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中华少年原文及教案
2023-08-16 17:07:38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及教案
2023-08-09 17:26:56人教版六年级山中访友上册语文原文及教案
2023-08-02 22:33:09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六年级课文及教案
2023-08-16 23:35:43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2023-08-11 06:00:18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2023-08-17 19:27:40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2023-08-06 09:40:54个人工作年度总结通用
2023-08-16 06:12:59微弱的父爱初三作文五篇
2023-08-13 12:54:22班主任教育工作计划范文
2023-08-10 19:39:36班主任教育工作计划范文
2023-08-07 04:41:13
六年级优质上册语文五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
《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欺骗,因为谎言可能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伤害,可是有些谎言却是善意的,能给人带来关心和温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关心和温暖。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匹”的读音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先来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勾画一下。然后指名说,出示课件
a.认真读读课文,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b.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2、师:下面,请同学们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先自学思考,然后我们再进行交流。
3、全班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是谁对谁说的?用意是什么?(师提示:句子的表面意思是什么?含着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说完后再读句子)
对青年说的话。 “我”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 表面上是关心马,实际上就是“我”对青年的关心。)
过渡:我们知道,原本无马,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残疾青年却假称有马,于是他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板书:善意的谎言)那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四、明白真相,体会真情
师: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了吗?(没有)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
师: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朗读课文,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五、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2
《花果山拥立美猴王》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资料信息,初步了解《西游记》在中国文化、文学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 以扫读、跳读等快速阅读及圈划交流方式,初步感受孙悟空的形象,激发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的热情。
3、 用朗读讨论的方式,感受环境烘托的作用,语言整齐而活泼的优势,激发探究描写手法与语言魅力的热忱。
重点难点:
1、 感受美猴王超然出众的表现,对后文全书的作用。
2、 领会古典白话概括、整齐的优点,激发对书艺术特色的探究。
设计意图
简介《西游记》引发读新课
1、 看单元标题,“读一本名著”,名著《西游记》你觉得它“名”在哪里?
2、 请同学依次介绍(注意选择大家可能不够了解的信息有条理的说明介绍)(1)《西游记》故事渊源:唐僧(2)成书大致历程与作者(3)主旨及意义
1、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从小积累的关于《西游记》有名之处。
2、 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择其要点分类概述。
激发学生从小就积累的古典文化名著在自己内心的影响,使学生走近原著;有关资料的补充能训练处理分类信息的能力,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浏览目录首回初感书文异同
1、 根据学生介绍主旨时对孙悟空的评介,引入翻阅目录,思考《西游记》从孙悟空出世开始讲起的原因。
2、 初读首回前半部分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想想自己小时看动画片、听故事感受有何不同,谈谈你初读古典白话的新感受。
3、 积极鼓励学生真实新体验。特别对删去诗词与后文的质疑应大加鼓励并留到课下探究。
1、 翻阅目录,了解全书大致格局及意义。
2、 在课前预习课文基础上,比较书、原文、影像作品的不同感受,特别说一说自己新的体验。(如有更多疑问,对美猴王有了一些新了解等)
引发学生了解读书要有全局意识,粗读不妨轻松随意,精读就需要有所探究,初步感受,影像、听闻不能代替读原典名著的意义。
感受人物形象激发情节探究
1、 再读课文,圈划出美猴王超然出众表现的语句。
2、 读、说给同桌听,概括为几方面与大家交流。
3、 引发人物性格与环境及时全书情节展开作用,点到为止,启发学生思考。
1、通过扫读、跳读等圈划语句
2、与同桌,再与全组交流(可能说到勇敢、勇于尝试实践、有见识、有领导才能等)
本课重点,通过圈划交流,感知小说人物与情节环境的关系,激发“英雄出少年“的情怀,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思考环境衬托感知语言魅力
1、 小说为何不惜笔墨描摹花果山的“山”、“石”、“猴”、“水”?
