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讲评教案推荐五篇
2023-08-04 09:55:22初一语文优秀教案上册五篇
2023-08-03 23:10:09初一上册语文优质教案模板归纳
2023-08-10 13:51:58初中语文七年级新编教案设计五篇
2023-08-05 21:41:52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2023-08-11 06:00:18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2023-08-17 19:27:40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2023-08-06 09:40:54最新酒店的实习报告五篇
2023-08-11 10:27:56小学教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3-08-06 15:16:58最新酒店的实习报告五篇
2023-08-12 22:12:18幼儿园教师六一儿童节活动总结
2023-08-01 00:08:10
初中语文七年级高效新编教案设计五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老舍是我国现代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设计: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
《老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老王的不幸。
2.把握老王、杨绛及家人的善良。
过程和方法目标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会“我”的平等观念。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教学难点
领悟“我”平等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能从文章哪一句话看出杨绛对老王的感情?
2、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3、文中“幸运的人”指的是谁,“不幸者”指的是谁?
三、合作探究
(一)认识不幸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1-4段,完成下列表格,了解老王的不幸。
姓名性别职业
身体状况
家庭情况
居住条件
(二)寻找美德
跳读课文1-16段,分别找出体现老王善良和我及家人善良的事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
(1)老王的善良
第一件事:送冰(冰大价等,费用减半)
第二件事: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要钱,拿了钱不放心)
第三件事:改装三轮(乘客不会掉落)
第四件事:送鸡蛋、香油(不要钱,送我们)
(2)杨绛及家人的善良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2)送老王大瓶鱼肝油。
(3)老王再客气作者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4)关心老王的生计
(5)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也给了钱。
(6)担心老王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里不安。
(三)品味善良。
请同学们速读8-16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做好批注。
1.老王是在什么样的身体状况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的?
2.老王说了不要钱,为什么又接过了钱?他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面对送香油和鸡蛋的老王,我有哪些反应和感受?
四、感悟情感领会主题
杨绛一家一直关爱老王,帮助老王,可为什么在老王去世几年后,她还觉得愧怍呢?老王究竟最需要什么?
杨绛给予老王的是同情,老王给予杨绛的是感恩。
老王需要的是真诚、平等和尊重!
五、拓展延伸
老王离世已经很多年,可像老王那样的人在我们身边还不少。面对他们,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1、国家、社会在行动。2、学校在行动。3、关注他们,我们当代中学生准备做些什么呢?请拿出纸笔写写。
六、结束语: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七、作业:1、课后练习三
2、阅读《我们仨》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3
《小圣施威降大圣》
一、复习提问
二、问题研究
1、“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着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捏”、“藏”、“变”、“飞”、“钉”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孙悟空的随机应变和神通广大。
2、“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这句话写“六兄弟”的“慌慌张张”对刻画孙大圣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用六兄弟的慌慌张张来反衬孙大圣的沉着、镇定。
3、孙悟空变了哪些形象?
麻雀儿,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土地庙
4、二郞神又变了哪些形象?
饿鹰儿,大海鹤,鱼鹰儿,灰鹤
5、它们有什么联系呢?
说明二人斗法,真君始终技高一筹,同时也表现出大圣的坚毅和无畏的反抗精神。
三、精读课文,体会妙处
1、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示例
(1)大圣变作大鹚老的情节最吸引人,它写出了大圣逃跑躲避的速度之快,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圣被追得一天无路,入地无门,变了个土地庙的情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大圣的尾巴变作一根旗杆,让人忍俊不禁,增添了喜剧效果。
(3)大圣变作二郞神的情节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在紧张的斗法过程中使故事情节得以舒缓,让人记忆深刻。
四、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1、本文主要刻画了“大圣”和“真君”两个人物形象,请问: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喜欢孙悟空:神通广大、机敏、坚毅 、勇敢、无畏、有正义感和反抗性。
喜欢二郎真君:总能识破大圣的各种变化、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2、学了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遇到困难时,要有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精神。只要坚持过,奋斗过,不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无怨无悔。
启示二: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变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启示三: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插上神奇的翅膀。我们要学习作者奇妙大胆的想象。
五、分析矛盾冲突,理解中心思想,把握形象性格
1、课件出题
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背景和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大战几百个回合?而且总是孙悟空落荒而逃?
