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语文

小巷深处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2023-08-18 07:56:53 高考在线

《小巷深处》教案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2、 交流与沟通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3、 通过与文本对话理解母爱,使学生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4、 养成思考生活的习惯。

重点:理解母爱,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难点: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一、 创设情境,诱发情感

导入:

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看过之后你要告诉我母爱是什么?(多媒体)(将学生的回答提炼成诗)

母爱是滋养生命甘甜的乳汁

母爱是连夜整理的沉甸甸的书包

母爱是那枚柔软温暖,爱意绵绵的枕头

过渡:母爱如淡淡的风,浓浓的酒,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深林里有母爱,在小巷深处同样有母爱,就让我们走入小巷深处去感受一份普通又别致的母爱。

二、 品读文本,增进情感

1、 请看小导航1:(多媒体)

○A、请用“为了我”为开头诉说盲母为作者都做了什么?

○B、汇报中可以补充、辩驳。

○C、可以评价同伴的回答。

(把学生的回答落实到母亲的内涵上,如:勤劳,忍耐,容忍等)

过渡: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而悠远,在盲母所做的这些事情当中,哪一件使你最感动。(多媒体)

小导航2、

○A、哪里最感动,为什么?

○B、说一句以“母爱是”为开头的诗。(可选择,如是B而且好就写上黑板)

过渡:这鲜活的感动,是因为母爱,这芬芳的感动,也是因为母爱,盲母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感动,它是否使你联想到了你身边的人给予你的感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好吗?(多媒体,母亲形象)

三、 思维拓展,升华情感

1、 谈身边人给自己带来的感动。

过渡:我们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动,虽然我们曾经忽略了如此美丽的感动,但是,今天我们终于能够理解这份母亲恩赐的感动,我们该如何回报给爱我们的人一份感动,让爱我们的人觉得爱我们就是一种幸福。

2、 谈感恩回报。(要点拨学生说出,行动的,想法的,语言的)

过渡:母爱是极其普通的,他就是那枚枕头,他就是那根竹竿,他就是 就让我们将这份感动传承下来,分享给身边每一个爱我们的人。就让我们把母爱美丽的感动分享给在座一直陪伴我们的所有人吧!(齐读黑板上的写成的诗)。

《小巷深处》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巷深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内容以写人的记叙文为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四篇课文都洋溢着强烈的美好情感,这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小巷深处》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着重对养母无私的母爱、养女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行叙述,成功地刻画出了养母的感人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本课从情感内容和能力培养上是对前一课的延续和深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领略体会到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质疑、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确立依据:新课标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记叙文教学要求,确立了以上目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外貌、神态描写及生活中琐事的叙述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写作。

确立依据:(1)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2)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讨论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借鉴,以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四)教材处理

重点感知理解文本,由文本引发讨论思考,课前鼓励学生留意观察生活,回味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瞬间,教师也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向学生叙述一些母亲与儿女间感人的故事来补充课堂教学。

确立依据:新课标中谈到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努力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说方法

(一)学情分析

每个孩子都依赖自己的母亲,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在初中学会独立,对于母爱的温暖更有切身的体会,对于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应该很有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并把它引导到阅读课文上来,从而理解文章是怎样表现母爱和亲情的。

(二)教法分析

具体教法:创设特定情境,通过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和诗朗诵《游子吟》,将学生一下子引入到温馨的母爱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合作学习;重点内容,讨论总结;母爱亲情,领悟体验并现场感受。

理论依据:本文文质兼美,文中的浓浓亲情感人肺腑。创设这样一种情境,很容易让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激起学生的共鸣,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本文的课堂教学。

(三)学法指导以及学生活动的开展

1、具体指导

(1)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精读课文,讨论交流,掌握重点。

(3)互助学习,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2、学生活动

(1)师生共同完成4项活动:①合作探究:了解“养母”为“我”所作的一切及“我”对“养母”感情变化的过程;②诵读品味:反复朗读文末三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③讨论小结:领会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通过描述生活琐事的方式来突出中心的写作特点;④拓展延伸:理解、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获得启迪。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

