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参考文本
2023-08-13 02:54:28小学5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五篇
2023-08-12 20:54:00六年级语文下册归纳教案人教版五篇
2023-08-03 16:47:06四年级语文触摸春天教案样本
2023-08-15 15:51:07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2023-08-11 06:00:18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2023-08-17 19:27:40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2023-08-06 09:40:54军训个人心得范文10篇
2023-08-05 05:00:06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参考文本
2023-08-13 02:54:28安全管理演讲稿模板五篇
2023-08-01 19:24:04客服部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精选七篇
2023-08-10 07:35:18
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参考例文
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1
《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2.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4.感悟生命的永恒。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l)学会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时事体会)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人,应当赶快生活。同学们,你们知道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学的这两篇短文就是谈生命问题,读后必将加深对生命意识的领悟的。
三、指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课文的背景,释题。
紫藤萝亦称紫藤、朱藤、藤萝,豆科,羽状复叶,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总状花序,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花、种、子供食用。
四、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目标3)
作者如何在花瀑前,将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宁静.感悟生命的永恒的,同学们把课文仔细读一遍。
要求:
1.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2.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
3.文中从欣赏紫藤萝写到回忆紫藤萝,再思索到人生。读后分段。
4.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讨论、交流、明确:
迸溅虬酿
分段:
第1--6节:看花(第一段)。
第7一9节:忆花(第二段)。
第10-11节:悟花(第三段)。
四、讲读示范,引导学生领会抓住描写对象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目标2)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
2.从第2节开始,作者开始正面描写紫藤花了,描绘非常形象、优美,同学们读2、3、4、5、6节,要求读顺畅。读后:
①按顺序说说描写的对象。
②说说描写的角度和方法。
同学交流后,教师讲述:
这6节文字依次描写了花瀑、花稳、花朵。
从描绘的形象看,作者先从所见的整体着笔,'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赞美花繁花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生趣盎然。再按照视线所及,从局部着笔,细写每一朵花,像帆.如舱,船舱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进而提出花中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的问题,这便写出花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还具有神话般的美丽。
从描绘的颜色看,仍是先写整体,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再写局部上深下浅,好像紫色的沉淀,作者着力描写紫色是因为紫色是深沉的,象征着生命的永恒。
再从描绘的神态看,写花儿一串串挨着、挤着,花儿彼此推着、挤着,叫着嚷嚷我在开花!我在开花!,以拟人手法写出花的童稚般的欢乐,让人觉得花在骄傲而坦荡地为自己美丽的存在而欢笑嘻闹。再从这几个小节运用的修辞手法看,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以瀑为比喻,赞美花之茂与繁.以欢笑、挑逗等拟人手法,突出花具有人的灵气,这样将比喻、拟人交替使用的还有用帆、舱喻花朵外形,用忍俊不禁拟花朵的情态,生动而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这是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表现,我们要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想象、善于描绘的这种能力。
五、独立分析、评论第二段。
下面的忆花部分,请同学们自己欣赏、分析.赏析时要注意:
弄清描写顺序、角度、语言,重点分析一两个精彩的句子,谈体会。
学生发表意见后,点拨:
作者在这段中依次写了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作者是从自己品花的习惯说起,从不摘花而凝望,品味心灵的感受。
花瀑在心上流过,实为作者在心灵中感受花瀑的精神内涵.由于花爆表现出的生命力使她一点一点的从对小弟的病的焦虑、悲痛中平静下来,这花不仅色彩、它的芳香也似乎是浅色,将作者笼罩在宁静的喜悦中,于是自然忆起旧日的紫藤萝,再目睹今
日的紫藤萝,更深刻地感到随人世变迁的受苦受难的紫藤萝在历尽劫难后的勃勃生机,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经历劫难后对生命的认识。
六、阅读第三段,思考回答:
这段的主要内容和表露的感情。
这段的写作特点。
教师点拨:
文章在这段点明了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原来使紫藤花如此美丽而繁盛的仙露琼浆就是生命的酒酿。读这段,我们要体会到人开如花,劫难总要被幸福战胜,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不快。只要加快脚步,鼓足生命的勇气前进,你便会是那灿烂瀑布中的一朵浪花。结尾句深化了主旨,又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七、学生诵读全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感情,与第一课《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对比,思考这三篇课文的异同。
学生评述,教师点拨:
这三篇文章的主旨都写对人的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体验,对生命的领悟。都是散文。但前两篇文章的题目都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而《紫藤萝瀑布》一文的题目却只表达文章描述的对象,不反映文章的主旨。就其内容而言,《敬畏生命》重在抒情,揭示人洞察到的生命本质,《热爱生命》重在说理,告诉人们怎样对待生命。《紫藤萝瀑布》是托物喻理,明写紫藤萝的生机勃勃,实为歌颂生命。这种托物喻理的文章就是将深刻的思想寄寓在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的物中。因为它具体,可使读者感知,因为它浅显,最易为读者了解。
写托物喻理的文章首先要选准物,显示物与理之间的联系。如本课作者抓住紫藤萝的盛开这么一件小事,将它和十年动乱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联系起来,从而使小题材具有了深刻而广阔的社会意义,抒发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长河迂回曲折而终将前进的感慨。
八、小结
本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中心思想)
九、布置作业
A、完成练习一。B、完成练习二。
C、根据课文内容,写写对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理解。
十、说课精要:通过双体互促、小组交流的的教学方式,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十一、教学结构:导入--释题--自学指导--提问--讨论--自由发表意见--小结。
十二、教学后记:
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2
《社戏》
一、自主学习: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给下列字注音。
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二、探究展示:
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1)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 D E F(3)略写的是:A B
