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鄂教版最新备课的教案五篇
2023-08-17 10:01:42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7教案例文
2023-08-01 22:32:16语文课堂内容的经典教学设计模板
2023-08-17 07:23:15语文教学设计七年级冀教版案例
2023-08-15 00:33:35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2023-08-11 06:00:18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2023-08-17 19:27:40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2023-08-06 09:40:54优秀小学教师三分钟演讲稿
2023-08-17 07:52:13全国中小学生预防溺水教育活动心得五篇
2023-08-04 01:17:07实习生个人工作总结最新五篇
2023-08-18 15:44:27三年级语文鄂教版最新备课的教案五篇
2023-08-17 10:01:42
初三语文教学课堂的设计模板
初三语文教学课堂的设计模板1
一、复习引入
1.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摘抄了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请读给同学听。
无所畏惧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正气凛然 龙骧虎步
奋不顾身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昂首阔步 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
临危不惧 面不改色 骁勇善战 镇定自若 慷慨就义 仰不愧天
2.过渡: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正是这些大气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来侵略感人肺腑的乐章。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到1941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再次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 板书课题
3.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
(“壮士”表示了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英勇杀敌、敢于献身,所以他们就是豪杰,是壮士。)
说得好!不是一般的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
(“壮”就是勇敢的意思,勇敢得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课文的字里行间书写着五壮士的英勇豪迈、气壮山河,用“壮士”更贴切。)
二、研读痛击敌人,感悟英雄气概。
五壮士在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场面深深打动了你。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我们会发现这些场面有的让我们感到痛快淋漓,有的让我们感觉热血沸腾。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勾画出来,用心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①谁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分别指谁?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②从描写五位壮士的语言中,从带点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象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力气;胡德林和胡福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从带点词语中感受到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痛恨。全神贯注:贯注,精神、精力集中。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绷得紧紧的”指小战士的表情凝重而紧张。“绷得紧紧的”与“全神贯注”表现出了战士歼敌地全力以赴。)
③教师引读,指名读,读出对敌人的痛恨。
④A、在五壮士的浴血奋战下,敌人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 敌人遭受了沉重打击。从“把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读出来的。)
B “ 一次又一次”、“横七竖八”说明了什么?
(“ 一次又一次”说明敌人进攻了很多次,被五壮士打退了很多次。“横七竖八”形容敌人的尸体纵横杂乱,说明敌人损失惨重。)
⑤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导学第三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课件出示:
引上绝路
①请同学凭自己的理解朗读“引上绝路”部分。(朗读评价)
②读书不光要读,还要想,这段话中的“绝路”是什么意思?(死路)
课件出示――狼牙山顶峰图片
这就是狼牙山顶峰,为什么说它是一条绝路啊?请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齐读:另一条路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峭壁。)
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班长态度坚决果断,从“斩钉截铁”看出来的;“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④班长明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为什么还要选择走这条路呢?请你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
(齐读: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
教师:是啊,班长心里想的是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的安全,根本没想到自己。
⑤战士们又是怎样想得的呢?你通过哪个词知道战士与班长的想法是一样的?
(“热血沸腾”、“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学习“紧跟”一词,不要“紧”字与加上“紧”表达的效果一样吗?
(不一样,“紧跟”更能表现出战士们非常赞成班长的做法,准备把敌人引上绝路,也更能体现出战士们的英雄气概。)
⑥指名读: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⑦朗读指导:
通过这段的理解,我们知道五壮士是怎么样的人?板书:不畏牺牲
因此,我们读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读“热血沸腾”要高昂,从而表现五壮士那高涨的情绪。
教师引读,学生跟读。“走哪一条路呢?”(学生接读)
3、自学4、5自然段——引上顶峰,英勇歼敌
①默读这个部分,你体会到五壮士是怎么样的人?(板书:英勇顽强)
你从哪里看得出来的?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班长受伤了”,“子弹也打光了”,他们举起石头向敌人砸去看出来的。)
②、(出示课件――班长砸的画面)
这就是班长用石头砸向敌人的场面,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勾画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并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回答:抢、夺、插、举;班长想让最后的一颗手榴弹发挥最大的作用。)
③、课件出示:
A、“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
“举起一块石头”哪个句子更好一些,为什么?
(“猛地”、“磨盘大的”更能体现班长马宝玉的英雄气概),还可以进行换词的训练,“砸”可以换成“投”“掷”“撇”,体会用“砸”的巧妙。)
A、 顿时,石头象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④练读4、5自然段指导,指名朗读。
三.研读英勇跳崖,感受勇于献身的精神
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6—9自然段。
我想读完后会有一个词跳入你的脑海里,是哪个词?
(英勇壮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3、 课件出示:“屹立”图片。
A、你能看出课文哪几句描写的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第6自然段1、2句;利用画面理解词语,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课文指五壮士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眺望”:向远处看。)
B、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
引导理解“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
齐读这句话。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表情吗?
齐读: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4、 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再读他们跳下悬崖的句子,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
5、课件出示:跳下悬崖画面
看到这个画面,请同学们拿好课本,再读五壮士跳崖的句子。
(齐读6—8自然段)
6、引读课文: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一声声口号响彻云霄。这是……(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7、从五壮士的口号中,你读出了什么?