理论依据: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方式,让学生自己进入文本、感知课文,并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与启迪。

(四)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效果设想

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重点问题;在学生合作研讨后,进行交流展示;在分析总结后,进行延伸探索;在领悟体验后,现场感受母爱的伟大。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的引导者。我想只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种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应该是良好的。

三、说程序:

本课设为两课时教学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或音乐播放器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师生共同朗诵唐诗《游子吟》;

3、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由此导入新课,创设温馨感人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

(1)用幻灯片展示生字、词;

(2)学生读生字,解释词语;

2、学习任务(幻灯片展示)

(1)讨论交流:了解“养母”为“我”所做的一切及“我”对“养母”感情变化的过程;

(2)诵读品味:反复朗读文末三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3)合作探究:领会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通过描述生活琐事的方式来突出中心的写作特点;

(4)拓展延伸:理解、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获得启迪。

设计意图:1、检查字词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展示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习有目标意识,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整体感知,讨论交流

1、通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文字,记下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2、分小组讨论并交流下列问题,教师可事先介绍分析概括内容的方法(①从整体入手,纵观全篇;②突出重点;③抓住文中生动语句、关键词语,恰当表述。)

(1)课文中的哪些具体描述表现了养母对养女的爱?是按什么顺序来描述的?

(2)养女是怎样对待自己养母的?她对养母的感情有过什么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1、整体感知课文,获得初步体验,鼓励学生质疑。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强调归纳总结的方法,以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诵读品味,领悟真情

1、教师朗读第25、26自然段;

2、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27、28、29自然段,并探究: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到什么作用?该怎样理解“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朗读主要对学生朗读起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获得启迪。通过思考探究,“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五)合作探究 讨论小结

1、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并讨论:作者描写养母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养母是位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讨论并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师再作点拨(1、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来刻画人物;2、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和形象生动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

(六)质疑探索 拓展延伸

1、学生可以就文本中任何方面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2、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的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此期间可让科代表将事先请到办公室的一位学生的母亲带到教室门外。注:事先请母亲是在全体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请来的学生母亲以离校最近、有一定口头表达能力者为宜。)

3、让全班同学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学生母亲走进教室,并请她代表全班学生的母亲对同学们说几句话(事先已确定好说话的内容:①诉说子女刚离家住校时母亲心中的牵挂与思念;②在学习、生活、与母亲相处等方面对学生提出希望与祝福。)

4、让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设计意图:1、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尝试使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母爱对亲情的理解;让一位学生的母亲走进教室,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母亲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孝顺之情,接着让学生畅谈对母爱的认识,这比空洞说教或是让学生在还没有体验、感悟的情况下就站起来“口上谈兵”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七)创设情境 结束教学

用多媒体或音乐播放器播放阎维文歌曲《母亲》,全班同学跟着音乐合唱这首歌曲,感谢这位母亲的到来,感谢所有母亲对自己的爱。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再次营造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温馨氛围,用极富感染力的歌曲结尾,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母爱、回味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感情,坚定学生孝顺母亲的决心。

(八)布置作业:

1、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回家后主动与母亲交流,多和母亲相处,主动邀请母亲参加学校活动,用实际行动来珍惜伟大的母爱。

设计意图:1、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特色,提高习作水平;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感悟亲情,陶冶情操。

《小巷深处》同步练习

1.这篇文章中,盲母亲对养女的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

·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

·为了“我”,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

·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

·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

·当“我”为家庭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

·她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

2.“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甲生:“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而自豪;②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贫困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③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④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

乙生:变化的原因是:幼年纯真的“我”对生活满足,为母亲而骄傲。“我”长大以后因虚荣心作祟和无知的缘故,开始厌恶自己贫困的家,淡忘了母亲,乃至与家完全隔绝。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教育了“我”,打动了“我”,悔悟,情感回归。

3.文章为什么以“小巷深处”为题,而不以“母爱”为题?

思路:此题考查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精神的家园。

以“小巷深处”为题富于形象感,比较含蓄,以“母爱”为题,过于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