提示:孙悟空大闹天宫,不服管束,不把佛祖、菩萨、神仙放在眼里,犯了天条,冒了天威,还自名为“齐天大圣”,所以二郎神奉命来到花果山降服孙悟空这只“妖猴”。
大战几百个回合,表明变身斗法的艰苦曲折,旗鼓相当,亦表明孙悟空的本领高强,骁勇顽强、机智灵活,难以降服。这刻画了孙悟空桀骜不驯、幽默诙谐的特点,以及不畏强权、反抗镇压、争取自由的精神。
孙悟空屡败屡战,总是落慌而逃,原因是二郎神得到佛祖、菩萨、神仙、天兵天将的协助,人多势众,而且有比孙悟空更厉害的法术和法器,而孙悟空势单力薄。
二郎神是佛祖的卫道士(相当于军队和警察),是佛祖派来镇压犯上作乱的孙悟空的,代表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制度的帮凶势力。孙悟空是反抗强权的愚弄奴役和镇压统治、争取平等自由者的代表。
六、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西游记》的相关部分,了解这场战斗的结局。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4
《小圣施威降大圣》
【教学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西游记》有关文学常识。
2.默读课文,复述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经过。
3.品味语言,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教学重点】2、3
【教学方法】 默读法、讨论法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字、词典为其注音、释义。
2.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朗读2遍,并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掣( ) 鹚( ) 翎( ) 嗛( )淬( ) 青鹞......( ) 鹭鸶( ) ..
鹳( ) 鳜鱼( ) 鲂鱼( ) 撺( ) 花鸨( ).....
木木樗樗( ) ..
蓼汀( ) 躘踵( ) 窗棂( ) 愕然( ) 擎.......( )
哪吒( ) 幌( ) 提防( ) ....
参考答案:chè;cí;líng;xián;cuì;yào;lùsī;guàn;guì;fáng;cuān
;bǎo;chū;liǎotīng;lǒngzhǒng;líng;è;qíng;nézhā;huǎng;dī。
3.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本文背景资料。
参考答案: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代表作品《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本文
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原标题为“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前五回故事梗概:花果山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觅得水帘洞被群猴拥戴为王。数年后,石猴拜菩提老祖为师,获名孙悟空,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又向龙王讨得金箍棒,后大闹天宫。玉帝令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去捉拿悟空,悟空两度打败众天神。于是,观音推荐小圣二郎神擒拿孙悟空,本课故事即从这里开始。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齐读2遍,矫正课前预习2的读音。
5.介绍作家作品及本文的有关背景知识。
二、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6.你从课文标题“小圣施威降大圣”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参考答案:课文标题点明了人物、事件及故事的主要内容。
7.课文标题中的“小圣”和“大圣”各指的是谁?关于“小圣”,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故事?
参考答案:“小圣”即二郎神杨戬;“大圣”即孙悟空。二郞神,天庭大将,玉帝外甥,玉鼎真人的大弟子,变化无穷,神通广大,肉身成圣;早年劈桃山救母,视天界兵将如无物,受封清源妙道真君。
8.请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打斗的经过。
参考答案: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孙悟空变作麻雀,二郎神变作饿鹰;悟空变作大鹚老,二郎神变作大海鹤;悟空又变作鱼儿,二郎神变作一只鱼鹰;悟空变作水蛇,二郎神变成灰鹤;悟空变作花鸨,被二郎神打下山崖;悟空变作土地庙,被二郎神识破,又变成二郎神模样跑到灌口江的二郎神庙。悟空被二郎神识破,二者又一路打回花果山。
三、精读课文,体会妙处
9.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示例:大圣变作鹚老的情节最吸引人,它写出了大圣逃跑躲避的速度之快,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考答案示例1:大圣被追得一天无路,入地无门,变了个土地庙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大圣的尾巴变作一根旗杆,让人忍俊不禁,我觉得这是文章中最精彩的情节。示例2:大圣变作二郞神的情节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在紧张的斗法过程中使故事情节得以舒缓,让人记忆深刻。
10.“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着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捏”、“藏”、“变”、“飞”、“钉”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孙悟空的随机应变和神通广大。
11.“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这句话写“六兄弟”的“慌慌张张”对刻画孙大圣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用六兄弟的慌慌张张来反衬孙大圣的沉着、镇定。
12.“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他坐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这几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刻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大圣形象?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语言幽默诙谐,既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又刻画出了一个机敏可爱的大圣形象。
