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政治

高三政治第三轮复习教案五篇

2023-08-11 14:43:41 高考在线

高三政治第三轮复习教案1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本课地位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最根本的观点。从理论上看:只有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才能更好地深化第五课的“能动的反映论”原则,即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形成完整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实践上看:明确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对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实践意识、创新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素质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基本原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熟悉和领会古代天文学、数学等自然知识和“诸子百家”、《孙子兵法》等社会知识来源于实践以及热力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发展和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等社会知识发展取决于实践发展等基本事实。

2、能力素质要求

通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确立依据](1)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明显的递进性。高二阶段学生抽象(理性)思维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为此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理解基本事实、从中归纳出基本结论(观点),或运用基本观点说明基本事实、重大时政。

(2)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要求学生用辩证思维方法看待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西部大开发”、“三个代表”等)。

(3)高考“3+X”模式,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学科内单一体系(哲学)综合能力,更要具有学科内跨体系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思想觉悟素质要求

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提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科学阐述,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行动。

[确立依据](1)“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之所在,也是当前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为此教育的着眼点是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2)理论源于实践,又必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的最终目的。_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是深入总结我们党近八十年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运动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现实状况作出的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同时,它对于我们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建设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从而指导学生要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本框的重点。

[确立依据](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四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由于受课时的限制,都展开分析难以办到。所以把“来源”与“动力”作为重点处理。

(2)“来源”与“动力”问题更为重要的、更为根本的、起基础作用的,“标准”和“目的”是在前两个问题基础上的引伸和发展,且在教学中也较容易处理。

2、教学难点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本框的教学难点。

[确立依据](1)第一,难点难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认识暂时不能被实践所证明,甚至长时间不能被实践所检验,是不是就不能说这个认识是不科学的,如未来的共产主义制度;第二,难点难在是不是“”。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其他标准,如“科学理论能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多数人公认的观点是不是真理”,“逻辑证明能否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2)难点与热点紧密联系。如_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观点要不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发展?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关系如何?这些涉及现实的问题学生理解上有较大难度。

四、学法、教法及教学手段

1、学法指导

(1)课前预习,写出读书笔记。要求学生:首先列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

基本事实。其次,提出自己在自学中不能理解的疑问,包括知识和思想疑点。再次,搜集

与本课内容紧密相连的寓言、名言及现实热点问题。

(2)课堂阅读,思考题引思路。做法,首先指出请同学看教材某自然段(页),其次指出同学们看书时思考几个问题(CAI资料)。阅读思考的问题一般是重要知识内容。如关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AI资料③),涉及以下几个问题:⑴热力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动力是什么?⑵“_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⑶从⑴⑵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基本结论?⑷关于认识发展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⑸请举出几个现实生活中能说明上述结论的事例。这样做使学生的思路紧紧围绕在本课的教学目的上。

(3)讨论释疑,培养参与意识。课中教师“导”,引学生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见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难点处理时,采用“讨论释疑”法: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标准是不是“”?→“科学理论能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多数人公认的观点是不是真理”、“逻辑证明能否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关系如何?→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4)学科渗透,构建综合,提高综合素质。①学科体系内(哲学常识)的渗透,如导入新课材料(CAI资料①)中“_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教学中“认识根本任务与认识最终目的”的比较等,培养“一材多角度”、知识迁移等能力。②学科内跨体系(经济、哲学、政治)的渗透,如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关系如何?、“‘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等,强化三学科间的有机联系。③跨学科的渗透,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观点教学时列举天文学、数学的产生和“诸子百家”、《孙子兵法》等阶级斗争事实说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来自实践等,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增强“大综合”意识,。、教学方法

采用“导、讲、议”的教学方法。“导”,教师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归纳(推断)出结论;“讲”,即基本原理、观点在“导”的基础上,教师精讲,扩展、深化知识,体现其主导作用;“议”,即议材料、疑点、热点,让学生在议论中推断出基本结论(观点),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并从中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之目的。

3、教学手段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除板书、漫画设计外,设计CAI资料5张:①导入新课材料;②关于“来源”的阅读思考题[(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先天具有的还是主观自生的?(2)天文学、数学的产生和“诸子百家”、《孙子兵法》等阶级斗争事实说明了什么?(3)漫画“‘点子’从哪里来”说明了什么?(4)从(1)(2)(3)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对我们有何启示?];③关于“动力”问题的阅读思考题[见学法指导(2)];④关于“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8条名言、俗语等(设想从学生所作的读书笔记中找)[(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实践论》)(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3)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名(袁枚《随圆诗话》)(4)吃一堑,长一智(中国俗语)(5)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陆游)(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7)纸上谈兵(中国俗语)(8)“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怎样联系?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毛泽东)];⑤关于“标准”问题选择题。

