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陋室铭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2023-08-10 09:12:56陋室铭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2023-08-13 16:36:21梅岭三章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2023-08-17 16:26:33卖油翁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2023-08-15 18:35:59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2023-08-11 06:00:18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2023-08-17 19:27:40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2023-08-06 09:40:54班主任工作个人计划范文简短
2023-08-12 11:27:55岗前技能培训心得感悟范文10篇
2023-08-07 10:29:49快乐的元宵600字的小学作文范文五篇
2023-08-07 21:53:43陋室铭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2023-08-10 09:12:56
陋室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 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刘宾客集》
2.本文选自《全唐文》,我们学过他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陋室”室名,意思为简陋。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特征:一般都用韵。
二、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之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老形。
6.以古代名人自比的语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河陋之有”?
8.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惟吾德馨。
9.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的句子: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10.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文章主题
文章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行文思路
1.一层: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不陋在于室主人品德高尚。
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了作者高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三层: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2.本文是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3.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五、内容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对偶、比喻、起兴、类比。(2)以虚衬实,以比喻起兴,用类比的方法以次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仙”和“龙”比喻什么?最能概括文意的语句是什么?
品德高尚的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的?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写居室环境:清 交往人物:儒 日常生活:闲、雅的特点。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有什么好处?
(1)对偶、拟人 (2)“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5.文中有两处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是哪两处?
(1)实:谈笑有鸿儒 虚:往来无白丁
(2)实:可以调琴素,阅金经 虚: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可以调琴素”照应了哪句?“阅金经”照应了哪句?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7.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哪几句?有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类比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沉,表明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8.以孔子的话作结尾用意何在?
以反问作结尾,引人深思,呼应上文的“惟吾德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总结全文,隐含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
9.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诸葛亮深居茅庐,但才高德昭,杨雄才学超世,其居何陋之有。作者用这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是类比的方法。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用反问的形式呼应了前面的“斯是陋室”,准确地点明了全文主旨。
10.作者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赏?安贫乐道 赞赏
11.文中的散句是哪一个?孔子云:“何陋之有”?
12.列举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陋室不陋的例子。杜甫草堂 钱钟书的书斋
13.本文描写陋室环境清净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喜欢 因为这样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质有极大影响。
14.本文作者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正直、善良、上进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我们的成长有益。
15.请谈谈你对本文开篇的看法?
本文开篇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并立意于惟吾德馨,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和“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表示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发生。
16.请就本文对陋室的描写从内容或写法上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以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描写处处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尾“何陋之有”张目。
六、对联
1. 琴棋书画 般般皆雅致
春夏秋冬 季季有闲情
2.志雅 趣雅 陋室雅
才高 艺高 品德高
《陋室铭》一文练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_____ 调素琴______ 鸿儒_______ 案牍_____ 西蜀_______
二、 解释下列句中的字。并翻译句子。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_______ 名:______ 灵: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________ 斯________ 惟_________ 馨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接下来我特意挑了一个朗读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站起来读课文,并提醒其他学生仔细听,挑出他读错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课文的正音正字。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将近三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可能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充分,在“陋”和“不陋”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学生能找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认为和作者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见刘禹锡的平时生活很充实;而且课文中还举到了诸葛亮和杨雄的例子,刘禹锡将自己的房屋和他们的放在一起,孔子也说了他们的房屋不陋,所以学生认为“陋室”是“不陋”的。在这里我又提醒学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也是音乐,“素琴”也是音乐,有何区别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大了一点,所以我还是主动给了学生答案,“素琴”是不加装饰的琴,弹奏出来的是清新高雅的音乐;而“丝竹”是指乐队演奏的音乐,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这里也能看出刘禹锡不喜欢荣华富贵,而是喜欢过自己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在分析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时,有学生认为台阶上长满了青苔,房屋的外面也长了很多青草,所以可以看出陋室是“陋”的。我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认为这一句应该是表现出陋室的自然环境很清幽,是表现“不陋”的,但是听到学生这样理解,我觉得似乎也可以,于是就顺着他的理解讲了下去。现在看来,这一处课堂上的处理还是有问题的,这两句应该是表现出环境的清幽,正是因为刘禹锡追求的是简单、朴素、朴实无华的生活,所以这样的环境,他是喜欢的,在他眼里是不陋的。当时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没有做到正是因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通透。
对于文章的前四句,我也是用了一个问题来处理的,“前四句和陋室无关,似乎多余,你怎么看?”学生都说不多余,但似乎可以意会不多余的原因而无法言传。于是我提醒他们关注“山”、“水”、“仙”、“龙”和“陋室”的共通之处,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他们说出“仙”、“龙”对“山”、“水”来说才是重要的,正如在“陋室”中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人”,我又追问:“是人的什么呢?”“品德高尚。”说出这一点,我知道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了,可以做总结了,“外表看起来非常简陋的房屋,因为有了优雅的环境,儒雅的友人和高雅的生活,在刘禹锡看来不陋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这个人的品质非常高尚,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一个词‘德馨’,德馨也就成了支撑这个房屋的一个横梁。”我的板书也设计成了一个房屋的形状,屋顶部分写上陋的表现,房屋的根基是不陋的表现,而横梁就是“德馨”二字。这个板书设计比较形象,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对课文进行了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提问学生刘禹锡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他们基本可以说出安贫乐道的意思,只是无法准确表达。于是,我给了他们“安贫乐道”这个词,并作了解释。有一个学生提到了“宽容”,我也不假思索地认同了他的观点,现在想来这和我在文本解读时所理解的“豁达”还是有区别的,课堂上没有及时发现还是说明我在解读时没有通透地理解文本。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敲打;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范朗读,这也是自身功力不够的表现,亟待学习和提高。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关注,其实最终都要归结于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解读,只有将这两者都解读通透了,并有机结合,才能上出精彩的课,才能上出真正适应学生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