四、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13.孙悟空的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能马上找到制伏他的办法。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在别的作品中,你有没有看过类似的写法? 参考答案: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就会使得文章平铺直叙,味同嚼蜡,无法吸引读者,且文章的曲折性就没有了。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作者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过程的写法与本文相似。作者没有写鲁提辖一拳打死镇关西,而是详细描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过程。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5
《小圣施威降大圣》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复述“二圣”争斗经过,感受情节紧张曲折而富有喜剧性。
2.语言品味,寻微探趣,感受古典名著语言文字的魅力。
3.形象分析,感受悟空机敏坚毅、勇敢无畏的反抗精神。
4.文本挖掘,初略感受作品社会意义及主题。
【学习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老师课件制作及相关资料准备。
2.学生预习准备(查阅有关吴承恩及《西游记》的资料,为品读最喜欢的情节做准备,完成预习单及《作业本》,小组提出疑问并交流)。
【教学流程】
一、预习检查,文本导入
①调查阅读情况。
②简介《西游记》内容
明确:吴承恩代表作品《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书共100章回。主要讲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战胜各路妖魔,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小说的可贵,不仅仅在于提供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力量,哪怕这种力量含有某种极端甚至是疯狂。——程庸 (当代著名作家)
③学生谈阅读收获。
④本文背景资料:(文本注解①)
二、速读课文,情节感知
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经过。
文本研读篇:
三、寻微探趣,语言品读
本文的语言妙趣横生,幽默风趣,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情节来读一读,品一品。
围绕“趣”字开展,多角度品读:可从字词、修辞、句式、写法、语言风格、读者阅读体验等多方面进行品读。
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葛红兵(文学批评家)
预设示例:
①大圣见了,嗖的一翅飞起来,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
“嗖”、“飞”、“冲天而去”等运用拟声词、动词, “嗖的一翅”如听其声,“飞”、“冲天而去”如见其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圣的聪慧机敏和神通广大。(字词之趣)
②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
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一方面表现了大圣看到妖猴惊散,有些心慌;另一方面也看出他的机智镇定、有情有义。(写法之趣)
③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 “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腮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
语言特点:运用排比修辞,句式整齐,运用短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幽默诙谐,富有节奏。(修辞、句式之趣)
7个“似”、7个“不”“无”否定词,写尽了“二圣”的斗智斗勇,变化的破绽分别被对方识破的滑稽可笑。用词的准确体现了吴承恩这位语言大师独具匠心的安排。(字词之趣) 分析:心理描写,前后照应对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二圣”棋逢对手,英雄所见略同,机智应变及判断力均不相上下,读来妙趣横生。(读者阅读体验之趣)
④大圣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著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
(神奇的想象之趣,写法之趣)
⑤“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 口语化的语言,幽默诙谐,运用了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大圣聪明机智,猴性的可爱幽默。(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之趣)
⑥二郎见他变得低贱,故此不去拢傍,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咙踵。
孙悟空变成低贱的花鸨,表现他机敏可爱及叛逆不羁的性格,也体现猴性的戏谑。
运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二郎神清高矜持,不肯屈尊降贵的性格特点。(写法之趣) 附:孙悟空“三性合一”(猴性、人性、神性),更具叛逆精神。在孙悟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种种不同的因素相互交错,各种不同的特质相互杂糅,才使这个艺术形象更加丰满和丰富。——周先慎(北大教授)《明清小说》
感知人物总结:
孙悟空:神通广大、有情有义、机敏坚毅、勇敢无畏、沉着镇定、叛逆不羁
二郎神:神通广大、清高矜持、沉着镇定、机智聪慧、正义忠诚
拓展延伸篇:
四、博客论坛,拓展延伸
设计“博客论坛”,探讨情节设计的曲折离奇多变、文本主题大圣敢于反抗斗争的叛逆精神及社会背景探讨等。(班级QQ群,取一个诗意网名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