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中考

家长必读之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的方法

2023-08-06 00:53:29 高考在线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人生知识教育

人生目的教育

人生目的,通俗地说,就是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这是每个活着的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这又似乎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问题,但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答好这个问题的。有的人糊里糊涂活了一辈子,竟回答不出自己究竟为什么活着。有的人对这个问题回答的答案是错误的,并且最终为了这个错误的答案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北京市有两个出生于干部家庭的兄弟,哥哥对弟弟说:“有两个人,一个活到一百岁,但他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而另一个只活了三十岁,但他却饱尝了人间乐趣,尝遍了所有的山珍海味。这两种人,你要做哪一种?我宁愿做后一种人,而不做前一种人的。”哥哥这样说,也是这样做,弟弟也跟着这样做了。结果,弟兄俩都成了罪犯,被推上了法律的审判台。再如,某市一所大学的一个学生,他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5岁考上大学。到了大学以后,生活之路如何走,他迷惘了。他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还早得很,现在还是实际一点好,为祖国、为人民目标太大了,还是为自己实惠。于是,他拼命追求自己需要的种种满足,向敌特机关要饯,生活腐化,盗窃行骗……,最终堕落为罪犯。

那么,当今社会里,对“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主要有哪几种观点呢,即主要有哪几种人生目的呢?

(1)享乐主义。这种人把追求个人享乐作为人生目的,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吃喝玩乐。所谓“人生在世,吃喝玩乐”、“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就是这种人生目的的反映。

(2)名利主义。这种人把追求个人名利、权力为人生目的,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名誉、地位、为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所谓“人生在世,无非名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权就有一切”、“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就是这种人生目的的反映。

(3)实用主义。这种人把追求“有利”、“有用”、“方便”作为最基本的人生准则,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意志,并依靠个人投机冒险的手段去求得成功。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奶便是娘”就是这种人生目的的反映。

以上三种人生目的,尽管看法有所不同,但核心是相同的,即“为我”、“利己”。

(4)科学的人生目的。具有科学人生目的的人认为,人活着就应该为人民谋利、为社会造福。列宁曾说过:工人阶级抱有最崇高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目的,把人类从各式各样的压迫和剥削人的制度下解放出来。为人民谋利益,解放全人类,求得普天下的寿康、富有、自由、快乐,这就是工人阶级人生目的之所在。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显然这是与上面几种截然不相同的人生目的,是一种科学的人生目的。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长思想、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中学阶段就能确立起科学的人生目的,那么对他今后的人生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发奋读书,鞭策树立崇高情操,培养良好思想。马克思在他中学毕业时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表达了他立志终生为人类服务的远大志向,显示了他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人生目的,结果马克思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而斗争,为人类的解放贡献了他的全部力量。周恩来在中学时期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把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为人民服务的最后一息。

那么,人生目的是怎样形成的?列宁说:“事实上,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认定它是现存的、实有的。但是人都能以为他的目的是从世界以外拿来的,是不以世界为转移的‘自由”’。这就是说人的人生目的的形成与他生长的外部环境是相联系的。为此,家长以及家庭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形成科学的人生目的的外部环境。

1.家长为孩子做榜样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作为孩子的人生第一老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家长如能勤勤恳恳为国家建设而工作,努力为社会作贡献,不求名利淡泊金钱,无疑是在以实际行动教育孩子。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有利于孩十逐步确立起科学的人生目的。一位给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化工研究院寄去8万元的“热爱大西北的北京人”在谈到他捐款不留名的思想基础时,就谈到了他父母对他的影响。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50年代的大学生,在科研单位工作,只讲奉献,不求索取,他们这种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使他从小受到深刻的教育。

2.培养孩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质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质与追求吃穿享乐的思想观念是背道而弛的。培养孩子具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质是预防形成享乐主义人生目的的一剂最好良药。不管家庭如何富足,家长都要注重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首先,家长自己在生活上不能奢侈,更不能腐化,而应处处注意勤俭节约;其次,家长要经常教育孩子,富裕的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坐吃就会山空”,坐享其成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再次,在生活上,家长不能一味迁就,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提出的不切合实际或过高的生活要求和消费需求时,家长要学会说“不!”。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学习指导

