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中考

历史考点之苏联的发展三篇

2023-08-18 00:20:24 高考在线

初中历史知识点:苏联的成立及扩大

苏联:

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缩写СССР,是由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制国家。1922年12月30日成立,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地域跨越欧亚两大洲,海岸线从北冰洋伸展到北太平洋。苏联奉行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及与美国并列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主体由俄罗斯联邦继承。

苏联*制度确立:

为了把苏联*改造和建设的成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36年召开的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苏联工业化方针:

1925年12月,在苏联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把国家变为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的迫切任务。第十四次党的代表大会,批准了党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方针。*工业化方针的确立,是由它的国际和国内条件所决定的,是由要在苏联建成*这一根本战略任务所决定的。方针指出,经济建设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苏联党和政府的这一决定,是从当时苏联的国情,从当时苏联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的。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该五年计划片面强调工业化,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业生产力遭受损害。

(1)1925年,联共(联布)确定了*工业化的方针,从1928年起,苏联实行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2)成就表现: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工业化方针的主要特点:

1.强调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是苏联工业化方针的突出特点。

2.依靠内部积累,厉行节约是解决工业化资金问题的唯一道路。

3.苏联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在强调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同时,十分重视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来加强*的物质基础。◎ 苏联的工业化的知识点拨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的意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

工业化产生的问题:

1.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2.排斥市场调节,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初中历史知识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苏联农业集体化:

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集体经济的过程。1929-1933年苏联大规模开展的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大集体经济的运动。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要求,1928年11月,联共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到1937年,93℅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为了促使集体化运动开展,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苏联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巩固和发展。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把广大劳动农民引上了*道路,在农村确立了*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

早期农业集体化三种形式:

1.农业公社。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公有,实行“按需分配”,实际上是平均分配;

2.共耕社。社员在播种、中耕、收获时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除土地外)仍归社员私有;

3.农业劳动组合。基本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加入劳动组合的成员从事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允许农民保留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经营家庭副业。但直到全盘集体化运动前夕,苏联的集体农业仍为数甚少。

◎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的知识点拨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1.1918年1月通过的《土地*化》法令,提出在农业中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1923年1月,列宁发表了《论合作制》一文,从理论上论证了合作社的性质,具体地规定了改造小农经济的途径;

2.20年代后期,苏联随着*工业化方针的实施,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建立在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的评价:

1.适应了当时对国际形势的需求,同时解决了发展落后的国家中生存和发展的某项急须处理的问题;

2.为巩固苏联的早期政权提供了强大经济基础;

3.苏联迅速成为欧洲经济强国,为后来的卫国战争提供了物质保证;

4.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在缺乏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的情况下实现的,曾走过一些弯路。例如,要求过急,强迫命令,出现违反自愿原则、侵犯中农利益的过火行为;对富农不给出路;在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时确定农业劳动组合是集体农庄的基本形式,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初中历史知识点:苏联肃反运动

肃反运动:

联肃反运动,又称大清洗运动、大整肃运动,也称“叶若夫时期”,是指在1930年代,苏联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苏联肃反运动始于1934年的“基洛夫事件”,从1934年底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结束,分前期、中期和后期。这场政治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创伤,各个领域的社会精华均受到摧残,人们在生命安全和行动自由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环境中精神受到极大压抑。◎ 苏联肃反运动的知识扩展

苏联肃反运动也称“叶若夫时期”(Ежовщина),是指在1930年代,苏联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做秀公审、关押和死刑。◎ 苏联肃反运动的知识点拨

肃反运动带来的后果:

1.大肃反给苏联造成许多无法挽回的严重的损失。大批治国理政的政治、企业管理、科研军工精英逮捕和镇压,大批高中级军官被逮捕镇压清洗,这些影响了苏联的*建设和国防建设,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指挥能力大幅下降。

2.大肃反对苏联政治的发展带来长期的消极影响,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

3.广大苏联人民在大肃反中遭到牵连。

◎ 苏联肃反运动的知识拓展

肃反运动的平反: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并开始揭露大清洗的真相。但是赫鲁晓夫的平反之路非常艰难,赫鲁晓夫的下台很快使平反工作处于半停滞状态。大规模和全面平反直到19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得以展开。

1956年2月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做了著名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称大清洗是斯大林“滥用权力”,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在同一报告中赫鲁晓夫承认许多受害者是无辜的,他们的认罪基于受拷打后获得的假认罪。

1991年发表的《平反:30至50年代的政治案》中包含了大量新的原始档案:审问纪录、被害者的书信、照片。这些文件仔细地显示了这些做秀公审是如何产生的。

2008年适逢苏联大清洗70周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成为第一位就大清洗表态的相关国家元首,2007年底在莫斯科南郊布托沃射击场的大清洗纪念地,悼念死难受害者时说:“ 我们所有人都应当记住这一历史悲剧,但不是悲剧本身。之所以需要纪念,是因为我们应该清楚,为了国家发展和进步,选择更有效的道路需要政治上的争论,需要大辩论,需要交换意见和斗争,但所有这些都应该是建设性的,而非具有破坏的……这样的悲剧曾在人类历史上反复上演,其原因是那些看似吸引人的空洞理想被置于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珍视生命、人权和自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