五、教学内容及程序

1、导入

采用时政资料导入法,展示CAI资料①:_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三个代表”,正如_2000年5月8至15日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指出的,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提问:_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

[学生回答]唯物论:①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

辨证法: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②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

的观点

认识论:①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②正确认识对实

践具有指导作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明在认识论上还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观点。那么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哪些方面呢?

2、新授

(1)、实践是认识来源

第一、让学生阅读,同时思考问题(CAI资料②)。第二、教师点拨三点:一是人类认识产生史告诉我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来源于实践。二是从理论上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首先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次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三是概述观点: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第三、展示CAI资料①和CAI资料④中的(1)-(5)条,说明此观点。第四,联系“热点”,强调青年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思想素质教育)。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学生带着思考题(CAI资料③)阅读教材。第二、教师点拨:一是人类认识史证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都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二是从理论上分析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的: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发展;其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发展。第三、让学生联系身边实际说明此观点,如电脑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计算工具。第四、联系热点“三个代表”(CAI资料①)和CAI资料④中第(6)条说明并通过学生议论证实此观点。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第一、让学生回忆第五课中已学过的“认识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点明它与“认识最终目的”的区别。第二、指出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第三、指出坚持这一观点,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第四、联系“三个代表”(CAI资料①),深化此观点(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第五、展示CAI资料④中第(7)-(8)条,巩固此观点。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第一、按照学法指导(3)组织讨论,学生发表学习见解。第二、教师点拨,着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分析实践标准问题。第三、根据学生读书笔记中提出的疑虑,以选择题形式让学生辨别、思考(出示CAI资料⑤):检验认识正确性的标准是①之言②宗教之言③实际经验④观念是否清晰⑤众人之言⑥客观事物⑦科学理论⑧马列主义⑨社会实践⑩是否有用。第四、在学生回答基础上,点明为什么只有第⑨条正确。第五、阐明热点“三个代表”(CAI资料①)也必将在*的党建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丰富、发展。

(5)教材小结、概括出总的观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我们青年学生掌握了这一原理,今后该怎么办?学生会很自然地推断出方法论:在实践中锻炼成才。从而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伏笔。

3、课堂练习设计

材料分析题(CAI资料①)问:(1)“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什么原理?[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2)“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如何具体体现这一原理的?[参见《思想觉悟素质要求》(2)]

该材料分析题属于学科体系内的综合,既基于教材重难点知识,又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学生通过课堂5分钟左右的思考、议论、归纳和综合,既能达到巩固、深化知识目的,又能达到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效果。同时该题也可作课后思考练习题。

附:《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说课提纲

一、本课地位

1、知识方面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2、能力方面是什么?为什么?

3、觉悟方面是什么?为什么?

(思想素质)

1、教学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2、教学难点是什么?为什么?

3、教学重难点处理(渗透在第四、五部分中)

1、学法指导

四、学法、教法及教学手段2、教学方法

3、教学手段

1、导入

五、教学内容及程序2、新授

3、课堂练习设计

高三政治第三轮复习教案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思想道德建设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道德的时代性和主体差异性

(3)理解*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知道*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点

(4)理解如何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行动中去

(5)知道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理解如何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道德模范的时代性,帮助学生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自觉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通过学习,使学生坚定*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投身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搜集有关身边道德模范的事例

搜集中国历有关诚信的名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积极进行调查,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索取,切实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二)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MV)《好人就在身边》

【设计意图】创境凝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标题)一、我心目中的思想道德模范

教师: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有一些催人奋进的杰出人物。请你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道德模范。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催人奋进的杰出人物的列举,使学生明确道德的时代性和主体差异性。

教师:在你看来,这些杰出人物的思想道德有什么共同之处?我们今天还要不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应该怎么学习?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杰出人物都正确的处理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了集体主义原则。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多媒体展示)*思想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

教师:以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思想道德在发展**文化中居于什么地位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04页第一段的内容,并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填写学案,培养学生及时整理、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生回答。

教师:*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思想道德模范的时代性和*思想道德在发展**文化中的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学习他们的精神,就应该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板书(略)

