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中考

初中地理地貌学的课外知识有什么

2023-08-05 21:30:50 高考在线

初中地理地貌之流水地貌学

流水地貌学,是研究由流水塑造所成地貌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的科学。随着沟道水流的汇集,水流的侵蚀力明显增大,沟底切入含水层中,获得常年不断的径流,称为永久性水流,它所占领的通道即为河流。流水地貌学充分吸取了相邻科学和现代技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如系统论和控制论、遥感、同位素测年、物理模型试验及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学模拟等。

分类

按照上述流水作用性质的差异,流水地貌分为:①斜坡面过程。主要研究在雨滴和坡流作用下,斜坡的形成和发育过程;②沟谷地貌。研究各类沟谷(细沟、切沟、冲沟、坳沟等)的发生与演化;③河流地貌。研究河谷地貌形态及其形成和发育过程,河床演变等;④流域地貌。研究各类水系的结构特征、发育机理和过程。

发展历史

流水地貌一直是地貌学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近代流水地貌学形成于19世纪末,主要成就是戴维斯提出的侵蚀轮回学说。20世纪中叶以来,逐步与水文学、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相结合,强调形成地貌现象的物理机制和进行定量分析。40~50年代,霍顿(R.E.Horton)、斯特雷勒(A.N.Strahler)等人提出了关于水系形成、发育过程的数量定律。70年代以来,各种新概念和新理论进一步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流域系统和河流的水文地貌过程理论。前者把流域视作一个开放系统,包括产沙区、搬运区和堆积区3个子系统。物质和能量可自由出入于系统,又可在系统内运动和转化,进行复杂的响应过程。过程进行中存在若干个临界值,达到或超过此值就发生地貌类型、过程的质变。后者把地貌形态和水文、泥沙及水力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地貌形成、发育的物理过程和数量关系。

概述

流水地貌学是研究由流水塑造所成地貌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的科学。陆地表面几乎到处都有流水作用,但其性质、强度及造成的地貌形态,各地却有很大差异。地表水流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此外也接受地下水和冰雪融水的补给。降水量大于入渗量,斜坡表面就出现原始地表径流,即坡流或面流。坡流沿坡面运动,逐渐汇聚成较大的流束,形成分割斜坡的侵蚀切沟和沟道径流(也称暂时性水流)。随着沟道水流的汇集,水流的侵蚀力明显增大,沟底切入含水层中,获得常年不断的径流,称为永久性水流,它所占领的通道即为河流。河流不断发育、壮大,产生新支流,形成复杂的水系网络,将地表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流域体系。

初中地理地貌之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中文名: 冰川地貌 英文名: glacial landform 分类: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属于: 气候地貌范畴

侵蚀地貌

纯粹的冰川冰是缺乏侵蚀力量的,因为它的强度很低。但是,冰川冰总是含有数量不等的岩屑,它们是冰川进行磨蚀和压碎作用的工具。另外,处于压力融点的冰川冰和冰床之间的应力时有变化,导致融冰水的再冻结和促进拔蚀作用。磨蚀和压碎作用形成以粉砂为主的细颗粒物质,拔蚀则产生巨大的岩块和漂砾。通过这些作用冰川塑造出小到擦痕、磨光面,大到冰斗、槽谷、岩盆等冰川侵蚀地貌。

擦痕、磨光面和羊背岩冰川擦痕是古冰川地区基岩表面最常见的冰川侵蚀微形态。它们是底部冰中岩屑在基岩上刻划的结果,具有指示冰流方向的意义。擦痕形状多样、大小不一,有细到肉眼难辨的擦痕,也有延伸数米至数十米的冰川擦槽。同一基岩面上出现几组擦痕,说明冰流方向曾发生变化;相邻地方擦痕方向不同则表示冰川底部流向的局部变化。冰川磨光面是由细小岩屑(如砂和粉砂)在质地致密的基岩面上长期磨蚀形成,实际是由密集的擦痕组成的。羊背岩是冰川侵蚀岩床造成的石质小丘。它们大体顺冰川流向成群分布,长轴数米至数百米不等,有时大的羊背岩上叠加小的羊背岩。羊背岩反映冰川侵蚀的主要机制,它的迎冰面坡长而平缓光滑,是磨蚀作用造成的;背冰面陡峭、参差不齐,是冰川拔蚀作用的产物。如果羊背岩的迎冰面和背冰面都发育成流线型,便名鲸背岩。羊背岩地形主要出现在结晶岩地区。

冰斗、刃脊和角峰 这一组冰川侵蚀地形出现在山岳冰川区的上游,位于古雪线之上。冰斗是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之一。按位置可分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两种。谷源冰斗规模一般大于谷坡冰斗,往往还有次一级的冰斗分布在周围,因而也叫围谷。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3部分组成。底部为岩盆,平面上呈半圆形;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出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常有羊背岩位于其上。岩盆是一个封闭的洼地,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叫冰斗湖。冰斗形成的主要动力是冰斗冰川的旋转滑动。因为冰斗冰川有很大的积累消融梯度,雪线以下夏天消融和雪线以上冬天积累,形成“头重脚轻”的状态,冰川为恢复平衡需作旋转滑动,因而在冰斗底部挖掘成深的岩盆。但是,并不是一切冰斗都能发育出典型的岩盆和岩槛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对世界各地的冰斗作了形态计量研究,说明典型冰斗多发育在冰川作用时间长并且是海洋性气候的地区。温冰川能利用底部滑动,故岩盆深而典型;大陆性冰川区冰斗则缺乏岩盆。刃脊为刃状山脊,由冰斗的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变成。角峰为尖状金字塔形的山峰,由数个冰斗包围形成,其发育程度是冰川地形发育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

