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语文

人需要多少土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3-08-16 11:03:43 高考在线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

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都对未来充满了梦想与希冀,但有的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称为非分之想、妄想;今天我们阅读的作品——《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就是有关欲望的问题,欲望多少才是适当的呢?让我们先来通过阅读,评一评故事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这一生活资料的欲望是否适当?

心理测试:从果汁测试你对金钱的欲望导入。

二、新授

1、题目解说

文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启发人们思考:文中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的需求,即欲望到底有多大?

2、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的小绿棒的故事。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这在他后来完成的作品《哥萨克》中有清晰的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曾在前线坚守一年。他为此写出了三篇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的特写,以严酷的真实抨击了畏敌如虎的贵族军官,赞美了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

托尔斯泰退役回到家乡后,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后因沙皇政府干预,学校夭折。期间,他两次出国,并写下了《暴风雪》、《两个骠骑兵》、《卢塞恩》、《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里库士卡》(1863)等小说。60-70年代,托尔斯泰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

多媒体显示: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其中《复活》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之一。

三、快速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多媒体展示:

开端: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

第一次买地:收益颇丰

第二次买地:是第一次的十倍

高潮: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

结尾:帕霍姆悲惨地死去,仅得到埋葬之地

四、分析帕霍姆的形象特点。

1、多媒体展示。

帕霍姆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学生讨论总结。

3、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

帕霍姆是一个曾经勤俭持家、苦心经营而致富的农民,最后因为对土地贪得无厌而悲惨死去的可怜人。

五、自主探讨课文内容

开展你问我答活动

六、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

帕霍姆最后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结局,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

七、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

有人说,课文的这个结局太凄惨,帕霍姆奋斗了一生,到最后只得到了六英尺的坟墓。请你发挥想象,为课文设计另外一种结局。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说课稿

教材分析

我所教学的课文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第五单元是以“精神家园”为主题,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对人的本性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人性的弱点的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托尔斯泰,课外阅读其作品。

2.从小说要素归纳小说情节;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题。

3.欣赏作品处理情节详略、结尾耐人寻味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1.朗读 2.品读 3.讨论点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

2.难点是小说主题和寓意的多向理解;欣赏小说的生花妙笔。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况且课文浅显易懂,又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更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易于理解。本文很长、脉络清晰,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读然后复述课文,培养语感的基础上,教师再点拔启发,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教法设想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朗读 、品读、讨论点拨、质疑探究法、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于法,复述为本,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小说教学,读尤为重要。

对字词的积累,我采用检查预习的办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采用了讨论法。比如“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这一问题上,可以让四人小组先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同学的成果,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拓宽学生的思路。

另外,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比如看图片、看动画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

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加以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通读基础上,自主复述课后,让学生划出表现人物个性的重点词句语句,组织学生交流,并适可而止加以点拔,只把获得结论的方法途径指导给学生,促其自求,促其自得,从中悟出规律方法,以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从多角度理解主题的目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依据注释熟读课文 ,理解文意,提出出疑问。

资源的来源及使用目的:

1.来源:中国远程教育资源、网络下载、自制。

2.使用目的:体现新课改理念,图文并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在施教时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激趣导入——整体感知——自主疏通——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一)入景激趣导入:

1.欣赏有关的图片。(蝴蝶、红彬、秋草)

2.说一说你的精神家园中的情感元素(亲情,友情,正义……)

设计说明:放幻灯生命图片,直观,印象深,引出新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出示学习目标。

4.作者及作品简介。(导航塔)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复述故事情节。

3、口述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

1.圈点批注人物描写的语句。

2.提问质疑。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组织学生交流,老师可略作归纳。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文章先写帕霍姆的贫穷状况,又叙述她的贪得无厌的事情,最后对这种人进行了评判和嘲讽。

2.讨论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主要是批判和嘲讽贪得无厌,但也客观表现了一个受人赞赏的个性。

3.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帕霍姆过分的的贪心是逐步发展来的,也是前面过于顺利造成的。第一次买地可说是为了摆脱贫困,但进展顺利造成了他后面欲望膨胀的基础。第二次自称是为了不受穷,其实至少应是为了日子越过越好,结果更为顺利,生活强了十倍,这就大大激发了他的欲望,他希望眼前所有的土地都属于他,他的贪欲大大膨胀了。这才有后面买大批土地的决定和表现出的过分贪心。这样的情节才是故事不显得生硬和突然。直接从巴什基尔人的买地游戏说起,虽一样可以揭示主题、寓意,但可能较为离奇,教化味较重,而采用民间寓言故事或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生活味较浓,且娓娓道来,似拉家常,效果当然好。