(多媒体展示标题)二、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教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还必须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做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

(多媒体展示)

观点辨析

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大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提示学生从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角度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在这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归纳:观点告诉我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任何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在指导思想问题上都必须抓紧。

教师: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教师:*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什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05页正文第二段的内容,并完成学案相应内容。

学生完成学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归纳整理的能力。并充分发挥导学案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作用。

(多媒体展示图片)*核心价值体系

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这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的时代精神——(这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倡导*荣辱观——(这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多媒体展示)*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兴国之魂,

教师:为了更好地凸显*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确立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更加符合大众化、通俗化的要求,便于阐发和传播,使*核心价值体系化为实实在在的要求,便于人们遵循和践行拉近*核心价值体系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老百姓很快能够耳熟能详,变成自己内在的信念,外化为外在的行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24字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教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呢?请大家看下面的观点

(多媒体展示)观点辨析

所有的价值观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如_、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都不是抽象的,都是有具体的社会政治内容的,并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请结合教材第106页第一段的内容,说一说我国*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与**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让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实质上是文化创新,要进行文化创新必须要立足*的伟大实践。*核心价值观要发展,就必须立足实践,继承传统、吸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这也是*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之处。

教师过渡:那么,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国家是怎样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荣辱观的呢?请大家看下面的思维活动。

(多媒体展示)

为推进*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邹平县青阳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青阳镇组织编写《青阳三字歌》一书,其内容既符合*核心价值观,又切合青阳的实际;镇机关开展了唱、背、诵“三字歌”活动;青阳初中还将其作为校本教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各村(居)建立了“三字歌”文化墙。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核心价值观接地气、有生命力,在全镇上下营造了“树正气、崇美德、讲文明、思进取”的良好氛围。

结合材料并阅读教材第106页正文第二段的内容,说明国家应该怎样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拉近*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距离,使政治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多媒体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增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多媒体展示标题)

三、全面提高公民素质

近年来博兴县把做好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该县利用农村大集、春节等场所和节点,开展集中法律咨询和宣传;大力实施以“富可贷,穷可贷,不守信用不可贷”为特色的“文明信用联动工程”;开展了评选“助人为乐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等活动;全县各村(居)深入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诚信户”等评选活动,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感召身边的人。

思考:

1.为什么高度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工作?

2.国家应怎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并发言。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提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过度:我国自古以来就传诵这许多知荣明辱的道德格言。你能否列举一些。我也搜集了一些格言与大家共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宝贵的资源,加深学生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宣誓仪式):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广大青年学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全面提高道德素质,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形成自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自觉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课外活动设计

请大家搜集所在村(居)委会或社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资料,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我们在行动”为主题办一期主题展版。

【设计意图】贯彻“三贴近”的原则,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高三政治第三轮复习教案3

货币的本质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本课是<经济生活>内容的第一堂课,讲述货币的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交换都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只有懂得货币,才能真正懂得商品,懂得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有了解了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才能为经济常识以后各课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此外,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2、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落脚点,确定了如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知识目标是:识记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定义;理解商品交换经过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货币产生的过程。

②根据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成熟及涉世不深、阅历浅的实际情况,结合思想教育要求,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认识一般等价物、货币和商品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③针对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途径和某些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习货币知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货币,要对学生进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抵制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自觉性。

3、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为货币的本质。因为只有懂得了货币的本质,才算真正懂得商品,懂得价值规律;才能使学生对货币有正确认识,抑制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的腐朽思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难点是“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因为货币产生前金银只不过是普通的商品,历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很多,但后来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商品都要货币去交换,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二、说教法

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自主探究者转变。本堂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在组织课堂教学,落实教学内容时,能密切结合和联系当前社会热点、社会生活中和学生身边的一些具体的例子,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方法

①情景教学法:通过课件演示,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②合作探究法:围绕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成长的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③自主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读、议、悟,读思结合,动口动脑结合等多种方法,适应探究性学习的要求,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凡是学生能读懂、能说得出、能解决的问题一律让学生自己来做。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尤其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本堂课我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方法:

1、“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2、读议领悟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强的特点,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归纳,理解基本知识和原理,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讨论法,把学生在思想认识中存在的误区同本课内容结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提高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法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货币。为什么人们离不开货币?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使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出,货币是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探究一】

(一)商品的含义:

1、从现实生活来看,我们拥有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在众多的商品中,这些商品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探究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并学会判断商品和普通物品、劳动产品的区别。一是劳动产品,其次必须用于交换。

3、分析价值的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不同商品之间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生产商品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而这种体力和脑力是没有差别的,是任何商品的生产所共有的。

4、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探究二】

情景教学法

(二)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1、利用幻灯片演示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谁能成交?

