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2023-08-09 08:54:49己亥杂诗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2023-08-05 15:14:26落日的幻觉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2023-08-17 06:43:2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2023-08-17 12:39:02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2023-08-11 06:00:18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2023-08-17 19:27:40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2023-08-06 09:40:54社会实习工作经验总结
2023-08-08 18:32:32学生会竞选演讲稿结束语五篇
2023-08-10 11:16:12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表彰大会观后感五篇大全
2023-08-02 04:49:29酒店管理年度工作总结范本五篇
2023-08-17 20:30:25
水调歌头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知不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你能说出哪些节日的名称?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你能吟诵几句古人描写明月的诗吗?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苏轼(1037 -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时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这首词写的是他41岁被贬谪到任山东诸城知州时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
《七律 东坡吟》
苏子风流御马前,锦心绣口冠先贤。
仕途有梦书当枕,宦海无情诗入眠。
笔蘸大江歌日月,兴乘玉宇吟婵娟。
抚琴最喜朝云曲,不系之舟任雨烟。
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三、初读全诗
自由朗读诗歌,借助页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读懂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的地方请求同学和老师帮助。
补充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shēng) :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睡不着的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四、感知内容
听录音,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说说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 月下饮酒 下阕: 对月怀人
五、品味佳句
你喜欢词中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示例:
1、我喜欢“起舞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阳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词人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水调歌头》译文及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背过很多诗词,现在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或月光的?
生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是谁的诗?
生众:李白的《静夜思》。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
师:这又是谁的诗?
生众: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生4: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5: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启发)上学期,我们还学了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
生6:《乡愁》“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很好!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现在,请跟老师再把这些诗句朗读一遍。
(师出示幻灯,带读。)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声音洪亮,吐字清楚。那么请问,写这些诗句的诗人,想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7:表达思念之情。
师:对!表达思念。(启发)是思念——
生8:思念故乡。
生9:思念亲人和友人。
师:太好了!通过复习,大家知道我国的文人常用月亮、月光表达对故乡或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月的词,请看课题。
(师幻灯出示课题)
师:(指示生看课题)“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生10:词牌名。
师:对!这首词有没有词名?
生11:没有。
师:好!再看作者。昨天有哪些同学通过网络或者其它途径查阅了作者的生平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生纷纷举手,师检查)
师:不错,大多数同学都去查阅资料了。现在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最好不看资料,凭记忆能说多少说多少。
生1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
师:讲得很好!把苏轼的生平概括得既简洁又明了。(又向大家问)关于苏轼,他介绍完整了吗?
生:(齐声)没有。
师:对,他只介绍了生平,苏轼在文学史上的贡献,谁来补充?
生13: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很精工。民间有“苏文熟, 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一说,可见,苏轼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
师:两位同学学习态度很好,不仅查阅了资料,还整理出主要内容并能说出来,精神可嘉。
(生齐鼓掌)
师:现在,大家把书翻到144页,把这首词先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聆听)
师:大家读得不错,老师仔细听了,没发现有字读错音。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把小序读一遍。
(师生同读小序)
师: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
生14:“兼”字指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师: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 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齐)两个。
师:对。是哪两个呢?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解,把这首词的意思疏通一下。
(生自读课文及注解)
师:都看完了,看懂了没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众生默然)
师:(微笑)没人举手。那好,我们先把这个问题留着,等词的意思都吃透了,再回头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请大家把这个问题先记在心里,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现在我们先看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书上的注解,我们知道这两句词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他真正想问的是“明月几时有”吗?
生15:好象作者想问的是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你的阅读能力很强,知道上下贯通来理解诗词。那老师再问你,“天上宫阙”指的是什么?
生15:应该是月亮中的宫殿。
师:(微笑向全体)是月亮中的宫殿吗?
(众生默然)
师:大家再看“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
生16:回去。
师:苏轼想回到天上去吗?
(生齐笑)
师:大家都笑了,从你们的笑,我看到了两个字:不是。那这个归去是回到哪儿去呢?(启发)大家结合苏轼的生平来理解。
生17:(小心地)是回到朝廷吧?
师: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作者关心的是——
生齐答:朝廷。
师:那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
生18:还是指朝廷。
师;好极了!(鼓掌)你能从这一句中的“欲”字,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生18:作者当时很想回到朝廷。
师:大家说,他回答的准确吗?
众生:准确!
师:记得我们背过一首苏轼在密州写的词,是——
众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当中表达“欲归”心情的句子是——
(师生同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师:作者想回朝廷,能回吗?
生19:不能。
师:从哪看出来?
生19:“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微笑)他怕什么?
生19:“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生19:不是。
师:那指什么?
生20:应该是指心理上的恐惧吧?具体好象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师:(鼓掌)你回答得太精彩了!时刻不忘作者生平。确实,苏轼被贬,就是因为在朝中受小人的诽谤和中伤。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心生恐惧。那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人间”指什么?
生21:“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
师: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
生21:我觉得从书上注解看,作者认为在人间好——也就是在“地方”作官好。
师:(微笑)在地方,天高皇帝远,在地方,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所以他觉得留在地方为政好。学完上阕,我们齐读一遍。读的时候,同学们都展开想象,你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你现在不是在念,而是在“吟”,所谓的吟,就是抑扬顿挫地读。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生读,师聆听)
师:非常好!我看见有些同学摇头晃脑,很投入。,老师感觉刚才你是最出色的,不仅神色投入,而且语速、语调也很到位,现在,能请你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吗?
