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中考

中考必备文言文考点整理

2023-08-16 20:12:12 高考在线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知识点

初中文言文中的通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君子于役》):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古今异义辨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句中义:可以凭借。

现代义:能够,许可,可能。

2.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句中义:把……作为。

现代义:认为。

3.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

句中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

现代义:①专指子女;②青年男女。

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句中义:文采和道理。

现代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的条理。

5.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句中义:渐渐。

现代义:稍微。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句中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官员。

现代义:学位一级,或指获此学位的人。

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句中义:其中夹杂。

现代义:跟两端或周围等距的位置;在两端或周围的界限以内。

8.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句中义:鲜艳美丽。

现代义:食物味道好。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句中义:交错相通。

现代义:运输事业的统称。

10.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句中义:从哪里来。

现代义:从过去以来。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句中义:妻子和儿女。

现代义:专指妻。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句中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现代义:没有任何出路的境地。

1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句中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现代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意为"不管"。

1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句中义:举枪。

现代义:①古代的一种投掷武器。②田径赛运动项目,比赛投掷标枪的远近。③标枪比赛使用的投掷器械。

15.人物略不相睹(《观潮》)

句中义:指人和物(东西)。

现代义:单指人。

16.天大寒,砚冰坚(《送东阳马生序》)

句中义:特别寒冷。

现代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7.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句中义:第二年。

现代义:今年的下一年。(还没到来的)

18.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句中义:南面直到。

现代义:南半球的顶点。

19.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句中义:背着东西的人。

现代义:失败的人,或失败的一方。

20.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句中义:到处,处处。

现代义:常常。

21.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句中义:同样是死。

现代义:等待死亡。

22.号令召三老、豪杰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句中义:聚会商议。

现代义: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23.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句中义:不置,不打(主意)。

现代义:好,正确,对。

24.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隆中对》)

句中义:失败。

现代义:凶猛而放肆。

2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句中义:痛心遗憾。

现代义:十分憎恨。

26.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句中义: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现代义:指品质低劣、下流。

27.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句中义:扩大。

现代义:商店开始营业。

28.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公输》)

句中义:到达。

现代义:①导致(某种结果);②引出另一个话题。

2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句中义:内外亲属,包括家庭成员、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现代义:专指与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不包括自己的家庭成员。

30.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句中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现代义:①为正义舍弃自己的生命;②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31.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义:地域方圆。

现代义:①区域;部分;部位。②中央以下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③本地。

3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句中义:怎愁,怎怕。

现代义:不值得,犯不着。

3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句中义:有节操有抱负的人。

现代义:为正义而牺牲的人。

34.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句中义:秋季的天空。

现代义:秋季。

35.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句中义:年轻人,后生。

现代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中考语文备考:背完初中3年所有文言文!

文言文背诵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背诵

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的关键性动词。

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意义、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来记忆。

按写作顺序背诵

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

例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同学们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然后再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

整分联背诵法

整分联背诵法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

对于较长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尝试回忆背诵法

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

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