设计说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QQ连线,时空对话

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设计说明:此环节的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关注社会、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教学特色

1.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四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3)学习勾画、积累关键性词句。

(4)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感受文本。

2.合作的广泛性与交流的充分性

由于本节课重、难点都需要通过活动这一载体加以解决和巩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此搭建了一个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到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和别人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节选)

他又沿着这个方向走了很长一段路,正想向左拐,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湿润的深坑:“不要这个 坑有点太可惜了,”他想,“可以在那里种桑麻。”于是他穿过深坑,在另一边挖了一个洞,然后才拐弯。帕霍姆向远处的山丘望去,燥热的空气使他的视线有些模糊:山丘似乎在抖动不已,在热气的 遮挡下几乎看不到上面的人了。

“啊!”帕霍姆想,“我走得太远了,这次我必须缩短距离。”于是他加快步伐开始走第三条边。 他抬头望了一眼太阳:它已经走完了从天空正中央到西方地平线一半的距离,而他第三条边却还没有走完两英里路。他离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

“不,”他想,“尽管我的土地看上去不很对称,但我现在必须沿直线赶快往回赶。我走得够远 的了,我已经获得了不少土地。”

于是帕霍姆赶忙在地上挖了一个坑,然后转身径直向山丘奔去。他现在全身都湿透了,双脚被荆 棘刺得又疼又肿,双腿开始不听使唤。他渴望休息一会儿,但这根本不可能,因为他必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去。太阳不等人,它现在离地平线越来越近了。

“上帝啊,”他心想,“如果我刚才不那样贪婪,该有多好啊!如果我迟到了可该怎么办!” 他继续向前走啊走啊,尽管双腿好像绑上了重重的铅块,他还是不断地加快速度。他疾步而行,

但离山丘还是很远。他开始跑起来,将外套、皮靴、水袋与帽子一件一件扔掉,只留下铁锨做拐杖。 “我可怎么办啊,”他又开始想,“我太贪心了,结果毁掉了一切。在太阳落山之前,我是赶不

到目的地了。” 这种恐惧感更使他喘不上气来了。帕霍姆继续向前奔跑,被汗水浸透的衬衫与裤子紧紧贴在身上。

由于干渴,他的双唇都干裂了。他的胸部急促地起伏着,就像铁匠的风箱,心跳如同铁匠手中的锤子, 不停地抬起又落下。他的双腿也不听使唤,仿佛不属于自己似的。帕霍姆一想到自己可能会疲劳而死,

心中不禁充满了恐惧。 尽管害怕死亡,他还是没有停住脚步。“我已经跑了这么远一段路,如果再停下来,他们会说我

是个傻瓜的。”他心里想。于是他继续跑下去。离山丘越来越近,而且已经听到巴什基尔人的喊叫声。 这喊声更灼疼了他的心。他拿出最后的力气向前跑去。太阳离地平线不远了。烟雾中的太阳看上去大大的,红红的。残阳如血,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他离目标仅有咫尺之遥了。帕霍姆已经能够看到山 丘上的人们正在向他招手,敦促他加快速度。帕霍姆鼓起最后一点力气,向前疾跑。他弯着腰,以免向后倒去。就在他到达山顶的一刹那,天空突然一下黑了下来。他又抬头看了看天空——太阳已经落 山了!他大喊一声:“我所有的努力都落空了。”他正准备停下脚步,却突然听到巴什基尔人仍在对着他呼喊。他这才意识到:尽管从他所处的低处看去太阳似乎已经落山,但是山丘上的人们还能看到 太阳。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向山顶跑去。上面仍然很明亮。他来到山顶,看到了那顶帽子。在太阳落山之前,那位头领两手叉着腰,大笑起来。帕霍姆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梦想,他大喊一声,双 腿一软,身体向前一扑,用手去拿帽子。

“啊,真是个男子汉!”头领感叹道,“他已经获得了很多土地!” 帕霍姆的仆人跑过来想把他扶起来,却发现他正在吐血。帕霍姆死了!巴什基尔人咂咂嘴,表示他们的同情。 他的仆人捡起那把铁锨,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

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

1.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2 分)

2.选文主要运用哪两种描写方法刻画帕霍姆?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 分)

3.作者为什么在小说的结尾特地写到“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请 谈谈你的理解,(4 分)

参考答案:

1.交待了时间,写出了此时帕霍姆极度的劳累状态和焦急的心理,同时也暗示帕霍姆不会成功,贪婪将令他死在夕阳之下。

2.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帕霍姆是一贪得无厌却又着坚强毅力的人。

3.意在告诉人们,贪得无厌者最后将一无所有,就如帕霍姆一样最后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埋葬自己的六英尺那么一块小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