(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品质。)
“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惊天动地”是指声音很大,惊动了天地。“气壮山河”的意思是气魄像高山大河一样雄伟、豪迈)
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更是在赞颂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
四、激发情感,以情促写。
同学们,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的顶峰修建了纪念塔。聂荣臻同志亲笔题写塔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课件出示
图片:巍然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五壮士以及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1、 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今天的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书写下来。
2、 请同学们放下笔,读一读面对着五勇士,面对着纪念碑你想说的话。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更多资料。
初三语文教学课堂的设计模板2
教学要求: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宏伟”“凡是”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原来的样子;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篇课文讲的颐和园,原来是一座皇家花园,是专门供皇帝、后妃游乐观赏的,现在已经成了人民的公园,是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今天这篇课文中讲的圆明园原来也是一座皇家园林,可是现在怎么样了呢?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
1、提出要求:小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后,讨论。
3、请三人朗读第二段,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讨论:这三个自然段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
四、学习本课生字词。
1、检查生字读音。
2、抄写生词。
五、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想想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指名朗读第二段,读后说说这一段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
二、理解圆明园的位置和总体布局。
1、默读第二段,想想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后讨论。圆明园的位置在哪儿?圆明园的总体布局是怎样的?什么叫“众星拱月”?谁能用个简单的图把讲圆明园总体布局的这句话画出来?
三、理解圆明园中的著名景点。
1、默读第三段,想想这段共有几句话,讲到了圆明园的哪些景点。
2、学生各自阅读思考,然后同座交流。
3、讨论。
(1)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是总的介绍,哪几句是讲具体景点的?
(2)齐读第一句。这一句总的介绍园内景观,讲了哪些方面?“金碧辉煌”是什么意思?“玲珑剔透”是什么意思?“象征”是什么意思?
(3)补充介绍“买卖街”“山乡村野”。
(4)指名读第二、三、四、五句。读后讨论:刚才读的几句话是把景点分成哪几类来介绍的?
(5)在圆明园浏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齐读第六句。“有如”是什么意思?(好像)“流连其间”是什么意思?在圆明园里,为什么好像漫游在天南海北,可以饱览中外风景名胜呢?
四、理解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
1、默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后讨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最珍贵”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
五、总结。课文第二段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它不仅宏伟、壮观、美丽,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六、查学生背诵第二段。
七、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各人小声朗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英法联军采用了哪些手段毁灭圆明园的?
3、学生自学后讨论。
4、小结。(一是抢掠,二是破坏,三是火烧。)
5、再指名朗读第三段,读出气愤的语气。
八、联系全文,理解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九、朗读全文,体会中心思想。
1、自由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中到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这一中心思想上)
十、布置作业。
初三语文教学课堂的设计模板3
学习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词。
★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1课,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通过初读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
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请你尝试给这篇课文划分段落。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段(第2~4自然段)主要讲当年的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英法侵略军毁灭了圆明园。
三、了解布局,感受宏伟。
◆前面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我们还得从它当年的布局看起。
◆指读第2自然段,请同学们听读思考,“众星拱月”的“月”指什么?“星”指什么?(学生通过朗读明确:“月”是指圆明三园,“星”是指那些小园。)
◆电脑课件演示圆明园的布局。(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围在圆明三园的周围。)
看图,结合图片的内容,你能再说说对“众星拱月”一词的理解吗?
◆圆明园不仅有“众星拱月”般的布局,还有众多独特的景观。请同学们自己读第3自然段,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结合这段话中的重点词句说一说。
四、了解景观,感受宏伟。
◆默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中一共用了几个“有”?(一共有七个“有”。)
◆你能不能一口气把圆明园中这些著名的景观介绍给大家呢?大家再读带“有”的几句话。
◆圆明园中的景观仅仅只有这七个吗?(引导学生留意文中的省略号。使学生明确:圆明园是世界各地景观的浓缩,课文只是例举了这些。圆明园内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
◆各有怎样的特点呢?引导学生具体说。
◆引导学生读出园内景观的奇异。是啊!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非凡的买卖街,幽静的山乡村野。圆明园的景观真可以说是风格各异。
◆怎样读才能读出各自的特点呢?请你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老师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来体现景观不同的特点。)
◆你们也来读一读吧!(学生自由读。)
◆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漫步园内,置身其中,我仿佛看到了……,又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也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还仿佛看到了……。
◆想再看看这个园林吗?(看图片。)
◆再一起来读这句话。
出示:“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国自读第4自然段,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有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老师适当补充一些具体内容,让学生深入体会圆明园的文物价值。
从收藏时间看:先秦——清有两千多年。
从收藏时问看:有两千多年前祭奠用的青铜礼器;有历代名人书画,而这些绝大部分是真迹,许多是孤本;还有很多珍宝,及外国进贡的珍稀礼品。所有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文明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不少都是无价之宝,所以用“最珍贵”来形容。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抄写生字新词。
初三语文教学课堂的设计模板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 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 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 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
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4、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5、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写一写自己在读这篇课文过程中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想一想自己报答母爱的方式,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做。
板书设计:
20 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20 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 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用上“打蔫、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 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3、 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4、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5、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文章当中母亲有一句话“我想我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了。” 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可以是文中的原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明。自己的观点。
五、布置作业
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想一想自己报答母爱的方式,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做。
板书设计:
20 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初三语文教学课堂的设计模板5
学习目标:
★认识11个生字。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
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作者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谈话导人。
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
◆揭示课题。
二、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
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c.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a.说说你画出的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四、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全班讨论。a.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读有关句子。)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拓展: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故事吗?你是能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的孩子吗?你读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
◆延伸课外: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