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政治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先学后教教案五篇

2023-08-09 03:00:13 高考在线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先学后教教案1

在责任中长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让学生懂得做人必须负责任,不能逃避和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责任意识是完美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之一。

2.充分认识到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能够自省自律,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懂得关心和爱护他人。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3.理解由于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个人对社会负有责任;懂得人在少年阶段的基本责任

4.懂得如何培养责任感,锻炼和增强自己的负责任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不想长大

什么时候我们才算长大呢?

-------脸上开始长青春痘了

-------上高中了

-------学会吸烟喝酒了

-------大学毕业了

-------成家立业了

当我们现在很多人个子长高了,独立意识增强了的时候,我们总喜欢说:我长大了!这些是长大成人的标志吗?

长大——自然人的成长发育

成人——社会人的成熟 (具有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结论: 为什么人不想长大?——长大意味着责任

责任可以逃避吗?————责任是成人的标志,公民的义务

师:具有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是成人的基本标志,你挑过什么样的“担子”?请填写下表p89页

师:民间有两句话,一句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另一句是“长大不成人”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推进新课

师生合作探究:

〈博士当乞丐放弃的是公民的责任〉(解决难点问题:成长带来责任。)

活动一:〈博士当乞丐放弃的是公民的责任〉

天下奇事,博士行乞。不知内情的人会以为这是行为艺术,又或是社会对人才的浪费。可惜,毕业于南京某大学的陈博士,却是出于“不想为生活所累,只想过一种最简单的生活”而选择当乞丐。 当然,他有选择过乞讨生活的自由,但是,看着一个原本应该而且也能够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作出贡献并承担责任的博士先生,选择了牺牲尊严博人同情的流离生活,我以为,所放弃的不是别的,而是公民责任。

要建设现代社会,每一个合法公民都应当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我没有批评过卖肉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也没有批评过卖蛋的复旦毕业生顾澄勇,更没有批评过当“垃圾王”的同济大学研究生高志军,相反,对北师大教授摆小摊为儿子治病从内心里赞誉,因为他们的行为发生,各自有各自的缘由,各自有各自的理想,也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履行着他们的公民责任。这一切,都和当乞丐的陈博士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他已经逾越了自食其力的伦理底线。 师:指导学生对这故事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问题, 分别分析,这事是什么性质,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师: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不负责任的事例,指出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的错误。

活动二:(课件展示)《公民的责任》

在“非典”(sars)肆虐的日子里,每一位坚守岗位的医护工作者都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沉重、痛苦、压抑和无奈。死亡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威胁着他们的宝贵生命,可是他们没有退缩,他们反而勇往直前英勇抗击着“非典”(sars)病魔。他们也有家庭,他们的亲人同样在“非典”(sars)病魔的威胁之下。他们或是好父亲、好母亲,或是好丈夫、好妻子,或是好儿子、好女儿,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免于“非典”(sars)的威胁。但是,祖国更需要他们,那些不幸罹患“非典”(sars)的病人更需要他们,他们不得不抛下自己的家人,投入到抗击“非典”(sars)的战役中。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保全了国家利益,保护了人民的幸福不受侵害。 “非典”(sars)对于我们而言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在这样的一种危机中不能明确作为一个公民所应该肩负的责任。在这一场危机中,我们更应该挺身而出,肩负起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履行的责任。

师:医生、护士在“非典”中的表现,说明他们有什么意识?

师:责任意识有时是你必须履行的义务,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同时它也是一个公民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美人格的一部分。是道义上的责任。 走进生活(目的是学会运用所学道理)

活动三:课件展示《不要放弃公民的责任》

我们从来不知道火车票的价格中包含有2%强制保险,如果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黄金荣先生准备和铁老大打一场官司,我们怕还一直蒙在鼓里。 厉害,一百块钱的票多收两元,一个黄金周有三千多万人次乘火车出行,就算一张票只多收两元,三千万人次就多收六千万,更何况平均起来,一张票肯定不只多收两元,粗略一估算,一个黄金周就可以多出上亿的进帐 ,这一年得多收多少?