2、《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
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3.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三、达标检测:
1、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3)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 一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行动和欢乐、迫切的心情。(2)中的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出现,“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找出文章中精彩描写的句子,试赏析。
二、探究展示:
1、认真研读课文,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并阐述理由。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作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2.朗读课文第11节,谈谈课文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
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3.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达标检测:
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3
《邓稼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_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64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_与氢弹的爆炸成功。_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简介邓稼先、作者以及文体知识。
1、介绍邓稼先、介绍作者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_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_、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2.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些高贵品质,作者采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好在哪里?
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
六、小结归纳: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七、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八、总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九、布置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4
《邓稼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进而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2.使学生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文中重点语段,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词的含义,品析句间关系及段间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教师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梳理和恰当引用,以及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充分挖掘,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有“巨大贡献”,为何“鲜为人知”?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细读,体会邓稼先尽管历尽复杂恶劣的人文环境和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但依然保持着德高望重、严谨沉稳、忠诚坚韧的精神品质。
首先是对邓稼先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次是邓稼先所经历的客观条件概括。
学生对于第二部分的探讨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有着“巨大贡献”的邓稼先性格沉稳内敛,没有张扬丰功伟绩的内心需求;他长期扎根于艰苦的科研环境中,也没有被宣传的客观条件。进而,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下一环节探讨问题:既然邓稼先没有张扬功绩的内心需求,也没有被宣传功绩的客观条件,那么他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呢?
第二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
教师可以先给出几种假设,比如“名誉”?“权力”?教师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就这两个做出贡献的动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精读,体会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真正动力,进而感受其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
在这里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万里长征”“万里长城”和“喇嘛教僧侣向西朝拜的旅程”这“两个半万里”来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共同体会理想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正是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才支持着邓稼先作为一名具有卓越才能的科学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却甘愿默默无闻。
第三环节:总结与升华
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文章最后一个部分,作者杨振宁找到了与邓稼先的共通之处,同时也找到了邓稼先永恒的价值。而在作者心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永恒的且有价值的呢?回顾全文,教师做总结升华:只有始终抱有热爱民族、抵抗侵略、结束战争、保卫和平、守护人民的坚定理想信念,才是个体生命发挥自己卓越的才能创造出穿越时空,抵达永恒的价值的途径。
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5
《邓稼先》
教学目的: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二)、解释词语,并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_ūn 至死不懈_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词:见课文。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三、分析理解
1、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提示: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2、课文主要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提示:(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2)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4)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3、文中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突出环境的艰苦,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崇高精神。
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四、作业:
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明确本节课教学要点
二、整体感知: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三、研读欣赏:
1.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2.默读第一部分,说说本段的作用?
3.默读第三部分,分析邓稼先的精神,并说说他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1.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2.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3. 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五、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