得出:两人都能成交---------偶然的物物交换

2.如果这几个人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

得出:双方都互相需要---------扩大的物物交换

3.你能设想出让更多的人都成交的办法吗?

得出: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即的办法是媒介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让学生谈谈他对这种交换的感受,并概括总结提高交易成功概率的办法。

最终找到解决办法:寻找大家相对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2、这里须明确一个问题:

一般等价物,首先明确它是物----商品;其次,等价(物)说明该商品可以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最后,一般(等价物)-----它可以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充当各种商品交换的媒介。

自主学习法

(三)分析比例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揭示货币的本质

1、多媒体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缺陷。

2、展示课件,说明金银的优点,揭示货币的产生:由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的产生过程。

得出: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归纳小结(试看看)

教师点拔启动

高三政治第三轮复习教案4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本课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人教版教材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上学期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内容。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解决“为什么生产?”----即为了消费!在讲完神奇的货币和多变的价格之后,第三课开始涉及消费的内容。第三课第一框讲了消费及其类型,了解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类型以及消费结构等知识。本框题则是从影响人们消费的主观因素方面分析形形色色的消费心理,知道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第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经济生活”模块中“生活与消费”部分“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目标要求和内容标准中的有关规定,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从众、求异、攀比和求实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知道如何评价这几种消费心理,理解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基本消费原则。

2.能力目标:正确评价和对待各种消费观及消费行为的能力,提高科学理财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能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和增强环保意识,自觉落实环境保护行动。

第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能正确评价从众、求异、攀比和求实消费心理。

重点的依据:这是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多数学生消费心理存在误区,需要重点讲解。

2.教学难点: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懂得应该坚持怎样的消费观念。

难点的依据:旨在结合前面内容,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第四,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既需要规范性,又需要创造性和实践性。高中新课程标准倡导这样一些基本理念:如“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以及“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在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因此,考虑到本校高一学生及自身实际,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影音资料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过渡):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第五,说学法

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们从事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过渡)最后,我再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第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分钟)复习导入—提问上节课知识(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结构)

2.讲授新课:(3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重难点和学生实际,设计生活中的两段生活场景,通过设问的变化分别讲解形形色色的消费心理,知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践行科学的消费原则。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得知识兴趣化。

3.课堂小结:(2分钟)强化认识

4.板书设计:注重系统直观清晰,把内容主干知识书写

5.课堂练习与布布置作业:(5分钟)《学案与测评》,巩固所学。

课后再布置以“我们中学生如何做名合格的消费者?”为主题的探究小论文

高三政治第三轮复习教案5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重点难点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其形成和发展是的过程,也是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之中,体现。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的主体,具有。

例如:

阅读教材77页探究,思考下列问题:①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对两位诗人的诗句作出自己的解读,并由此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感受和理解。

②联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想一想,继承革命传统对民族精神发展有什么意义。

(2)新中国成立后,在*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例如:

阅读教材78页综合探究,思考:①你认为上述这些精神具有哪些共同的内涵?

②你能否结合当时的背景,就其中一种精神说明它的时代意义?

(二)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的原因)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阅读教材79页探究,思考:你赞成哪种观点?能否进一步阐述你的观点?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道路的需要。

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三)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阅读教材第80页综合探究,并思考:当年,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啊?”在你看来,毛泽东离开西柏坡“赶考”,同胡_来到西柏坡考察学习,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来看,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启示与要求

单元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这说民族精神具有

A、时代性B、阶级性C、中断性D、实践性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民族精神

A、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B、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

C、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D、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3、在新世纪新阶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不断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这说明

①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力和动员民族力量的功能

②民族精神已成为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③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当今世界各民族的民族精神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我们必须

①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加快*现代化建设,坚定人们的*信念

③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

④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抗侵蚀能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这是因为

①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②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建设**伟大实践要求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是因为

A、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

B、中华民族精神比其他民族精神更优越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D、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7、当前,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

①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8.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日本企业,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便于媒体的90%.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

⑴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

⑵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⑶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

AADDACD

19.⑴材料一说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⑵A、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道路的需要。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