打官司是一个公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体现。大多数人打官司是一个公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体现。大多数人都在抱怨社会不公,牢骚满腹,但是大多数人也都在不公之下退缩和逃避,有的找关系托门路终于成为不公平现状的得利者,有的盘算一下打官司的成本太高,收益太少,划不来。有的想,我不是勇者,见义勇为的事自有别人愿意做,由他们做好了。还有的想,体制有问题,政府有问题,该向体制开刀,向政府部门问责,至于我们个人,螳臂当车,有什么用。在这样的人心之下,黄金荣打官司的勇气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在很多时候,我们放弃了公民责任,理由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合情合理的在他们责怪政府有关部门不负责任的同时,他们也放弃了他们的责任。 活动过程:

第一步,指导学生细读材料

第二步,让学生以“黄金荣要不要打官司”作为辩题,请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做辨论。 第三步,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要勇于承担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第四步:教师总结

以辩论的形式来解决如何承担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责任。使本课的重点得到很好的解决。当然,在辩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给他们辩论的技巧,并给弱势的一方及时的鼓劲,使辩论能够有序并且激烈地进行下去。

反思生活:

师:说责任对我们来说是负担也有人说责任是我们成人的动力,你是怎么认为的?

生:阅读感悟,引伸拓展:

课件展示《有关责任的名言》有关责任的名言

责任感常常会纠正人的狭隘性。当我们徘徊于迷途的时候,它会成为可靠的向导。

一切责任的第一条:"不要成为懦夫."

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教学小结及作业的布置:

由于本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展示学习的内容,所以课堂小结更须注重同学们讨论及在辩论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表扬一些表现突出者,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主动地参与。

而作业的布置则依照本节课的安排:

1.请结合自己实际说说作为青少年学生的责任。

2.对照自身的实际,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先学后教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的行为准则。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和规范,具备基本的辨别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或公民个人行为是否违宪违法的能力;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认识到任何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的分析,深刻认识“人治”的危害及“法治”的重要性,增强法治观念;通过对宪法是行为准则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到宪法具有的,树立宪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到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公民必须承担的责任,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行为准则。

首先是学生对什么是国家机关及相应行使的职责不太了解、较陌生,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教师要进行引导,在教法上需多下工夫。这是本框的一个难点。

2、国家机关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学生对什么是“未授权”,可能存在一定的疑问,教师不要回避问题,可结合一些实际案例来讲解。此处在教法上也有一定难度。

3、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行为准则。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社会上存在一些个别党员腐败堕落的现象。因此,学生可能产生一些想法。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社会现象,学会正反两方面看问题。

教法建议

1、本框是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具体体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用一个相关的时事报道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是录像的形式)导入,令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明确无论是国家机关、团体和组织,还是个人的行为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的行为准则。

2、为了能使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可以利用书中的小栏目“议一议”——谈谈你对“权大没有法大”的看法。首先,用此栏目引发学生思考、质疑;然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深入研究“为什么?”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法律体系金字塔)

1、为什么说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

2、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宪法的相关问题。了解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具体体现。

二、宪法是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出示一张表格: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行使立法权

政府

行使行政管理权

法院

独立行使审判权

检察院

独立行使检察权 学生联系表格,讨论“权大没有法大”这句话

学生讨论后,归纳:

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展示几个案例(可参考教材中的三个案例)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讨论、分析。

归纳:

(1)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

(2)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

(3)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2、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出示近年来我国的几大贪污案的处理结果。(见扩展资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但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3、宪法是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板书)

宪法第 56条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师给学生介绍前一时期的热点新闻——刘晓庆因涉嫌偷税漏税被依法拘留。

一般来说,宪法通过三种方式规范公民行为:

(1)提倡或肯定公民的某些行为。(板书)

(2)禁止或否定公民的某些行为。(板书)

(3)要求公民必须做出某些行为。(板书)

教师简单讲解后,

学生活动:围绕以上三方面内容各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先个人思考一分钟,然后小组讨论三分钟,最后小组推举代表说一个大家认为较有代表性的事例。)

学生小结。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先学后教教案3

教材简析:

《财产属于谁》是八年级思想政治第七课的第一框题。本框设置三个目,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属于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必须是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涵义,我国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利剑”。其落脚点是增强学生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学好本框,对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爱惜国家财产和他人合法财产,并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公民的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涵义;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意义、方式;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或所有权受到侵害,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

2、 能力目标:

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能力,依法维护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目标:

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已的财产,敢于同侵犯财产的行为做斗争。

(二) 教学重点: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教学难点:对个人财产合法性的认识

二、学情简析: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已的财产所有权日益重视。法律也加大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力度。例如,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22条中明确做出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侵犯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现象频繁发生。有些未成年人采用抢劫、盗窃等手段侵占他人财产、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对此,必须加强法制教育,以减少侵权事件的出现。另外,也有些未成年人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当自已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寻求法律保护。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进行采用正当方式获得财产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素质。

三、教法、学法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以本课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启发示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指导阅读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通过“展示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结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我在新课导入时,用多媒体出示了电影《有话好好说》的片断,并组织学生讨论:1、影片中赵小帅的什么权利被侵犯了?他侵犯了张秋生的权利了吗?2、电脑是属于谁所有的?张提出的赔偿要求合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这涉及到了有关财产所有权方面的知识,从而引入本课。

这样的新课的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片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讲授新课:

本课共三目,即: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法律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三目。知识点较多,内容丰富。我的这样设计的。

引导学习,解决目标:

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出示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图片,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通过自已的分析,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并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表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突破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具体有:民事法律保护和刑事法律法律保护。

我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一个案例,《王林房屋被侵占》。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互换,体会民事法律手段保护的内容。案例继续,是使学生理解刑事法律手段的内容。并且通过“我来断案”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巩固小结:

学生谈谈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以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构想:

本课内容较多,必须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同时,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优化课堂结构,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每一个情景都是围绕学生最感兴趣的身边事,从而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我就是这样构想的。有不足之处,请多指正,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愿为提高我县的政治教学水平尽自已的微薄之力。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先学后教教案4

礼貌显魅力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本书中的地位与作用

初二思想品德课的主题是我与他人,而本框“礼貌显魅力”是与人交往的前提,是融入现代社会做一个文明人的基本要求;加之当代青少年文明礼貌的欠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此框对于学生文明礼貌素质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必将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本框在全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中力求“把学会交往作为主题,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是能力培养的重点”的宗旨及初二学生的实际,本框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能力目标】

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学会以礼待人,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气、举止优雅,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树立不讲礼貌为耻、讲礼貌为荣的交往态度,并乐于以礼待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传统的交往礼仪在青少年身上正在逐步消失,不少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智力、学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礼貌、礼仪方面的教育,致使一些孩子不懂礼貌,缺乏礼貌。针对青少年的现状及教学的践行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如何将礼貌落到实处,即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二、教学理念

注重活动,淡化说教。文明礼貌问题如果操作不当,很有可能演变成一种说教,致使教学回到传统政治课的老路上去。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活动资源,在生动活泼的场景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明礼貌的魅力。

关注认知,强化体验。引导学生对文明礼貌的认识是必要的,对有关问题也要进行分析乃至说理。与此同时,我尽可能地在活动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这样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内化。

表层切入,深层领悟。文明礼貌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基本的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透过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领悟做人的深刻道理。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互动过程。初二学生有思想,乐于表现,他们既成熟又幼稚,直观形象思维强,抽象的逻辑思维较弱。基于此点,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是“活动探究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

体现“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去活动、探究、体验、领悟,在关键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关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小品表演、观看动画、即兴表演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时间,从而形成一定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给学生自由驰骋的蓝天。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进而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程序设计与分析

1、开门见山,自然导入。

同学们,一看大屏幕,我们就明白了,今天要学什么?(礼貌显魅力)

2、活动一:欣赏小品《公交车上》、动画《上车》,明确为什么要讲礼貌?

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坐公交车问题切入,引发学生对礼貌问题的思考。学生自己表演,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画历来深受学生喜爱,内容形象生动,既幽默又带有讽刺意味,让学生多感官感受,能引发学生共鸣,通过此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礼貌是文明的体现”的道德认识。

3、活动二:欣赏动画《大蕃薯的故事》,明确应该怎样讲礼貌?

