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语文

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设计五篇

2023-08-11 05:51:41 高考在线

小学三年级教案1

《鹿和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提”和“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不仅要关爱、救助动物,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点:

借助文中相关句子以及具体的数字,体会狼被捕杀前后,森林以及森林中鹿群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第四自然段的描写,联系上下文,理解森林被糟蹋、鹿群遭毁灭与狼被捕杀之间的关系,体会出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肯定都听过或者读过许多的童话故事,那么,在这些童话故事中,狼和鹿这两种动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交流。

2、初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与同学们平时对狼和鹿的认识不太一样,同学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课文里讲了狼和鹿的什么事呢?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3、再读课文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都很好,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学习一下这篇课文。下面,我想找同学读一读课文,谁想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教师找四名同学准备朗读)在他们朗读时,大家要认真听,把你听懂的部分画出来,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与同学交流。

学生读课文。

师:有了收获与同学分享是最幸福的,相信同学们现在都有了很多的收获,先和你身旁的小伙伴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同桌先解决一下,如果解决不了,再全班同学共同解决。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回。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收获和大家说一说?

全班交流。

4、预设学生交流结果。

第一段: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美丽。

(2)鹿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第二段:

(1)体会当地居民恨透了狼。

(2)居民们杀了很多狼。

(3)凶残的狼到底该不该杀?

第三段:

(1)鹿群成灾后森林的景色。

(2)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鹿的生存环境破坏了。

第四断:

(1)为什么狼是“功臣”?

(2)为什么鹿是“罪魁祸首”?究竟是谁造成的?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依据板书,梳理整篇课文。

师:当地居民在惨痛的教训中明白了这一点,但是在其他地方像狼和鹿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时地发生者。比如:人类用农药杀死田里的害虫,导致许多鸟类失去食物来源纷纷死去。还有人类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这样就造成多处洪水灾害。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学生交流。

7、总结:

没错,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其实自然界中生物之间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我们人类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来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我们希望狼和鹿的悲剧不再重演,我们期盼所有的生命都能永久和平。课下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让他们也加入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队伍中来,好吗?

8、课后拓展:

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自然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资料,开展一次“不能破坏生物链”的主题班会。

小学三年级教案2

《山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小学三年级教案3

《放飞蜻蜓》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教学难点: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步骤

导入课文

1、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围绕蜻蜓只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教师介绍陶行知

(1)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法。

(2)学生了解陶行知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个环节的设计,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概述,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对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介绍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指导精读,感悟知情:

1、走近蜻蜓

2、走近陶行知学习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反复练读,深化感情

拓展、延伸

作业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出示蜻蜓休息实物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3、理解七嘴八舌

3、媒体出示: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4、引读:它的眼睛很,结构是由可以6、指导朗读蜻蜓的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

作业2:活用资料,走近蜻蜓

1、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

2、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

3、看看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还有没有补充?

4、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近蜻蜓。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5、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6、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7、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小学三年级教案4

《槐乡五月》

教学要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五月槐乡的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刚才老师闻到一股清香,不知你们有没有闻到,好香呀!这是槐乡的槐花开了,此时,整个槐乡都沉浸在香海之中。这美丽芳香的洋槐之花,给槐乡孩子带来了甜蜜和欢乐,你们想不想也去享受一番。那我们去看看五月洋槐开花了板书:(槐花)开得怎样?

二、学习第一段

1、看图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下这美丽的槐花。点击课件

2、自由读。

师:读了课文,看了图你喜欢读哪几句话?为什么?

点击课件

(相机出示句子:槐乡的山山哇哇,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小辫。)

3、指名读。读了这句你能说说它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4、指导朗读。

你们喜欢槐花吗?谁来读读。

从这句花里读懂了什么?

板书:花多色白花形可爱

5、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可以听出你们槐花,难怪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劈啪啪

点击课件(相机出示)

(孩子们跑来了,满足。)

6、师:谁喜欢读这句话。指名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白生生、喜盈盈、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喜悦之情,满足之感。孩子们勤劳可爱。)

板书:勤劳可爱

7、这白白的花儿像小辫一样挂在枝头,这难怪蜜蜂喜欢,孩子们满足,槐花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

(桌上浓香浸在香海中。)

8、师:谁喜欢读这句话。

这里有个省略号,它表示什么?从这句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花香

9、填空: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有的槐花(),近看()。

10、谁喜欢读这一小节。

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到了槐乡孩子勤劳可爱,槐花又白、又香、又美。是呀!槐乡还有比槐花更美的呢?

