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教案推荐五篇
2023-08-13 10:59:51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2023-08-13 13:09:56晏子治东阿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2023-08-03 08:22:51书愤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2023-08-13 07:28:33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2023-08-11 06:00:18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2023-08-17 19:27:40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2023-08-06 09:40:54元旦传统节日主题演讲稿五篇
2023-08-12 06:59:28五一劳动节心得感悟300字10篇
2023-08-09 11:18:00行政人员年度工作总结五篇
2023-08-17 08:43:31五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教案推荐五篇
2023-08-13 10:59:51
师说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从”等实词的含义;掌握虚词“之、其、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了解词性活用的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学会反复论证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4.训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找出作者的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2.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读准句读,又读出情感。
3.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
4.认识到本文的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诵读文本 (读准字音,读懂文句,读清句读)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听说过“推敲”的故事,讲的是韩愈帮贾岛琢磨一个字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被传为美谈,韩愈对后生晚辈一直持勉励提携的态度,他还为名不经传的李蟠写了一篇传世之作《师说》。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了解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而韩愈却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从而写下了此文。
3.了解题旨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投影仪显现文中的生字词和部分多音字,指导学生在正确发音的基础上初读课文)
传道(chuán) 句读(dòu ) 针砭(biān) 阿谀(yǘ)
郯子(tán) 苌弘 (cháng) 师襄(xiāng) 老聃(dān)
李蟠(pán) 经传(zhuàn) 巫(wū)医
2.读懂文句(检查学生对课文中重要字词和文句的预习情况,指导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1)检查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投影仪显现)
(2)检查文中的重要文句的翻译(投影仪显现)
3.读准句读(引导学生讨论第一段文句的句读停顿,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轻重缓急)
第一段中部分文句诵读的停顿示例:
①惑/而不从师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⑤吾从/而师之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四、翻译课文,整理字词
板书内容:1、疑难词的用法
2、常见词的用法
(一)一词多义
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其 他的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这 其可怪也欤
他们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老师 圣人无常师
师 以……为师 孔子师长弘、郯子、老聃
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学习 吾师道也
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 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学问 道相似也
道路 余嘉其能行古道
指知识和道理 人非生而知之者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宾语前置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惑: 疑难问题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糊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二)古今异义
所以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 用来…的
今:表因果的连词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研究或学问的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不必 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人
句读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师说》理解性默写
一、情景默写
1.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不应该看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应该看年龄的长幼,正面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3.韩愈在《师说》中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其中总结全文,并点明写作《师说》的直接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5.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9.《师说》中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
10.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说明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12.《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己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13.《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______,______”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14.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圣益圣,愚益愚”。
15.《师说》中,韩愈表明自己写作本文的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6.教师,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是人之精神、灵魂的塑造者。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7.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就要去请教、学习,如果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
18.在《师说》中,韩愈对人生而有惑却不求解决之道,从而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阐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师说》中,韩愈盛赞百工互相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师说》中,“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作者写作这篇文章送给朋友的原因。
21.韩愈的《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2.《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师说》中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参考答案
1.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2.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3.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4.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5.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6.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9.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1.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1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4.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15.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16.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7.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18.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1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20.余嘉其能行古道
2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2.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23.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24.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原文赏析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