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由于本课时间仅有30分钟,加之这部分涉及的内容较多,故而重点讲了语言文明的表现,其他一带而过。

4、活动三:即兴表演,生活考场

通过此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在前两个活动中形成的认知,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认识到礼貌是一种习惯,要将礼貌落到实处,即在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5、教师总结,升华全篇

6、课后实践,阳光行动

通过此活动的践行,实现教学内容的内化。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先学后教教案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是八年级思想政治第三课的第二框题,本课第一框题主要从理论(法律、法制)的角度讲了宪法对我国*经济制度的规定,第三框题主要从实践的角度讲依法打击经济犯罪的几种类型。本框主要介绍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以及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它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说明如何规范经济行为在全课中具有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作用,学好本框对理解全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经济常识,对学生今后参与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我国规范经济活动的几个重要法律法规的名称。

理解:各种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能力目标

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所为,对照有关法规,具有初步的正确判断多种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否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

使学生懂得*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的道理,提高自己关于法律对经济建设起重要作用的认识,使学生懂得在经济活动中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要依法自己的行为。

确立依据:经济建设需要良好的经济秩序,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依法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所以把它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

确立依据:概念抽象,学生的知识容量较少,思维能力不强,涉及经济活动的范围较小,所以把它确定为难点。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电视、购买消费商品、参与经济活动、接触一些经济现象,并产生一定的思考,对经济活动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感到需要和兴趣。但八年级学生没有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工作,只参与一些简单的经济活动,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对理解经济活动的规则、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本框题在教学中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指导阅读法、讲授法、讨论法,通过展示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结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进行。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对本框的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结合教师归纳讲授掌握知识并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四、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我选择了多媒体展示以下资料:材料一:课本P44山西假酒中毒案。材料二:课本P39小天鹅公司重信誉。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你的感受如何?教师归纳并导入新课:任何人从事经济活动都要遵守法律,只有如此,买卖才能生财,赢得人们的信任与称赞,你的行为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引出新课--法律规范经济行为。

这样的新课导入:能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中得到感性认识:经济行为需要法律的规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习,解决目标

(一)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

首先我提问:山西假酒中毒案中的王青华等人的行为是违法的,受害者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依据那些法律判断经济行为是否合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判断经济活动主要根据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

投影:

1、规范我国经济活动的几部重要法律

民法通则

经济合同法

产品质量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投影:

2、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的各种规则

平等

公平

诚实信用等

我利用材料二小天鹅公司重信誉,引入法律规定的经济活动规则,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

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的各种规则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分组讨论的活动。

讨论活动的内容:应该如何理解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的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各种规则(要求: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或自己的耳闻目睹,前后座同学分组讨论。)

教师点评,并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我通过举一些现实经济活动中人们深恶痛绝的欺骗性交易行为的例子,即:“反面实例”。由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出规范我国经济活动的各种规则是“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例如:当前市场上的“虚假广告”、各种形式的“打折狂潮”、“降价风暴”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法律规定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投影:

1、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生产者

销售者

消费者

结合材料一,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参加经济活动的人们有三类: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

2、经济活动参与者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它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以下方法突破。 在分析“生产者”、“销售者”时我首先出示山西假酒中毒案中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生产者、销售者的违规之处及其危害,然后我根据上述材料,让学生说说生产者、销售者在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哪些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作简要说明,然后请学生根据教材上列出的其他要求,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违法经营者,并谈谈体会。对“消费者”,我结合《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日,说明消费者的权益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可请学生适当举例说明消费者受保护的一些例子。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教师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

再以幻灯出示时政:我们国家的强化产品质量管理,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上又有重大举措,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而作为我们每一个公民,既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同时也要敢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敢于同各种经济犯罪现象作斗争。下一课我们将专门介绍如何依法打击各种经济犯罪。

附:板书设计

一、规范我国经济活动的几个重要法律名称

民法通则

合同法

产品质量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二、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的各种规则

平等

公平

诚实信用等

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生产者

销售者

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