一、如何引导孩子确立积极的学习动机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培养是至关重要。因为孩子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他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具有了这种动力,学习就成了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对学习的需要不同;学生学习动机的性质与内容也就不同。有些家长也许认为学习机动就是学习目标,实际上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学习目的是孩子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结果;而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孩子去达到那个目的的某种动因,它说明孩子为什么要达到那个学习目的。例如:每个学生都想成为优秀学生,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但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是理解到自己对祖国的责任,为将来担负起祖国建设重任而学习;有的学生可能是由于个人的物质要求,毕业后能找一个好的工作,得到高额工资;有的则可能是为了要得到父母的奖励等等。因而具有同一目的的孩子其学习动机往往不同。相反,具有同样学习动机的孩子,其目的也可能不同:有的学生要求达到目的小些,近些;有的则远些、大些。在一定的情况下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确立符合社会要求个人发展的学习机动,然后才是帮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才能实现的学习目标。

(二)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的作用:

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对中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家长注重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首先应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机动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形成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而社会要求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家庭教育提出来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家庭的一般舆论对中学生学习的要求、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很大作用。一些心理学家对不同的家庭中学生作了调查研究后表明,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大体上反映了父母的态度和信仰。例如:成绩优良学生的父母比成绩较差的学生父母提出的要求更明确具体更切合实际、也更注重独立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不同的家庭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也有种种不同。例如,有些父母把自己I作的不顺利、不称心看成是因为缺乏教育而造成的,因而十分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子女上大学。有些父母满足于现有工作、生活,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只求“过得去”。一般情况下,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符合于社会要求,那么中学生原来已初步形成的正确的动机萌芽可以得到巩固、深化,原来不正确的动机则能得到纠正。反之,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目的不一致,则会抵消或破坏正确学习动机的确立。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其主导性的学习动机会不断发展变化。中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增长、世界观逐步形成,与社会要求相应的动机愈来愈占支配地位,并逐步成为学习的主导性动机,而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性动机也越来越深刻而稳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逐步形成,常常成为中学生的强大的学习动机。因此中学生的家长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孩子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指导。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

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动机呢?

1、经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学习目的教育,是一项经常的重要的教育,它总是与政治思想教育,学生世界观的培养联系在一起的。家庭对孩了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在于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与集体联系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间接的动机,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家长在进行教育时,切忌讲空洞大道理,而必须让中学生了解现实社会的需要以及今后发展趋势,用真实的人和事,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教育中结合孩子本身对某些不正确的动机和学习态度予以否定,帮助他们克服弱点,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

2、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认识兴趣

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许多科学发明家取得伟大的成就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健全人格培养

一、心理现象和健全人格心理现象,我们可以列表来说明: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

1、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对现实态度的体验,情绪、情感、情操。

3、意志过程-在改造客观世界时克服困难,去完成任务时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对孩子的教育,必须通过他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来实施。这两大类心理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其特点看,心理过程具有机能性,是不稳定的信息加工过程,个性心理则是心理现象中的那些稳定成分,它们制约和调节心理过程,标志着个人的特点。尽管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对人格尚无统一的定义,但一般地讲,人格就是指那些个人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们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和巩固的。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人格的习惯用法还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常常用来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说某人的人格高尚,某人的人格卑劣,也常说某人缺乏人格等等。其含义包括了一个人的品格、品质、格调、境界、道德水平以及尊严等等。因此,家庭教育中的健全人格培养就应该是在科学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遵循心理发育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培养心理健康,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符合现代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初中生心理发育特点

初中生心理一般带有明显的过渡性和闭锁性,因此,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一举一动来判断他的内心情况。

下面,我们从智力、情感和个性三个角度来看初中生心理发育的特点:

第一,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导地位,他们在认识事物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他们观察事物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比较全面,能区分主次;记忆时多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同时讲究记忆方法,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地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增强;他们想象的再造成分减少,想象创造性成分增多;注意力更自觉,更有目的,注意的品质也获得较好发展。

此外,由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提高。但他们看问题往往只顾部分,忽视整体;只顾现象,忽视本质,即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

第二,初中生容易动感情,情绪和情感来得快,平息得也快。情绪和情感的内容、形式十分丰富多彩而复杂。同时,他们重感情,重友谊。

第三,我们重点来看看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首先,初中生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的愿望开始变得十分迫切。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别人的尊重和重视。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还未脱稚气,这在长辈们看来,总觉得他们“还是小孩”。由此就构成了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中依附关系与自主要求的矛盾,他们往往会出现混乱的、动荡不安的心理,有人称之为“心理断乳期”,亲子两代人常常会出现一条心理上的鸿沟,心理学上称之为“代沟”。另一方面,初中生评价和自我评价能力也在提高。他们不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还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体验,并能评价自己的行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能力以及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自己的性格特征等,能懂得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但他们对自己的内心状态很少能意识到。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不成熟,对别人的评价也不全面,而且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