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语文

诗四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2023-08-08 10:02:01 高考在线

《诗四首》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朗读、背诵四首诗;

2、了解诗人的生平,查找写作背景;

3 、感受诗人的爱国激情,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二、学习流程

(一)、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简介作者和背景。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4、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从这首诗捕捉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说说诗意)

6、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的含义。

7、总结《春望》。

(二)、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请你模仿刚才学习《春望》的方法,自学《泊秦淮》。

1、音读:读准字音,节奏。

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3、情读:能够描绘诗意。

4、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2、补充解释:

笼:笼罩,动词。

犹:还,仍然。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南朝陈后主在位时,生活奢侈,制作《玉树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不久,陈朝灭亡。《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杜牧的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警示唐王朝。

3、讨论两个“笼”字的含义。

4、《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5、总结: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全诗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三)、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背景。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农村的诗人陆游,已是68岁的老人了。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进而说说诗意。

指名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讨论“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的?”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四、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2、重点字词释义

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丹心:赤诚的心。

干戈:泛指兵器。大动~~。

3、合作学习:看看你有哪个地方不能理解的,请教请教你的学习同伴。

4、讨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的含义。

5、根据诗的结构分析感知诗的主题。

6、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最后两句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7.创新思维: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8、知识拓展,说说你知道的爱国诗句。

9、结束全文。

《诗四首》教法指引

1、要指导学生朗读这五首诗,要求能正确背诵、默写。

2、教学古诗,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繁琐分析。

3、关于古诗教学的建议。

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项目,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凭借,而最好的凭借便是诗歌。让他们(指学生)与古人的所思所感接触(那所思所感虽是古人的,可是历久常新,仍然使后人感到亲切),涵养和培植的收效自当更多。

一些不易了解的词语,当然要由教师先给讲明;其余的最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单就字面解释,就同胡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隽永。体会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

第一,在于透彻地了解字句。

第二,在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推见诗人的经验。

这两层功夫,中学生当然未必能够到家;但是必得让他们试着去做。体会得确切,经教师给他们评定,他们便有自己发现的愉快;体会得不对,经教师给他们纠正,他们的印象就比随意听讲深切得多。每首之后附有解说,是供给教师参考的。先让学生自己体会,然后教师与他们讨论,给他们指导,讨论和指导的方法大致如解说。我们并不希望教师按照解说,全部讲给学生听。学生体会出来了的,当然不必讲。他们说的话虽然与解说不同,意义却彼此一致,教师也可以不讲,不必拘泥于解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力;如果抓住精要之点,指点一两句话也许就足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每首讲授之后,最好让学生熟读。这与他们自己的体会和教师的指导有关;二者都做到了家,他们便尝到诗中的滋味,不待强迫,他们自然乐于熟读。熟读了的诗歌,在休闲时间复诵一回,像他们常常唱一回歌一样,对于他们心灵上的补益是无限量的。

《古诗四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

风飘絮( ) 秦hu i( ) 夜泊( ) 夜阑( ) 寥落( ) 惶恐(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 )

⑶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

⑷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 )

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 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绝句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

D.《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

4.诗句默写。(4分)

①感时花溅泪, 。②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 ,尚思为国戍轮台。④ ,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6.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3分)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2分)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3分)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3分)

(二)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2分)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3分)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 和 。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3分)

(三)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这首诗是一首 言 诗。(2分)

14、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 。(2分)

1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阅读提示: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巳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杖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丁这首七绝。

17.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2分)

18.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 ”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 ”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 ”相呼应。(3分)

19.“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 。这是诗人的 ,是艺术的夸张。(2分)

2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3分)

21.“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3分)

2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3分)

23、片断写作练习:(40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过零丁洋》一诗后的感受。

《古诗四首》参考答案

1.略

2.⑴文中指战乱⑵躺着不动⑶还想着⑷夜深⑸泛指兵器⑹指史册

3.D

4.①恨别鸟惊心②商女不知亡国恨③僵卧孤村不自哀④山河破碎风飘絮

5.C

6.如:父亲,儿子我要告诉您,我们国家的军队已经收复中原,你老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9.“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10.略

11、⑴辛苦遭逢;风飘絮⑵雨打萍

12、表达了作者生前无愧,死后无憾,光明磊落,浩气长存的伟大的民族节操;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忠心为国的一片丹心。(意思对即可)

13.五;律

1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5、A

16、D

17.闻

18.暗,春夜,故园情

19.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想像(注意“满”字的作用)

20.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词。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21.不对。这既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思念故园之情的还是李白自己。

2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