2、 既然猴王外其他描写起衬托作用,是否可将(2)(3)节减缩为“那石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与众猴一样寒来暑往,游乐嬉戏,非常快乐”。
1、 结合第1段说说“山石水”的作用(明确既交待情节,又间接衬托猴王的不凡)
2、 朗读(2)(3),感受写“猴”这一部分语言形式的魅力。(学生可发现在句式、引用、音韵等方面的特色)
顺势激发学生探究写法,语言特色的魅力,为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张本、感受古典白话独到韵味,与现代汉语更好沟通。
明确读书要求布置探究任务
1、小结,引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在通读书中制作10~20张阅读卡片。
2、结合今天生发的疑问与P172页中的提示初步确定研究的小组与方向
1、 翻到p172《西游记》读书报告,明确要求。
2、 课下分组讨论。
激发读书热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始工作。
思路点拨
本课也可根据学生层次压缩前两个教学环节,在学生简介《西游记》作为古典神魔章回体小说精典的体裁与主旨之后,切入问题:孙悟空作为“神、猴、人”三性合一的典型形象在小说首回中各是如何表现的。在学生充分朗读思考讨论后,进一步引发“神化”环境的作用,并由读引“说”,在复述式的讲说评比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和神魔小说的特色。
练习举隅
1、 查词典,注音、了解词意,并选择5个词语连成一段话。
迸裂 玩耍 蹲身瞑目 镌 抓耳挠腮 石碣 顽劣 喜不自胜 天造地设 拖男挈女
感之既久 采花觅果 洗濯
2、模仿第(3)节句式,用几句话描写一下幼儿园里小朋友玩乐的情景。
3、 用“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禽有禽?,兽有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俗语名句组织一段有意义的话,并说说引用俗语的好处。
4、 用第一、第二张卡片摘录《西游记》1~7回中你最欣赏的语句片断,并说明理由。
5、 将精彩语句保留,以讲故事的口吻将猴王出世出任说给父母或同学听,并请他们作出评价。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3
《花果山拥立美猴王》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西游记》及其作者吴承恩。
2.了解对偶句的基本特点。
3.欣赏美猴王的形象,理解孙悟空性格蕴涵的精神内容。
【课文提示】
1.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2.《西游记》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以孙悟空为主人公,用幻想的形式反映社会矛盾,歌颂了孙悟空不畏-、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它是神话小说中秀的作品。
【正音正字】
穹qióng 阙què 须臾xūyú 圪蚤gēzǎo 濯zhuó
溅jiàn 挈qiè 樽罍zūnléi 契qì
【词语积累】
金光焰焰 禽有禽言,兽有兽语 拖男挈女 伸头缩颈 抓耳挠腮 序齿排班 合契同情
【课文分析】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主人公,他有着神魔无比的灵通和武艺,又有着世间凡人的品格和情感,还有着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习性和相貌。孙悟空是融神的威力、人的性情、猴子的乖巧为一体的艺术形象。《西游记》第一回便使孙悟空这种神、人、猴浑然一体的形象跃然纸上。
神:生于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仙石,受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以至渐渐通灵。
人:拖男挈女,唤弟呼兄,拜他为“王”,俨然人间社会现状。
猴: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孙悟空的神、人、猴的本性,使《西游记》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成为可能。
“花果山”的“瀑布飞泉”引出了“水帘洞”,“水帘洞”的特色可用一个“石”字点缀:石座、石床、石盆、石碗……如此“神话”的环境,为孙悟空的“出生”和“生活”,营造了特定的氛围和条件。
【思维训练】
1.花果山的猴子,既有人性,又有猴性。请从文中各找出一句体现人性和猴性的句子。
(猴性: 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为止。
人性: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2.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偶句。
(语言上,课文中有较多的对偶句。例如:
四面更无树木遮荫,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锅灶傍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
3.孙悟空是什么形象?
(孙悟空有着神魔无比的灵通和武艺,又有着世间凡人的品格和情感,还有着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习性和相貌。孙悟空是融神的威力、人的性情、猴子的乖巧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本文孙悟空这种神、人、猴浑然一体,跃然纸上。)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4
《论语四则》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焉、诲”两个生字,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等成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培养语感。
3.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学习的部分。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古为今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
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2、课件出示孔子画像,交流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四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
教师范读。
请学生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四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是的,《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我希望,今天这堂课,我们之间也能展开一场精彩的对话,好吗?
三、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点评朗读的情况,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四、细读课文,领悟道理
1、四人一组,互读互评,将不理解的字词划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带点的词,以及句子的意思。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分类整理课文内容。
谈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谈学习方法:敏以求之温故知新
五、读后思辨,读出个性见解
师: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读着你最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个自我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生再读背课文。并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六、课堂总结,激趣探究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论语〉〉的内容。相信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5
《穷人》
【教学目标】
一、认知和能力目标
1.认读、掌握生字:搁(板)、帐(子)、(抱)怨、揍(一顿)、掀(起)、寡(妇)、魁(梧)、(倒)霉、熬(过去)
2.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等。
3.理解课文内容,熟悉抓住人物、场景、理清线索的读书方法。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投入情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沙俄统治的黑暗以及穷人的贫苦生活。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人性之美,感受和学习穷人勤劳、善良的品质。
【课前准备】
⒈教师准备:依据主要场景制作课件、图片及配制音乐。
⒉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大致了解情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新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
度贫困中的穷人?今天让我们跟随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灵。
(板书:穷人)
2.引导预测:看到“穷人”这个课题,你想弄明白哪些问题?觉得文章重点应该叙述什么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想弄明白的问题是:⑴穷人是谁?⑵为什么会穷?⑶穷在哪里?⑷他们怎样熬过穷日子?认为文章重点是叙述“穷”的具体表现)
3.以疑激读:那么,托尔斯泰有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写“穷人”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探个究竟。
【设计意图】
1.开篇谈话,以激活学生生活储备中的幸福体验为引子,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认知背景,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2.面题发问,以引导学生通过审题预测课文内容,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明确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从题目开始的良好读书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三遍课文:
第一遍,轻声慢读,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第二遍,快速默读,找出课文中依次出现的几个穷人是谁;
第三遍,仔细默读,将作者叙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成画面,看看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同桌的两个如果都读完了,可以稍稍议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