力。
听了马丁.路德.金热情洋溢的演讲,大家是不是也想尝试一下?听说咱们班有不少演讲人才。
请同学们看到课后练习二。
明确:排比的运用增强气势、使演讲具有艺术魅力,表现黑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念。
谁演讲得比较好?都很好,我是深刻感到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相信还有同学也很能讲,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先到这。
马丁.路德.金这篇演讲稿确实很能点燃激情让我们心潮澎湃,无论平常水平怎么样的都想要发挥一下,现在给每个人一个机会,我有一个提议,我们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场景,体会热烈的感情,用最后一段展开集体演讲,可以吧?先找一个同学给大家做一个示范,班长吧。
指导:本段是演讲的尾部,从内容上讲是对末来的展望与描绘,语气应舒缓一些。
大家注意他的神情,注意他的声音高低,听语速的快急。现在全体起立,挺胸抬头,拿起课本深吸一口气。……
非常好,请坐。稍稍平息一下激动的心情,思考一个问题:马丁.路德.金的语言魅力除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外,哪些独到之处?
分部分解析:
第二段关键词:镣铐、枷锁。形象地概括了黑人没有获得自由这一事实。
第三、四段关键词:兑现,指实现诺言。“气壮山河”形象地表现了“共和国的缔造者”许诺时的信誓旦旦,为下文做铺垫。“就有色公民而论”这个状语必不可少,因为美国政府对白人是实现了诺言的,“空头支票”是比喻对于生活在金融发达国家的美国民众来说,一听就懂,那是不能兑现的骗局。“资金不足”只是借口而已。
第六段关键词:“秋天”“酷暑”“旋风”都是比喻,分别比喻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黑人所遭受的苦难和斗争的热情。“义愤填膺”注释①:有不义的人和事所引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安之若素”注释②:遂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素,泰然处之。
第七、八、九段关键词:“但是”话题一转,从上面的“酷暑”“义愤填膺”“叛乱的旋风”转为宣传作者一向坚持的和平斗争方式,采取抗议的形式而不是暴力的行动。“息息相关”表明了作者的明智、冷静、客观,并不因愤怒而仇视白人。借叙别人的提问,作设问,引起下文。一问五答,起伏中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第十到十三段:用“只要”引起的排比句,回答了设问,提出了斗争的目标。
第十四、十六段关键词:“江海之波涛”是比喻。“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是承接比喻句波涛,形容生动,描绘了黑人斗争的宏大气势。“心中有数”鼓励黑人要有信心,要冷静。
小结:演讲词中运用了很多的比喻、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演讲正义逼人、豪气冲天,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表明了黑人斗争的决心。但同时不失理智,这一点我们要十分注意:情感的放纵,决不是无限制的。好的演讲一定要煽情,但如何把握好一个度,这是一门艺术。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读、悟、品,想必同学们对本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演讲词这种文体。
三、总结归纳演讲词的特点
同学们,演讲词这种文体,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除了在上一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外,想必大家也一定在报刊杂志上看到过一些别的演讲词。现在,我们对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已经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么,请同学们来做一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尝试:总结与归纳一般演讲词的基本特点和实质。
1.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点拨:可从语言和内容等方面去思考)
2. 明确:通过我们对演讲词的横向比较、回顾、体悟,我们可以这样说,演讲词为了增强语势,提高感召力,使感情更加充沛,它有
“三多”,即多用整句,多用短句,多用修辞。用整句,如本文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
多用比喻、排比、反问(艺术性),增加感染力。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要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除了语言方面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我们已了然于胸,那就是针对性、逻辑性、思想性。演讲需要真情,演讲无需作秀。谁顺应时代,谁代表大从的心声,谁就是讲坛上的主宰者。危急关头,想民所想,讲民所不敢讲,乃是演讲的第一要义,是演讲的生命之源。舍此则为缘木求鱼。悟到这一点很重要,愿同学们多想一想,多悟一悟。
四、结课、布置作业:
本文情感充沛,词句优美,设计喻巧妙,感召力强。作者以回顾历史开端,以揭示黑人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展望美好的末来而结。全文思路明晰,富有逻辑性。整个演讲词,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愿同学们也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早日成材,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及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课后作业:仿照课文中排比段落的格式写一篇短文《我有一个梦想》。
五、板书设计(见附录)
板书设计:
板书一:
1、梦想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做?
板书二:
演讲词的特点:
语言上:多整句、多短句、多修辞(多用比喻、排比、反问)——艺术性
内容上:针对性、逻辑性、思想性
高一语文教案5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路: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三、设计实施:
1、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7、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8、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