冰川谷和峡湾冰川谷是冰川作用区最明显的冰蚀地貌类型之一。典型的形状是槽谷,故亦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近来大量实测资料表明,大多数冰川谷的横剖面是抛物线型,U形的出现主要与谷底被冰碛和冰水沉积充填有关。槽谷在山岳冰川地区分布在雪线之下,源头和两侧被冰斗包围,主、支冰川汇合处易形成悬谷。槽谷两侧一般具有明显的槽谷肩和冰蚀三角面。槽谷底部常见冰阶(岩槛)与岩盆,两者交替出现,积水成为串珠状湖泊。大的冰阶形成冰瀑布,如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有高达千米的冰瀑布。大陆冰盖或高原冰帽之下也有槽谷,这种槽谷上源没有粒雪盆,曾被称为冰岛型槽谷。中国川西高原也有这种槽谷。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大陆冰盖或岛屿冰帽入海处常形成很深的峡湾,如挪威西海岸的峡湾十分发育,以风光漪丽闻名于世。

初中地理地貌之张掖丹霞地貌

张掖丹霞地貌位于临泽境内,距张掖市40公里。在方圆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带,有造型奇特,色彩斑谰,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这里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是中国干旱地区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举世罕见。其面积仅次于中国最大的赤水丹霞,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张掖丹霞地貌 英文名: Danxia landform 历史: 200多万年 地址: 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 特点: 气势磅礴,苍劲雄浑 发现者: 冯景兰 开放时间: 7:00-18:00 类别: 风景名胜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占地面积: 300多平方公里以上 建造时期: 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前 票价: 40元

主要荣誉

张掖丹霞地貌区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国内丹霞地貌专家对其有极高的评价,如“张掖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中国第一”、“张掖彩色丘陵中国第一”、“张掖丹霞地貌是中国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等。这里的丹霞地貌群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区的特征,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观,造型之奇特,色彩之艳丽令人称奇。

张掖丹霞地貌8月被《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编委会评为“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的六处奇异地貌”之一。 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主要分布在临泽、肃南两县,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入围“中国最美六处奇异地貌”的其他五处为:九寨沟、黄龙、野柳、澎湖列岛、天山托木尔冰川。   基本情况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张掖,在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滋润下,孕育了广袤的绿洲,方才孕育了河西走廊文化。境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有着美不胜收的原生态城市湿地,气势磅礴的彩色丹霞地貌,中国最美的油菜花海,亚洲最大的万匹军马驰骋,独特裕固族风情,祁连山草原风光,沙漠冰川奇景……雪山、冰川、森林、草原、湖泊、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所以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这样的佳句。

最近,这里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地貌景观——张掖祁连山丹霞地貌群,迄今已发现的丹霞地貌群坐落于祁连山北麓,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乡为中心,东经99o30’~100o20’、北纬38o40’~39o10’之间,海拔高度在2000米至3800米之间,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5~10公里,分布面积在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风采,把祁连山雕琢得奇峰突起,峻岭横生,五彩斑斓,当地少数民族把这种奇特的山景称为“阿兰拉格达”(意为红色的山)。

张掖丹霞地貌位于临泽境内,距张掖市40公里。在方圆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带,有造型奇特,色彩斑谰,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丹霞是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这里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

张掖丹霞地貌面积博大,分布广阔,气势磅礴,场面壮观,形态丰富,造型奇特,色彩艳丽,是中国干旱地区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举世罕见。其面积仅次于中国最大的赤水丹霞,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沿着小路开进去,周围都是红色的大岩石,像是在红岩的峡谷里穿行,一个转弯忽然豁然开朗,一个大的观景平台,周围各种形态的丹霞地貌,纵横林立,感觉突然间来到一个新的天地。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链、七彩湖、七彩大扇贝、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观令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张掖丹霞地貌区位于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县,面积约410平方公里,其中彩色丘陵面积约40平方公里。北距张掖市区35公里,南距肃南县城5公里。本区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沿梨园河两岸及其各支流(沟)连片分布,分为南北两大群,中间夹张掖绿洲盆地,遥相呼应,成犄角之势。北群地势相对平缓,主要以单斜脊为主,以山体纹理、脉络清晰见长;南群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称奇,是张掖丹霞地貌的主要分布区。

按照区域的相对集中度,又可以划分为五个小区:北岸的肃南大河乡冰沟-神鹰大峡谷-榆木沟丹霞地貌小区、南岸的肃南康乐乡大小勒巴沟丹霞地貌小区、肃南白银乡熬河彩色丘陵-芦苇沟丹霞地貌复合景观小区、肃南红湾寺镇白庄子大红山丹霞地貌小区、临泽南台子丹霞地貌小区。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是张掖丹霞地貌中分布最广、发育最好的丹霞地貌类型,尤其肃南白庄子一带是全国丹霞地貌精品中的精品,分布之广、种类之多数全国第一,白庄子大红山就是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的命名地。