(生22读)
(众生鼓掌)
师:学完上阕,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在这里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讨论)
生23:作者在上阕中表达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惧害怕的心情。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23:好象是“欲”和“恐”。
师:(微笑看大家)大家赞同吗?
(生赞同)
师:(对生23)你概括得太好了!请大家看幻灯。
(师插入幻灯,显示上阕概括内容)
师:现在我们来看下阕。请大家先朗读一遍。像同学,带着情感去读。
(生齐读,师聆听)
师:有进步。不过,还需逐字逐句地揣摩。“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这句从结构上说有什么作用?
生24:承上启下。
师:(启发)具体点说——
生24:“转朱阁,低绮户”前省略了主语月亮,是承上阕写的。从下阕看,作者因为无眠产生思念。所以“照无眠”是启下。
师:看来你把这首词理解得很透彻,我提一个问题,你把我后面要提的问题都回答了。我再问你,下阕应和了序中哪一个句子?
生24:“兼怀子由”。
师:太好了!这就是说,作者在下阕主要要写——
生:(齐)怀子由。
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书上注解说是月亮没有人世的愁和恨,这样理解正确吗?
生25:不正确。这里应该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是作者在恨。
师:作者因什么而恨?
生26:因为与亲人别离,也因为被贬。
师:好!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生27:难。
师:我们常听老人们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恰好也是苏轼的看法。所以他说“古难全”。既然认识到了人生的艰难,作者是不是就认命了?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的情感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28:有变化。因为作者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待和祝愿。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期待和祝愿?
生28:但愿。
师:“但愿”怎么解释?
生28:只希望。但,是副词,只。愿是动词,希望的意思。
师:作者在下阕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29:下阕中作者表达的主要是对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的怀念。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29:“难”、“愿”。
师:一步到位,好极了!
生30:老师,我还是不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还不懂呀?!这个问题谁帮解决?
生31:因为作者已经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会因为我们的喜好而改变,虽然我们不想和亲人别离,但别离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作者只有提出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和弟弟子由能够年年平安,虽相隔千里,但可以共享美好月光。
师:你表述得准确极了。(向生30)现在明白了吗?(生30点头)还有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众生:没有了。)
师:我们把下阕再齐读一遍,注意感情把握。
(生齐读)
师:对你们的朗读,我找个同学来点评。谁来?
生32:感情把握得比较好,不象刚才朗读时,每一句的语速和停顿都一样。这次,大家都能根据词意,做到抑扬顿挫。
师:同意他的点评吗?
(众生点头)
师:不错,他的点评很到位,这次朗读, 同学们基本能注意到词意的感情色彩,很好!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到小序中,还记得刚上课时给大家提的问题吗?
生众:记得。
师:现在有答案了吗?在这首词中究竟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生33:作者在上阕主要抒发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下阕主要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师:你真聪明,刚学完就归纳出来了。请大家看幻灯。
(师出示幻灯显示全词概括内容)
师:这首词我们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现在请大家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巡视,不时大声导读)
师:大家来背一遍,敢不敢?要求不是“唱”读,怎样背?
生众:饱含感情。
师:对,我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词背一遍。
(生背诵)
师:我们班同学真不错,老师一点就通,背得很好。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后还可以再慢慢地揣摩词义、揣摩吟诵。下面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男同学上阕,女同学下阕,把这首词改写成散文,看谁 把握意境更准确,谁的文笔最优美?写好的同学请举手。
(生改写,师巡视,一男生举手,师示意生读)
生35:今晚,我仰天问月,不知天上明月成于何时?想起遥远的京都,不知那里的情形,现在又是怎样?我真的很想回去啊,回到朝廷,一展我的宏图大志。可是,想到那些小人的排挤和诽谤,罢了吧!把酒独舞,清风明月,为政地方,不也很好吗?
师:看来,我们男生真的很精彩啊!女生,哪一位来,我们不能输给男生啊?
(一女生举手,师示意生读)
生36:月光淡淡,满满地洒遍了整个庭院,当然,也照着我,这因伤离怨别而愁苦的人,令我无法入眠。月亮啊,月亮,你是不是也充满忧愁呢?倘若不是,那又为何总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分外圆呢?……对!人世间总会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是如此,总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不是万事都能随人愿的,只希望我们能够年年得平安,千里心相连,明月共观瞻。
师:看来我们男生女生各有精彩。 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请其他同学读你们的精彩片段了,我相信, 一定还有同学比他俩写得更精彩。回家的作业:同学们把整首词改写成散文。最后,我们再把这首词诵读一遍,就像老师刚才说的,每位 同学都想象着,你就是一千年前写这首词时的苏轼,你现在正对着明月抒发心中的矛盾之情、思念之情。
(生齐读,下课)
简评:这是一节古典诗词诵读、鉴赏课。纵观全程,教者由旧知引入,从易到难,由低至高,善于“垫石铺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满足感,生求知欲。而布置学生上网查寻资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培养了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显示出教者把教的内容巧妙地转换为学生学的活动的功力。中间主体部分,以读为经,抓点带面,读与问,问与析的关系处理得明快、清晰。结尾宕开一笔,依境改写,当堂评价,于常态中求变化,可谓别开生面。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出一种和谐、深厚、跌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