我们来自由读第二小节。

三、学习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

2、你读懂了什么?(槐花香气醉人)

那些词中体会到的?(傻乎乎、卧在、不想回家)

3、课文那些句子写了槐乡孩子热情好客?

板书:热情好客

4、指名读。

师:谁知道槐花饭是怎样做的?(指们名回答。)

5、在槐花芬芳的季节里,槐乡孩子热情好客,我们是鱼米之乡,旅游胜地,假如有外地的小朋友来到我们这里,你会怎样招待他们。

6、四人小组讨论。

7、交流。

师:槐乡孩子热情好客,我们江南的孩子们也是非常热情好客。槐乡孩子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

四、学习第三小节。

1、看图点击课件

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2、自由读第三小节。

3、槐乡的孩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味甜纯朴可爱

4、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他们纯朴可爱吗?

五、学习第四小节。

师:槐乡的五月是怎么样呢?我们来齐读最后一小节。

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因为,五月的槐花盛开了,形态可爱,香味诱人,这时候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采花做饭,享受花香,用槐花饭来招待客人,装扮自己,所以,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什么?

五、总结课文

槐乡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孩子并让孩子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自然地抒发出作者对槐乡的喜爱之情。

小学三年级教案5

《剪枝的学问》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自主提问,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读题,引导提问:同学们,看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生提问,师帮助整理并板书:谁剪枝?剪枝的学问是什么?什么是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去什么枝?)

2、师表扬学生会提问,并指出这几个问题正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

[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小节。

2、检查初读。

师:谁想读一读你会读的生字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读生字词,同座位互相帮助学习生字词。指名读,师相机点拨。(“疯”注意读准后鼻音;“禁”是前鼻音。)

3、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的每一节?老师要请几位同学读?(五位)其余同学重点听听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了。

4、师:通过读课文,同学们对哪些问题已经清楚了?(同座位讨论。)

5、汇报交流。

师:通过初读,同学们就已经有了这些理解,真了不起。让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这些语句,好好体会。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带着自己的问题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中探究。]

三、精读分析。交流感悟

1、根据师生共同筛选出的主要问题,精读主要小节,抓住关键词句和重点语段,理解文章内容,引导体会“剪枝的学问究竟是什么?”

2、自读1、2自然段,划出描写“王大伯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词句。

师:什么样的人是种桃能手?(在种桃方面很有研究)

师: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你是怎么知道的?(抓住“远近闻名,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几个词指导学生读好。)

3、出示“我”的问话:“王大伯,……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对这位种桃能手,“我”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抓住“挥舞”、“一根根”体会王大伯剪枝剪得多;抓住“我”的问句中“怎么啦?”“干吗”“好好的枝条剪掉”来理解“我”的焦急,对王大伯剪枝做法的不理解之情。)

师:这句话该怎么读?(同座位互读,指名读)

[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4、默读第三节,边读边思考:从王大伯的话中,你了解到剪枝有什么学问呢?

(1)四人小组围绕主要问题“王大伯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展开讨论;师巡视,下到各小组倾听。组织学生汇报,引导交流。

(2)师: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留下的是什么枝条?

(3)师:王大伯对这两种枝条的态度怎样?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

(4)出示第三节,试着读一读王大伯的这番话。

(5)师:看来,剪枝真是有学问啊!你读懂了吗?

自主选择读书的伙伴,分角色读。

(6)师:可是,“我”对王大伯的话为什么会“将信将疑”?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在自我阅读后获得独立感悟,在此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促进师生在彼此的聆听和诉说中进行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从而获得深层次的感悟。]

5、后来,“我”相信了吗?读一读最后两小节。边读边想想,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1)读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对有关句子进行批注。

(2)组织学生在组内和全班交流自己的体会。(抓住“春天”时桃花盛开的语句,即“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抓住暑假时走进桃园看到的景象,即“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脸蛋”,引导学生品读。体会正是由于“剪枝”,使得桃花开得茂盛,桃子结得大而多。)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读后批注、进一步贴近文字,与文本对话,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四、研读拓展,促使内化

1、出示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看看这几个词,这篇课文学完了,你认为应该怎样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再采用学生自荐读、对比读、小组推荐读等形式来读,读中体会“我”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2、师:看来,剪枝的确是有学问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减少”是为了“增加”;去“伪”存“真”,去“杂”存“精”;有所失也会有所得……)

3、拓展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情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多多益善。

[引导学生抓住分散在课文中的能够表情达意的词句进行研读,促进学生在回味品析中领悟到课文内容中蕴含的道理;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