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语文

后赤壁赋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2023-08-13 23:44:33 高考在线

《后赤壁赋》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 《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 (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三、写作背景介绍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四、温故知新,熟悉课文。

1、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2、听录音欣赏课文

五、朗读并分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结合注释串译第一段

重点字词提示:步:出发 既:已经 尽:全部

顾①:环顾 已而:过了一会儿 顾②:可是

诸:之于

3、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结合《第二教材》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一)研习第二段

1、齐读,口译。

重点字词提示:乃:于是。上:向上爬。履:爬过。巉:险峻。披:拨开。危:高。震动:使震动。反:通“返”。放:放任。听:听任。

句式:复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2、思考: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

(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3)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

月夜登山,划然长啸,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

(4)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A、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二)研习第三段

1、齐读,口译。

注意字词:适:刚好 东:从东面 (名次作状语) 西:向西飞(名词作动词)

2、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江中见鹤,后梦见道士化鹤

(三)总结:

本文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以儒为主,融合佛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第二教材》“课堂反馈”练习。

《后赤壁赋》赏析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麟,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行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责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乎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赏析】

宋代的唐庚认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巴金曾说读《前赤壁赋》,可以给人一种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美;同样,读《后赤壁赋》,它也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陶然忘忧、随缘自适的自由天地。

全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禅趣幽远。

首段写登赤壁前的状况,交代时间、行迹、游伴、气候。作者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秋夜月景,点明游赤壁的缘起。“木叶尽脱”写秋霜之重,秋风之劲。“人影在地”衬孤月之明。“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写出我与游伴心领神会、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态。这般“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该如何消受?接着陡降一笔写“无酒无肴”的遗憾。着一“叹”字,与前文之“乐”构成反跌。继而再升一笔,以客、妇之言,交代佳鱼老酒并具,将先前之抱怨一笔勾销,心情顿然舒畅无比。皓月当空,客知我心,妇会我意,得以尽兴,岂不快哉!这与前文之“叹”再度形成反跌,可谓曲尽其妙!

次段写与客复游赤壁。作者写泛舟赤壁之下所见景象,寥寥十六字,声形并茂,神采飞扬。“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写出了一派惊涛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惊险景象,给人以壮阔雄伟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展现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渐退、暗礁峥嵘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一句即景抒情,明讲自然景色变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写我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见闻感受。“履”、“披”、“踞”、“登”、“攀”、“俯”这一连串动词写出我欲一览秋夜赤壁全景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二客不能从”反衬我特立独行的姿态,油然而生一种自负、自豪感。接着写登高望远、仰天长啸的潇洒出尘的举止,以及触景而生的悲情、恐惧。“悄然”、“肃然”、“凛乎”将情感的波动层层递进地表现了出来。由乐及悲而怖,这是一处起伏。继而写登舟随波逐流,听其止休的散漫、从容,又复归于平和恬淡,这又是一处起伏。

末段写半夜见闻与归家夜梦。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羽衣翩跹”的道士,与“玄裳缟衣”的孤鹤,与“我”,三位一体,亦真亦幻,令人心骛八极,神游万仞。“道士顾笑,予亦惊悟”,一“笑”一“悟”之间,生之艰辛苦痛仿佛暂且冰释。结句“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是写梦醒后的现实,在自然的实有与幻想的虚无之间,作者宛然忘怀了一切世间的烦恼、争逐,累累创伤的心灵也得以安抚,刹那间超脱了。此赋在作者梦醒时戛然而止,留下一片空白给读者去玩味寻索,有曲径通幽之妙。难怪金圣叹读完苏东坡的《后赤壁赋》,这样说道:“岂惟无鹤无道士,并无鱼,并无酒,并无赤壁,只有一片光明空阔。”苏轼曾有诗曰:“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寄吴德兼简陈季常》),“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忘云人。”(《忘云楼》)这种虚无却是诗人支撑苦境,战胜困厄,安妥心灵之处,这就是作者禅宗观的投射。

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文章以乐为主调,而情有跌宕抑扬,婉曲奇丽。诚如苏轼之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燕喜词序》云:“盖东坡平日耿介直谅,故其为文似其为人。”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被贬黄州期间写下这篇赋,从此文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那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旷达开朗的胸怀。

《后赤壁赋》拓展练习

一、 基础知识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巉 (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 B.冯(féng)夷 栖鹘(hú) 戛(gā)然长鸣

C.缟(gǎo)衣 临皋(gāo) 羽衣翩跹(piān xiān) D.揖(yī)予 惊寤(wù) 松江之鲈(l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披(分开)蒙茸,踞虎豹 B.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C.翅如车轮,玄裳缟(白)衣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醒)

9.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予乃摄衣而上 B.履巉岩,披蒙茸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掠予舟而西也

10.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凛乎其不可留也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顾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11.对语段内容及形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巉岩”、“栖鹘”等词语在苏轼的另一篇游记《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B.因为作者对景物感到恐惧,所以“划然长啸”,给自己壮胆,这种心态,在《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C.语段在表达方法上以记叙、描写为主,边抒情论理,在写法上与《石钟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D.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的这一幻想,流露了他出世的思想。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指凶狠的老虎和豹子),登虬龙

B.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名)之幽宫

C.梦一道士,羽衣翩跹(形容道士轻盈的体态),过临皋之下

D.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晚上)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1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古今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B.予乃摄衣而上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②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归而谋诸妇。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①听其所止而休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6.下列句中加点实词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

A.断(阻绝)岸千尺 B.履(鞋子)巉岩

C.木叶尽脱(凋零,脱落) D.披(分开)蒙茸

17.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黄泥之坂 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①余亦悄然而悲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D.①将归于临皋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

18.名句填空

①霜露既降, 。人影在地, ,顾而乐之, 。

②江流有声, 。山高月小, 。

答案:

1. B 冯——píng, 戛——jiá

2.D (应解为“高”)

3.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4.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5.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6.A(④⑤不是写景) 7.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8.B、  9.C、 10.B 、 11.D 、 12.A 、13.C 、 14.A 、

15.A(一个表顺承,一个表转折,译为但是)B.恰好C.表示目的D.任凭

16. B 履:登、踏

17. A.(A项中两个“之”字均为音节助词。B项中两个“顾”字,前者转折连词,为“但是,可是”意,后者为反问副词,为“难道”意。C项中两个“而”字,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D项中两个“于”字,前者为介词,为“到”意;后者为形容词后表比较。)

18.①木叶尽脱 仰见明月 行歌互答②断岸千尺 水落石出 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羽化而登仙

二、 精段阅读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静悄悄的样子

B.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戛然:突然

C.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凛乎:恐惧的样子

D.举熙熙然回巧献技 熙熙然:和乐的样子

2.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予乃摄衣而上,履境岩,披蒙茸

B.听其所止而休焉

C.巴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3.作者写夜半时“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有什么用意?

答:

4.“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直被称为写景名句,有人评论其为“天然句法”,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A(悄然:忧伤的样子)

2.B(A.履:登上,名词活用为动词。C.东:从东方,名词做状语。D.西:向西飞去,名词活用为动词)

6.含蓄表达了作者被贬以后寄情于山水的孤独、寂寞之情。

7.用白描手法,状景写情,语言自然却又精致,不事雕琢,却又字字如画。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